濟南歷史綿遠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稘鲜吩挕贩制哒,言簡意賅,從市情概覽,建制沿革,歷史風云,名士風采,地方文化,景觀名勝,現(xiàn)代風貌,全方位地介紹了濟南的歷史、文化、風俗人情,是了解濟南歷史的百科式小書。 目錄: 序/1 前言/1 一古史溯源/7 1.城子崖龍山文化古國/7 2.商朝經(jīng)略東方的中心/9 3.齊魯之間邦國林立/11 4.齊國西陲的咽喉重鎮(zhèn)/13 5.兩漢時的濟南與濟北/15 6.濟南郡治西遷至歷城/18 7.由齊州升格為濟南府/20 8.“山東第一州”/23 9.省會的確立/24 10.濟南市的設(shè)立/27 二歷史風云/30 1.舜耕歷山/30序/1 前言/1 一古史溯源/7 1.城子崖龍山文化古國/7 2.商朝經(jīng)略東方的中心/9 3.齊魯之間邦國林立/11 4.齊國西陲的咽喉重鎮(zhèn)/13 5.兩漢時的濟南與濟北/15 6.濟南郡治西遷至歷城/18 7.由齊州升格為濟南府/20 8.“山東第一州”/23 9.省會的確立/24 10.濟南市的設(shè)立/27 二歷史風云/30 1.舜耕歷山/30 2.禹疏濟漯/32 3.鞍之戰(zhàn)/33 4.曹操平毀城陽景王祠/35 5.朗公傳法/37 6.長白舉義/38 7.劉豫開鑿小清河/40 8.李璮兵變/42 9.鐵鉉固守濟南/43 10.己卯之變/45 11.黃崖山案/46 12.自開商埠/48 13.濟南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成立/50 14.濟南五三慘案/52 15.濟南解放戰(zhàn)役/53 三名士風采/56 1.“濟南名士多”/56 2.從伏生到周永年/59 3.詩人與詩城/64 4.“曲山藝!痹捗浚70 四地方文化/74 1.與泉水有關(guān)的習俗/74 2.美食與特產(chǎn)/83 3.民間文藝/94 五景觀名勝/103 1.三大名勝/103 2.寺觀廟宇/108 3.名人故里與故居/114 4.瑞蚨祥與宏濟堂/120 六現(xiàn)代風貌/123 1.古城新生/123 2.改革振興/125 3.和諧發(fā)展/129 參考書目/137 后記/138前言序 在全體編撰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濟南史話》得以正式出版。作為大型系列叢書《中國史話》的組成部分,本書的面世,是社會科學服務(wù)泉城文化建設(shè)的一項新成果,標志著我市在弘揚傳承區(qū)域歷史文化方面又取得了新進展。作為該書的編委會主任,我感到十分欣慰。 我市作為全國重要地市行政區(qū)劃之一,能入選這項“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guī)劃項目,值得驕傲和自豪。濟南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fā)祥序 在全體編撰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濟南史話》得以正式出版。作為大型系列叢書《中國史話》的組成部分,本書的面世,是社會科學服務(wù)泉城文化建設(shè)的一項新成果,標志著我市在弘揚傳承區(qū)域歷史文化方面又取得了新進展。作為該書的編委會主任,我感到十分欣慰。 我市作為全國重要地市行政區(qū)劃之一,能入選這項“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guī)劃項目,值得驕傲和自豪。濟南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fā)祥地,若以城子崖龍山文化古城算起,至今約有4600年的建城史。這里不僅有甲天下的眾多涌泉,而且人文薈萃,歷史遺存眾多!稘鲜吩挕返某霭妫环矫,為我市對外宣傳和推介提供了一扇窗口,有助于提高濟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它為社會各界及廣大市民在較短時間內(nèi)盡可能多地了解和把握我市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概況,尤其對于我市青少年朋友從小養(yǎng)成“知我歷史,愛我泉城”的觀念,極有裨益。可以說,通過弘揚傳承我市歷史文化,將其與我市正在開展的其他文化工作同頻共振,必將積極推進“天下泉城”品牌的打造和“文化強市”戰(zhàn)略的實施。從這個角度看,《濟南史話》的編撰出版,功不僅在當下,更惠及長遠! 按照出版要求,本書成書約10萬字。用如此短的篇幅把濟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囊括進去,對編寫者來講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高興的是,經(jīng)過編委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在緊密結(jié)合濟南實際,并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基礎(chǔ)上,我們最終確定了本書的章節(jié)布局及撰寫風格。全書共包括古史溯源、歷史風云、名士風采、地方文化、景觀名勝及現(xiàn)代風貌六個章節(jié)。在寫作風格上,我們在尊重客觀史實的同時堅持深入淺出,充分體現(xiàn)“史話”的知識性、可讀性,以期在盡量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口味和閱讀習慣的同時,充分體現(xiàn)出濟南所特有的歷史文化。至于效果如何,尤其是能否使廣大讀者朋友們滿意,我們惴惴然等您提出寶貴意見。 值本書付梓之際,作此贅語附上,權(quán)且為序。 中共濟南市委副書記雷杰 前言 濟南是山東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也是國家批準的副省級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現(xiàn)轄歷下、市中、槐蔭、天橋、歷城、長清六區(qū)和平陰、商河、濟陽三縣及章丘市。全市總面積8177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末,城市建成區(qū)(市內(nèi)六區(qū))面積36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5萬人,戶籍總?cè)丝?09.2萬人。 濟南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自然環(huán)境獨特。它南依泰山,北跨黃河,位于魯中山地與魯北平原的過渡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可分為三帶:南部為山地丘陵帶,中部為山前平原帶,北部為沖積平原帶。 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主峰玉皇頂?shù)谋眰?cè),有一道東西綿延200余里的長嶺,由于這道長嶺是泰山地區(qū)的南北分水嶺,故名分流嶺;又因為古代齊國在嶺上修建了中國最早的一道長城,故又名長城嶺。長城嶺現(xiàn)如今是濟南與泰安、萊蕪的分界山。 濟南的山無不分于長城嶺,呈扇形向北偏西方向延伸,高度逐漸降低,最后變成山前平原上一個個孤立的小山丘,其中尤以環(huán)繞濟南古城的“齊煙九點”最為典型。 濟南南部山區(qū)的深澗大谷,隨山脈走勢,一般也呈東南—西北方向。泉溪匯流,形成幾條較大的河流,自西而東主要有:平陰境內(nèi)的狼溪河(古稱“狼溪”或“龍溪”)、平陰河(古稱“錦水”),長清境內(nèi)的南大沙河(古稱“賓溪谷水”)、北大沙河(古稱“中川水”),長清與槐蔭交界一帶的玉符河(古稱“玉水”),發(fā)源于濟南城區(qū)內(nèi)外眾泉之水的濼水、歷水,歷城與章丘接壤一帶的巨野河(古名“巨合水”或“巨冶水”),章丘境內(nèi)的繡江河(古名“百脈水”)、獺河(或稱“漯河”,古名“楊緒溝水”)。這些河流最后或者注入黃河,或者注入小清河。 黃河、小清河以及濟陽、商河之間的徒駭河,是今日濟南地區(qū)的三大水系,然而在古代卻并非如此。 上古時代,濟南三大水系自南向北依次是濟水、漯水和滳水,這三條河流的歷史地位都很高,尤其是濟水,與河水(黃河)、淮水(淮河)、江水(長江)并稱“四瀆”,更是一條偉大的文化名川。她在濟南境內(nèi)的故道,大致就是現(xiàn)今歷城以西的黃河和以東的小清河!皾稀,顧名思義,因地處濟水之南而得名。 魏晉以后,河南境內(nèi)的濟水河道已經(jīng)湮沒斷流,魯西湖區(qū)(巨野澤等)成為濟水穩(wěn)定的源頭,濟水始有“清河”之名。北宋熙寧年間,黃河在澶州決口,黃河水涌入清河,致使清河在歷城東北改道,而循漯水故道入海。宋金之交,偽齊皇帝劉豫從歷城以東挑挖濟水故道以通漕運,是為小清河,而取道漯水故道入海的清河始稱大清河。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奪占大清河河道,濟水從此徹底消失。 濟水是古代濟南地區(qū)的第一地理界標。濟水以北是遼闊無垠的華北平原,濟水以南是一塊塊面積大小不等的山前平原,發(fā)源于泰山山地的大小河流無不是濟水的支流。在山前平原上,尤其是在各條支流與濟水的交匯處,或者二級支流與濟水支流的交匯處,往往分布著一些天然的高地或臺地,水陸交通便利,水源充沛,物產(chǎn)富饒,故而是濟南歷史文化的主要生長點和增長點,從史前開始,大型聚落和城邑一般就坐落于此。 濟水河道深闊,水清流緩,她是濟南的母親河,濟南近萬年波瀾壯闊的文化長卷正是在濟水(包括大小清河)流域展開的。 濟南地勢南高北低,地質(zhì)構(gòu)造又十分特殊,由此在山前平原或山澗谷地,發(fā)地皆是清泉,而且一般是成組成群地出露,僅在濟南古城內(nèi)外就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zhí)端拇笕,名泉百有余處,號稱“七十二泉”。其他如章丘百脈泉泉群、歷城白泉泉群、長清袈裟泉泉群、平陰洪范池泉群,亦皆蔚為奇觀,聞名遐邇。正因涌泉星羅棋布,濟南故有“泉城”之雅號。 在山前平原上,尤其是古濟水及其支流附近,自古就有眾多的湖泊,如湄湖、美里湖、洋涓湖、鵲山湖、大明湖、張馬湖、遙墻濼、白云湖、芽莊湖、滸山濼等,宛有江南之勝,所以早在北宋的時候,濟南就有“水鄉(xiāng)”之譽。 濟南饒山水之勝,“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濟南的山,清秀中多了一份沉雄;濟南的水,瀟灑中多了一份厚重。濟南的山水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濟南的文化個性和民風民俗。 濟南物產(chǎn)富饒,南部山區(qū)盛產(chǎn)木材、木炭、桑麻、藥材、干鮮果品以及多種美石,北部湖泊沼澤盛產(chǎn)魚蝦菱藕之屬。至于遼闊的平原,土壤肥沃,灌溉方便,自古就是物阜民豐之地。濟南的山前坡地和山前平原蘊藏著豐富的高嶺土、耐火土、煤炭、鐵礦石等礦產(chǎn),這些礦產(chǎn)在古代社會都是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重要資源。 濟南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氣候特征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量充沛。然而在古代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那時濟南的氣候最是溫濕宜人,誠如金元之際詩人元好問吟詠濟南風物時所云:“毒熱非山陽,卑濕無江南。承平十萬戶,他州隔仙凡!睗霞葲]有山陽(今河南修武一帶,魏晉之際“竹林七賢”的聚會之地)那般毒熱,又不似江南那般卑濕,真可謂是人間之仙境。 對于濟南歷史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來說,區(qū)位優(yōu)勢與自然環(huán)境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橫向看,濟南地處中原內(nèi)陸與山東半島的過渡帶上,遠古以來的濟水、漯水,中古以來的大、小清河和黃河,以及濟水與泰山山地之間狹長的濟右走廊,都是溝通東西水陸交通的大動脈?v向看,濟南地處華北與華東的接合部上,是南北交通的咽喉重地,縱貫泰山西側(cè)的張夏谷地(地質(zhì)學上稱作“張夏地塹”),歷來都是南北往來的通衢要道。元代,大運河“棄弓走弦”,改從魯西經(jīng)過,大、小清河與大運河實現(xiàn)聯(lián)運,向東直通大海。20世紀初,膠濟鐵路、津浦鐵路相繼開通,濟南更成為北上京津、南下滬寧、東連膠萊的交通樞紐。 區(qū)位優(yōu)勢決定了濟南自古就是水陸通達、舟車輻輳之地,這對于濟南文化的發(fā)展和文化特質(zhì)的形成,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