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惆悵》是易中天對帝國制度的反思。中西歷史的進(jìn)程,是一個“交相勝”的過程。有時候我們比人家好,有時候人家比我們強。麻煩僅僅在于,人家比我們強,是在近現(xiàn)代。我們的風(fēng)光靚麗,卻已成明日黃花。這才讓人惆悵。惆悵,就是失落、悵惘、迷茫,即”悵然若失”,因為我們原本不該這樣。這就必須反思秦漢以后的帝國制度,甚至反思帝國之前的邦國制度。但順藤摸瓜,由近及遠(yuǎn),還得從帝國說起。何況我們的成敗得失,包括漢唐盛世之輝煌,鴉片戰(zhàn)爭之慘痛,也確實跟它息息相關(guān)。事實上,一種制度能夠?qū)嵭袃汕Ф嗄曛茫志尤粫谝灰怪g轟然倒塌,必定是有利有弊。沒有利,就不會存在;沒有弊,就無須革命。所以,帝國必須終結(jié),也一定會終結(jié)。終結(jié)之后,留下的就是惆悵,還有教訓(xùn)。《帝國的惆悵》以人性為視角,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解讀中國傳統(tǒng)社會政治、帝國制度與人性之間的關(guān)系,反思中國傳統(tǒng)社會政治和帝國制度。 作者簡介: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長沙,曾在新疆工作。 任教于武漢大學(xué)、廈門大學(xué)。 現(xiàn)居江南某鎮(zhèn),潛心寫作“中華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文集》(1~16卷) 《易中天中華史總序:文明的意志與中華的位置》 《易中天中華史:祖先》 《易中天中華史:國家》 《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易中天1947年生于長沙,曾在新疆工作。任教于武漢大學(xué)、廈門大學(xué)。現(xiàn)居江南某鎮(zhèn),潛心寫作“中華史”。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華史總序:文明的意志與中華的位置》《易中天中華史:祖先》《易中天中華史:國家》《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易中天中華史:青春志》《易中天中華史:從春秋到戰(zhàn)國》《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易中天中華史:秦并天下》《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jì)》 目錄: 第一章明月何曾照溝渠 晁錯之死 削藩其事 是非功過 晁錯其人 歷史之錯 晁錯之錯 第二章武侯治蜀與“攻心聯(lián)” 怎樣看“攻心聯(lián)” 治蜀問題何在 誰有“反側(cè)之心” 是誰“寬嚴(yán)皆誤” 蜀漢為何而亡 第一章 明月何曾照溝渠晁錯之死削藩其事是非功過晁錯其人歷史之錯晁錯之錯 第二章 武侯治蜀與“攻心聯(lián)”怎樣看“攻心聯(lián)”治蜀問題何在誰有“反側(cè)之心”是誰“寬嚴(yán)皆誤”蜀漢為何而亡 第三章 小太宗與大敗局“癡呆兒”成了“小太宗”霹靂手段,菩薩心腸天子本是苦孩子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皇帝也要守王法危險的政治 第四章 變法幫了腐敗的忙變法迫在眉睫時勢造英雄針鋒相對事與愿違成敗與道德無關(guān)教訓(xùn)所在 第五章 荒唐的正義奸臣嚴(yán)嵩混蛋嘉靖滑頭徐階誰是禍根 第六章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小人物”不小為誰死節(jié)認(rèn)死理的人自掘墳?zāi)故乔《Y失求諸野士氣與土氣 第七章 鴉片戰(zhàn)爭與戰(zhàn)爭的鴉片彈冠相慶的戰(zhàn)敗者逼出來的謊話一騙到底謊言與高調(diào)小曲好唱口難開笑臉與鬼臉鴉片還要吃到什么時候 第八章 非典型腐敗病例所謂陋規(guī)逼良為寇高薪未必養(yǎng)廉有監(jiān)督就行嗎制度不能保證一切并非不治之癥 第九章 從“出入兩難”到“進(jìn)退自如”入世與出世讀書人與知識分子治世與亂世想得開與想不開身家與天下士大夫與讀書人報國與全身君臣與師生出路與對策 第十章 千年一夢我們曾經(jīng)擁有魂斷俠緣誰之夢想劍的秘密俠與士百家罷后夢難圓 附錄帝國官僚制度簡述宰相制度中央部門地方官員 后記一 晁錯之死晁錯是穿著上朝的衣服(朝衣)被殺死在刑場的。晁錯的這種死法,常常使讀書不細(xì)的人誤以為他死得很體面。這事要怪司馬遷。司馬遷在為晁錯作傳時用了“春秋筆法”,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似乎是皇帝給晁錯留面子,讓他穿著朝服去死,享受了“特殊待遇”。斑固就沒有司馬遷那么厚道,不客氣地揭老底說“紿載行市”(其實司馬遷也說了這話,只不過是在《吳王劉濞列傳》)。紿,就是誑騙。晁錯是被騙到刑場的。奉旨前去執(zhí)行命令的首都衛(wèi)戍司令兼公安部長(中尉)陳嘉大約并沒有告訴晁錯朝廷要殺他,晁錯也以為是叫他去開會,興沖沖地穿了朝服就上車,結(jié)果稀里糊涂被拉到東市,腰斬了,連遺囑也沒來得及留。我們不知道,刑前有沒有人向他宣讀判決書。但可以肯定,晁錯之死,沒有經(jīng)過審判,也沒有給他辯護(hù)的機會。這實在可以說是“草菅人命”,而這個被“草菅”了的晁錯也不是什么小人物。他是西漢初年景帝朝的大臣,官居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個什么官呢?用現(xiàn)在的話說,相當(dāng)于副總理兼監(jiān)察部長。所以晁錯的地位是很高的。一個高官不經(jīng)審判甚至還身著朝服時就被處死,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事情已經(jīng)到了非常緊迫的程度,二是對手痛恨此人已經(jīng)到了不顧一切的地步,F(xiàn)在看來,晁錯的死,兩種情況都存在。先說事情的緊迫。晁錯被殺的直接原因是“削藩”。晁錯是一有機會就要向漢景帝鼓吹削藩的。而且,正是因為他的極力主張和一再鼓吹,景帝才最終下了削藩的決心。什么是“削藩”呢?簡單的說,就是削減藩國的轄地。所謂“藩國”,就是西漢初年分封的一些王國。這些王國的國王,不是皇帝的兄弟,就是皇帝的子侄,是大漢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削藩,無疑是要剝奪他們的權(quán)力,侵犯他們的利益,這些鳳子龍孫豈能心甘情愿束手就擒?所以,削藩令一下,最強大的兩個王國──吳國和楚國就跳了起來。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聯(lián)合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濟(jì)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起兵造翻,組成七國聯(lián)軍,浩浩蕩蕩殺向京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也叫“吳楚之亂”。七國興亂,朝野震驚,輿論嘩然。景帝君臣一面調(diào)兵遣將,一面商量對策。這時,一個名叫袁盎的人就給景帝出了個主意。袁盎說,吳楚兩國,其實是沒有能力造翻的。他們財大氣粗不假,人多勢眾也不假,但他們高價收買的,不過是一些見利忘義的亡命之徒,哪里成得了氣候?之所以貿(mào)然造翻,只因為晁錯慫恿陛下削藩。因此,只要殺了晁錯,退還削去的領(lǐng)地,兵不血刃就能平定叛亂。袁盎是做過吳國丞相的,說話的分量就比較重一點。何況這時景帝大約也方寸已亂,聽了袁盎的建議,就起了丟卒保車的心思。不能說袁盎的主意沒有道理,因為吳楚叛亂確實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cè)”為借口的。打出的旗號,則是“存亡繼絕,振弱伐暴,以安劉氏”。什么叫“清君側(cè)”呢?就是說皇帝身邊有小人,要清理掉。這個“小人”,具體的說就是晁錯。那好,你們不就是要“清君側(cè)”嗎?如果晁錯已誅,君側(cè)已清,你們還反什么反?事實證明,袁盎的這個主意并不靈。晁錯被殺以后,七國并未退兵,作為漢使的袁盎反倒被吳王扣了起來。袁盎給漢景帝出了誅殺晁錯的主意后,被任命為“太!保ㄖ鞴茏趶R禮儀和教育的部長),出使吳國。袁盎滿心以為吳王的目的既已達(dá)到,應(yīng)該見好就收的。誰知道這家伙的胃口已經(jīng)吊起來了,根本不把袁盎和朝廷放在眼里,不但連面都不見,還丟下一句話:要么投降,要么去死。這下子袁盎可就啞巴吃黃連了。雖然后來他總算從吳營中逃了出來,卻也從此背上了一個惡名:挑撥離間,公報私仇,讒言誤國,冤殺功臣。實際上當(dāng)時就有人為晁錯鳴冤叫屈,對袁盎不以為然。晁錯被殺以后,有一個名叫“鄧公”的人從前方回京,向漢景帝匯報軍情。鄧公的官職是“謁者仆射”(宮廷衛(wèi)隊長郎中令的屬官),級別“比千石”,此刻被任命為校尉(比將軍低一級的武官),將兵平叛。漢景帝問鄧公:晁錯已經(jīng)殺了,吳國和楚國應(yīng)該退兵了吧?鄧公卻回答說,怎么會退?吳王圖謀造翻,準(zhǔn)備了幾十年,所謂“誅晁錯,清君側(cè)”,不過是個借口罷了,“其意非在錯也”(他們的意圖并非在誅殺晁錯)。所以,吳國和楚國是不會退兵的,天下人的嘴巴卻恐怕會閉起來,不敢再說話了(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fù)言)。景帝問他為什么。鄧公說,晁錯為什么要主張削藩?是因為擔(dān)心諸侯過于強盛,尾大不掉,威脅中央政權(quán),這才提出要削減藩國轄地,以提高京師地位。這是我們漢家社稷的千秋大業(yè)和萬世之利呀!可是,他的計劃才剛剛開始實行,自己卻被冤殺于東市,這不是“內(nèi)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做了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嗎?“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景帝聽了以后,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澳涣季谩保艊@了一口氣說,你說得對,朕也是追悔莫及。∑鋵,把錯殺晁錯的責(zé)任都算到袁盎身上,也是冤枉的。因為袁盎當(dāng)時的身份,只不過一個被罷了官的庶人;他向景帝提出的,也只不過一項“個人建議”。然而處決晁錯卻是正式打了報告的。打報告的是一批朝中大臣,包括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顏師古注歐音區(qū))。當(dāng)時的制度,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是“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相當(dāng)于總理或行政院長;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相當(dāng)于三軍總司令;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兼最高監(jiān)察長官,相當(dāng)于副總理兼監(jiān)察部長。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來就是“宰相”。所以宰相是三個,不是一個。部長則有九個,叫“九卿”。陳嘉擔(dān)任的中尉,張歐擔(dān)任的廷尉,都是卿。尉,是武官。那時軍警不分,尉可能是軍官,也可能是警官,還可能是軍官兼警官,職責(zé)取決于“尉”前面的那個字。比方說,太,是“最高”的意思,太尉就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中,是“宮廷”的意思,也代表“京師”,和外地的“外”相對應(yīng)。中尉的職責(zé),是負(fù)責(zé)京城的治安,所以中尉就是首都衛(wèi)戍司令兼公安部長。廷,則是“朝廷”的意思。廷尉的職責(zé),是掌管刑律,所以廷尉就是司法部長兼最高法院院長。一個政府總理,一個公安部長,一個司法部長,三個人聯(lián)名彈劾晁錯,分量是很重的。擬定的罪名也很嚴(yán)重,是“亡臣子禮,大逆無道”。申請的處分,則是“錯(晁錯)當(dāng)要斬(腰斬),父母妻子同產(chǎn)無少長皆棄市”,也就是沒分家的親人無論老幼統(tǒng)統(tǒng)砍頭(棄市是景帝時確定的一種死刑,意謂“刑人于市,與眾棄之”)。對這個彈劾,漢景帝的批示是“同意”(制曰可),而且派中尉陳嘉把晁錯找到,立即執(zhí)行,連招呼都沒打一個。所以,晁錯不但死得很冤,死得很慘,還死得很窩囊。不過,正如“請誅晁錯,以清君側(cè)”只是吳楚起兵的借口,“亡臣子禮,大逆無道”也不是晁錯被殺原因。真正原因是削藩。所以,要知道晁錯該不該死,就得先弄清楚“削藩”是怎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