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2011年年度選書,基辛格視若珍寶的經(jīng)典巨作。讀《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真實的耶路撒冷,就會明白世界為何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沖突的戰(zhàn)略要沖,是讓世人魂牽夢繞的去處,是惑人的陰謀、虛構(gòu)的網(wǎng)絡傳說和二十四小時新聞發(fā)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奧里依年代順序,以三大宗教圍繞“圣城”的角逐,以幾大家族的興衰更迭為主線,生動講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作者通過大量的田野調(diào)查和文獻考據(jù),以客觀、中立的角度,透過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nóng)民與音樂家的生活,以及創(chuàng)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呈現(xiàn)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麗歷史,還原真實的耶路撒冷……
作者簡介:
著者:西蒙·蒙蒂菲奧里(SimonSebagMontefiore)
生于1965年,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歷史。
他是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研究員,耶路撒冷舊城外第一座猶太住宅區(qū)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奧里爵士的曾孫,紀錄片《耶路撒冷:一座圣城的誕生》(Jerusalem:TheMakingofaHolyCity)主持人。
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三十五種語言,暢銷多個國家,曾獲得英國科斯塔傳記獎、美國《洛杉磯時報》傳記圖書獎、法國政治傳記大獎,以及奧地利克萊斯基政治文學獎等眾多大獎。
《新聞周刊》評論蒙蒂菲奧里說,他能將龐大的歷史書籍寫成極為好看的驚悚作品;他知道怎樣才能讓歷史變得淺顯易懂;他的博學、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國國務卿推薦,聘請他擔任幕僚。
著者:西蒙·蒙蒂菲奧里(SimonSebagMontefiore)
生于1965年,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歷史。
他是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研究員,耶路撒冷舊城外第一座猶太住宅區(qū)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奧里爵士的曾孫,紀錄片《耶路撒冷:一座圣城的誕生》(Jerusalem:TheMakingofaHolyCity)主持人。
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三十五種語言,暢銷多個國家,曾獲得英國科斯塔傳記獎、美國《洛杉磯時報》傳記圖書獎、法國政治傳記大獎,以及奧地利克萊斯基政治文學獎等眾多大獎。
《新聞周刊》評論蒙蒂菲奧里說,他能將龐大的歷史書籍寫成極為好看的驚悚作品;他知道怎樣才能讓歷史變得淺顯易懂;他的博學、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國國務卿推薦,聘請他擔任幕僚。
譯者:張倩紅
猶太文化研究專家,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現(xiàn)代史研究會理事,河南大學副校長。其在猶太學領域所作的貢獻獲得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的廣泛認可,是首位在劍橋大學JournalofJewishStudies上發(fā)表論文的亞洲學者,也是2008年以色列六十周年國慶大典上兩位接到佩雷斯邀請的中國學者之一。
目錄:
序幕/001
第一部分猶太教/013
1.大衛(wèi)的世界/015
第一任國王:迦南人
耶路撒冷的亞伯拉罕:以色列人
2.大衛(wèi)的崛起/021
年輕的大衛(wèi)
3.王國和圣殿/024
大衛(wèi):王城
押沙龍:一個王子的崛起和倒臺
所羅門:圣殿
所羅門:衰微
4.猶大的國王們公元前930年—公元前626年/034
羅波安對耶羅波安:分裂序幕/001
第一部分猶太教/013
1.大衛(wèi)的世界/015
第一任國王:迦南人
耶路撒冷的亞伯拉罕:以色列人
2.大衛(wèi)的崛起/021
年輕的大衛(wèi)
3.王國和圣殿/024
大衛(wèi):王城
押沙龍:一個王子的崛起和倒臺
所羅門:圣殿
所羅門:衰微
4.猶大的國王們公元前930年—公元前626年/034
羅波安對耶羅波安:分裂
耶洗別和她的女兒:耶路撒冷的王后
以賽亞:集美人和蕩婦于一身的耶路撒冷
西拿基立:撲向羊圈的狼
希西家的隧道
瑪拿西:地獄之谷的兒童獻祭
5.巴比倫的妓女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39年/046
約西亞:革命的救世主
尼布甲尼撒
尼布甲尼撒:行毀壞可憎之人
伯沙撒的宴會
6.波斯人公元前539年—公元前336年/054
居魯士大帝
大流士和所羅巴伯:新的圣殿
尼希米:波斯人的衰落
7.馬其頓人公元前336年—公元前166年/061
亞歷山大大帝
托勒密:安息日劫掠
多比雅的約瑟
安條克大帝:大象的碰撞
義人西蒙:晨星
安條克顯靈:瘋狂的上帝
神顯者安條克:另一位行毀壞可憎者
8.馬卡比公元前164年—公元前66年/075
鐵錘猶大
西蒙大帝:馬卡比的勝利
約翰·西卡努斯:帝國的締造者
色雷斯人亞歷山大:狂暴的幼獅
9.羅馬人來了公元前66年—公元前40年/083
龐培在至圣之所
凱撒和克里奧帕特拉
安東尼和克里奧帕特拉
帕科魯斯:回馬箭
希律:逃向克里奧帕特拉
10.希律家族公元前40年—公元10年/092
安提柯的倒臺:最后一個馬卡比
希律和克里奧帕特拉
奧古斯都和希律
米利暗:讓希律愛恨交織的女人
希律:圣殿
希律的王子們:家族悲劇
希律:活著的時候腐爛
阿基勞斯:彌賽亞和大屠殺
11.耶穌基督公元10年—公元40年/113
施洗者約翰和加利利之狐
拿撒勒的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三天
龐修斯·彼拉多:對耶穌的審判
耶穌基督:受難
12.希律家族的終曲公元40年—公元66年/132
希律·亞基帕:卡里古拉的朋友
希律·亞基帕和國王克勞狄:暗殺、榮耀和蠕蟲
希律·亞基帕二世:尼祿的朋友
大數(shù)的保羅:基督教的締造者
義人雅各之死:耶穌王朝
約瑟夫斯:革命倒計時
13.猶太戰(zhàn)爭:耶路撒冷之死公元66年—公元70年/146
赤腳王后貝勒妮斯:革命
約瑟夫斯的預言:趕騾人做皇帝
妓院耶路撒冷——暴君約翰和西蒙
第二部分異教/153
14.埃利亞·卡皮托利納公元70年—公元312年/155
提圖斯的勝利:羅馬的耶路撒冷
貝勒妮斯:猶太人中的克里奧帕特拉
耶穌王朝的終結(jié):被遺忘的受難
哈德良:耶路撒冷方案
西蒙·巴爾·科赫巴:星辰之子
第三部分基督教/171
15.拜占庭的盛世公元312年—公元518年/173
君士坦丁大帝:基督,勝利之神
君士坦丁大帝:家族謀殺
海倫娜:第一個考古學家
叛教者尤利安:修繕耶路撒冷
哲羅姆和葆拉:圣徒、欲望和都市
巴爾索瑪和武裝僧侶
歐多西亞:耶路撒冷的皇后
16.拜占庭的衰落:波斯入侵公元518年—公元630年/191
查士丁尼和舞女皇后:拜占庭的耶路撒冷
波斯沙王和皇家野豬:瘋狗的怒吼
尼希米二世:猶太人的恐怖
希拉克略:第一個十字軍戰(zhàn)士
第四部分伊斯蘭教/201
17.阿拉伯的征服公元630年—公元660年/203
穆罕默德:夜行
哈立德·伊本·瓦利德:伊斯蘭之劍
公正的歐麥爾:圣殿恢復者
18.倭瑪亞王朝:圣殿的修復公元660年—公元750年/215
穆阿維葉:阿拉伯世界的凱撒
阿卜杜拉·馬利克:巖石圓頂清真寺
瓦利德:天啟與奢侈
19.阿拔斯王朝:遙遠的主人們公元750年—公元969年/228
薩法赫哈里發(fā):劊子手
皇帝與哈里發(fā):查理曼和哈倫·拉希德
卡富爾:有香味的太監(jiān)
20.法蒂瑪王朝:寬容與瘋狂公元969年—公元1099年/233
伊本·凱利斯:猶太“宰相”與法蒂瑪征服
帕爾蒂爾與法蒂瑪王朝:猶太醫(yī)生王子和活伊瑪目
穆卡達西:耶路撒冷人
哈基姆:阿拉伯的卡里古拉
哈基姆:消失
阿齊茲:野蠻的洗劫
第五部分十字軍東征/247
21.大屠殺公元1099年/249
戈弗雷公爵:圍困
教皇烏爾班二世:奉主之名
坦克雷德:圣殿山上的大屠殺
戈弗雷:圣墓守護者
22.十字軍國家的興起公元1100年—公元1131年/260
大鮑德溫:首任國王
小鮑德溫二世
23.十字軍國家的黃金時代公元1131年—公元1142年/266
梅利桑德和富爾克:皇室婚姻
梅利桑德女王:丑聞
血腥的贊吉:鷹王
奧薩瑪·本·蒙奇德:大事件和大災難
梅利桑德的耶路撒冷:上層生活與下層生活
奧薩瑪·本·蒙奇德和猶大·哈列維:穆斯林、猶太人和法蘭克人
24.僵局公元1142年—公元1174年/280
贊吉:狂妄與報應
阿基坦的埃莉諾和路易國王:丑聞與失敗
母子之爭:梅利桑德挑戰(zhàn)鮑德溫三世
阿莫利和阿格尼絲:配不上圣城的王后
提爾的威廉:埃及的戰(zhàn)爭
摩西·邁蒙尼德:迷途指津
25.麻風病國王公元1174年—公元1187年/291
提爾的威廉:王室的家庭教師
鮑德溫四世的病
逆境中的風采:麻風病國王的勝利
居伊:有污點的繼承人
居伊國王:中了圈套
26.薩拉丁公元1187年—公元1189年/298
薩拉。簯(zhàn)役
薩拉丁圍城:屠殺還是投降?
薩拉丁其人
舞女和春藥:薩拉丁的宮廷
薩拉丁的城市
27.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薩拉丁和理查公元1189年—公元1193年/310
獅心王:騎士精神與屠殺
28.薩拉丁王朝公元1193年—公元1250年/317
蘇丹之死
穆阿扎姆·伊薩:另一位耶穌
腓特烈二世:世界的奇才,《啟示錄》中的野獸
腓特烈二世的加冕:日耳曼的耶路撒冷
巴克汗與韃靼人:災難
第六部分馬木魯克/329
29.從奴隸到蘇丹公元1250年—公元1339年/331
拜巴爾斯:黑豹
拉姆班
納西爾·穆罕默德:優(yōu)雅的鷹
30.馬木魯克的衰落公元1399年—公元1517年/340
帖木爾和家庭教師:朝圣之城
蘇丹和基督徒的蛋餅
第七部分奧斯曼/349
31.蘇萊曼的偉業(yè)公元1517年—公元1550年/351
所羅門第二和他的羅克塞拉娜
32.神秘主義者和彌賽亞公元1550年—公元1705年/355
蘇丹的猶太公爵:新教徒、方濟各會和城墻
喬治·桑迪斯:第一個英裔美洲人
彌賽亞:沙巴泰·澤維
愛維亞:奧斯曼的佩皮斯和福斯塔夫
33.諸家族公元1705年—公元1799年/371
侯賽尼家族:納吉布·阿-阿什拉夫的反叛和大肆屠狗
侯賽尼家族:諸家族的崛起
“巴勒斯坦王”的興衰
拿破侖·波拿巴:“我親自創(chuàng)作的《古蘭經(jīng)》”
第八部分帝國/379
34.圣地的拿破侖公元1799年—公元1806年/381
阿克的藍胡子
拿破侖:“總司令部,耶路撒冷”
西德尼·史密斯爵士——“最出色的騎士”
35.新浪漫主義:夏多布里昂和迪斯累利公元1806年—公元1830年/387
圣墓騎士子爵
布倫斯維克的卡羅琳與赫斯特·斯坦霍普:英國王后與沙漠王后
迪斯累利:圣潔的人和浪漫的人
36.阿爾巴尼亞人的征服公元1830年—公元1840年/397
紅色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神圣的火焰,神圣的死亡
易卜拉欣:農(nóng)民起義
37.福音派傳教士公元1840年—公元1855年/404
帕麥斯頓和沙夫茨伯里:帝國主義者和福音傳教士
詹姆斯·芬恩:福音派領事
美國領事沃德·克雷森:美國的神圣異邦人
歐洲憲兵與圣墓大教堂的槍戰(zhàn)事件:耶路撒冷的俄羅斯上帝
果戈理:耶路撒冷綜合征
詹姆斯·芬恩和克里米亞戰(zhàn)爭:被謀殺的福音傳道者與掠奪者貝都因人
作家:梅爾維爾、福樓拜和薩克雷
作家:大衛(wèi)·多爾,周游中的美國奴隸
38.新城市公元1855年—公元1860年/428
摩西·蒙蒂菲奧里:“這個克羅伊斯”
39.新宗教公元1860年—公元1870年/434
皇帝與考古學家:無知的異國人
馬克·吐溫和“貧民村”
40.阿拉伯之城,帝國之都公元1870年—公元1880年/442
優(yōu)素!す⒌希阂魳、舞蹈、日常生活
耶路撒冷刺青:英國王子和俄國大公
美國的“勝利者”派:一直溫著耶穌的牛奶
41.俄國人公元1880年—公元1898年/453
謝爾蓋大公和大公夫人埃拉
謝爾蓋大公:俄國猶太人和大屠殺
第九部分猶太復國主義/459
42.德國皇帝公元1898年—公元1905年/461
赫茨爾
威廉:我的帝國的寄生蟲
德皇與赫茨爾:最后的十字軍戰(zhàn)士與第一個猶太復國主義者
43.耶路撒冷的烏得琴演奏者公元1905年—公元1914年/473
戴維·格魯恩成為了戴維·本-古里安
烏得琴手:瓦希夫·賈瓦哈里耶
拉斯普京:俄國修女們要當心了
令人尊敬的蒙蒂·帕克上尉與約柜
44.世界大戰(zhàn)公元1914年—公元1916年/488
杰馬勒帕夏:耶路撒冷的暴君
恐怖和死亡:屠夫杰馬勒
耶路撒冷的戰(zhàn)爭和性:瓦希夫·賈瓦哈里耶
45.阿拉伯起義,貝爾福宣言公元1916年—公元1917年/498
勞倫斯和麥加謝里夫
阿拉伯的勞倫斯:謝里夫派——阿卜杜拉和費薩爾
法爾肯海因掛帥:德國的耶路撒冷
勞合·喬治、貝爾福和魏茨曼
“魏茨曼博士,孩子出生了”:《貝爾福宣言》
46.圣誕禮物公元1917年—公元1919年/515
市長試圖投降
公牛艾倫比:最榮耀的時刻
東方的斯托爾斯:仁慈的當權(quán)者
47.戰(zhàn)勝國和戰(zhàn)利品公元1919年—公元1920年/529
凡爾賽會議上的伍德羅·威爾遜
斯托爾斯:先知穆薩節(jié)騷亂,第一槍
赫伯特·塞繆爾:一個巴勒斯坦,交接完畢
丘吉爾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中東:勞倫斯的謝里夫派解決方案
48.英國的托管公元1920年—公元1936年/539
穆夫提對市長:阿明·侯賽尼對拉吉卜·納沙希比
穆夫提:西墻之爭
沃科普之都:狩獵、咖啡館、聚會和白袍
本-古里安和穆夫提:縮小的沙發(fā)
49.阿拉伯起義公元1936年—公元1945年/555
穆夫提的恐怖統(tǒng)治
奧德·溫蓋特和摩西·達揚:老城的陷落
穆夫提和希特勒:耶路撒冷的世界戰(zhàn)爭
50.骯臟的戰(zhàn)爭公元1945年—公元1947年/570
梅納赫姆·貝京:黑色安息日
蒙哥馬利的鎮(zhèn)壓:法蘭上校案
阿卜杜·卡迪爾·侯賽尼:耶路撒冷前線
圣地上空的禮炮:阿卜杜·卡迪爾·侯賽尼
51.猶太人的獨立,阿拉伯人的大災難公元1948年—公元1951年/588
英國人離開;本-古里安:我們成功了!
急性子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耶路撒冷之戰(zhàn)
52.分隔公元1951年—公元1967年/597
耶路撒冷之王:圣殿山上的流血
約旦的侯賽因:耶路撒冷最后的國王
53.六日戰(zhàn)爭公元1967年/605
納賽爾和侯賽因:戰(zhàn)爭倒計時
拉賓:戰(zhàn)前的崩潰
達揚接過指揮權(quán)
1967年6月5日—7日:侯賽因、達揚和拉賓
后記/617
耶路撒冷的早晨:從那時到現(xiàn)在/619
明天/629
今晨/636
附錄/645
致謝/667
你會忍不住愛上這座城市,它是人類的瑰寶。而這本書值得你一讀再讀。
——比爾克林頓(美國前總統(tǒng))
西蒙蒙蒂菲奧里扎實的研究功底,栩栩如生的講述能力,使得無論是學者還是門外漢,都將這本書視若珍寶。
——基辛格(美國前國務卿)
一部權(quán)威之作。蒙蒂菲奧里遍集奇聞軼事,詳加考察,以生動的筆觸寫出耶路撒冷的歷史,給讀者以充分的閱讀樂趣。
——《經(jīng)濟學人》
蒙蒂菲奧里的博學、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國國務卿推薦,聘請他擔任幕僚。你會忍不住愛上這座城市,它是人類的瑰寶。而這本書值得你一讀再讀。
——比爾克林頓(美國前總統(tǒng))
西蒙蒙蒂菲奧里扎實的研究功底,栩栩如生的講述能力,使得無論是學者還是門外漢,都將這本書視若珍寶。
——基辛格(美國前國務卿)
一部權(quán)威之作。蒙蒂菲奧里遍集奇聞軼事,詳加考察,以生動的筆觸寫出耶路撒冷的歷史,給讀者以充分的閱讀樂趣。
——《經(jīng)濟學人》
蒙蒂菲奧里的博學、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國國務卿推薦,聘請他擔任幕僚。
——《新聞周刊》
在豐厚的歷史敘述中,徐徐展開千年古城的圣殿、市集、生活、戰(zhàn)爭、詩歌與悲泣。一個瑰麗澎湃的立體劇場。綜合當代研究成果,編織出族群、宗教與帝國沖突的悲劇,令人贊嘆!
——金石堂年度十大好書獲獎評語
【前言】+內(nèi)容
耶路撒冷的歷史是整個世界的歷史,它同時也是猶地亞山間一座長年貧瘠的小鎮(zhèn)的編年史。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而今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名副其實:這座城市是亞伯拉罕系宗教之間斗爭的焦點,是越來越受歡迎的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圣地,是不同文明沖突的戰(zhàn)略角斗場,是無神論與有神論交鋒對峙的前線,是世俗矚目的焦點,是惑人陰謀與網(wǎng)絡神話的發(fā)生地,是二十四小時新聞時代里全世界攝像機聚焦的耀眼舞臺。宗教、政治和媒體興趣相互滋養(yǎng),使今天的耶路撒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頻繁地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
耶路撒冷是神圣之城,但給人以迷信、騙術(shù)和偏執(zhí)的印象;是帝國的欲望與獎賞,但又不像他們所期望的那樣具有戰(zhàn)略價值;耶路撒冷是許多教派的共同家園,但每個教派都認為這座城市只屬于自己;耶路撒冷是一座擁有許多名字的城市——但每個傳統(tǒng)都如此偏執(zhí)地排斥他者,僅僅尊崇自己的稱謂。這個地方是如此嬌美,以至于猶太人在其神圣經(jīng)典中以女性的口吻描述它——通常把她說成是一個鮮活的尤物,一個地道的美女。但有的人也把她描繪成無恥的蕩婦,或者是被愛人拋棄的受傷的公主。耶路撒冷是一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還是唯一一個擁有天國和塵世兩種存在維度的城市:而地上之城的絕美無雙與天上之城的光輝榮耀相比,又顯得那樣的微不足道。耶路撒冷既是天上城又是地上城的事實意味著這座城市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新耶路撒冷可以遍布全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據(jù)說,亞伯拉罕、大衛(wèi)、耶穌和穆罕默德這些先知和長老,都曾在這里的石頭上駐足。亞伯拉罕系宗教在這里誕生,而世界也將于末日審判時在這里終結(jié)。對于“圣書之民”來說,極為神圣的耶路撒冷就是“圣書之城”:《圣經(jīng)》從許多方面來說都是耶路撒冷這座城市的編年史,而《圣經(jīng)》的讀者,從猶太人和早期基督徒到穆斯林征服者和十字軍,再到今天的美國福音派,一次又一次地改變著耶路撒冷的歷史以實現(xiàn)《圣經(jīng)》的預言。
當《圣經(jīng)》被翻譯成希臘文、拉丁文和英文后,它成了世界性書籍,也使耶路撒冷成為世界之都。每個偉大的國王都成了大衛(wèi),每個特別的民族都成了新以色列人,每種高貴的文明都成了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屬于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于每個人的想象當中,這是這座城市的悲劇,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耶路撒冷的每一個夢想者,從古至今每一個到過耶路撒冷的人,從耶穌的使徒到薩拉丁(Saladin)的戰(zhàn)士,從維多利亞時代的朝圣者到今天的游客、記者,每個人都懷著對真實耶路撒冷的美好想象來到這里,然而呈現(xiàn)在他們眼前的耶路撒冷使他們大失所望,他們看到的是一個興旺過,萎縮過,被重建、被摧毀過許多次的,不斷變化的城市。但由于這是耶路撒冷,是所有人的財富,所以只有他們心中的耶路撒冷才是真正的耶路撒冷,而那些被玷污的、被合成的現(xiàn)實必須加以改變;每個人都有權(quán)把自己心目中的“耶路撒冷”強加到現(xiàn)實的耶路撒冷之上——而實現(xiàn)這一夢想的手段,通常就是用他們手中的火與劍。
14世紀的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IbnKhaldun)既是本書中提到的一些事件的參與者,也是這些事件的史料來源。他注意到,歷史被如此“熱切地追捧,街頭巷尾的人們都渴望了解它,國王和領袖們也愿意為它決一死戰(zhàn)”。這對耶路撒冷而言尤為真實。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世界歷史的一個主題、一個支點,甚至一根脊柱,就不可能書寫這座城市的歷史。在這個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神話的力量意味著高科技鼠標和彎刀一樣能夠成為基本教義派軍火庫的武器,因此,就現(xiàn)在而言,我們對歷史真相的追尋比在伊本·赫勒敦的時代更為迫切。
耶路撒冷的歷史必須是對神圣本質(zhì)的探究。“圣城”這個詞經(jīng)常被用來形容對它的圣跡的敬畏,但它真正的意思是耶路撒冷已成為塵世間人與上帝交流的必要場所。
我們還必須回答這個問題: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為什么選中了耶路撒冷?這個地方遠離地中海海岸的貿(mào)易路線;這里缺水,夏季陽光曝曬,冬季寒風凜冽,嶙峋的巖石參差不齊,而且不適合定居。但是,選擇耶路撒冷作圣殿之城,不僅僅是人類自己的決定,也有著自然演進的因素在里面:隨著時光的流變,它的神圣性有增無減,因為它已經(jīng)神圣了如此長的時間。神圣不僅需要靈性和信仰,還需要傳統(tǒng)與合法性。一個提出新想法的激進先知必須解釋之前已經(jīng)過去的那些世紀的歷史,并用能為大眾所接受的語言和神圣的地理來證明他的發(fā)現(xiàn)——對先前的啟示和長期備受尊崇的地點的預言。沒有什么比其他宗教的競爭更能提高一個地方的神圣性。
這種神圣性為許多無神論游客所厭惡,在他們看來,耶路撒冷彌漫著自以為是的盲從,迷信像流行病一樣折磨著整個城市。然而,否認神圣就是否認人類對宗教的深切需求,沒有這種需求就不可能理解耶路撒冷。宗教必須解釋快樂為何轉(zhuǎn)瞬即逝、憂愁為何亙古恒久這個讓人類既困惑又恐慌的謎題:我們需要感受一種比我們自身更強大的力量。我們敬畏死亡,渴望發(fā)現(xiàn)它的意義。作為上帝與人的相會地,這些啟示錄中提出的問題將在耶路撒冷得到解決——世界末日來臨時,將會有基督和反基督之間的戰(zhàn)爭。屆時克爾白將會從麥加移到耶路撒冷,將會出現(xiàn)審判、死者復活、彌賽亞的統(tǒng)治、天國和新耶路撒冷。三大亞伯拉罕系宗教都相信末世,但具體細節(jié)因信仰和教派不同而異。世俗主義者可能將這一切視為過時的繁文縟節(jié),但事實正好相反,這些理念都是非常流行的。在這個猶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基要主義盛行的時代,末世是當今世界狂熱政治的動力所在。
死亡是我們的永恒伴侶。長久以來,朝圣者為了死在耶路撒冷、葬在圣殿山周圍,以為末日來臨時的復活作準備而前往耶路撒冷,他們還在繼續(xù)前來。這座城市被墓地包圍并且建在墓地之上。古代圣徒的干枯軀體備受尊崇——抹大拉的瑪利亞干癟發(fā)暗的右手仍然在圣墓大教堂中希臘正教修會會長的房間里供奉著。許多圣跡,甚至許多私人住宅都建在墳墓周圍。這座死人之城的陰森不僅源自戀尸癖,而且還與招魂術(shù)有關:這里的死人宛如活人一般,他們只是在那里等待復活。對這里無休止的爭奪——屠殺、蓄意破壞、戰(zhàn)爭、恐怖主義、圍攻和災難將耶路撒冷變成了戰(zhàn)場——用阿道司·赫胥黎的話說,是“宗教的屠宰場”;用福樓拜的話說,是一個“停尸房”。梅爾維爾稱這個城市是一個被“死亡大軍”包圍的“頭蓋骨”;而愛德華·賽義德記得自己的父親討厭耶路撒冷,因為它“使他想起死亡”。
這個天與地的圣所不是一直靠神意庇佑而發(fā)展起來的。宗教起源于向某位具有超凡魅力的先知如摩西、耶穌、穆罕默德展示的靈光。帝國的建立、城市的征服依靠的是某個軍閥的活力和運氣。從大衛(wèi)王開始,某些個人的決定使得耶路撒冷成為“耶路撒冷”。
誰也沒有想到大衛(wèi)的小小城堡,一個弱小王國的首都竟然會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尼布甲尼撒對耶路撒冷的毀滅造就了這座城市的神圣——正是那場災難促使猶太人記錄并贊頌錫安的榮耀。通常來說,這樣的大災難會導致一個民族的消亡,然而猶太人生機勃勃,對自己的上帝忠貞不渝,最為重要的是,他們還在《圣經(jīng)》中將自己的歷史記載了下來,這些都為耶路撒冷日后的名聲和神圣奠定了基石!妒ソ(jīng)》取代了猶太國家和圣殿,正如海因里希·海涅所說的那樣,成為“猶太人隨身攜帶的祖國,隨身攜帶的耶路撒冷”。除耶路撒冷之外,沒有任何城市擁有自己的圣書,也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像《圣經(jīng)》一樣如此主導一座城市的命運。
這座城市的神圣性源自猶太人作為特選子民的“例外論”,即耶路撒冷是上帝挑選的城市,巴勒斯坦是上帝挑選的土地,后來這種例外論為基督徒和穆斯林所繼承和接受。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的至高神圣性反映在從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到20世紀70年代宗教領域不斷增長的對猶太人返回以色列的癡迷,以及西方世界對它的世俗對應物猶太復國主義的狂熱上。自此以后,巴勒斯坦人的悲劇故事改變了人們對以色列的認知,對于這些人來說,耶路撒冷是座失落的圣城。因此,西方的固執(zhí)迷戀,還有這種普遍的歸屬感可以朝兩個方向發(fā)展——它有利也有弊,或者說是把雙刃劍。今天,這種情況反映在對耶路撒冷更加強烈、更富感情的審視上,也反映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沖突上,其中的緊張程度與情感糾葛是其他任何事情都無可比擬的。
然而,任何事物都并非表面看起來的那么簡單。歷史通常被描述成一系列的激烈變化與暴力更迭,但我想展示的是:耶路撒冷是一座具有連續(xù)性和共存性的城市,是一座有著混血人群和混合性建筑的兼容并包的大都市,這里的人們不符合各大宗教傳說和后來的民族主義敘述的狹隘分類。這是我盡可能地以家族發(fā)展為線索追尋歷史的原因——大衛(wèi)家族、馬卡比家族和希律家族、倭瑪亞家族、鮑德溫和薩拉丁家族,直到侯賽尼家族、哈立迪家族、斯帕福德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和蒙蒂菲奧里家族——這種做法有悖于正統(tǒng)史學所注重的突發(fā)事件描述和狹隘敘事,但卻可以展示有機的生活模式。在耶路撒冷不僅有相對的兩方,還有許多相互連結(jié)、相互重疊的文化和不同層次的忠誠——它是一個由阿拉伯正統(tǒng)派、阿拉伯穆斯林、塞法爾迪猶太人、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哈雷迪猶太人、世俗猶太人、亞美尼亞東正教徒、格魯吉亞人、塞爾維亞人、俄國人、科普特人、新教徒、埃塞俄比亞人、拉丁人等等組成的多姿多彩、千變?nèi)f化的萬花筒。某個個體經(jīng)常忠誠于不同的身份,耶路撒冷每個土層的沙石都能找到對應人群。
事實上,耶路撒冷的重要性時盛時衰,絕非靜止不動,而是一直處在變化之中,就像一種不斷改變形狀、大小,甚至顏色,但始終根植在原地的植物。最新的、膚淺的表現(xiàn)——耶路撒冷作為媒體所說的“三大宗教圣城,二十四小時新聞秀場”——是相對晚近的。有幾個世紀耶路撒冷似乎喪失了它的宗教和政治重要性。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政治需要,而非神圣啟示再度激活了宗教奉獻熱情。
每當耶路撒冷要被遺忘、變得無關緊要時,那些虔誠崇拜《圣經(jīng)》、潛心鉆研《圣經(jīng)》的遙遠地方的人們——不管是在麥加、莫斯科還是在馬薩諸塞——都會將他們的信仰投射回耶路撒冷。所有的城市都是認識外部思維模式的窗戶,但這座城市卻是一面雙面鏡,她既能展示其內(nèi)部生活,又能反映外部世界。不管是絕對信仰的時代、正義帝國構(gòu)建的時代、福音啟示的時代,還是世俗民族主義的時代,耶路撒冷都是時代的象征與角逐的對象。然而,就像馬戲團的鏡子一樣,它反射的內(nèi)容通常是扭曲的,有時甚至是怪異的。
耶路撒冷有辦法使它的征服者和訪問者遭受失望與折磨。塵世之城與天國之城的差別是如此令人難以接受,以至于每年都有一百名病人進入這座城市的精神病院,所患之病是“耶路撒冷綜合征”,即一種由期望、失望和幻覺組成的精神病。但耶路撒冷綜合征也有政治性誘因:耶路撒冷藐視理智、現(xiàn)實政治和戰(zhàn)略,耶路撒冷只存在于擁有貪婪情欲和無可匹敵情感的王國,理性在這里顯得蒼白無力。
即使在這場爭奪統(tǒng)治權(quán)和真理的斗爭中,對其他人而言,勝利也只是增強了這座城市的神圣性。壓迫者越貪婪,競爭越激烈,就越發(fā)能激起本能的反應。在這里,結(jié)果往往會超出預期。
沒有其他地方能夠喚起這樣的獨占欲。而這種嫉妒心頗具諷刺性,因為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圣跡以及與此相關的解讀,都是借來的或偷來的,它們原本屬于之前的宗教。這座城市的過去通常是虛構(gòu)的。實際上,每一塊石頭都曾屹立在另一種宗教久被遺忘的神廟之中,也曾屹立在另一個帝國的凱旋門上。伴隨大部分但不是所有的征服而來的是在強占其他宗教的傳統(tǒng)、故事和遺址的同時,抹去這些宗教存在的痕跡。耶路撒冷經(jīng)歷了許多破壞,但征服者通常不會摧毀之前就有的東西,而是重新加以利用并為它添磚加瓦。像圣殿山、希律城堡、大衛(wèi)城、錫安山和圣墓大教堂這樣重要的遺址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歷史分層,它們更像復寫紙和刺繡作品,里面的絲線是如此縱橫交織以至于現(xiàn)在已不可能將它們抽絲剝繭。
占有欲支配下的神圣性競爭導致一些圣跡先后對三大宗教都變得格外神圣;國王裁決它們的歸屬,人們?yōu)樗鼈兌鵂奚袼鼈儙缀醣贿z忘:圣殿山曾是令狂熱的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敬畏的地方,但現(xiàn)在很少見到穆斯林或猶太朝圣者,它基本上再次成為基督徒的場所。
在耶路撒冷,真相通常遠不如神話重要!霸谝啡隼,不要問我真相的歷史,”著名的巴勒斯坦歷史學家納茲米·朱貝(Nazmial-Jubeh)博士如此說,“若拿走虛構(gòu)的故事,耶路撒冷就一無所有了!痹谶@里,歷史的影響是如此強大有力,以至于它一再被扭曲:考古學本身就是一種歷史力量,考古學家有時和士兵一樣擁有巨大能量,他們被征募過來為現(xiàn)在的目的而盜用過去。一個以客觀、科學為目標的學科可以被用來粉飾宗教民族偏見,為帝國野心提供辯護。19世紀的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和福音派帝國主義者都曾犯下征用歷史事件,賦予它們矛盾的意義和事實的罪行。所以,一部耶路撒冷的歷史既是真相的歷史,也是傳說的歷史。但其中有歷史事實,而這本書致力于講述這些歷史事實,不論對一方或另一方而言是多么難以接受。
我的目的是為普通讀者書寫最廣泛意義上的耶路撒冷歷史,不管他們是無神論者還是有信仰的人,是基督徒、穆斯林還是猶太人,而不存在政治意圖,不考慮今天仍在上演的沖突與傾軋。
我將按時間順序,通過男男女女——士兵和先知、詩人和國王、農(nóng)民和樂師——還有塑造耶路撒冷的那些家族的生活來講述這個故事。我覺得這是把這座城市寫活并展示其復雜的、意想不到的真相怎樣成為這段歷史之結(jié)果的最好方法。只有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才能抵制住透過現(xiàn)在所癡迷的事物來重塑過去的誘惑。我試著避免以這樣的目的論——證明每個事件都是不可避免的——來書寫歷史。因為每種變化都是對先前變化的反應,因此按時間順序記事是搞清這種發(fā)展演變的最好方法,也最能回答這個問題——為什么是耶路撒冷?——并展示人們?yōu)槭裁磿绱诵惺。我希望這也是講述這段歷史的最有趣的方式。借用好萊塢的一句套語:我何德何能,竟敢解構(gòu)人類有史以來堪稱最偉大的故事?在成千上萬部關于耶路撒冷的書中,僅有很少的部分敘述歷史。大衛(wèi)、耶穌、十字軍和阿以沖突這四個時代之所以為人們所熟知,多虧了《圣經(jīng)》、電影、小說和新聞,但其中不乏曲解。至于四大時代之外的敘事,我的初衷是把許多被遺忘的歷史帶給新讀者。
這是一部耶路撒冷作為世界歷史之中心的歷史,它并非想成為有關耶路撒冷方方面面的百科全書,也不是每座建筑物中的每處壁龕、每個柱頂和每座拱門的旅游指南。這不是東正教徒、拉丁人或亞美尼亞人、伊斯蘭教哈乃斐或沙斐儀學派、哈西德或卡拉派猶太人的瑣碎歷史,也沒有以某種特定的觀點來解讀。從馬木魯克到托管時期,這座穆斯林城市的生活一直被忽略。耶路撒冷的家族一直由具有巴勒斯坦經(jīng)歷的學者研究,但它幾乎不為大眾歷史學家所涉獵。這些家族的歷史一直并且仍然是極為重要的:一些關鍵材料還沒有英文譯本,但我把它們翻譯出來,并采訪了所有這些世家的家族成員,以了解他們的故事。但這些僅僅是整幅馬賽克的一部分。這不是猶太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歷史,也不是對耶路撒冷之上帝本質(zhì)的探究,所有這些已經(jīng)被其他人仔細研究過——最新的研究就是卡倫·阿姆斯特朗的優(yōu)秀作品《耶路撒冷:一座城市,三種信仰》。這也不是巴以沖突的詳盡歷史,當今事件并不是我要探討的主題。然而我要面臨的挑戰(zhàn)是不得不涉及所有這些東西,我僅希望它們所占的篇幅能夠符合比例。
我的任務是追尋真相,而非在不同宗教的神話間進行裁決。我當然不會以裁定三大宗教的神跡和經(jīng)典是否“真實”的裁判自居。任何研究《圣經(jīng)》或耶路撒冷的人都必須承認真相有許多層。其他宗教和其他時代的信仰對我們來說似乎很陌生,而我們這個時代和這個地方為人熟知的習俗通?雌饋矶碱H為合理。就連被許多人奉為世俗理性和共識之頂峰的21世紀也有它自己的傳統(tǒng)智慧和類似于宗教正統(tǒng)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我們的后輩來說將是不可思議的荒謬。但宗教及其奇跡對耶路撒冷歷史的影響卻是不可否認的真實,不對宗教持些許尊重就不可能了解耶路撒冷。
有些世紀的耶路撒冷歷史是鮮為人知的,它的所有內(nèi)容都是頗具爭議的。一旦涉及耶路撒冷問題,學術(shù)界和考古界的爭議通常都會充滿惡意,有時還會出現(xiàn)暴力,甚至引發(fā)騷亂和戰(zhàn)斗。過去半個世紀所發(fā)生的事件是如此具有爭議,以至于還誕生了許多詮釋它們的版本。
早期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及一些愛好者對少得可憐的材料進行榨取、編造和人為加工,以服務于他們信心十足地樹立的每一種可能的觀點。我仔細研究了所有案例的原始材料和許多種理論,得出這樣一種結(jié)論:如果綜合研究每一案例,那么本書中最常見的詞語將是“也許”“可能”“或許”和“應該”。因此,我不會在每一個合適的地方都把它們包括進去,但我希望讀者明白在每個句子背后都隱含著龐大的、不斷變化的文獻,每一部分都由一位學術(shù)專家閱讀并核實過。幸運的是,我在這方面得到今天仍在工作的一些最知名的教授的幫助。
這些爭論中最傷腦筋的是關于大衛(wèi)王的爭論,因為它的政治含義太容易引起激烈反應,而且與當今局勢息息相關。即便以最科學的標準來考量,這場爭論也比其他任何地方就其他任何話題所進行的爭論更具戲劇性、更引人矚目,或許只有關于基督或穆罕默德本質(zhì)的爭論差可比擬。大衛(wèi)故事的來源是《圣經(jīng)》。長期以來,他的歷史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19世紀時,帝國主義基督徒對圣地的興趣激發(fā)了人們對大衛(wèi)時代耶路撒冷的考古探索。這場考察的基督教性質(zhì)被1948年以色列建國所改變,這一事件因為大衛(wèi)作為猶太人之耶路撒冷奠基者的地位而被賦予了強烈的宗教政治意義。由于公元前10世紀的證據(jù)相當缺乏,以色列的修正主義史學家就縮小了大衛(wèi)城的規(guī)模,一些人甚至還質(zhì)疑大衛(wèi)是否為一個歷史人物,這令猶太傳統(tǒng)主義者氣憤不已,而巴勒斯坦政治家卻深感欣慰,因為這樣的結(jié)論削弱了猶太人對這座城市擁有權(quán)的合法性。然而,1993年但丘石碑的發(fā)現(xiàn)卻證明大衛(wèi)王確實存在。盡管《圣經(jīng)》主要不是作為歷史來書寫的,但它仍是我用來講述這個故事的歷史來源。大衛(wèi)城的規(guī)模和《圣經(jīng)》的可信度在行文中有探討,至于當代關于大衛(wèi)城的沖突,請參見《后記》。
需要說明的是,撰寫19世紀的事情時不可能忽略愛德華·賽義德《東方學》的影響。賽義德是一個出生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后來成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文學教授和世界政治領域最早為巴勒斯坦民族主義搖旗吶喊的人,他認為“歐洲中心論者對阿拉伯-伊斯蘭民族及其文化有著微妙而持久的偏見”,特別是19世紀的旅行者,諸如夏多布里昂、梅爾維爾和馬克·吐溫等,既貶低了阿拉伯文化,又為帝國主義開脫。然而,賽義德本人的作品促使他的一些追隨者試圖將這些西方入侵者從歷史上抹去,這同樣是荒謬可笑的。如上所述,這些訪問者很少能看到并理解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的真實生活,而我致力于展示這些原住民的實際狀況。然而,這本書不是一場論辯,耶路撒冷的歷史學家必須展示西方浪漫主義帝國文化對這座城市的決定性影響,唯有如此才能解釋中東與大國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同樣,我也描述了英國世俗主義者和福音傳道士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歷程,從帕麥斯頓和沙夫茨伯里,到勞合·喬治、貝爾福、丘吉爾和他們的朋友魏茨曼,這些人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19世紀和20世紀唯一一場最能對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命運起決定性影響的運動。
本書的主干部分結(jié)束于1967年,因為“六日戰(zhàn)爭”基本上確定了今天的形勢,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逗笥洝凡糠执笾赂爬似駷橹沟恼伟l(fā)展,以對三大圣地典型清晨的詳盡描述收尾。但形勢始終在不斷變化,如果我要繼續(xù)詳述耶路撒冷迄今為止的歷史,那么這本書將無法結(jié)尾,而且不得不隨時更新。最后,我試圖說明耶路撒冷為何會繼續(xù)成為和平協(xié)議的核心與障礙之所在。
這部作品是在廣泛閱讀古代與現(xiàn)代的一手文獻,同專家、教授、考古學家、家族人物和政治家進行私人探討并無數(shù)次拜訪耶路撒冷、圣跡和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創(chuàng)作的結(jié)果。我有幸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或很少使用的材料。我的研究帶給我三方面的特殊愉悅:一是在耶路撒冷度過了許多時光;二是讀了從烏薩馬·本·蒙蒂、伊本·赫勒敦、愛維亞·瑟勒比和瓦希夫·賈瓦哈里耶到提爾的威廉、約瑟夫斯和T.E.勞倫斯等人的精美作品;三是和所有派別的耶路撒冷人——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亞美尼亞人、穆斯林、猶太人和基督徒成為了朋友,并在激烈的政治危機中得到這些人的充分信任與慷慨幫助。
我感到我的一生都在為書寫這本書作準備。從孩提時代起,我就經(jīng)常繞著耶路撒冷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因為家族的關系(正如書中所提到的),“耶路撒冷是我的家訓”。不管與耶路撒冷有什么私人聯(lián)系,我在這里只是為了講述真實發(fā)生的歷史和人們相信的歷史。回到我們開始的地方:一直都有兩個耶路撒冷,天國的和塵世的,兩個耶路撒冷都更多地受制于信仰和情感,而非理智和事實。但無論如何,耶路撒冷依然是世界的中心。
我的寫作方法不可能使每個人都樂于接受——畢竟,這是耶路撒冷。但是,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銘記勞合·喬治給他的耶路撒冷總督斯托爾斯的忠告——斯托爾斯當時正在遭遇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雙面夾擊——“如果任何一方停止抱怨的話,你將會失去工作”。
【書摘+內(nèi)容】
序幕
猶太歷阿布月8日,即公元70年7月下旬,羅馬皇帝韋斯巴薌的兒子、率領大軍圍攻耶路撒冷達四個月之久的羅馬將領提圖斯,命令全軍做好在黎明時分進攻猶太圣殿的準備。第二天,恰好是五百多年前巴比倫人摧毀耶路撒冷的日子。當時,提圖斯統(tǒng)率四個軍團,總共六萬名羅馬士兵和當?shù)氐妮o助部隊,決意要給這座持續(xù)抵抗且已傷痕累累的城市最后一擊。在耶路撒冷城內(nèi),忍饑挨餓、茍延殘喘的猶太人可能有五十萬:其中一些人是宗教狂熱分子,一些人是四處劫掠的強盜,但大部分是無法逃脫困境的無辜百姓。猶地亞之外住著許多猶太人——在地中海和近東地區(qū)都能發(fā)現(xiàn)他們的蹤影。這場近乎絕望的最后抗爭不僅決定了這座城市及其居民的命運,還關系到猶太教和少數(shù)猶太人信仰的基督教的未來——甚至還關乎六個世紀之后伊斯蘭教的形成。
面對圣殿的高墻,羅馬人修建了一條條坡道,但他們的進攻并沒有獲得成功。那天早些時候,提圖斯告訴他的將軍們,他曾試圖保存這座“異族圣殿”,但這一努力讓他折損了太多的士兵,于是他命令將圣殿的大門付之一炬。大門上的銀飾品熔化后,火勢蔓延到木制的門廊和窗戶,然后燒到圣殿過道上的木質(zhì)配件。提圖斯命令將火熄滅,他說羅馬人“應該報復的是人,而不是無生命的物件”。夜晚時分,他回到位于安東尼亞塔斷壁殘垣中的司令部,這里可以俯瞰金碧輝煌的猶太圣殿。
城墻周圍的景象是如此陰森恐怖,以至于把它比作人間地獄都不為過。成千上萬的尸體在太陽底下腐爛,散發(fā)的臭氣讓人無法忍受,成群的豺狼野狗則在飽食人肉。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提圖斯下令將所有的囚犯和叛徒釘死在十字架上。每天有五百名猶太人受刑。橄欖山和耶路撒冷周圍陡峭的小山丘上塞滿了十字架,以至于沒有地方可以再多立一個,也沒有樹木可用以再造一個。提圖斯的士兵們喜歡讓受害者手腳伸展、姿勢荒誕地釘死在十字架上,并以此為樂。許多居民急于逃離耶路撒冷,在離開時他們會以吞下錢幣的方法來保護自己的錢財,希望在脫離羅馬人掌控后能收回這些錢財,結(jié)果是“他們的身體因饑餓腫脹起來,就像患上了浮腫病一樣”,而如果這個時候吞下東西的話,就會“爆體而亡”。一旦他們的肚子裂開,士兵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腸子里藏著散發(fā)惡臭的財寶,所以士兵們開始在囚犯活著的時候取出他們的內(nèi)臟,把它們切開,看里面是否有東西。而這些舉動使提圖斯感到震驚,他試圖禁止這些開腸剖肚的掠奪行為,結(jié)果卻徒勞無功。提圖斯的敘利亞輔助部隊雖是猶太人的鄰居,但無惡不作,他們痛恨猶太人,也為猶太人所痛恨,他們喜歡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游戲。羅馬人和城內(nèi)反叛者的殘酷行徑可以與20世紀某些最令人發(fā)指的暴行相提并論。
戰(zhàn)爭開始后,羅馬總督的貪婪無能使羅馬的猶太盟友猶地亞的貴族們與有群眾基礎的宗教叛軍結(jié)盟。叛亂者中有信教的猶太人,也有投機鉆營的土匪,兩者都想利用皇帝尼祿的倒臺和他自殺后的混亂局面,將羅馬人驅(qū)逐出去,建立以圣殿為中心的獨立的猶太國家。但猶太革命很快被血腥清洗和幫派斗爭所吞噬。
尼祿之后,先后有三個羅馬皇帝在混亂中上臺,他們執(zhí)政的時間都比較短。到韋斯巴薌成為皇帝,派提圖斯拿下耶路撒冷時,這座城市掌握在三個互相征戰(zhàn)的猶太軍閥手里。猶太軍閥一開始在圣殿的大院里激戰(zhàn),讓這里血流成河,然后開始洗劫這個城市。他們的戰(zhàn)士闖進富裕的街區(qū),打家劫舍、殺死男人、傷害婦女——對他們來說這是消遣娛樂。權(quán)力的滋味、獵殺的刺激使他們精神錯亂,可能是被劫掠來的葡萄酒灌醉了,他們“沉浸在女性化的放蕩行為之中,妝點自己的頭發(fā)、穿上女人的衣服、抹上油膏、在臉上涂脂抹粉”。這些粗俗的殺人犯,穿著“染色精致的斗篷”昂首闊步,凡擋道者皆被他們殺死。他們通過自己頗具創(chuàng)意的惡行“創(chuàng)造了非法行樂”。耶路撒冷淪為污穢之地,成了“妓院”與嚴刑拷打的刑場——但它仍然是圣地。
不管怎樣,圣殿繼續(xù)發(fā)揮著自己的職能。就在羅馬人圍城前的4月,朝圣者已經(jīng)陸續(xù)到來慶祝逾越節(jié)。耶路撒冷通常只有幾萬人,但如今朝圣者和戰(zhàn)爭產(chǎn)生的難民被羅馬人圍困,致使這座城市的人口有數(shù)十萬之多。城里的叛軍首領直到提圖斯圍城時才停止內(nèi)斗,將他們的兩萬一千名戰(zhàn)士集結(jié)起來,共同抗擊羅馬人。
提圖斯第一次從斯科普斯山(MountScopus)上眺望這座城市,此城以希臘語skopeo命名,意思是“觀看”,用普林尼的話說,它是“從古至今東方最著名的城市”,是一座圍繞著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圣殿而建的富裕、繁榮的大都市,城市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規(guī)模巨大的藝術(shù)品。耶路撒冷已經(jīng)存在幾千年了,但是這座城墻眾多、高塔林立、橫跨兩座大山、夾在貧瘠的猶地亞峭壁中間的城市,從未像它在公元1世紀那樣人口眾多且令人敬畏。事實上,耶路撒冷直到20世紀才再次恢復昔日的顯著地位。這要歸功于杰出而瘋狂的猶地亞國王大希律,他的宮殿和堡壘的修建規(guī)模是如此巨大,它們的裝飾是如此奢華,以至于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說它們“超出了我的描述能力”。
圣殿本身使其他所有地方的神圣榮耀都黯然失色。當旭日初升時,閃閃發(fā)光的宮殿和鍍金的大門反射出熾烈的光輝,使那些強迫自己注視它的人被迫移開視線。當陌生人——如提圖斯和他的軍團士兵——第一次看到圣殿時,它“就像一座白雪覆蓋的山巒”。虔誠的猶太人知道,在這座城中之城的宮殿中心,在摩利亞山山頂,有一個極為神圣的小房間,房間里幾乎沒有任何東西,此處就是猶太人最神圣的地方:“至圣之所”,上帝的住所。
希律王的圣殿是一個神龕,它也是這座城墻環(huán)繞的城市中的一座幾乎堅不可摧的堡壘。受四帝統(tǒng)治之年羅馬實力減弱的鼓舞,加之還有耶路撒冷險峻的地勢、強大的防御工事以及迷宮似的圣殿作為輔助,猶太人迎戰(zhàn)提圖斯時信心十足。畢竟,他們已經(jīng)與羅馬對抗了將近五年。但提圖斯擁有權(quán)力、野心、資源,還有完成這項任務所必需的天賦。他開始憑借一貫的效率和強大的武力削弱耶路撒冷。在圣殿西墻旁邊的地道里發(fā)現(xiàn)的弩炮,可能是提圖斯發(fā)射的,這驗證了羅馬轟炸火力之猛烈。猶太人不顧生死地守衛(wèi)著每一寸土地,而提圖斯擁有完備的攻城器械、投石器和羅馬工程學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他僅用十五天時間便攻下了第一道城墻,然后,率領一千名軍團士兵進入耶路撒冷迷宮般的集市,并進攻第二道城墻,但猶太人突圍出去并重奪此地。城墻不得不再次經(jīng)受襲擊。接下來,提圖斯試圖憑借檢閱軍隊——胸甲、頭盔、利劍、飄揚的旗幟、閃光的鷹旗、“盛裝打扮的戰(zhàn)馬”,達到威懾耶路撒冷的目的。成千上萬的耶路撒冷居民聚集在城垛上觀看這場閱兵,他們羨慕羅馬人美麗的盔甲和有序的隊伍,但猶太人仍不屈服,或許是因為不敢違抗領袖的命令:絕不投降。
最后,提圖斯決定修建一座城墻,將耶路撒冷圍得水泄不通。6月下旬,羅馬人對圣殿上面龐大笨重的安東尼亞要塞發(fā)起進攻,然后將它夷為平地,只留下一座塔作提圖斯的指揮部。
時至仲夏,泡狀和鋸齒狀的山上冒出成片的十字架,上面掛著沾滿蠅蛆的尸體,耶路撒冷城內(nèi)則被末日臨近的恐懼感、奮戰(zhàn)到底的狂熱情緒、古怪的施虐心理和灼人的饑餓折磨。手持武器的匪徒到處流竄,尋找食物;孩子們奪走父親手里的少許食物;母親們偷走自己嬰兒的小片珍饈。房門緊鎖意味著里面藏有食物,戰(zhàn)士們破門而入,用木棍直搗受害者的直腸,迫使他們說出谷物的藏匿處。如果什么都沒找到,他們就像“受騙”了一樣,變得更加“野蠻兇殘”。即使作戰(zhàn)人員自己還有食物,他們也會出于習慣去屠殺和折磨人,“以隨時保持瘋狂的狀態(tài)”。耶路撒冷因獵巫行動而四分五裂,人們互相指責對方是叛徒和囤積者。約瑟夫斯親眼目睹了這一切,他后來反思說:“自創(chuàng)世以來,沒有哪座城市曾容許發(fā)生這樣的不幸,沒有哪個時代曾養(yǎng)育出比這更邪惡的一代人!
年輕人在街上游蕩,他們“就像影子一樣,全都因營養(yǎng)不良而浮腫,一旦不幸降臨,便會立刻倒地身亡”。有些人在埋葬親人時去世,其他人在一息尚存時被草率地活埋,饑荒吞噬著整戶人家。耶路撒冷人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人死去,“眼睛里卻流不出淚水,嘴巴也喊不出聲音”。深重的沉默和死寂的夜晚籠罩著這座城市——而那些逝去之人在臨死的時候“雙眼還緊緊地盯著圣殿”。街上堆滿了尸體,很快,人們便不再顧及猶太律法,不再在這個龐大的藏尸所埋葬死者。耶穌在預言即將到來的世界末日時可能預見到了這一點,他說“讓死者埋葬他們的死者”。有時,反叛者會把尸體扔到城外,而羅馬人則任由這些尸體成堆腐爛。造翻者仍在抗爭。
提圖斯不是膽怯的羅馬士兵,在人生的第一次戰(zhàn)斗中,他就用十字弓殺死了十二名猶太人。那時他感到非?謶郑浅3泽@:他只能向上帝低吟這一切并非他造成的。作為“人類的寵兒和開心果”,提圖斯以慷慨大方著稱。當他抽不出時間給戰(zhàn)友送禮物時,他會說“親愛的朋友,我這一天白過了”。他身體強健,性格率直,臉龐圓潤,嘴唇豐滿,下巴還有溝痕。事實證明,提圖斯是一位極具天賦的指揮官,同時也是新皇帝韋斯巴薌備受寵愛的兒子:他們未經(jīng)認證的王朝的前景要仰仗提圖斯鎮(zhèn)壓猶太叛軍的勝利。
提圖斯的隨從里有許多猶太叛徒,其中包括三個耶路撒冷人:一個歷史學家,一個國王,似乎還有一個和皇帝上過床的雙料王后。那位歷史學家是提圖斯的顧問約瑟夫斯,約瑟夫斯是猶太叛軍的一名指揮官,已經(jīng)投靠羅馬人,他是記錄這段歷史的唯一資料來源。那位國王是希律·亞基帕二世,一個正宗的羅馬猶太人,他在皇帝克勞狄的宮中長大。希律·亞基帕二世曾是猶太圣殿的監(jiān)管人,這個圣殿由他的曾祖父大希律建造,他經(jīng)常在耶路撒冷的王宮居住,盡管他統(tǒng)治著橫跨今以色列北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不同地區(qū)的領土。
國王的身邊幾乎總有他的姐姐貝勒妮斯相伴。貝勒妮斯是一個猶太國王之女,通過聯(lián)姻兩次為后,最近又成了提圖斯的情婦。她的羅馬敵人后來斥責她是“猶太人中的克里奧帕特拉”。當時她已年近四十,但約瑟夫斯卻說,“此時正值她風姿最佳,容貌最美的時候”。叛亂開始時,她和她的弟弟住在一起(他們的敵人說他們兩個有亂倫關系),二人最后一次訴諸理智,試圖鎮(zhèn)住叛亂者,F(xiàn)在,這三個猶太人無助地看著這座著名的城市經(jīng)受死亡前的痛苦——貝勒妮斯是在毀滅者的床上觀看這一幕的。
囚犯和逃兵帶來耶路撒冷城內(nèi)的消息,這消息特別令約瑟夫斯感到沮喪,因為他的父母都被困在城里。就連作戰(zhàn)人員也開始斷糧,于是他們打起了尸體的主意,在死人身上搜尋黃金、食物碎屑,甚至種子。這些人“像瘋狗一樣走路跌跌撞撞、搖搖晃晃”。他們開始吃牛糞、皮革、腰帶、鞋子和硬邦邦的干草。一個名叫瑪利亞的有錢女人,在丟了所有的錢和食物之后變得瘋狂無比,以至于殺死了自己的兒子,并將其做成烤肉,她吃了一半,準備將剩下的一半留著以后吃。食物的香味在整座城市彌散。造翻者順著香味找到這里,闖進她家,但是就連那些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在看到孩子被吃了一半的尸體時,也禁不住“顫抖著跑了出去”。
猶太人的錢幣上這樣描述耶路撒冷的狀況:疑神疑鬼和偏執(zhí)統(tǒng)治著圣城耶路撒冷。胡言亂語的騙子和說教的大師時常出現(xiàn)在大街上,向人們許諾拯救和解脫。約瑟夫斯觀察說:“耶路撒冷就像一頭發(fā)瘋的野獸,因為缺乏食物,現(xiàn)在開始吃自己的肉!
阿布月8號那天晚上,當提圖斯躺下休息時,他的軍隊正遵照他的命令撲滅由銀器熔化引發(fā)的大火,但是叛亂者卻襲擊了正在滅火的羅馬軍團。羅馬人成功反擊,把猶太人逼進猶太圣殿里。一個被“神圣憤怒”控制住的軍團士兵抓住一些正在燃燒的材料,在另一個士兵的托舉下點著“一扇鍍金窗戶”的窗簾和邊框,這些東西與圣殿周圍的房間相連。到第二天早上,大火蔓延到神圣的中心。猶太人眼看火舌就要吞噬至圣之所,他們“大聲呼喊,跑去救火”,但為時已晚。他們只能把自己困在內(nèi)殿中,默默地看著大火將至圣之所吞沒。
就在不遠處的安東尼亞要塞的廢墟里,睡夢中的提圖斯被驚醒,他跳起來,“直奔至圣之所救火”。他的隨從,包括約瑟夫斯,可能還有國王亞基帕和貝勒妮斯尾隨而來,而他們身后跟著成千上萬的羅馬士兵——所有人都“震驚不已”。這是一場瘋狂的戰(zhàn)斗。約瑟夫斯稱提圖斯再次下令熄滅大火,但這位羅馬人的合作伙伴完全有理由為他的庇護人開脫。然而,每個人都在呼喊,大火正在迅速蔓延,羅馬士兵知道,根據(jù)戰(zhàn)爭法則,這座如此頑強抵抗過的城市最終的命運只能是被洗劫。
他們假裝沒有聽到提圖斯的命令,甚至呼喊同伴把更多的火把扔進去。羅馬士兵太沖動了,以至于許多人在嗜血的殺戮狂潮和對黃金的爭奪中被踩死或燒死。而羅馬人劫掠的黃金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東方的金價很快下跌。雖然不能救火,但對最后勝利的前景深感寬慰的提圖斯穿過燃燒的圣殿,直到至圣之所。那個地方即使大祭司一年也只能進去一次。自公元前63年羅馬軍人政客龐培進去以后,再也沒有外族人玷污過它的圣潔純凈。但是提圖斯朝里面看去,“發(fā)現(xiàn)里面的東西遠比想象的高級”,約瑟夫斯寫道,事實上,“不比我們自己吹噓的差”。于是,他命令百夫長鞭打縱火的士兵,但是“他們已經(jīng)搶紅了眼”。當大火將至圣之所包圍時,提圖斯被他的助手拉到安全處,“而此時再也沒有人能阻止他們放火了”。
戰(zhàn)斗在耀眼的火焰中打響。餓得頭暈目眩的耶路撒冷人迷茫、哀傷地穿過燃燒的大門。成千上萬的平民和造翻者聚集在圣壇的臺階上,等著戰(zhàn)斗到最后或者只是無望地死去。所有人都被興奮的羅馬人割喉,仿佛這是一場大規(guī)模人祭,直到“祭壇周圍堆滿尸體”,鮮血順著臺階流下去。共有一萬名猶太人在燃燒的圣殿中死去。
巨石和木梁因爆裂發(fā)出雷鳴般的響聲,約瑟夫斯注視著圣殿的毀滅:
“烈焰滔天,夾雜著倒地的受害者的呻吟聲,山丘之高加上燃燒范圍之廣使人們誤認為整個城市都陷入了火海。接著是喧鬧聲,想象不出比這更震耳欲聾、更令人恐懼的聲音了。有羅馬軍團吶喊著向前沖的戰(zhàn)斗口號,有被大火和刀劍包圍的反叛者的咆哮聲,有驚慌失措只想奔逃卻再次落入敵手的人們在面對死亡時的驚呼尖叫聲,這些聲音與城市中其他人的哀悼慟哭混在一起。外約旦和周圍的山巒彈射著回聲,從而使喧囂更甚。你或許會想圣殿山已經(jīng)從它的根基處開始沸騰了,因為到處都是火焰一團!
耶路撒冷的兩座大山之一摩利亞山,曾經(jīng)是大衛(wèi)王存放約柜,以及他的兒子所羅門建造第一圣殿的地方,此刻這里是火海一片,熱浪沖天,里面的地面被尸體覆蓋,而羅馬士兵正踩著猶太人的尸體走向勝利。祭司們展開了反擊,一些人自愿葬身火!,F(xiàn)在,狂暴的羅馬人看到內(nèi)殿被毀后,開始搶奪金子和器具,并在他們放火燒了其他建筑物之前移出他們掠奪的贓物。
隨著圣殿內(nèi)院被毀,黎明來臨,活著的叛軍沖破羅馬人的防線,進入迷宮似的外院,一些人逃進城內(nèi)。羅馬人出動騎兵進行反擊,他們清理了叛亂者,然后燒毀圣殿的藏寶間,這里裝滿了金銀財寶,這些財富出自從亞歷山大里亞到巴比倫的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給圣殿交納的稅款。他們發(fā)現(xiàn)六千名婦女、兒童擠在那里期待末日來臨——之前有個假先知宣稱他們可以在圣殿里等到“救贖的奇跡信號”。羅馬軍隊要做的只是將過道點著,并將這些人全部活活燒死。
羅馬人把他們的鷹帶到圣山上,向他們的神獻祭,并推舉提圖斯為他們的皇帝——最高統(tǒng)帥。此時,祭司們?nèi)远阍谥潦ブ浇S袃蓚祭司跳進火里,一個祭司成功救出圣殿珍寶——大祭司的長袍、兩只黃金燭臺以及圣所每天焚燒的成堆的香料和肉桂。當剩下的祭司投降時,提圖斯將他們處死,理由是“祭司應該和他們的圣殿共存亡”。
耶路撒冷曾經(jīng)是——現(xiàn)在仍然是——一座滿是地道的城市,F(xiàn)在,造翻者消失到地下,但仍控制著希律城堡和西邊的上城。提圖斯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征服耶路撒冷剩余地區(qū)。當耶路撒冷陷落時,羅馬人和他們的敘利亞、希臘輔助部隊“沖向大街小巷,手握長劍;他們見人就殺,還燒毀房屋,在房子里避難的人也全部被燒死。夜晚的時候,殺戮停止,大火成為街道的主宰”。
提圖斯和兩個猶太軍閥隔橋談判,這座橋架在圣殿和城市之間的溪谷上面。提圖斯提出,如果猶太人投降的話就饒他們不死,但他們?nèi)匀痪芙^投降。于是,提圖斯下令洗劫并燒毀下城,事實上,城里的每間屋子都堆滿了尸體。當耶路撒冷軍閥撤到希律王宮和希律城堡時,提圖斯修建土墻對其進行破壞。8月中旬,猶太歷以祿月7號,羅馬人開始襲擊猶太人的防御工事。造翻者在地道里堅持戰(zhàn)斗,直到他們的一個領導人吉沙拉的約翰(JohnGishala)向羅馬人投降(他保住了性命,盡管等待他的是終身監(jiān)禁)。另一個首領西蒙·本·喬拉(SimonbenGiora),身著白色長袍從圣殿底下的地道中走出來,在羅馬慶祝勝利時,他在提圖斯的凱旋中擔任主角。
在蓄意屠殺和之后的有序破壞下,一個世界消失了,只留下一些瞬間凝結(jié)在時間里。羅馬人殺死了老弱病殘;在被火燒毀的房子的門階上發(fā)現(xiàn)的一塊女人手骨,向人們展示了當時的驚慌和恐怖;猶太區(qū)的宅邸灰燼述說了這個人間地獄的境況。在通往圣殿的巨大樓梯下面有一條街道,在街道旁邊的一家商店里發(fā)現(xiàn)了兩百枚銅幣,這或許是在城市陷落前的最后幾個小時里居民秘密藏起來的。很快,就連羅馬人都厭倦了殺戮,他們將耶路撒冷人趕到在圣殿的女院搭建起來的集中營中進行篩選:起義者被殺死;身強力壯的人被送到埃及的煤礦做工;年輕英俊的人則被賣作奴隸,或者被挑走送到競技場上與獅子搏斗,抑或在凱旋儀式中作為展覽品供人觀看。
約瑟夫斯在圣殿的庭院中搜尋可憐的囚犯,他在里面找到他的兄弟和五十個朋友,提圖斯允許他把他們帶走。他的父母可能已經(jīng)死了。他注意到,他的三個朋友被釘在十字架上。“我心如刀割,將這一情況告訴提圖斯”,提圖斯下令將這些人從十字架上取下來,并找醫(yī)生醫(yī)治,結(jié)果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
提圖斯決定像尼布甲尼撒一樣將耶路撒冷摧毀,約瑟夫斯將這一決定歸咎到造翻者身上:“叛亂摧毀了這座城市,羅馬人消滅了叛亂。”圣殿是大希律最令人敬畏的豐碑,拆毀它將是對工程學的一個挑戰(zhàn);始抑鹊木薮蠓绞顾髩涸谛陆ǖ娜诵械郎,將近兩千年后,人們在巨大的巖石堆里發(fā)現(xiàn)了它們的存在,它們的形狀和倒塌時一樣,只是被一個又一個世紀的瓦礫碎片所掩埋。碎石殘骸被倒進緊挨圣殿山的山谷里,這個位于圣殿山和上城之間的山谷逐漸被碎石填滿,現(xiàn)在幾乎看不出來。但是圣殿山的承重墻,包括今天的西墻卻被保留了下來。從希律的圣殿和希律的耶路撒冷城中掉落的石頭,遍布耶路撒冷,并被耶路撒冷的征服者和建筑者——從羅馬人到阿拉伯人,從十字軍到奧斯曼人,在之后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一次又一次地重復使用。
沒有人知道有多少人死在耶路撒冷,而古代的歷史學家在數(shù)字問題上總是粗心大意。塔西佗說,這個被圍困的城市有六十萬人,而約瑟夫斯則聲稱有超過一百萬人。不管真實數(shù)字是多少,它都是非常龐大的,而所有這些人要么被餓死,要么被殺或者被賣作奴隸。
接下來,提圖斯開始了他恐怖的凱旋之旅。他的情婦貝勒妮斯和她的國王弟弟在他們的首府凱撒利亞腓立比,即今天的戈蘭高地招待他。在那里,他觀看成千上萬的猶太囚犯互相打斗或者與野獸搏斗,直到死亡。幾天后,他看到另外兩千五百人在凱撒利亞海濱的角斗場被殺,在提圖斯返回羅馬慶祝他的勝利之前,更多的人在貝魯特以玩樂的方式被殺。
羅馬軍團“將城市剩余部分徹底摧毀,還推倒了它的城墻”。提圖斯只留下希律城堡的幾座塔作為“他好運的豐碑”。第十軍團把指揮部設在希律的高塔里!斑@就是耶路撒冷的結(jié)局,”約瑟夫斯寫道,“它原是人類世界最壯麗、最具盛名的城市。”
五個世紀之前,耶路撒冷被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完全摧毀,在那次破壞后五十年間,圣殿被重建,猶太人也返回了耶路撒冷。但是公元70年的這次毀壞過后,圣殿再沒有被重建——盡管中間有幾段短暫的插曲,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里,猶太人不會再統(tǒng)治耶路撒冷。但這場災難的灰燼里不僅孕育著近代猶太教的種子,還有耶路撒冷對于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神圣性。
根據(jù)后來拉比猶太教的傳說,在圍城早期,一位受人尊敬的拉比約翰南·本·扎凱(YohananbenZakkai)讓門徒把他放進棺材里抬出這個注定要毀滅的城市,借此暗喻新猶太教的建立不再以圣殿的獻祭儀式為基礎。
仍舊居住在猶地亞和加利利鄉(xiāng)間的猶太人,以及生活在羅馬和波斯帝國大的社團中的猶太人,都在哀悼耶路撒冷的陷落。自此以后,猶太人更加敬畏這座城市,《圣經(jīng)》和口傳律法也相應地代替了圣殿,但據(jù)說上帝在上天之前曾在橄欖山等了三年半,以目睹圣殿是否會重建。這次破壞對基督徒來說同樣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耶路撒冷的小基督教社團在耶穌的堂兄弟西蒙的領導下,在羅馬人圍城之前從這個城市逃了出去。縱然羅馬世界生活著許多非猶太基督徒,這部分耶路撒冷人仍保留在圣殿邊祈禱的猶太教派傳統(tǒng)。而今圣殿被毀,基督徒認為猶太人已經(jīng)失去了上帝的恩寵:耶穌的追隨者徹底脫離母教,聲稱自己是猶太遺產(chǎn)的正當繼承人;酵皆O想的是一個新的、天國的耶路撒冷,而不是現(xiàn)實中那個支離破碎的猶太城市。最早的幾部福音書可能是在城市被毀后書寫的,其中詳述了耶穌是如何預見耶路撒冷被圍困的:“你們將看到耶路撒冷被軍隊包圍”,還有圣殿被毀,“沒有一塊石頭留下”。被毀的圣所和猶太人的沒落是新啟示的有力證據(jù)。7世紀20年代,當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新宗教時,他首先接受了猶太傳統(tǒng):面朝耶路撒冷祈禱并尊崇猶太先知,因為對他來說,圣殿被毀也證明上帝收回了他對猶太人的祝福,并將它賜給伊斯蘭教。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提圖斯摧毀耶路撒冷的決定幫忙把這座城市塑造成了其他兩個圣書之民尊奉的神圣的模板,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徒的圣地。從一開始,耶路撒冷的神圣就不僅僅是自我演變的結(jié)果,而是隨著少數(shù)人的決定不斷提升。
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比提圖斯早了一千年的時候,出現(xiàn)了第一個決定耶路撒冷命運的人——大衛(wèi)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