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陜西關中一位極普通而又極不普通的農民。說他普通,是因為他和千千萬萬淳樸勤勞的中國農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說他極不普通,是因為他一手拿鋤頭,一手握筆桿,利用學習、生活、工作、勞動之余,寫日記,記賬目,撰隨筆,存家書,剪貼報刊,60多年如一日。眼前這部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農民家史》,更是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在編輯過程中,我們盡量保存作品原貌。侯永祿編著的《農民家史》《農民家電》以時間的推移作為貫穿全書的線索。全書從1869年侯風偕負責修建路井城墻開始寫起,止筆千2004年12月24日,時間跨度長達135年。它詳細記錄了一個普通農民以及他的家庭走過的艱辛道路,客觀地再現(xiàn)了清朝末年、民國初期、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互助組,合作化、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改雉開放等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政治風云,時代變遷、民間疾苦、地方風俗,家庭悲歡……涵蓋了父親悲喜交加的一生,折射出一個家庭、一個村莊、一個民族的命運,呈現(xiàn)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波瀾牡闊的一頁。 作者簡介: 侯永祿(1931-2005),曾用名侯永學,陜西省合陽縣路井鎮(zhèn)人。1944年進入合陽縣簡易師范,1949年畢業(yè)回家務農。1954年路井農業(yè)合作社成立,擔任會計。195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拔幕蟾锩遍_始后,曾任生產隊政治隊長、大隊毛澤東思想大學校負責人、民辦教師、大隊合作醫(yī)療站負責人、火隊黨支部副書記兼革委會副主任等。1981年12月任路一火隊管理委員會主任。1984年4月至2001年,擔任路一村“義務郵遞員”。他堅持60余年寫日記,記隨筆,撰家史。由他的日記精選而成的25萬字的《農民日記》一書,于2006年12月1日出版發(fā)行,好評如潮。 目錄: 前言 家興旺四世同堂遭攻城痛恨耿莊 生貴子天遂人愿鬧分家恨地怨天 創(chuàng)家業(yè)心血勞干命歸陰含恨九泉 受欺凌母寡兒單出不盡兵糧差款 下決心苦把書念為成家早定姻緣 免試升簡易師范三姐病一命歸天 為省錢下礦擔炭寫春聯(lián)引起微瀾 迎校慶畫報得獎結新婚一切從簡 放荒假提心吊膽迎解放拉鋸作戰(zhàn) 忙夏收母子遭難訪故友返校赴韓 喜不久女娃命短要革命難離家園 迫無奈回家生產生引玲母女作難 多容讓侄兒謀產為互助買牛駕轅 染重病查田定產解愁容喜生勝天前言家興旺四世同堂 遭攻城痛恨耿莊生貴子天遂人愿 鬧分家恨地怨天創(chuàng)家業(yè)心血勞干 命歸陰含恨九泉受欺凌母寡兒單 出不盡兵糧差款下決心苦把書念 為成家早定姻緣免試升簡易師范 三姐病一命歸天為省錢下礦擔炭 寫春聯(lián)引起微瀾迎校慶畫報得獎 結新婚一切從簡放荒假提心吊膽 迎解放拉鋸作戰(zhàn)忙夏收母子遭難 訪故友返校赴韓喜不久女娃命短 要革命難離家園迫無奈回家生產 生引玲母女作難多容讓侄兒謀產 為互助買牛駕轅染重病查田定產 解愁容喜生勝天破迷信廟底刨磚 賣余糧榮當模范初級社生活改善 新會計外地參觀獲榮譽開會西安 生西玲家務不管高級社熱火朝天 入了黨方遂心愿喂幼畜多掙工分 合中校激勵青年買車子騎上白山 忙亂中分配錯算管豐勝忙忙亂亂 破常規(guī)樣樣大辦公社化一夜實現(xiàn) 共產風誰能扭轉浮夸風妨礙生產 修水利收益未見受警告心內不安 百畝方割麥大戰(zhàn)緊任務收購鮮蛋 低標準苦渡難關生萬勝多災多難 想給人擦淚不干分大隊機構再變 醫(yī)療隊救娃命還散食堂遂人心愿 憑人手推碾十年拾瓜皮遭人下看 翻深溝拉煤帶炭開荒地白自流汗 為生活啥活都干栽紅薯大戰(zhàn)抗旱 編快板勸導青年拉沙子埝下遇險 考中學引玲為難鐵門檻名升實免 生爭勝棉籽粒選做絕育帶頭領先 干重活痔瘡常犯回農村引玲入團 赴楊談永祿參觀擔水茅再臭不嫌 任會計分文不沾助熱鬧父女上演 來社教干部膽寒棉絨廠未能如愿 紅衛(wèi)兵開始造翻大學校林場興辦 小勝天北京串聯(lián)治癔病竟去西安 蓋廈房全家動員愿教學卻難長遠 嫁引玲一切從簡保健室只是過站 不上任黨籍暫緩轉戶口親情不斷 治腿病步行回轉醫(yī)療站苦心鉆研 想招工讓人為先輪換工未曾挖炭 帶炭路竟出危險轉韓城吃苦在前 赴合陽介紹經(jīng)驗大修建戶戶通電 滅蟲害苦戰(zhàn)干旱當干部不講情面 下了臺心地坦然面粉廠蓬勃發(fā)展 大兵團千人農建打界墻快速作戰(zhàn) 畫冬子喜把軍參蓋廈房力盡汗干 寫協(xié)議遂了心愿母病危立坐不安 辦喪事盡量從儉三上臺也無怨言 結新婚雙雙喜歡考大學豐萬領先 升高中爭勝居前樹形象修飾門面 愿知青返回家園糾三案轉移重點 迎春節(jié)全家團圓替門檻趙媽升天 生孫孫爺婆喜歡上大學兄爭弟趕 赴西安實習電算退補助信寄校園 議分家心驚夢幻鬧返工責任誰擔 過三年春節(jié)紀念引雙孫蘭州游玩 大包干農民喜歡母猝逝秀春憐念 姐打墻兄弟大干女蓋屋費心幫辦 兒結婚修渠流汗墊大坡多受刁難 下臺后樂送報刊領文憑四子齊全 掙工資父母去韓蓋新房八方支援 添外孫竟被罰款避暑熱甥舅游覽 度冬寒父母來蘭改大門坡平路寬 生雙孫跟心如愿為轉正刻苦鉆研 轉戶口遂人心愿結新婚萬勝最難 放彩電鄉(xiāng)親愛看引侯煒父母來蘭 一個娃四人同管娃半歲下棋消遣 出成果刻苦鉆研慶春節(jié)不回家園 來蘭州姐妹相連過生日特別喜歡 回夏收左右為難忙夏收多方支援 憶結婚照相留念調新任姐嫂喜歡 赴北京報獎游玩迎中秋蘭州月圓 慶春節(jié)全家團圓眾兄弟學習參觀 坐飛機邀游藍天乖爭勝喜結良緣 慈趙媽永續(xù)香煙集資金忙買彩電 坐飛機延安回還列金榜江暉領先 三進京豐勝鉆研蓋門房西玲大干 生雙孫二赴延安迎夏收豐勝回還 游北京勝天照管眾兒女奮發(fā)向前 老兩口心情舒坦搭爐子度過冬寒 迎春節(jié)熱火朝天為調動累壞勝天 獲文憑李萍領先孫上學設法提前 棉交售避免罰款賣西瓜比屎還賤 磨粉機才能掙錢春上春格外喜歡 喜又喜熱淚不斷找工作深圳歷險 治腿疼兩次赴韓忙夏收隨即赴蘭 小侯煒喜把書念節(jié)連節(jié)絲路燈展 樂又樂旅游提干負輕傷總想隱瞞 編快板總結全年天氣暖方回家園 心舒暢喜訊頻傳勤織布腿疼漸減 學習好分配西安瓜果會一廂情愿 磚界墻兩家修建住新樓意足心滿 迎雙節(jié)樂慶團圓對征聯(lián)上當受騙 去煩擾喜迎元旦行門戶接二連三 慶新春歡歌笑顏引趙騰父母作難 升職稱豐勝鉆研金水溝高橋慶典 建黨節(jié)再當模范過暑假兄弟鋪院 上大學江濤如愿立墓碑菊蘭病患 蓋學校永祿捐款閑不住織布紡線 學愚公開荒流汗原姓侯心中坦然 結新婚盛況空前下暴雨淹沒棉田 遭地震返回故園年邁人相繼歸天 《合陽報》刊登照片祭先祖遠去塔前 換支書聲震半縣觀葬禮大開服界 忙夏收陰雨連綿罵龍王氣破肝膽 趁開會蘭州游玩骨肉情深厚濃釅 自來水清澈甘甜慶金婚喜地歡天 鬧元宵國泰民安寫遺囑以防突然 學車子時續(xù)時斷蓋柴舍因陋就簡 遇良機前赴朝鮮避冷冬二老去韓 因工作引玲遇險老兩口異地過年 親戚情不能冷淡寫家書情寄延安 拓巷道重新通電送報刊永祿遇犬 上大學亮艷登攀選代表民主自愿 寫征文名揚校園西安市多處探看 古城墻喜觀燈展大裁員下崗傷感 小裝修實用美觀簡易房兄弟自建 勝玲會合家宣言蘋果地你忙我亂 特產稅強征蠻干煤氣灶快速簡便 安電話要在節(jié)前看六姨卻把病染 害大病忙去西安養(yǎng)病體快速去韓 小侯煒會寫稿件上電視侯亮暢談 染病患菊蘭熬煎度暑假萬勝苦干 賀生日四世同天迎國慶暢游洽川 治結石西京醫(yī)院得稿費先給婆錢 立功獎接連不斷改稱呼真情體現(xiàn) 常游轉身心康健歡慶宴涵盈月滿 磨粉機西玲心酸五月底小型團圓 兒童節(jié)記者訪談影碟機舍得花錢 走親戚誠心一片吃羊肉路人爭羨 賀壽辰國慶月圓安暖爐防止冬寒 寫家書喜訊頻傳踏辣子愛心無限 過春節(jié)憶苦思甜找工作東跑西顛 看同學敘舊感嘆北戴河療養(yǎng)休閑 中科院工作遂愿游京城五人相見 修道路二老捐款敬神佛悲老憫殘 鬧元宵秧歌匯演遭“非典”國遇 劫難題金榜外出游覽遷新居寬敞舒坦 愛電影侯亮考研過暑假合家團圓 拿稿費欣喜萬千寫小說連續(xù)出版 記日記直到永遠 陜西省合陽縣西南部的乳羅山下有座路井城。相傳因當?shù)赝诔龅乃,甘甜清澈如露水一般,故名“露井”。城內有十多條巷,住著數(shù)百戶人家,大多以務農為生。城墻修筑于1869年,由后新莊巷的侯風偕負責修建。形狀如扇子,西北角為扇柄,共開東西南北四個大城門。城門用磚壘,城門洞上外邊各有四個大字。東門為“金帶東繞”,南門為“鐵嶺南橫”,西門為“鹵川西l臨”,北門為“羅云北鎖”。內邊各有二字,依此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城墻東南角上有個轉角樓,離老遠便能望見,是路井城最明顯的標記。城外南邊有一條東西向的小街。中間有座坐北向南的九郎廟。南面有條南街,南端有個城門,上有石刻的“露井鎮(zhèn)”三個大字。每逢農歷一日、七日,方圓十幾里的人都來趕集上會。由于地平井淺,人們都還安居樂業(yè)。據(jù)說侯風偕為了以后讓本巷人出城下地方便起見,在修城時于后新莊巷的東頭城墻里暗中修了個小城門洞,外面用土擋住,人們看不見。后新莊巷有兩口水井,東頭路北一口,中間路南一口。巷里的人家大多住在路北邊。路南邊只住三幾戶人家。東頭一戶。西頭一戶。中間井西邊一戶。井邊這一戶就是一生勤勞為人忠厚善良的侯遷善家。這是一座有三間門房、三間上房、東西兩邊各五間廈房的四合院。東邊背墻是全部以磚做到頂?shù)。當時在全巷還算是很不差的住房。遷善上有嬸娘,下有兒孫,是個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嬸娘一生無兒無女,早年喪夫,守寡多年,經(jīng)常燒香敬佛,居住在城南的佛廟“四圣宮”內。孫兒和孫媳們稱她為“燒香婆”。遷善的女人李氏是李家坡人,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生于1887年,起名連科,成年后學做木匠活。娶妻高氏,系南街村人,生于1888年;楹1916年生下一女名冬芳,后出嫁于本村東靳巷靳榮家。1922年生一男孩起名高南,1923年又生一女名秋芳。二兒子生于1895年農歷五月十六日,起名潤科,成年后學做鐵匠活。娶妻賀氏,名冰質,系西尚村賀幸兒之大女,賀庚寅之妹,生于1900年三月三日;楹1917年秋,生大女菊芳,后連生四個孩子三男一女,均未活多久便夭亡了。只有一個叫坤緒的起了名字,其余三個連名字也未起。1923年正月生一女名貞芳,1925年九月二十二日又生一女名京芳。遷善和兩個兒子種著六七十畝地,除秋麥兩料大忙季節(jié)全家總動員、投入緊張的收麥種秋和收秋種麥外,其余農閑時節(jié)。每年正月一過初五,連科的斧頭鋸鋸聲,潤科的風箱鐵錘聲,便都叮當叮當、呼啦呼啦響開了。他自己也推著車車賣開粳糕了。因他賣的粳糕鏟得多,價合宜,熟人能賒欠或少給錢,所以賣得快,生意特別紅火。農業(yè)上打的糧食多,副業(yè)上收入的錢也不少。兄弟們齊心協(xié)力,妯娌們和睦相處,全家四輩十多口人真是四世同堂。家業(yè)興旺。巷院中流傳著一句話是“八百家若不發(fā),那才是沒天理呢!”遷善看人家財東家有字號名,如本巷的“敬盛隆”、“三興合”,便找讀書人也給家庭起了個堂名叫“慶宜堂”。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