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亂世”之時,中國歷史發(fā)生了社會滄桑、國家分合的巨大變化,留下無數令英雄扼腕、催凡人掬淚的故事,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啟示。 《中國歷代王朝興衰錄(三國兩晉南北朝)》將為您講述。 郭建專著的《中國歷代王朝興衰錄(三國兩晉南北朝)》即從政治、經濟、宗教、法制等方面,勾畫這四百年的滄桑分合,揭示歷史表象之下的啟示教訓,定能使讀者領略到開卷有益的樂趣。 目錄: 充滿矛盾的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歷史概述 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氏集團的興起 民以食為天 ——屯田制度的推廣 唯才是舉 ——曹操的用人方略 力爭主動,以攻為守 ——劉氏集團的戰(zhàn)略 坐斷東南 ——孫氏集團割據江東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政治的確立 瘋狂的奢靡充滿矛盾的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歷史概述 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氏集團的興起 民以食為天 ——屯田制度的推廣 唯才是舉 ——曹操的用人方略 力爭主動,以攻為守 ——劉氏集團的戰(zhàn)略 坐斷東南 ——孫氏集團割據江東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政治的確立 瘋狂的奢靡 ——兩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的腐敗習氣 “八王之亂” ——復古分封的惡果 所謂的“五胡亂華” ——民族壓迫政策導致的惡果 “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偏安江南 淝水之戰(zhàn) ——南北對峙局面的最終形成 清談誤國 ——曹魏兩晉南朝的士風 猜忌與殘殺 ——南朝的政治弊病 空前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給天下之田” ——北朝成功的土地政策 倒退必亡 ——北齊失敗的民族政策 由“胡化”而“漢化” ——西魏、北周的關隴本位政策與北方的統 佞佛抑道與滅佛祟道 ——南北朝時期的宗教政策 輝煌的典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立法成就 “急于黎庶,緩于權貴”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司法 唯才是舉——曹操的用人方略在“人治”的政治環(huán)境里,軍事、政治才是最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人才能夠德才兼?zhèn)涫亲罾硐氲模贿^退而求其次,只要求才干也是常有的事。曹操在這方面是走得最遠的。 董卓作亂時,曹操和袁紹密謀起兵反抗董卓。有一次袁紹問曹操:“萬一起兵后不能取勝,你打算怎么辦?”曹操反問:“足下意以為如何?”袁紹回答道:“我打算據守黃河天險,在黃河以北發(fā)展勢力,可借用胡人的兵力向南進攻爭奪天下,這樣就可以萬無一失了吧?”曹操卻說:“我打算任用天下有才能的人,以大道理駕馭他們,就沒有什么辦不成的事!商朝的開國之君成湯、西周的開國之君武王,他們造就王業(yè)的根據地難道是一樣的嗎?如果一味依靠地勢天險,就無法隨機變化了。”這一段對話表明袁紹和曹操對于創(chuàng)業(yè)立足點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以后的歷史發(fā)展表明,他們兩人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確實都貫徹了自己的觀點!度龂尽泛汀顿Y治通鑒》這兩部權威性的史書,都將這一段對話放在曹操戰(zhàn)勝袁紹的官渡戰(zhàn)役之后再做倒敘,很明顯是把曹操與袁紹的不同觀點作為雙方勝敗的關鍵原因。由此可見,曹操很早就把創(chuàng)業(yè)的立足點放在了爭取人才、發(fā)揮人才智謀的基礎之上。曹氏集團之所以在群雄爭斗中能夠脫穎而出,成為爭奪北方的最后的勝利者,和他這種高度重視人才的因素是分不開的。而他重視人才的一個顯著特點,又是強調“唯才是舉”,即高度重視人的才干,而不過度講究人的品行,只要是有真才實學的,就可以提拔做官,不必求全責備,并不要求人才面面俱到,是各方面的楷模。 最能反映曹操這一用人方略的,莫過于他發(fā)布的3篇令文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求才三令”:《唯才是舉令》、《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舉賢勿拘品行令》。 《唯才是舉令》發(fā)布于210年。曹操在這篇令文中說:“自古以來創(chuàng)立基業(yè)和振興皇業(yè)的君主,沒有不盼望和賢人君子一起治理天下的。而他們得到賢人君子難道都是碰巧遇到的嗎?只不過是上層的人要善于發(fā)現而已。現在天下還沒有平定,正是國家特別需要人才的時候!墩撜Z》中說孟公綽這樣的人擔任晉國趙氏、魏氏那樣大族的家臣很合適,可不適合當滕、薛這種小國的大夫。如果一定要任用貞廉之士的,那么齊桓公怎么能建立霸業(yè)?現在天下是不是還有像姜太公那樣懷才不遇垂釣渭河之濱的?是不是還有像陳平那樣被人認為和嫂子通奸、接受賄金的人才沒有被發(fā)現的?諸位臣僚應該幫助我提拔人才,唯才是舉,我要委以重任。”這道令文中提到的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yè)的管仲,按儒家的標準算不上是貞廉之士,他在和朋友做買賣時,本錢出得少分紅卻要得多,打仗時沖鋒在后撤退在前,舊主公子糾被殺他也不殉主,然而他卻能輔佐齊桓公稱霸。西漢初年功臣陳平被人傳說和嫂子通奸、接受賄金,他被魏無知推薦給漢高祖,漢高祖聽說陳平品行不端,找來魏無知加以責備,魏無知卻說:“你所問的是品行,而我推薦的是才能,現在楚漢相爭,最需要的是才能,你提的那些事算得了什么?!”《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發(fā)布于214年。曹操在這篇令文中,主要也是談才能和品行不是一回事,主要是說:“有品行的人不一定能建功立業(yè),而能建功立業(yè)的人不一定有品行。陳平難道是品行端莊之士?蘇秦難道是嚴守諾言的人?可是陳平保住了漢朝,蘇秦挽救了弱小的燕國。由此言之,士子有偏短缺點的,難道就可以廢掉嗎?各級官員要體會我的這些意思,這樣就可以使得天下不至于有遺留在民間的人才,而官府的事務都能得到妥善的處理了!薄杜e賢勿拘品行令》發(fā)布于217年。這篇令文開宗明義就是要舉薦有才之士,而無須顧及這些人有沒有品行。曹操在令文中提到要各級官員舉薦“至德之人”,果斷勇敢、“臨敵力戰(zhàn)”之人,具有高才、富有吏才之人,具有將才而名聲不佳被人看不起之人,“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之人。強調要官員們各舉所知,不要遺漏。曹操在這篇令文中還大量列舉了歷史上的有才無德的著名人物來為自己的政策做宣傳。比如說:過去伊尹、傅說都是奴隸,而前者輔佐成湯建立商朝,后者輔佐武丁中興商朝;管仲對于他的舊主來說是個叛賊,卻能輔佐齊桓公稱霸;蕭何、曹參都是小吏,韓信、陳平都是名聲不佳、遭人恥笑之徒,然而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吳起為了能夠當上將軍殺妻取信、散金求官,母親死了也不奔喪,可他在魏國時秦國不敢向東進攻,他在楚國時三晉強國不敢向南擴張。 在中國歷史上,當權者如此下令舉薦人才的,尤其是如此只講才能不講品行的,實在是絕無僅有。古代儒家強調“德治”、“禮治”,以為只要從君主到各級官員都是道德楷模,天下的百姓自然就如同遍地的小草,跟著德化之風而彎腰隨從,天下也自然就得到“大治”。講法治的法家同樣要求各級官員都必須是貞廉之士,秦國算得上是一個講求法治的國家了,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國竹簡中有一篇《為吏之道》,專門講做官的人應該是清白正直、謹慎堅強、精明無私,說君懷臣忠、父慈子孝是“政之本也”。說做官的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勿謗,舉事審當,喜為善行,恭敬多讓。這樣的官員恐怕和儒家要求的君子也差不太多。而曹操的令文中居然公開要舉薦“不仁不孝”的才能之士,實在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曹操這種以“求才三令”為代表的用人方略有著深刻的政治社會背……P4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