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未來會好嗎


作者:馬元之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2:21


  “大同”社會成為儒家學派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里,“天下為公”是社會的總原則,人們各盡其力,生產成果和社會財富均歸社會成員共享;博愛精神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維系著人際關系,全體社會成員團結友愛,真誠相待,互助進步,各得其所,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儒家描繪的“大同”社會景象同時也代表了自古以來普通百姓的愿望,并成為中華民族一直追求的一種理想社會。自其問世后,“大同世界”便成為炎黃子孫努力追求的夢想。后世的人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同”思想的影響,設計師們在設計理想社會時常常不自覺地回到“大同”之道上來,如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等都受到過這一思想的深刻影響。
  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主張“無為而治”,提出了著名的“小國寡民”思想,幻想人類重新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萬物融為一體。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有這樣的文字記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諸侯爭霸的時代,各諸侯國互相征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老子對這種情形十分痛心,就設計出一種“保守、消極”的、“沒有戰(zhàn)爭和欲望,人民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小國寡民”社會。在這樣的理想社會中,人們衣食豐足,住得安適,樂其習俗;國與國之間可以互相望見,雞犬之聲可以互相聽到,而人們從生到死,互相之間也不往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學派則注重社會規(guī)則的有序性,其設計的理想社會的典型特征就是“法治”。法家學派希望建立一個法治社會,主張“亂世當用重典”“用法典以治國”和“開重刑、分賞罰”等原則。法家的思想對秦始皇產生了深刻影響,秦國自統(tǒng)一六國后,就采取了“嚴刑峻法”的治國策略。
  由于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大的混戰(zhàn)紛亂時期,所以當時的思想家們在設計“理想國”的時候都特別重視個人、家庭、社會、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如注重孝道的家庭倫理,“大一統(tǒng)”的國家觀念,“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關系,“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理念等等。而這些思想也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久遠,影響至深,到今天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到了魏晉時期,東晉文人陶淵明描述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國,并為世人津津樂道。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這樣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边@個世外桃源里沒有戰(zhàn)亂,沒有貧窮,沒有壓迫,沒有官場丑惡,沒有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人過著自食其力、康樂幸福的生活。
  陶淵明生活的魏晉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紛亂時期,當時正是東晉分裂崩亡和晉末換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政治腐敗黑暗。目睹這些現(xiàn)象,陶淵明個人深感無助無力,辭官歸隱故里之后,就在文學作品中構筑了這樣一個理想的國度,以此表達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向往。
  在中國古代社會,思想家們設計的“理想國”幾乎都是一種理想化的、文學化的思想描述和表達,由于專制集權統(tǒng)治,那些“理想國”都成了名副其實的“幻想國”,幾無可能變成現(xiàn)實。
  自1840年中國進入近代以后,思想者在設計理想的國家和社會時具備了一定的理性成分。
  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天朝田畝制度》體現(xiàn)了人們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其中確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希望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這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表現(xiàn)了廣大農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強烈愿望,希望實現(xiàn)“均貧富”、“等貴賤”的理想國家。
  到了清朝末年,以康有為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發(fā)起了對儒家大同理想社會的再次向往?涤袨樵凇洞笸瑫分辛信e了人類社會的種種不合理現(xiàn)象和種種苦難,為了改變這些不合理的現(xiàn)象和解脫這些苦難,他描繪出一個“無私產、無階級、無家族、無邦國、無帝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詳細記述了要“破除九界”以達到“大同之世”的舉措。
  一去國界,消滅國家;二去級界,消滅等級;三去種界,同化人種;四去形界,解放婦女;五去家界,消滅家庭;六去產界,消滅私有制;七去亂界,取消各級行政區(qū)劃,按經(jīng)緯度分度自治,全球設大同公政府;八去類界,眾生平等;九去苦界,臻于極樂。
  康有為極盡贊美之詞謳歌大同世界:“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痹诳涤袨樵O計的理想社會里,人人勞動,密切分工:“太平之世無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無所尊高,所尊高者工之創(chuàng)新器而已!弊T嗣同和梁啟超深受康有為思想的影響,也極為贊賞大同理想社會的主張。
  近代對“大同”理想社會作出注解的還有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孫中山曾指出:“人類進化之目的為何?即孔子之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钡珜O中山并未囿于傳統(tǒng)的大同思想,而是從其所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代出發(fā),力求探索出實現(xiàn)大同理想的途徑,以此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理想國”。
  孫中山認為,“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這樣的說法,人民對于國家不只是‘共產’,一切事權都是要共的。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孫中山同時指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薄懊裆髁x,即貧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壓制貧者是也。”
  在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理想國”中,還有“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原則。孫中山指出:“社會主義者,人道主義也。人道主義,主張博愛、平等、自由,社會主義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實為人類之福音!
  太平天國、康有為、孫中山的“理想國”思想構成了近代中國的三次空想社會主義思潮,“即太平天國的農業(yè)社會主義空想,康有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大同社會主義空想,孫中山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生主義空想”。這三種空想主義都反映了中國人民對專制制度的厭憎和對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對理想的國家和社會的向往。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和一些不切實際的成分,這些“理想國”也都未能變成現(xiàn)實。P8-10
  梁漱溟是近代中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被稱為“中國最后的儒者”。他出身于“世代詩禮仁宦”家庭,父親梁濟是一位頗有學問的儒家之士,梁漱溟早年深受其影響。
  1918年,年僅25歲的梁漱溟已開始在北京大學講授佛教哲學。同年11月,他和父親梁濟就當時的中國以及世界的紛亂時局做了一次談話。談話中,梁濟不禁向學識和見識都很廣博的兒子問道:“世界會好嗎?”梁漱溟答道:“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绷簼鷩@道:“能好就好啊!”說罷就離開了家。沒想到三天之后,梁濟竟然投湖自盡了!≡20世紀初那個動蕩年代,梁漱溟在價值理念和思想言論里,始終都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他一直相信“世界會好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身體力行,深入中國鄉(xiāng)村,數(shù)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鄉(xiāng)村教育和建設事業(yè)。由他領導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嘗試將中西方的社會、文化優(yōu)點融合起來,進行社會改造試驗,探索中國救亡圖存之路。
  梁漱溟曾說:我是一個樂天派,對前途不必悲觀,發(fā)展總是好的。梁漱溟代表了在家國興亡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堅守與擔當。他對中國與世界的預見與洞見,時至今日余音猶在。
  今日中國社會已不同于梁漱溟父子所生活的時代,但對當今和未來的中國,身處轉型時期的中國人,也常常在心底追問:未來會好嗎?
  對于未來的問題,似乎誰也不敢打包票說會怎樣,誰也沒有未卜先知的本領。
  盡管從眼下來看,中國還有許多不公平、非正義的事情在發(fā)生,諸如道德敗壞、環(huán)境惡化、貪污腐敗、貧富分化、天災人禍等不和諧成分一直存在,加之種種國際競爭和挑戰(zhàn),讓人倍感壓力與危機重重,總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而且每個人似乎都對社會有一大堆的不滿,失望和悲觀的心理也時而產生。然而,看問題的目光不能只局限在當下,對于未來的問題,要用歷史的眼光。未來會不會好,總要看歷史的行進趨勢。
  如果把歷史的通道看得遠一些,想想10年、20年、30年、50年、100年前的中國,與今天比照,變化和進步是顯而易見的:10年前中國還有收容遣送條例;20年前中國還在爭論“姓社姓資”;30年前中國還不許家庭舞會;50年前中國還在喊“萬歲”;100年前中國還有凌遲……
  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時,不僅西方人,就連中國人自己,也不看好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趨勢。30多年過去了,中國這列火車雖然經(jīng)歷了許多危機,但居然沒有翻車,反而越駛越快,讓車上車下的人都閃了眼。
  如果把歷史的通道看得更遠一些,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有過輝煌的文明,也曾是世界的強國;雖然在近代遭受過一百多年的奴役屈辱,但現(xiàn)在已今非昔比,已漸趨富強。
  無論如何,縱觀人類以及中國的歷史,總的趨勢是在向前、向好發(fā)展的,社會是在進步的。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盡管發(fā)展道路上有過種種挫折和困難,但中國一直在進步,總的趨勢是向前發(fā)展的,各種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況且新中國的建國歷史還很短,也正處在成長階段。
  如果再把歷史的眼光投向未來,對照中國“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藍圖來看,第一、二步的溫飽和小康階段都逐步得到了實現(xiàn),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一這是中國人給自己設置的美好未來。從現(xiàn)實情形來看,這些前景也將被一步步具體化了的發(fā)展計劃和舉措變成現(xiàn)實。這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預示了“未來是會好的”。
  當然,撇開國家和歷史的因素,從具體的個人來看,在某種程度上講,“未來會不會好”,答案也可能就在于我們自己。梁漱溟曾說:人類不是渺小,是悲慘,悲慘在受制于他自己。人需要深深地了解自己,從而對自己有辦法,才能夠避免和超越渺小。
  世界一直很美好,但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別人很幸福,世界很美好,糟糕的是我們自己。這不是別人的問題,也不是世界的問題,而是每個人自己的問題。梁漱溟說:“著急貪求,表見了人類的卑微;歆羨涎流,顯露了人類的丑陋;忍耐不下,煩惱苦愁,見出了人類的無用!弊罱K的一切似乎都要怪我們自己,為了人性的欲望和需求而喪失了本善的樂觀靈魂。
  美好的是世界和未來,糟糕的是我們自己的心境和行為。前者永恒不變,后者則需要自我調控。
  在西方哲學史上,18世紀的啟蒙運動曾將科學和欲望提升為社會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以此造就了豐富發(fā)達的物質文明和永不衰竭的進取精神。但是科學的精確性和欲望的無休止性,也同時將人類帶進了“無思”的境地————生活在科學框架中的現(xiàn)代人在“永遠向前”的欲望推動下忙忙碌碌、匆匆向前,難得“停下來思考”,生活由此趨向庸碌與虛無!≡诖饲闆r下,以反思為核心的哲學開始介入現(xiàn)代生活,其主張突破欲望的束縛,喚醒人類提升反思的能力,以此進入更加完善的自我靈魂與精神生活中去。 人們首先要面對和思考的東西,用哲學家康德的話說就是“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要去哪里,我要做什么,我該怎么做”的問題。經(jīng)歷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人們也許會對自我、對生活有初步、必要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把握和調控“糟糕的”自我。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有力量的強者,這不光是指身體上的強健力量,還包括精神上的強大意識力量。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說過:“一個能思考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力量無邊的人。”勤于思考會讓我們變得更加理智、理性,不斷地進取創(chuàng)新,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力量和自我調控能力日益增長。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多數(shù)人都是終日勞碌奔波,行色匆匆,幾乎無暇思考。很多時候,我們寧可讓歲月淹沒在仿佛很有價值的忙碌之中,也不情愿拿出一丁點兒時間進行思考。
  長期以來,其實不是生活與未來迷失了我們,而是我們迷失了生活與未來。生活的復雜多變性要求人們不能盲目地簡單地去適應生活,而要對生活時時保持清醒的觀察和判斷,否則會疲于奔波而迷失一生。
  在對生活與人生的思考中,每個人都無法不關心未來,不能放棄對未來景象的描繪和為未來作準備的積極努力。人們都選擇繼續(xù)活著,繼續(xù)努力著,大概都有一個簡單的理由————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或者說今天還不是最糟糕的一天。如此一來,便還是對世界和未來寄滿希望的,相信未來“還是會好的”。
  蕭伯納曾說,“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時候,要比我出生的時候好”。人類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離未來的幸福更近一點。相信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每天多一點努力,就會離未來更近一點。
  人生是一個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的過程,停下來思考是為了更好地前行。讓我們帶著思考上路,迎著清風前行,且行且思,漸行漸遠……
  作者
  2011年7月





上一本:歷史上的囧人囧事 下一本:江山覽勝--中華名勝文化擷萃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未來會好嗎的作者是馬元之,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