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論民國時,是在談論什么?在無根的年代,求索現(xiàn)代中國的起源和去路;跟隨傅國涌先生,讀懂歲月深處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 ★史學與思想的交融從晚清到民國,是距離我們很近的一個波瀾壯闊、曲折動蕩的大轉(zhuǎn)型時代,產(chǎn)生了無數(shù)的故事、傳說與歷史之謎。這個時代已有的成就與未盡的使命,都與今天的我們息息相關(guān)。知名學者傅國涌先生以充滿現(xiàn)代思想的視角重審轉(zhuǎn)型時代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給我們講述政治人物、企業(yè)家、報人、文學家與思想家,乃至無名小卒的故事,探討轉(zhuǎn)型時代個人成長與抉擇的可能性,對我們理解轉(zhuǎn)型中的當下中國不無啟迪。全書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數(shù)十年來讀史與閱世的思考成果,史學與思想交融于一體,展現(xiàn)了坦蕩真誠的學人情懷,堪稱一部獨特的史學《隨想錄》!锸詹、閱讀皆相宜流沙河、王家葵先生題寫書名,布面精裝。 本書簡介: 第二輯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史的幾個章節(jié) /95一個人、一個企業(yè)、一個階層的光榮與夢想 /11:7百年現(xiàn)代化進程的兩個推動力:知識分子和企業(yè)家階層/140企業(yè)家階層在轉(zhuǎn)型時代的選擇 /158思想不敗:近代中國轉(zhuǎn)型的思想脈絡 /172神秘預兆與人心思變在《百年辛亥:親歷者的私人記錄》的序篇,我講到“神秘預兆”,在大清朝垮臺之前,出現(xiàn)了很多神秘的預兆,比如說老百姓中紛紛傳說天上將會出現(xiàn)一顆彗星,彗星現(xiàn),朝代變。中國人的想象力真是豐富。浙江富陽的少年郁達夫每天半夜起床,跟著大人到富春江邊上看彗星,彗星出現(xiàn)就是天下要動刀兵,朝代要更迭,他說他連續(xù)起了好多次都沒有看到,但是有人看到了。有個人叫郭廷以,他后來成了有名的歷史學家,少年時代他生活在河南息縣,他看到彗星了。另外一個人,政治學家薩孟武在福州讀小學,親眼看到了彗星滑落。當時只有九歲的丁玲在湖南常德也看到了。還有其他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他們的身份是官員、學生或士紳,在日記里分別記錄了在三個不同地方看到彗星的情況,綜合起來,可以證明彗星的滑落對那個時代的民心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到處都是有這樣的想象,這種想象其實不是從1911年開始的,從1908年就開始了,光緒帝、慈禧太后在一天內(nèi)先后離世,當我看到當時中國的朝廷命官、地方士紳和普通讀書人的日記,他們都在日記中寫下了他們內(nèi)心的震驚,中國怎么一夜之間失去兩個領(lǐng)導人?那個時代雖然沒有電視、網(wǎng)絡,消息仍像長了翅膀一樣,從北京城飛到了廣州城,這太可怕了,舉國上下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接下來怎么辦呢?選新君,這一點慈禧在臨死之前已經(jīng)安排好了,1908年慈禧太后在死之前二十四小時內(nèi)安排了自己的接班人,一個三歲的、還在吃奶的小溥儀。溥儀非常不愿意,哭哭啼啼的;最不愿意的就是溥儀的媽媽;溥儀的爸爸載灃也只有二十六歲,抱著兒子進宮,簡直就是一次誠惶誠恐的進宮之旅,太可怕了。做君王是最危險的職業(yè),中國人民卻樂此不疲,兩千年來為了這個高風險的職業(yè)不知犧牲了多少生命,尤其是中國歷朝歷代的文武精英,為了爭奪王位,犧牲了寶貴的生命。當溥儀登基時,三歲的小孩是要哭鬧的,所以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場景。小皇帝在太和殿登基的那一刻大聲痛哭,不肯坐上去,怎么勸都不行,喊著“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他爸把他按住,有一個站在他面前的人上前來說:“皇上龍體不能損傷,這么哭下去對龍體不利,能不能讓他不哭”?下面的大臣跪的滿地都是,但是皇帝一直在哭鬧,所以行禮還沒有完畢,太監(jiān)就把他背走了,背的時候說:“完了,完了,回去吧。”在中國人聽來,這些都是很不吉利的話,這些話進入了一些當事人的日記,也進入了當事人后來的一些回憶,相互參證,基本上是可靠的。這個事傳到民間,大家紛紛議論,大清朝要完了,要回家了。“宣統(tǒng)”年號一公布,“宣”跟“完”字很接近,“統(tǒng)”跟“結(jié)”很接近,從1908年到1911年,短短的兩三年間,民間到處傳言大清朝要完了。于是唐代人寫的《推背圖》、明代劉伯溫寫的《燒餅歌》開始流行,民間說《推背圖》和《燒餅歌》里已經(jīng)預言清朝要完蛋了,寫得非常清楚,“手持鋼刀九十九,殺盡湖人方罷手”,他們解釋“百”字上面的一字減去是個“白”字,我們因此可以理解魯迅在《阿Q正傳》里說的:未莊人聽說革命了,革命者都是白盔白甲,要為明代最后一個皇帝崇禎戴孝。白盔白甲的傳聞是這樣來的,其實比白盔白甲更具有符號性的是,那個時代所有的省份和城市在獨立起義之后采用的旗幟并不是統(tǒng)一的,有青天白日旗、十八星旗、五色旗、八卦旗等,但是最流行的,覆蓋率最高的是白旗,白旗是辛亥各省光復時最流行的旗幟。有些人在白旗上面寫了一個中國的“中”字,或者寫一個漢族的“漢”字,有的像成都在“漢”字外面再畫十八個圈,更多的就是一塊白布,總而言之獨立旗幟是以白旗為主。為什么采用白旗?就是因為《燒餅歌》早就預言過了。為什么武昌起義后會拉出來一個黎元洪做革命?有人也從《燒餅歌》里找出一句詩,“六一人不識,山水倒相逢”,他們認為這就是黎元洪的“黎”字。綜合當時報紙的記載,好多人的日記和回憶可以確認,那個時代的《燒餅歌》、《推背圖》確實是最流行的讀物,是中國人改朝換代時的一個心理寄托。大清朝為何脫軌?第一個因素就來自這些神秘預兆,其背后是人心思變。天災、謠言、逃難潮與危機直接影響大清朝脫軌的第一個原因是下雨,天不斷地下雨,不光是辛亥年的夏天下雨,辛亥的前一年1910年的夏天也一直在下雨,此前的幾年,也是連年的大雨,湖北、湖南因水成災,夸張地說,一場雨壓垮了一個朝代。因雨成災,糧食沒有豐收,大米價格急劇攀升,搶米風潮到處出現(xiàn),最大的搶米風潮發(fā)生在1910年4月的湖南長沙。長江流域出現(xiàn)四百萬以上的饑民。如果僅僅長江流域有問題,黃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黑龍江流域保證安全,大清王朝仍然固若金湯,但是老天爺偏偏要跟愛新覺羅氏作對,當長江流域大水成災的時候,1911年夏天南京城可以劃船,武漢城可以劃船,同時山東巡撫告急山東缺糧,甚至連東三省也因雨成災。魚米之鄉(xiāng)的江浙二省此時也出現(xiàn)糧食危機。少年徐志摩時在杭州府中讀書,有一天去看電影,發(fā)現(xiàn)很多人圍在那里,原來有人搶糧,把米店搶了,原因是大米價格太高買不起。他電影沒看成,黯然回到學校宿舍,詳細記下了那一天的所見所聞。這是一個少年學生親眼所見,寫在私人日記里面,可信度很高。糧食危機可以說是大清王朝脫軌的第一個主要原因。反對辛亥革命的辜鴻銘寫信給上海的英文《字林西報》說,參與武昌起義的新軍士兵,海外留學回來的革命黨人還比較文明,革命有節(jié)制,但是長江流域幾百萬嗷嗷待哺的饑民一旦卷入革命,革命就會失控。辜鴻銘已洞察饑荒對于大清朝的威脅了。當時清廷度支部已沒有什么錢,隆裕太后至少三次從宮中拿出現(xiàn)銀賑災,給江蘇、四川和湖北。當革命發(fā)生以后,她一面壓制革命,一面賑災,因為饑民才是她政權(quán)最大的威脅。第二,糧食危機帶來的是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對近代以來的社會永遠是最致命的。如果說大米危機出現(xiàn)時,大清朝或許還有救,金融危機出現(xiàn)時就真正沒救了。1911年10月12日以后金融危機首先在北京出現(xiàn)。武昌兵變的消息傳到北京已經(jīng)是10月11日,11日到12日之間,內(nèi)閣竟然沒開會,王公大臣沒有做出一個決策,直到10月12日凌晨5點,他們做出了一個決策:出兵鎮(zhèn)壓,派蔭昌去。蔭昌曾在德國留學,學過軍事,曾作為清朝的使節(jié)出使德國,他最拿手的是唱京戲,他自己就打退堂鼓了,在北京城足足逗留了三天才緩緩出發(fā)。其實他是在運作重新起用袁世凱,當他15日傍晚登火車的時候,朝廷前一天已下達重新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的詔令。蔭昌出發(fā)前,管鐵道的郵傳部長盛宣懷來了,告訴他們打武漢的時候,只要保全漢陽鐵廠,就獎勵十萬大洋。盛大人下車時還對著火車窗戶跟蔭昌說:“這個事情別忘了。”蔭昌說:“盛大人,你放心,只管把大洋準備好就行。”這句話讓外國記者全聽見了,他們的理解是:原來朝廷派兵南下的軍餉沒準備好。第二天,日本、英國等國記者紛紛發(fā)布消息,到處都傳開了,國庫當時還是有兩百萬大洋,13日就撥出了五十萬元軍餉。但是,這個消息一登出來,老百姓認為清朝沒錢了,意味著自己存在銀行的錢不安全了,大家紛紛到銀行取錢,最起勁的是內(nèi)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他一家就取出至少幾百萬元以上的巨額存款。北京的各家銀行幾乎都被擠爆了。以前可以給銀票、紙幣,現(xiàn)在都沒有人要了,只要現(xiàn)大洋,這才踏實,也才能買到米,米也越來越貴了。人們每天在日記里寫著:今天大米價格又飆升了,而且店里沒有那么多米可以賣,警察出來維持都沒用。接下來發(fā)生金融危機的是上海。昔日富庶繁華的十里洋場一夜之間現(xiàn)金不夠了,他們向外國銀行緊急求救,原來外國銀行給中國銀行調(diào)現(xiàn)銀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卻信不過中國銀行了。上海幾家大的民營銀行都關(guān)門了,因現(xiàn)金告急,暫停營業(yè),門口貼出的告示直言“亂事影響,現(xiàn)銀缺少”。從南到北,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包括最穩(wěn)定的東三省像奉天、營口、大連等地都出現(xiàn)了程度不等的金融危機。與金融危機同時出現(xiàn)的是逃難潮,國人紛紛兌錢做路費,北京人逃到天津去,天津有租界,使得租界人滿為患,像嚴復這樣有地位的人,逃到天津后,連房子都租不到,只好暫住在小旅館里,因為他跟外國人關(guān)系很好,有外國人說“你可以到秦皇島來,我借個房子給你住”。天津全都住滿了,房價急劇攀升,有一些北京人在天津待不下,就住在北京的兩個地方,一個是東交民巷使館區(qū),一個是六國飯店。還有一個流向是紛紛逃往上海,全國各地都有人逃到上海,上海的房價也貴得不得了,米也貴得不得了。當上海和天津租界人滿為患的時候,又進一步加劇了這些地方的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和逃難的背后是人心恐慌,全國各地到處都是謠言,大清朝的脫軌,可以說是因為下雨,也可以說是因為謠言,每天報紙上登載的消息有許多是假的,凡是講革命黨人勝利的消息,在南方的報紙暢通無阻,而說清兵打勝仗的報館就有幾家被砸了。當時很多人的日記里,每天都有不同的謠言記錄,但過了幾天,謠言統(tǒng)統(tǒng)都變成了事實。比如說今天寫的“太原淪陷”,明天寫的“西安淪陷”,過后一個星期都變成事實。大清朝之所以脫軌,不光金融有問題,銀行要關(guān)門,國庫也沒錢,這是財政困難,一個天朝大國,到了國庫山窮水盡的時候就一天也混不下去了,錢都到哪里去了?毫無疑問是落到私人的口袋里,許多親王、貝勒和大臣家里都很有錢,唯獨大清朝的國庫沒錢。最困難的時候,國庫里只有二十萬兩白銀,許多部因為沒有辦法發(fā)工資,紛紛關(guān)門,度支部不斷地想辦法借款。顯赫的盛宣懷第二個女婿在司法部任職,離開北京時,竟然找不到路費,因為司法部已經(jīng)不發(fā)工資了,等了四十五天,終于等到了兩百兩銀子,船票漲價,路費都不夠,最后在天津的典當行典當湊齊了四百五十兩,終于南下上海,但是拖了很長時間。袁世凱后來逼隆裕太后把私房錢吐出來,一次一次地逼,拿到巨款后他還是不肯出兵打仗。為什么清朝最后沒有以血流成河告終?南北之間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集聚的南北戰(zhàn)爭,只是在武漢、南京、陜西打得比較激烈,原因就是袁世凱從來沒打算動真格的。被動與妥協(xié)下的政治變革袁世凱早就想好了,要是動真格的,跟南方革命黨人拼命,雖然贏了,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朝廷還是要收拾他。南方革命黨人,哪怕孫中山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后也是沒錢,所以雙方?jīng)]有大打出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南北財政困難,而外國不肯借款。從大清朝的脫軌我們可以看到,各方都比較節(jié)制,隆裕太后和載灃、袁世凱,孫中山和黃興,在那個時代,他們最終被動地找到了一條解決政治危機的途徑。這套模式就是妥協(xié)的模式,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次,從來沒有一個時代用妥協(xié)的方式解決重大的政治危機,解決這樣重大的社會變動。因為三方的被動而導致三方的妥協(xié),讓大清朝和平落幕,接受新的共和制度安排。兩千年來,中國一直在秦始皇的制度下生活,就是中央集權(quán)制,在這套制度下,朝代的更迭一共只有兩種解決方式,或農(nóng)民暴動,或?qū)m廷政變,都是暴力的方式。辛亥革命最后不依靠暴力解決,而是各方妥協(xié),很多人對這樣的被動很不滿意。但我覺得被動是正常狀態(tài),主動才是歷史的意外,主動的背后也是有被動的因素。被動并沒有什么不好,隆裕太后可能是被動為主,但是她做出的決定避免了數(shù)以百萬計同胞的非正常死亡。一代梟雄袁世凱在辛亥年的選擇是正確的,不能因為他幾年后稱帝就否定他在當初的選擇。如果沒有袁世凱,辛亥革命不知道還要犧牲多少人的無辜生命。孫中山、黃興、宋教仁,以及同盟會與光復會的革命黨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雖然他們的力量非常小,經(jīng)常是從失敗走向失敗,他們用勇氣和犧牲換來了亞洲第一共和國。當他們掌握了南京政權(quán)的時候,他們完全可以不顧一切舉兵北伐,和袁世凱決一死戰(zhàn),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他們愿意妥協(xié),并交出南京政府,讓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隆裕太后宣布退位。雖然三方都不是最滿意,但三方都可以勉強接受,而普通的中國人卻可以減少犧牲。革命的結(jié)果不一定要讓某一方獨贏,一方勝利了,大部分人都失敗了。當我們經(jīng)歷了幾十年或上百年之后,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勝利沒那么了不起,我們寧愿不要勝利,少一些勝利就少一些犧牲。此時此刻回望一百年前的中國,孫中山與黃興在一個幾千年的官本位社會里,愿意放棄權(quán)力,鞠躬下野,這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們?nèi)降耐讌f(xié),三方都是被動的,但是化被動為主動,中國人民就有了一個小小的勝利。今天,我們要真正看到歷史的本來面目,應該回到歷史的原點,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在那里面找到我們的起點。真實是歷史的生命,在歷史中找到我們的明天;昨天是我們的歷史,今天也是我們的歷史,明天也將成為我們的歷史,在歷史當中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未來。中國的歷史不是某些英雄、偉人和統(tǒng)治者創(chuàng)造的,是所有中國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