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中國社會史》是法國一代漢學巨擘謝和耐先生的名著,獲1972年圣杜爾獎(法國**學術獎),為英、美等國大學*通行的中國文明史教材之一,早已被譯成各主要語種!逗M庵袊芯繀矔褐袊鐣贰饭彩痪,從遠古一直寫到毛澤東主席去世。它視野開闊、舉重若輕、持論允當、一氣呵成,充分顯示了大史學家應有的風采。 作者簡介: 謝和耐,法國20世紀下半葉著名的漢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法蘭西學院名譽教授。專事中國社會和文化史研究,他以傳統(tǒng)但不保守的治學方法,既繼承了考證學派的某些傳統(tǒng),又極大地突破了既有的框框,在中國歷史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開拓了法國漢學界的一代新風,在漢學界享有盛譽。著述有《蒙元入侵前夜中國的日常生活》、《中國和基督教》、《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以及《中國社會史》等。 目錄: 譯者的話 序言 地域與居民 漢族 非漢族之少數民族 生活方式與文化 以從事發(fā)達農業(yè)為主的定居居民 草原地帶的游牧居民 喜馬拉雅山系及其交接地區(qū)的山地居民 華南與東南亞之混合文化 定居居民文化與中亞綠洲商人 歐亞大陸通道 華夏世界歷史演變梗概 一、古代 二、武士帝國譯者的話 序言 地域與居民 漢族 非漢族之少數民族 生活方式與文化 以從事發(fā)達農業(yè)為主的定居居民 草原地帶的游牧居民 喜馬拉雅山系及其交接地區(qū)的山地居民 華南與東南亞之混合文化 定居居民文化與中亞綠洲商人 歐亞大陸通道 華夏世界歷史演變梗概 一、古代 二、武士帝國 三、1644年之前的官吏帝國 四、近代中國 五、當代中國 華夏文明的一般特點 文字 第一卷從古老王國至中央集權國家 第一章古老王國 一、新石器時代前期 夏朝 二、古老王國 青銅時期第一個朝代:商或殷 占卜與祭祀 第二章列國時代 一、古老王國的衰落 周代前期 傳統(tǒng)年表 二、從諸侯至列國 公元前9-前7世紀的貴族社會 貴族制度的衰落 第三章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 一、變化加速 政治權力的變遷 戰(zhàn)爭性質變化 經濟發(fā)展與技術革新 社會劇變 二、國家革命 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新國家的重大特點 第四章古代遺產 一、公元前10-前6世紀的傳統(tǒng)典籍 經典著作 傳統(tǒng)經典的相對晚期性 二、倫常觀念與政治思想的覺醒 孔子;儒家學派之宗 墨子:宣道社團的奠基人 …… 第二卷中央集權國家的興起、發(fā)展與衰落 第三卷中世紀 第四卷從中世紀至近代 第五卷中國的“文藝復興” 第六卷從漢化諸皇朝到蒙古人進占 第七卷獨裁君主與宦官之治 第八卷獨裁家長制 第九卷從衰落到外侮 第十卷苦難的中國 第十一卷歷史新篇章: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們有關周代社會的知識主要來自《左傳》(或稱《左氏傳》),此著作作為《春秋》的說明,大概成書于公元前5-前4世紀。而這種傳說記載似乎十分忠實,再借助其他文字材料以及考古資料,便可以再度展示公元前9-前7世紀華夏諸國看來早已存在的社會類型。公元前9-前7世紀的貴族社會 “封建”一詞曾被極端濫用,現在已失去任何意義。最好是撇開此詞而只限于就其特有的體制去說明其政治制度與社會制度的特點,即表述其在中國漫長歷史中最接近西方歷史學家第一次用“封建”一詞去稱呼的制度。況且,這種社會政治制度十分獨特,因為存在著政治組織從屬于家族祭祀,戰(zhàn)爭職能與宗教職能不分的密切關系。脫胎于古國,而仍然對之緊緊依附。 這種制度基于屬地與家族祭祀的品級,最高級是君主領地與周室祭祖。國君號稱“天子”,被認為履行“上帝”職責,唯有君主才有權向上帝獻祭。首都宗周位于渭河流域,是周代各城邦群的祭祀中心。先王的宗廟即設于此。 每一城邦的政權均由強大的家族掌握。其勢力在于戰(zhàn)車數量、宗教特權(有權舉行某些祭禮,跳某種舞,唱某種特殊頌歌)等,亦在于其悠久傳統(tǒng)及與王室之關系,還在于所擁有的徽記與財寶(青銅器皿、玉器、石鐘與銅鐘等)。為了使既得權利相傳下去,自穆王(公元前10世紀中葉或末葉)起即奉行如下習俗:在用以祭祖的青銅器上刻上授爵與封贈儀式的記錄。據此可知,封地、賜城、授職都附帶有各種贈物:衣裳、布匹、青銅兵器、戰(zhàn)車、祭祀器皿、貝幣、奴仆、牲畜等等。領地的擴展按蜂巢分群方式進行:封地制度可賦予某一貴族家庭在邊界明確的領地中擁有宗教與軍事權力(“封”一詞指封地,表示有一定界限),這種制度歸根結底不過是王國在龐大的家族與領地等級關系中的一種對策。家族祭祀分兩類,一為大宗(王室與王侯宗室者),另一為小宗,后者與整體維持一致。主祭首領在每一宗族中是立族祖先的直系后裔。祖先及其直系繼承人世代受崇拜,而小宗的領祭只容許在其家族中祭祀四代的祖先(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在所有貴族家庭中,均奉行如下規(guī)矩:由正室的長子繼承職位與祭祀特權,起碼自商代末期以來便已如此。由此可知確定承繼子與正室何等重要。 諸侯國之組織(“國”字表示圍上城墻的城邦)仿效王室組織,在國君之側,有“大夫”與“卿”。國君原先稱為“公”,后“公”字指貴族的五個等級之一。“卿”一詞的古義顯示出侍從與宗教職能的雙重性質。此詞原指大祭禮的主持者。顯貴家族首領,“卿”或“大夫”為“公”盡職,其職務實際上乃是世襲制。這種家族在獲得職務的同時,亦領受城邦(稱“鄙”)之外的土地(稱“邑”或“采邑”)。大夫與卿的屬下為“±”,出身于幼輩家族,其主要職能是在戰(zhàn)車隊中服務。農民提供兵員(稱“徒”),耕種土地,土地收成供貴族享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