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人類文明史,第4卷:7世紀至16世紀


作者:阿勒—巴希特,阮岳湘      整理日期:2015-11-13 14:31:02

《人類文明史》項目原書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召集世界一流專家撰寫,共分七卷,介紹了整個人類文明發(fā)生和發(fā)展史上的物質和智力成就。作者權威,史料豐富,卷帙浩繁,學術價值高。人類文明史》中文版已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本卷作者為世界各國相關領域的專家,譯者為國內各專業(yè)專家。本書具有相當高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本卷為《人類文明史》中的第四卷,主要講述自7至16世紀地的人類文明。全書分別按“主題篇”和“地區(qū)篇”來安排撰寫。主題篇涵蓋“環(huán)境人口”“ 家庭、家內群體和社會”“ 國家和法律”“ 經(jīng)濟體系和技術”“交通與運輸”“ 知識與科學”“ 宗教、倫理與哲學”“ 藝術與表現(xiàn)”等方面。地區(qū)篇則細分為“希臘-羅馬世界的后繼者”“歐洲特性的形成” “伊斯蘭世界及其阿拉伯地帶” “亞洲世界” “美洲文明” “非洲大陸” “大洋洲和太平洋”。
  作者簡介:
  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是聯(lián)合國專門機構,創(chuàng)建于1945年11月,目前擁有191個會員國。該組織為自己確定的宏偉目標是:通過教育、科學、文化與傳播,于人之思想中建設和平。
  目錄:
  地圖
  目錄:
  本卷作者名錄
  致謝
  主題篇
  1.環(huán)境和人口
  2.家庭、家內群體和社會
  3.國家和法律總序 前言 概述 國際委員會各卷編者圖表
  目錄:
   圖片
  目錄:
   本卷作者名錄 致謝主題篇1. 環(huán)境和人口 2. 家庭、家內群體和社會 3. 國家和法律 3.1 歐洲3.1.1 原則3.1.2 實踐 3.2 伊斯蘭世界 3.3 中亞的游牧國家 3.4 南亞和東南亞 3.5 東亞 3.6 非洲 3.7 美洲4. 經(jīng)濟體系和技術 5. 交流與交通6. 知識和科學7. 宗教、倫理與哲學8. 藝術與表現(xiàn)8.1 舊世界8.2 新世界:來自中部美洲的證據(jù)地區(qū)篇一、希臘-羅馬世界的后繼者導言9. 拜占庭9.1 歷史概述9.2 國家組織、社會結構、經(jīng)濟與商業(yè)9.3 文化成就10. 卡洛林王朝時期的歐洲二、歐洲特性的形成導言11. 中世紀西歐12 . 東歐與東南歐12.1 巴爾干半島的民族與政治變遷12.2 斯拉夫人及其他族群,尤其是黑海沿岸族群的基督教化12.3 文學與藝術表現(xiàn)形式12.3.1 文學表現(xiàn)形式12.3.2 藝術表現(xiàn)形式13. 中歐和北歐14. 歐洲影響的擴大15. 歐亞走廊15.1 基輔羅斯人15.2 亞美尼亞人15.3 格魯吉亞人及其他高加索人15.4 克里米亞人三、伊斯蘭世界及其阿拉伯地帶 導言16. 伊斯蘭的興起16.1 伊斯蘭在阿拉伯的興起16.2 伊斯蘭的源泉16.3 早期伊斯蘭政體與社會的形成:總體特征17. 伊斯蘭教的擴展及其在亞非歐地區(qū)的多樣性17.1 從阿拉伯半島向外擴展的極點17.2阿拉伯人在伊斯蘭世界的擴展17.3伊朗的復興及其民族語言文學的興起17.4突厥人-蒙古人統(tǒng)治時期17.5 伊斯蘭教的西部17.5.1 馬格里布、西班牙與西西里島17.5.2 蘇丹與撒哈拉以南國家18. 伊斯蘭世界的社會與物質生活、階級與社群18.1 伊斯蘭世界的社會與物質文化18.2 伊斯蘭社會里的非穆斯林19.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東部(馬什里克)20.北非和東北非20.1 埃及20.2 馬格里布21. 伊比利亞半島、地中海沿岸及島嶼的穆斯林四、亞洲世界導言22. 伊朗23. 中亞24. 突厥人向西方的擴張24. 1 突厥人、烏古斯人和土庫曼人的伊斯蘭化24.2 土庫曼人對安納托利亞西部和巴爾干地區(qū)的入侵24.3 安納托利亞西部的土庫曼人及其酋長國25. 南亞25.1 印度25.2 斯里蘭卡25.3 尼泊爾 26. 東南亞太平洋 27. 中國27.1 從隋到明前期27.2 西藏地區(qū)28. 日本與朝鮮28.1 日本28.2 朝鮮29. 西伯利亞—中國東北游牧民族29.1 西伯利亞與中國東北:游牧生活29.2 草原上的突厥和蒙古語族:游牧生活 30. 蒙古帝國五、非洲大陸導言31. 西非31.1 居民31.2 經(jīng)濟31.3 社會和政治結構31.4 宗教31.4.1 傳統(tǒng)非洲宗教31.4.2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31.5 藝術和科學32. 努比亞和尼羅河蘇丹33. 埃塞俄比亞34. 東部海岸和印度洋諸島34.1 環(huán)境和技術34.2 貿易和城市發(fā)展34.3 非洲東海岸和印度洋島嶼上的阿拉伯穆斯林文化及本土文化34.4 馬達加斯加島及其他島嶼上的混合文化34.5 該地區(qū)在國際上的重要性35. 中部和南部非洲 六、美洲諸文明導言36. 北美洲36.1 北美洲的北極文化36.2 北美洲西北部36.3 北美洲伍德蘭茲東部地區(qū)36.4 大西南地區(qū)36.5 墨西哥東北地區(qū)37. 中部美洲和中美洲37.1 中部美洲:中部和北部地區(qū)37.2 中美洲38. 南美洲38.1 加勒比地區(qū)和奧里諾科—亞馬孫地區(qū)七、大洋洲和太平洋大事年表 索引 圖片前言總序
  費德里科·馬約爾
  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總干事總序費德里科·馬約爾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總干事“我們的文明是第一個以全世界的過去為自己的過去的文明,我們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史!边@是荷蘭歷史學家揚·赫伊津哈在五十多年前的話。隨著公元2000年的臨近,他描述的這種現(xiàn)象越來越變?yōu)榭筛兄默F(xiàn)實。在當今這一界限分明、聯(lián)系日益密切的世界,我們必然發(fā)現(xiàn)自身已成為新興全球文明的一部分,它構成了我們集體命運的母體。赫伊津哈做出上述論斷之后的那些歲月,以最恐怖的方式證實了國際社會相互依存的現(xiàn)實。在地球上,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們別無所求,只渴望和平與安康,然而地球上卻爆發(fā)了違背天理的世界大戰(zhàn)。大軍日夜不停地巡視海陸空路線,恣意毀壞對人類來說最寶貴和最關鍵的東西。人們在身體上和道義上受到的傷害,永久性地打碎了一些幻想,迫使人類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話說,那就是“要么團結一心,要么同歸于盡”。自那以后,有識之士清楚地認識到了,在跨種族、跨文化交流中,無知是多么地危險。今日世界擁有潛力極其強大的知識,如果要在這樣的世界生存下去,就必須全面地理解人類的共同命運。顯然,唯一的出路是,在各民族之間搭建橋梁,幫助人們深刻認識人類多樣性中固有的同一性。在此背景之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47年決定,以國際合作的方式編寫一部真正的全球通史。本書致力于推動“更廣泛地理解人類歷史的科學和文化方面,各民族、各文化的相互依存,以及它們對共同遺產(chǎn)的貢獻”。②此計劃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早的項目之一,源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根本原則,受到廣泛好評。但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項西緒弗斯般的永無盡頭而又徒勞無功的任務,此前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三年后的1950年,《人類科學與文化發(fā)展史》第一屆國際委員會開始編纂這部全球史。用勒內·馬厄的話來說,這部全球史將把“人類的全部記憶作為一個連貫整體,呈現(xiàn)在人類面前”。隨著杰出的國際合作團隊成型,以及初步成果開始刊登在委員會的期刊《世界史雜志》上,我們對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的追求已明顯取得新的突破。約十五年后,當?shù)谝话嬉粤N語言問世時,對這一著作的評價———除了那些必然存在的保留意見———證實它成功地“第一次從記憶與思想的紛繁立場(如此五花八門的立場,正是當今不同文化的特點)出發(fā),創(chuàng)作了一部人類思想的通史”。《人類文明史》第一版的編纂者非常清楚地認識到,歷史編纂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在不斷變遷的歷史潮流中,任何事物,無論是史實還是闡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1969年,保羅·德·貝雷多·卡內羅宣稱:“總有一天,我們已經(jīng)寫下的東西……也會被取代。我希望,我們的后來者也將致力于此,我們開始的這一著作的修訂版會在新千年來臨之際出版!笨▋攘_所希望的“一天”已經(jīng)到了。197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決定修訂這部著作。兩年后,第二屆國際委員會制定了具體目標。從初版問世至今,許多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近些年來,其他許多學科豐富了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研究方法,也揭示了一些新的史實,特別是在“史前史”的領域。同時,我們的時代越來越強調文化認同,因此更加要求在史學觀點和闡釋上的多元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注意到這一趨勢,并通過組織編纂一系列地區(qū)史,來幫助它的發(fā)展。其中《非洲通史》即將付梓,其他地區(qū)史的編寫工作也在積極籌備中。最后,歷史本身也在發(fā)展,不斷修正看待過去的視角;谝陨显,并考慮到初版受到的一些有益的批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終決定,《人類科學與文化發(fā)展史》新版(將簡稱為《人類文明史》)將不僅僅是簡單的修訂,而是對初版的徹底改造。其目標未變———依然是基于各種不同的文化和科學成就,對人類的歷史做整體的敘述———但其內容更詳細、更多樣,也更廣闊了。這項工作已進行十年之久,我非常榮幸為讀者介紹這部全新的《人類文明史》。它建立在第一版富有奉獻精神的前輩學者開創(chuàng)性工作的基礎之上,并將之延伸和擴展。在此,我向為本書做出巨大貢獻的第二屆國際委員會所有成員,及450位來自不同地理文化背景的杰出專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我相信,在將來,讀者們將會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將本書交給讀者審閱之時,國際委員會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完成了成員國交給它們的任務的最后一步。我相信,本書見證了我們的共同過去,也代表了對我們共同未來的信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從中受益匪淺。3.5東亞張廣達中國權威的來源和潛在的法律原則在約公元前1766年,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從史前時代脫胎而出,此后中國人就有一種主導信念,即主權者的統(tǒng)治來自天命,在家族世系中傳承的王權或皇權只有靠上天的同意才能綿延。這一觀念使所有下一朝代的奠基者都要為自己的合法性加以辯護,借助的手段不過是臆造稱上天已不再支持他的前任,而授命于他來體恤黎民百姓。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在持續(xù)了四百年的漢朝期間,一種高度集中的國家行政和法律體系最終確立,統(tǒng)治者進一步強調他是天子,并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的、主要是儒家政府理念的特別偏好。由于皇帝本人高于法律,對于他的首要職能,漢時的儒家思想建議,是以一種有序的方式行使他受命的權力,做一個道德榜樣,表現(xiàn)出美德和仁慈。在后繼各朝代,每當修訂法律或將法律系統(tǒng)地納入法典,都要特別強調下面這個原則———法律的效用更多在于維護道德,而非確保帝國的有效統(tǒng)治。一位明智的統(tǒng)治者應該用榜樣來統(tǒng)治;只有平庸的統(tǒng)治者和疏于教化的統(tǒng)治者,才會降低道德標準,并借助懲罰手段來統(tǒng)治。在中國父權親情體系的背景中,中國的帝國治術和成文法也受到了儒家禮法價值的影響。隋唐法律隋(581—618)和唐(618—907)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它們的突出成就之一在于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持續(xù)努力,通過匯編法律和行政法令,為制度和行政程序立下標準。許多幾百年來長期的制度建構傾向在當時納入了它們的政治結構中,許多創(chuàng)新手段嫁接在了傳統(tǒng)的制度之上,以便重塑管理機制,來適應重新統(tǒng)一后的廣闊帝國。從581年到737年,隋朝和初唐在政治、社會經(jīng)濟制度以及行政實踐各方面都編纂了適用于整個帝國的、以統(tǒng)一標準和規(guī)則為形式的法典。持續(xù)、大規(guī)模的努力形成了一種通用、一致的成文法律體系,它分為四類:律(刑法)、令(行政法)、格(規(guī)章)、式(條例)。律,或者說匯編的成文法律,基本上是一種刑法法典。它明確了適用于刑事犯罪和行政違法的懲罰類別和程度,懲罰根據(jù)違法者的社會等級地位不同而變化,同時顧及了從重處罰或減緩處罰的情節(jié)。奴隸對主人,或家族卑者對尊者所犯的罪行受到的懲處會嚴酷得多,反之則不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隋唐成文法律的倫理標準:它顧及親情體系內父子、夫婦、長幼間的不平等關系,以及普及于社會關系中的,主人與奴隸或近似奴隸的附庸平民,統(tǒng)治者與臣民之間的不平等,它給出的相應懲罰所依據(jù)的不僅是既定罪行。這種法律反映出儒家“禮”和“儀”的崇高價值,它們構成了法律最重要的成分。刑法匯編從隋朝開創(chuàng)者隋文帝在581年至583年對現(xiàn)存法律進行修訂時開始,到所有唐朝成文法律中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之一的《永徽律》在651年頒布時基本完成,連帶的是其細致注解———653年的《唐律疏義》。隋朝法典擯棄了許多嚴厲刑罰,以便彰顯皇帝的仁厚,且將法典內容簡化為500條,約為前朝治下法條數(shù)量的三分之一,以便減少抵觸和冗贅,從而方便操作。它為唐朝法典樹立了榜樣。《唐律疏義》直到14世紀都是對中國刑法最權威的注解,現(xiàn)存于世的是其第737版。963年頒布的《宋刑統(tǒng)》,蒙元治下于1291年頒布的《至元新格》,都是唐朝法典的回響。令,或者說行政法令,主要關注指導官方事務和管控官方行為。它們經(jīng)常隔一段時間就進行修訂(583年、624年、637年、651年、712年和737年)。637年的《貞觀令》,舉例來說,有30個分卷標題,共1590條。卷1明確了對應品級體系每一層面的各種官職。貴胄、高官和職司依據(jù)或參考他們的品級、榮銜、軍功(勛)和實際任命的官職獲得各種特權。卷2—5、卷11—19、卷21、卷25和卷26,關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職和制度,每個政府職司和行政程序的功能,主官和協(xié)從人員的職責,各級官員的招募、紀律、報酬或薪水。卷八(戶令)規(guī)定了關于人口的一種嚴格分類,首先分為良和賤,良又分為士、農、工、商,賤又分為五組奴婢身份。戶令還規(guī)定了三年一次的人口登記。卷九(田令)為延續(xù)了近三個世紀(486—780)的均田制———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方面的新經(jīng)濟模式闡述了詳盡規(guī)則。均田制下,國家所有的農業(yè)用地定期重新分配給成年男性。定量土地的分配也給成年臣民分派了義務。每戶都要以人頭稅形式貢獻賦役(卷十賦役中有系統(tǒng)闡述)。由于成文法律和行政法令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統(tǒng)一模式和細致指示以指導各個層面的官方事務,因此該體系僅當其社會條件保持穩(wěn)定或不受干擾時才能正常運作。隨著經(jīng)濟和社會變化,出現(xiàn)了許多與當初所定完整法典相偏離的內容,因此專項規(guī)則和補充條例不得不以詔書或敕令的形式頒布。這些詔書或敕令后來又以稱為“格”(“規(guī)章”,對成文法律和行政法令的修訂或補充)的官方法律簡編的形式重新頒布。完成于637年的《貞觀格》不過18卷700條。它們取自618年以來發(fā)布的約3000份敕詔。格也得到系統(tǒng)修訂,尤其收集編纂為“格后敕”(如在651年、685年、705年、719年、737年、785年、807年、818年、830年、839年和851年)。最后還有稱為“式”的補充條例,以便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為律、令、格的執(zhí)行提供細節(jié)條款或特殊的修改。它們由中央政府機構頒布,列在33個分卷標題下。然而隨著安祿山叛亂(755—763)的爆發(fā),許多法令規(guī)則廢止不用。私人協(xié)議早在7和8世紀,兩方面之間的私人協(xié)議(俗約)就在正式的法律體系外發(fā)展,以方便經(jīng)濟業(yè)務的開展。這些合同中的套話是“國有國法,民有民約”。晚唐、五代(907—960)和宋(960—1279)時期,伴隨律令體系的瓦解和經(jīng)濟的顯著增長,中國社會變得越來越依靠市場導向和多元化。人們開始將合同作為所有權變更唯一可靠的記錄。購入及抵押地產(chǎn)或其他不動產(chǎn),購入商品、奴婢或牛馬,雇傭付酬勞力,收養(yǎng)孩子,宣布任何婚姻約定,在這些事情上,信賴成文合同成為一種普遍做法。通過這一對合同日益強力和有效的應用,商業(yè)和農業(yè)的業(yè)務合作得到了正規(guī)化和保護。蒙元治下,合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廣泛遵循。家訓和普及的圣諭歷朝歷代,法典中都強調家的首要性。從6世紀到15世紀,加強家庭倫理和道德灌輸?shù)囊粋關鍵手段在于下述傳統(tǒng),即以成文的談話形式澄清儒家價值。一個著名的早期范例是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出版于6世紀。較近的例子是前清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另一種類型由圣諭提供。創(chuàng)建明朝的明太祖(1368年至1398年在位)在1388年和1399年六次發(fā)出訓諭。他還命令將這些格言張貼在學校墻上或銘刻在石制牌匾上,內容為“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xiāng)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Rawski,1985,p.32)。此外,每個月會把這些圣諭給村民朗讀六次。日本約6世紀中期,中國佛教經(jīng)朝鮮傳入日本。伴隨佛教而來的是其相關的精雅藝術和各種中國文化的影響,諸如漢字。日本效法社會和制度體系的最初動力來自對中國隋唐繁榮和高度集權帝國的羨慕。7世紀起,日本人開始刻意以唐朝模式組織他們的國家,盡管帶有強烈貴族性的本土傳統(tǒng)也很有力。從604年,當時日本的天皇朝廷采取了朝向建立官僚制度邁進的第一步具體措施,到967年,當時的天皇權力開始屈服于攝關政治,這期間可看作日本史上的律令時期,其中奈良時期(710—794)是中國文明繁榮于日本的古典時代。效法中國做法的政府在大學寮中設立了教授法律的常規(guī)課程!娥B(yǎng)老律令》施行于757年,其主要的榜樣是中國651年的《永徽律》。但日本因其特殊條件,必須對這個模板多少進行些修改。例如中國的府兵制,日本一度想效法,但很快放棄了,而中國的科舉制則從未引入。新羅新羅是朝鮮半島中一個組織良好的王國,嚴格地模仿唐朝模式。統(tǒng)治階級復制了唐朝律令體系,使用漢字,踐行儒家和一種中國化的佛教。





上一本:中國社會史 下一本:唐史十二講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人類文明史,第4卷:7世紀至16世紀的作者是阿勒—巴希特,阮岳湘 ,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