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年先生學識廣博,視野開闊,其深厚的文獻功力,當世學界罕有其匹。在版本學、 目錄: 我的自述/黃永年 治學淺談/黃永年 我讀紀傳體史書/黃永年 我和唐史以及齊周隋史/黃永年 送別我的老師/辛德勇 一位大學者走了/劉九生 一個永遠的遺憾/焦杰 ——寫在導師黃永年先生逝世之后 那漸行漸遠的身影/李衛(wèi)東 ——送別黃永年先生 追憶黃永年先生/顧青 由黃永年先生而想起的/沈津 黃永年先生二三事/張偉然 懷念黃永年先生/吳洋我的自述/黃永年治學淺談/黃永年我讀紀傳體史書/黃永年我和唐史以及齊周隋史/黃永年送別我的老師/辛德勇一位大學者走了/劉九生一個永遠的遺憾/焦杰——寫在導師黃永年先生逝世之后那漸行漸遠的身影/李衛(wèi)東——送別黃永年先生追憶黃永年先生/顧青由黃永年先生而想起的/沈津黃永年先生二三事/張偉然懷念黃永年先生/吳洋在老師身邊讀書的日子/辛德勇懷念黃永年先生/毛雙民史苑學步憶恩師/郭天祥——緬懷我的導師黃永年先生君子之儒,行而為教/周曉薇——懷念業(yè)師黃永年先生記我的老師黃永年先生/曹旅寧以靜為用,是以永年/陸三強——先生教我刻印章學人黃永年贈印/張壽平黃永年審稿趣事/賴瑞和黃永年先生與蟹殼黃/羅爭鳴隨黃永年先生上海行瑣憶/周曉薇黃永年先生的治學三昧/郭紹林黃永年先生與中古歷史研究/張燕波求真探微:黃永年先生的文史研究/郝潤華黃永年先生與古文獻研究/辛德勇黃永年先生的 目錄: 學》講義讀《清代版本圖錄》/周振鶴共續(xù)藏書紀事詩/賈二強——漫記黃永年先生的訪書藏書黃永年先生教我讀書買書/辛德勇父親黃永年的書趣/黃壽成藏書家黃永年先生/陸三強黃永年先生購書記/王勇忠、姜慶剛黃永年先生著述簡目/陸三強黃永年先生生平簡表/陸三強編后記/陸三強勤奮以至于忘我,嚴厲而近于苛刻,這便是我對先生的第一印象。事實上,這在一定意義上,也確實是先生一以貫之的作風。——北京大學教授辛德勇先生文章中的論點容有見仁見智之處,但是,他的論證所體現(xiàn)的運用文獻學知識于歷史考證的方法則堪為治史者的典范。他所作出的考證,總能從眾人熟悉的材料里,尋幽探微,推陳出新。——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永年先生仍是傳統(tǒng)藏書家的路子,講求版本,四部皆收,用先生自己的話說,要得是“好玩”。所以藏書并沒有專精某類!兾鲙煼洞髮W教授賈二強黃兄永年與我同班,且共坐一席。其入?yún)螏熤T先于我,所聞于呂師者多于我,其經(jīng)史 目錄: 、考據(jù)諸學皆勝于我!_灣政治大學教授張壽平送別我的老師(辛德勇)老師黃永年先生要走,我有心理準備。去年夏天以后,先生已基本不再打電話來;往西安打電話去請益,先生也不再像以往那樣長時間侃侃漫談,只是靜靜地聽我說話,就連我為博取老人家一璨,特意講到的一些胡說八道的放肆話,先生也不再像往常那樣開心哂笑。在內(nèi)心深處,開始隱約感到一種傷痛,感到先生在向一個高遠縹緲的地方慢慢離去。從二十四年前入門拜謁先生時起,我第一次清楚感知,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竟會拉開我和先生之間的距離。這樣和先生通過兩次話后,讓我回想起一九九二年我剛到北京工作不久,一次先生來北京講學,我去看望先生,先生在和我長時間暢談后,當我辭行時,突然有些傷感地說,你到北京來,以后想在一起說說話也不方便了。到了秋天,我想一定要去西安看望先生,和先生一起說說話。正好陜西師范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聯(lián)合舉辦一個關于中國古代城市文化的學術會議,邀我參加,便在十一月初,回到母校。行前在北京感受到的那種內(nèi)心的傷痛,見到先生后變得愈為深重。在兩天的學術會議期間,有兩個半天,我都是在先生的書齋里,和先生閑談,并盡量講一些輕松的話題,甚至還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諢,討先生歡喜,而心中卻是從未有過的凝重。傷痛首先來自先生消瘦的臉龐,和變得矮小的身軀,感覺先生往昔充沛旺盛的精力彷佛已經(jīng)耗散殆盡,人已經(jīng)變得很輕,很輕,好像已經(jīng)完成了為升遐而去所做的蛻變。談話還是像當年隨從先生在校讀書時一樣,海闊天空,漫無邊際,連續(xù)兩個下午,談了很多很多。談話中感受到最大的傷痛,是清楚知曉先生的精魄正在升揚,在學術上,已經(jīng)顧不上再對我加以點撥教誨了。近兩年來,和先生通電話,匯報自己對一些學術問題的想法,請教先生這些想法是否得當,先生總是催促我說,做學術研究,人一生具有相應的積累而狀態(tài)又好的時候,只有很短一小段時間,要趁精力好,狀態(tài)好,抓緊時間,把這些想法寫成文章。去年一年內(nèi),我寫了兩篇涉及比較重要學術問題的文章,一篇是關于明代所謂銅活字印本書籍的問題,一篇是關于漢代的州制問題。關于所謂明銅活字本問題,我提出通常所說的明代的銅活字印本,缺乏可靠依據(jù),恐怕不能成立。去年春天的時候,在電話里向先生匯報過這一基本設想和主要論據(jù),先生鼓勵我說,你講得很有道理,可以寫出來。關于漢代州制,我提出顧頡剛先生當年撰著的《兩漢州制考》一文,雖然早已被學術界視作定論,但是其基本視角,很有可能存在著嚴重的歧誤,變換視角,或許可以得出全新的認識。前年夏天,我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就已經(jīng)基本成熟,曾打電話向先生請教,先生說,這是你的專業(yè),這樣在電話里講不清楚,你可以先大膽寫,當年顧頡剛先生就最喜歡學生輩的人提不同意見,等成文后再拿給我看。這次來見先生,本來想向先生仔細匯報這兩篇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請先生指教,卻完全想不到,剛剛談了沒有幾句話,先生即用很低沉的聲音說道:“辛德勇,我的腦子不行了,你說的這些,我聽起來太吃力,都聽不懂了。你自己考慮成熟,就趕快發(fā)表吧。要趕快寫文章,人一生做不了多少事。”好在談起往事,先生依然思維清晰,話鋒犀利。先生非常喜歡貓,就在我去看望先生之前幾個月,兩只豢養(yǎng)多年的貓,都因高齡故去,其中最鐘愛的一只貓,在先生身邊已經(jīng)將近二十年了。談話中,先生很傷感地告訴我:“兩只貓都沒有了!闭f這句話的同時,眼中情不自禁地閃出了淚花,透露著深沉的哀傷。先生性格剛毅,過去從未見這樣流露情感;因為不愿意讓我看到他這樣的表情,先生很快轉過頭去,沉默了很長時間。此情此景,使得那種刺在我內(nèi)心的傷痛,不由得又加深增重一層。我不喜歡貓,不知道先生究竟為什么那樣喜歡貓。這可能很簡單,只是一只寵物而已;也可能寓有先生很多情感,甚至帶著內(nèi)心深處最隱秘的寄托。不過,僅僅就表象而言,在先生和貓之間,確是能夠找到一些相通的品格特征。貓是一種高傲的動物,先生一生高傲自重,像貓一樣睥睨學術界那些屑小之徒;貓是一種整潔的動物,先生一生衣著莊重整潔,書齋雅致整潔,書籍整潔如新,就連動筆寫文章的時候,桌面上也從來都是整整齊齊,一切井然有序。這在學者中間,恐怕是很少見的。先生喜歡古本舊書,但舊書往往不盡清潔,到北京、上海等有舊書可買的地方出差時,行囊中都要帶一把豬鬃刷子,在書店里買到喜歡的線裝古籍,首先吩咐我或是身邊的其他學生,到房間外面,用刷子仔細刷去書函、書衣、書口上的塵土,然后仔細平整擺放到書桌上,他才端坐下來欣賞。先生手很精巧,遇到古書有卷角、書口開裂、書衣破損、縫線松斷這一類不太嚴重的毛病,都要自己動手,精心修補整齊,然后才能藏入書箱。人首先要有尊貴的靈魂,才能夠有真正體面的儀表舉止。先生的高傲與整潔,正互為表里。我勸先生一定要去檢查一下身體,平時多修養(yǎng),精神好時,可以隨手寫一些題跋、隨筆,或是找人來口述回憶錄。先生則告訴我說,這一輩子想寫的東西,都已經(jīng)寫出來了,自己心滿意足,不想再寫什么了。談這話時,先生的表情告訴我,他彷佛已經(jīng)意識到,正在走向自己的歸宿。關于這個必然的歸宿,先生過去常和我提起。我很懦弱,從少年時起,對死亡即有一種強烈的恐懼;先生則不然,曾反覆告誡我說,此乃事之常理,自然規(guī)律,懼之何益?近年來,學術界對先生的學術造詣和成就,給予了更為廣泛的關注和更高的贊譽。先生的著述,絕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出版,有的書還很快再版重。挥袔追N沒有出版的書稿,也都已經(jīng)確定出版社,等待印行。這些都給先生很大慰藉。對一生的學術追求,近年來先生已經(jīng)講過多次,自信已經(jīng)畫上了完滿的句號,不會再有什么值得惆悵。前幾年沒有做“博士導師”就退休,先生也只是淡然一笑,說現(xiàn)在“博導”這么多,又不缺我一個。這樣的事更不值一提。先生坦然走向生命的終點。第二天談話結束,離開先生家里時,我想到了,這很可能就是我和先生的訣別。先生坦然地走了。留在身后的這個世界,對于先生來說,早已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隔膜。先生似乎本應屬于一個比他略早一些的時代。告別先生,也是在告別一個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