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后自學,并任教于家鄉(xiāng)的中小學。1930年經(jīng)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1967年定居臺灣。著有學術著作六十余種。這本由其創(chuàng)作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從通史和文化史的總題及政治史,社會史、經(jīng)濟史、學術史、歷史人物、歷史地理等6個分題言簡意賅地論述了中國歷史研究的大意與方法!吨袊鴼v史研究法》從通史和文化史的總題及政治史,社會史、經(jīng)濟史、學術史、歷史人物、歷史地理等6個分題言簡意賅地論述了中國歷史研究的大意與方法!吨袊鴼v史研究法》實為作者此后30年史學見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視為作者對中國史學大綱要義的簡要敘述。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后自學,并任教于家鄉(xiāng)的中小學。1930年經(jīng)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1967年定居臺灣。著有學術著作六十余種。 目錄: 序第一講如何研究中國通史第二講如何研究中國政治史第三講如何研究中國社會史第四講如何研究中國經(jīng)濟史第五講如何研究中國學術史第六講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物第七講如何研究歷史地理第八講如何研究中國文化史附錄略論治史方法歷史教育幾點流行的誤解四其次,我們研究歷史之變,亦宜分辨其所變之大與小。例如從春秋到戰(zhàn)國是一變,但這尚是小變。從戰(zhàn)國到秦卻是一大變。自東漢到三國魏晉時代卻又為一大變。歷史進程,一步步地不斷在變。從此不斷之變中,我們又該默察其究竟變向哪里去。正如一個人走路,我們可以察看他的行蹤和路線,來推測他想走向哪里去。同樣情形,治史者亦可從歷史進程各時期之變動中,來尋求歷史之大趨勢和大動向。固然在歷史進程中,也不斷有頓挫與曲折,甚至于逆轉與倒退。但此等大多由外部原因迫成。在此種頓挫與曲折、逆轉與倒退之中,依然仍有其大趨勢與大動向可見。此等長期歷史之大趨勢與大動向,卻正表現(xiàn)出每一民族之歷史個性有不同。我們學歷史,正要根據(jù)歷史來找出其動向,看它在何處變,變向何處去。要尋出歷史趨勢中之內(nèi)在向往,內(nèi)在要求。我們要能把握到此歷史個性,才算知道了歷史,才能來指導歷史,使其更前進。使其前進到更合理想的道路上,向更合理想的境界去。今試粗略言之。中國史的趨勢,似乎總向團結融和的方向走。雖然其間也有如戰(zhàn)國、魏晉、南北朝、五代,以及如今天般的分裂時代。但中國歷史的大趨向,則總是向往于團結與融和。西方史則總像易趨于分裂與斗爭。中國史上有造翻與作亂,但和西方史上所謂革命不同。中國史上也有向外擴展,但與西洋史上之帝國征服又不同。此項所謂歷史的大趨勢大動向,我們無法在短時期中看清楚。但經(jīng)歷了歷史上的長時期演變,自能見出所謂各自的歷史個性,亦可說即是在歷史背后之國民性或民族性之表現(xiàn)。剛才已說過,中國史即是中國人之來歷與其真實性之表現(xiàn)。西洋史亦即是西洋人之來歷與其真實性之表現(xiàn)。因此,歷史個性不同,亦即是其民族精神之不同,也可說是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一個民族及其文化之有無前途,其前途何在,都可從此處即歷史往跡去看。這是研究歷史之大意義大價值所在。我們該自歷史演變中,尋出其動向與趨勢,就可看出歷史傳統(tǒng)。我此所謂歷史傳統(tǒng),乃指其在歷史演進中有其內(nèi)在的一番精神,一股力量。亦可說是各自歷史之生命,或說是各自歷史的個性。這一股力量與個性,亦可謂是他們的歷史精神。能使歷史在無形中,在不知不覺中,各循其自己的路線而前進。若那些在歷史進程中沉淀下來的,或僵化而變成的一些渣滓,此乃依隨著歷史生命而俱來的一種歷史病,卻不當誤看為歷史傳統(tǒ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