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世界歷史文化叢書·土耳其通史


作者:哈全安     整理日期:2015-11-05 11:44:45

本書內容豐富,脈絡清晰,是我國著名學者撰寫的**部貫穿古今、全面系統(tǒng)的土耳其通史。本書追溯了安納托利亞的古代歷史,即安納托利亞自赫梯文明時代、愛琴海東部沿岸希臘諸城邦時代、羅馬時代至拜占庭帝國時代的歷史變遷及其橫跨歐亞和東西交融的歷史特色,全面敘述了自突厥人西遷至奧斯曼帝國崛起和征服的波瀾起伏的歷史過程,分析了奧斯曼帝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尤其是奧斯曼帝國的由盛轉衰、新政舉措和憲政運動,最后論述了自青年土耳其黨革命、土耳其共和國誕生至21世紀正義與發(fā)展黨執(zhí)政的土耳其現當代歷史的發(fā)展,包括凱末爾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艱難的民主化進程,民主制框架下世俗政治與宗教政治的此消彼長,土耳其共和國的經濟發(fā)展、社會變遷和文化成就,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貫穿古今、脈絡清晰、內容翔實的土耳其通史。
  作者簡介:
  哈全安 1961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回族。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專業(yè),1991年在東北師范大學取得博士學位,F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天津市政協常委、天津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主講《世界上古中古史》于2004年入選國家精品課程,2013年入選首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西亞非洲》等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所著《中東史610—2000》(上、下卷)于2011年獲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著作獎。
  目錄:
  序言
  第一章安納托利亞的古代歷史
  一、赫梯文明
  二、呂底亞與烏拉爾圖
  三、地中海世界古典文化的遺存
  四、君士坦丁堡與拜占庭帝國
  作者點評
  第二章突厥人的西遷
  一、伊斯蘭教傳入中亞
  二、塞爾柱突厥人稱雄西亞
  三、安納托利亞的羅姆蘇丹國
  作者點評
  第三章征戰(zhàn)中崛起的奧斯曼帝國
  一、奧斯曼國家的興起
  二、對基督教世界的圣戰(zhàn)序言
  第一章 安納托利亞的古代歷史
  一、赫梯文明
  二、呂底亞與烏拉爾圖
  三、地中海世界古典文化的遺存
  四、君士坦丁堡與拜占庭帝國
  作者點評
  第二章 突厥人的西遷
  一、伊斯蘭教傳入中亞
  二、塞爾柱突厥人稱雄西亞
  三、安納托利亞的羅姆蘇丹國
  作者點評
  第三章 征戰(zhàn)中崛起的奧斯曼帝國
  一、奧斯曼國家的興起
  二、對基督教世界的圣戰(zhàn)
  三、伊斯蘭世界的征服
  作者點評
  第四章 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制度
  一、蘇丹與宮廷
  二、御前會議與桑賈克
  三、奴隸政治
  四、西帕希和耶尼切里
  五、宗教與神權
  作者點評
  第五章 奧斯曼帝國的社會與經濟
  一、疆域與人口
  二、米勒特制度
  三、封邑制度
  四、農業(yè)與農民
  五、城市與行會
  六、商業(yè)與商人
  作者點評
  第六章 奧斯曼帝國的文化成就
  一、奧斯曼帝國文化的演進氛圍和歷史地位
  二、文學
  三、史學
  四、哲學
  五、建筑藝術
  六、科學技術
  作者點評
  第七章 奧斯曼帝國黃金時代的結束
  一、蘇丹權力的式微
  二、包稅制的興起
  三、商路轉移與價格革命
  四、對外戰(zhàn)爭的敗績
  作者點評
  第八章 自上而下的新政舉措與憲政運動
  一、塞里姆三世與馬哈茂德二世的新政舉措
  二、花廳御詔與坦?jié)神R特時代的改革
  三、憲政運動
  作者點評
  第九章 傳統(tǒng)經濟社會秩序的衰落
  一、西方列強的貿易擴張
  二、市場化進程的啟動
  三、智力的覺醒
  作者點評
  第十章 從青年土耳其黨革命到奧斯曼帝國的滅亡
  一、巴爾干起義
  二、青年土耳其黨革命
  三、奧斯曼帝國的滅亡
  作者點評
  第十一章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
  一、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
  二、從色佛爾條約到洛桑條約
  三、從大國民議會到1924年憲法
  四、凱末爾時代的威權體制
  作者點評
  第十二章 凱末爾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一、從奧斯曼帝國的意識形態(tài)到凱末爾時代的民族主義
  二、共和主義與民眾主義
  三、世俗主義
  四、國家主義
  五、凱末爾主義的時代特征
  作者點評
  第十三章 威權政治的終結
  一、伊斯梅特·伊諾努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二、一黨制時代的結束
  三、1950年大選
  作者點評
  第十四章 民主化進程的艱難探索
  一、20世紀50年代民主黨的執(zhí)政歷程
  二、1960年軍事政變與1961年憲法
  三、20世紀60年代的民主政治實踐
  四、1971年軍事政變與70年代的議會選舉
  五、多元化的政黨政治
  六、暗流涌動的伊斯蘭主義
  作者點評
  第十五章 民主制框架下世俗政治與宗教政治的消長
  一、1980年軍事政變與1982年憲法
  二、祖國黨執(zhí)政:文官政治的重建與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三、伊斯蘭政黨的崛起:從繁榮黨到賢德黨
  四、政黨政治與民眾參與
  作者點評
  第十六章 異軍突起的政壇奇葩——正義與發(fā)展黨
  一、埃爾多安與正義與發(fā)展黨的建立
  二、2002年大選
  三、正義與發(fā)展黨的施政舉措
  四、2007年大選
  五、2007年大選后的政治走向
  作者點評
  第十七章 凱末爾時代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
  一、人口的變遷
  二、從溫和到激進的經濟政策
  三、工業(yè)的緩慢進步
  四、農業(yè)的發(fā)展與土地改革的初步舉措
  作者點評
  第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土耳其共和國的經濟發(fā)展與社會變遷
  一、農業(yè)的進步
  二、鄉(xiāng)村社會的變革
  三、產業(yè)結構的轉變
  四、進口替代的工業(yè)化發(fā)展模式
  五、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新經濟政策
  六、城市化進程
  作者點評
  第十九章 土耳其共和國的文化成就
  一、傳統(tǒng)與現代——土耳其共和國文化的主題
  二、語言文字
  三、教育改革
  四、宗教思想
  五、藝術成就
  六、文學成就
  作者點評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 奧斯曼王朝蘇丹世系表
  后記前言 土耳其共和國作為中東大國之一,地跨亞歐兩洲,疆域包括亞洲西北部的小亞細亞半島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的色雷斯地區(qū),與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希臘、保加利亞諸國接壤,國土面積近78萬平方公里,人口7470萬(2011年統(tǒng)計)。
  安納托利亞高原也稱小亞細亞高原,在地理上構成土耳其共和國的主體區(qū)域,約占土耳其共和國國土面積的97%,東接亞美尼亞高原,北側、西側和南側為黑海、愛琴海和地中海所環(huán)繞,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海岸線綿延約3500公里,地勢自東向西傾斜。安納托利亞高原腹地,平均海拔900米,地表崎嶇,峽谷縱橫,氣候干燥,降雨匱乏,季節(jié)變化明顯,農業(yè)與畜牧業(yè)錯綜分布。
  龐廷山脈也稱黑海山脈,位于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北側,長約1000公里,呈東西走向,山勢自東向西傾斜,主峰卡其卡爾山海拔約4000米。龐廷山脈與黑海之間的狹長區(qū)域,地勢低平,森林茂密。陶魯斯山脈位于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南側,也呈東西走向,長約1200公里,山勢陡直,構成安納托利亞與阿拉伯世界之間的天然分界線,主峰大阿勒山海拔約5000米。陶魯斯山脈與地中海沿岸之間稱西里西亞,土質肥沃,物產豐富。
  安納托利亞高原西側的愛琴海沿岸平原,氣候潮濕,盛產谷物。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歐洲人曾經稱之為土耳其的亞美尼亞,群山縱橫,經濟生活以游牧為主,穆什、凡湖周圍和厄爾祖魯姆一帶的平原和峽谷也有少量的農業(yè)區(qū)域。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沿海平原人口稠密,內陸高原人口稀疏。
  克孜勒河源于安納托利亞高原中部的克孜勒山,長約1200公里,穿越龐廷山脈,在土耳其北部城市薩姆松附近注入黑海。薩卡里亞河也源于安納托利亞高原中部,長約800公里,流經土耳其西北部城市伊茲米特,注入黑海。幼發(fā)拉底河源于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土耳其人稱之為非拉特河,突厥語中意為希望之河。著名的凡湖位于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水域面積約37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超過1600米,是土耳其境內最大的內陸咸水湖。
  黑海海峽也稱土耳其海峽,位于小亞細亞半島與色雷斯之間,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全長375公里,既是連接土耳其共和國境內亞洲區(qū)域與歐洲區(qū)域的紐帶,也是自黑海通往愛琴海和地中海的唯一通道。
  安納托利亞一詞似乎源于希臘語,本意為日出之處,特指希臘人眼中的日出之處,即愛琴海東岸。安納托利亞作為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的結合點,具有極其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獨具特色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在安納托利亞的重疊與交匯。古代赫梯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積淀以及《荷馬史詩》中關于特洛伊戰(zhàn)爭的動人故事,訴說著安納托利亞的塵封往事。透過古典建筑的斷壁殘垣,不難發(fā)現古希臘和羅馬文化在安納托利亞的斑斑痕跡。拜占庭帝國統(tǒng)治時期,安納托利亞構成基督教世界的東部邊緣,安納托利亞南側的陶魯斯山則是穆斯林對基督徒發(fā)動圣戰(zhàn)的理想去處。11世紀塞爾柱突厥人興起后,伊斯蘭教自東向西逐漸傳入安納托利亞,基督教的信仰隨之悄然淡去。
  伊斯坦布爾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和土耳其共和國最大的城市,其前身是古代希臘移民城市拜占庭和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古城多處遺址至今尤存,拜占庭帝國時期建造的圣索菲亞教堂與奧斯曼帝國時期建造的藍色清真寺以及托普卡帕宮交相輝映。
  土耳其共和國首都安卡拉位于安納托利亞中部,地處古代商路要沖,赫梯城市、羅馬神廟和拜占庭城堡的遺跡以及塞爾柱時期建造的阿拉丁清真寺濃縮著往日的輝煌。伊茲密爾位于愛琴海東岸,其前身是古代希臘移民城市士麥那,《新約全書·啟示錄》也曾提及此處,現存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阿耳忒彌神廟遺址。
  土耳其共和國的主體民族是土耳其人,系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操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分支土耳其語,土耳其人約占土耳其共和國總人口的85%。庫爾德人是土耳其共和國最重要的少數民族,也屬于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操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分支庫爾德語,約占土耳其共和國總人口的15%,主要分布在安納托利亞高原東南部山區(qū)。
  土耳其一詞源于西方人的稱謂。早在11世紀末的十字軍東征時代,歐洲人開始將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血統(tǒng)穆斯林所征服的安納托利亞稱作土耳其。土耳其人的祖先,是游牧于中亞草原的突厥部落。奧斯曼帝國時期,統(tǒng)治階層自稱奧斯曼人,以示具有高貴的血統(tǒng),至于土耳其人則泛指分布在安納托利亞高原諸地和操突厥語的下層村民。土耳其語在奧斯曼帝國時期采用阿拉伯字母的書寫形式,凱末爾時代改用拉丁字母。
  土耳其具有伊斯蘭教的濃厚氛圍,穆斯林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9%,盛行遜尼派伊斯蘭教,也有少量什葉派穆斯林,屬于什葉派的分支阿拉維派。現代意義上的土耳其人特指操土耳其語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國民。盡管土耳其共和國憲法明確區(qū)分國籍與宗教信仰的差別,然而土耳其共和國的非穆斯林國民中自稱土耳其人者寥寥無幾。





上一本:袁家有故事:袁世凱后裔記憶拼圖 下一本:葛劍雄文集六史跡記蹤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世界歷史文化叢書·土耳其通史的作者是哈全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