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時,張岱四十八歲,爾后他得去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讓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輝煌明朝,被各種競逐的殘暴、野心、絕望、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終。他反復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霧籠罩的路徑,于眼前重現(xiàn),諸多以往的嘈嘈低語,也咆哮四起…… ◎本書賣點 1.歐美研究中國史奇才史景遷的**部精裝中文簡體版作品(同系列品種,附后,將陸續(xù)出版); 2.以深厚的史學功底,付諸精彩的文學筆法,通俗易懂。 張岱是公認的明代散文大家,其傳世名著《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堪稱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無憂,性喜游山玩水,深諳園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歲那年,清兵入關,張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轉(zhuǎn)折。他帶著幸存的家人逸隱于紹興龍山,務農(nóng)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歲方成,是為《石匱書》,書成后不久亡故。 個人歷史與家國歷史相互映照、無法切割。面對擋不住的歷史洪流,還歸龍山是張岱的一個選擇,能自主畫下的一條人生界線。不論是懷志一生纂修的《石匱書》,還是《陶庵夢憶》里一幅幅簡約、多情善感的前朝舊事,鑲框著家族軼事與大時代的層層跌宕與悲喜交錯──張岱一生的浮華與蒼涼,在夢與憶的交錯擺蕩之間,隱隱浮現(xiàn)。 史景遷認為張岱不僅是史家,也是熱愛歷史的文人。他書寫張岱的一生、內(nèi)心轉(zhuǎn)折及過往追憶的同時,更深層探討張岱身為知識分子,是如何借由回憶以及修史確立自身的存在價值。在得與失之間,唯有捕捉消逝的回憶,以書寫對抗遺忘,才能坦然面對、甚或抵抗世事的變遷與生命的無常;這一點,無疑反映了歷史與書寫的本質(zhì)與關系。 作者簡介: 史景遷(JonathanD,Spence),世界著名漢學家,現(xiàn)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1936年生于英國。曾受教于溫切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1965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耶魯大學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國歷史見長,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悠久的中國歷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講故事”的方式向讀 目錄: 總序妙筆生花史景遷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人生之樂樂無窮 第二章科舉功名一場空 第三章書香門第說從頭 第四章浪跡天涯絕塵寰 第五章亂世熱血獨愴然 第六章王朝傾頹亂象生 第七章散盡家產(chǎn)留忠心 第八章繁華靡麗皆成空 第九章寄諸石匱傳后世 參考書目他在其中每一個世紀都選擇了一、兩個專門題目,寫出生動的敘事(narrative)長篇,從正面或側(cè)面勾勒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這是史學家的真本領,也是史學的最后歸宿。就我閱覽所及,在并世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學者之中,好像只有史景遷一人具有這一特殊的本領。為什么呢?我想中文版序 史景遷 話說五十年前在耶魯大學研究所,我開始師從芮瑪麗(MaryWright)讀了點中國史,很快就對滿人在17世紀中葉入主中原感到著迷。博士論文選擇研究曹家(曹雪芹家族)與康熙皇帝,是因為我特別發(fā)現(xiàn),曹寅跟康熙的關系很親,而康熙身為皇帝對政事與日常生活寫下的文字記錄竟是出人意料地直白寫實,所以曹寅成為我第一本書的主角。后來,我用更多的著作研究康熙與其子雍正,以兩位皇帝的奏折為史料,試圖厘清他們眼中的統(tǒng)治為何物。整體而言,這兩人無疑皆為意志剛強的明君,雖然有時擔憂漢人百姓威脅其帝位不免偏執(zhí),但對我來說,1661年至1735年兩人在位時期,是中國漫長歷史中難得一見的盛世。 我因而慢慢對清之前的明朝感興趣,試著研究明亡的原因,也愈來愈想了解明朝士紳階層失落的是什么,因為如不是十分珍貴,他們也不會寧可自殺(甚至是全家人尋死),也不愿受清朝統(tǒng)治;同時,原來的社會一定非常富足,讓他們的生活太值得去玩味;蛟S這也間接證明了晚明是中國史上文化最繁華的時期。為了思考朝代之更迭,我需要新的著力點,但遍尋不得。直到接觸到張岱的《陶庵夢憶》,我明白我已找到方向,能幫助我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與美學。當然,張岱的淵博知識與文化涵養(yǎng)實非我所能及,然而試圖理解他卻是愉快的經(jīng)驗,即便并不輕松。當我在全書告罄之際跟他道別,我感覺到,因為有他,這本新近的書又把我拉回多年前最初的志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