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世界文明史


作者:杜蘭特,臺灣幼獅文化      整理日期:2015-11-05 11:40:15

◎杜威、季羨林、湯一介等著名學者隆重推薦◎西方學者稱威爾杜蘭特的《世界文明史》是一部“把無羈的熱情和橫溢的才華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臺灣學者譽之為“20世紀的《史記》,人類文明的《離騷》”!蛉珪U釋人類110多個世紀歷史,涵蓋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學、歷史、教育、藝術、音樂等諸領域,極具可讀性。 《世界文明史》有五大特點:(1)它是一部個人專著,而與眾手編纂有別;(2)它是一部“文明大典”,而與一般的史書有別;(3)它是一部頗具“史識”的歷史哲學著作,而與“流水賬”式的史書有別;(4)它是一部流暢優(yōu)美的“故事”總集,而與純粹學術的呆板文風有別;(5)內(nèi)文有近千幅精美插圖。
  《世界文明史(全11卷)》是世界著名哲學家、文化史專家威爾杜蘭特歷時四十余年寫就的曠世巨著,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jīng)典,作者因此榮獲1968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77年自由勛章獎。這套書總共11卷,記載了人類發(fā)展史上的種種文明成果,涵蓋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學、歷史、教育、藝術,音樂等諸多領域,極具可讀性和收藏性。奧斯卡王爾德說:“任何人都能創(chuàng)造歷史,卻很少有人能記錄歷史!倍盘m特這兩樣都做到了。《世界文明史》絕對不是有關歷史的時間、人物、事件的一種堆積,與純粹學術的呆板文風完全不同,它是一部流暢優(yōu)美的“故事”總集。杜蘭特以文明的流變作為考察歷史的方式,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橫跨諸多世紀的波瀾壯闊的文化圖景。 世界文明史(全11卷)》包括:
  ◎《東方的遺產(chǎn)》
  ◎《伏爾泰時代》
  ◎《愷撒與基督》
  ◎《理性開始的時代》
  ◎《路易十四時代》
  ◎《宗教改革》
  ◎《希臘的生活》
  ◎《文藝復興》
  ◎《盧梭與大革命(上下冊)》
  ◎《拿破侖時代(上下冊)》
  ◎《信仰的時代(上下冊)》
  作者簡介:
  威爾杜蘭特(WillDurant,1885―1981),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勛章(1977年)獲得者。他先后在美國圣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后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物學,并在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的指導下攻讀哲學,1917年獲哥大博士學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學的故事》,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隨后,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時間完成了廣受好評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終其一生,杜蘭特都熱情致力于將哲學和知識從學術的象牙塔中解放出來。威爾·杜蘭特夫婦共同撰寫了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該書使他們成為當前最著名的通俗哲學史學家、歷史學家。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體裁新穎,說理充分,雄辯有力,見解獨特!藭嬲木A在于它如何敘述當代人的思想,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
  ——《紐約時報》
  值得稱道的不僅有寫成這本書所做的大量研究,還有該書流暢的風格,特別是杜蘭特先生言簡意賅地表達能力和對偉大時代的敏銳鑒賞力。
  ——《紐約客》
  他的敘述高潮迭起,戲劇性強,他的風格流暢而富有機智。正因為這些突出特點,再加之本書具有很強的知識性,所以我們極力推薦,此書值得珍藏。
  ——《圖書館雜志》
  杜蘭特博士心胸如海,妙筆生花,見識超凡,極富冒險精神,他冒著專門史家的各種批評,一往無前地沖進了人類文明的致命深處。他成功了,我很敬佩他。威爾·杜蘭特夫婦共同撰寫了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該書使他們成為當前最著名的通俗哲學史學家、歷史學家。——《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體裁新穎,說理充分,雄辯有力,見解獨特!藭嬲木A在于它如何敘述當代人的思想,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紐約時報》值得稱道的不僅有寫成這本書所做的大量研究,還有該書流暢的風格,特別是杜蘭特先生言簡意賅地表達能力和對偉大時代的敏銳鑒賞力!都~約客》他的敘述高潮迭起,戲劇性強,他的風格流暢而富有機智。正因為這些突出特點,再加之本書具有很強的知識性,所以我們極力推薦,此書值得珍藏!秷D書館雜志》 杜蘭特博士心胸如海,妙筆生花,見識超凡,極富冒險精神,他冒著專門史家的各種批評,一往無前地沖進了人類文明的致命深處。他成功了,我很敬佩他。——北大教授著名學者季羨林 私家撰述,見識超凡。以一人之心力撰成史學上一大巨構:耗四十年光陰,終成一家之言。與司馬遷之《史記》、班固之《漢書》,可謂前后輝映,中西媲美。——北大教授著名學者湯一介拿破侖時代(上) 第一部 法國大革命 第一章 | 革命的背景(1774-1789) 法國人民 在歐洲,法國是人口最稠密經(jīng)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1780年時,俄國有居民2400萬,意大利1700萬,西班牙1000萬,大不列顛900萬,普魯士860萬,奧地利790萬,愛爾蘭400萬,比利時220萬,葡萄牙210萬,瑞典200萬,荷蘭190萬,瑞士140萬,丹麥80萬,挪威70萬,而法國人口為2500萬。巴黎是歐洲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教育程度最高且意趣盎然的城市,居民約650萬。法國人民分為三個等級或階級(身份):教士,約13萬人;貴族,約40萬人;余下的皆為平民(theTiersétat)。經(jīng)濟方面不斷好轉(zhuǎn),但政治上卻處于不利地位的第三階級,嘗試要取得與他們增長中的財富相稱的政治力量與社會地位,由此引發(fā)了法國大革命。每一階級又分為子群或?qū)樱灾旅恳粋人均有自己心目中的歸屬人群。最富有的階級是教會的教階組織——樞機主教、大主教、主教與修道院院長,而地方上的牧師與副牧師則最窮。這里經(jīng)濟因素超越教義界限,在法國大革命時,階級較低的教士與民眾聯(lián)合起來反對自己的上級。修道院生活已失去其吸引力,在法國,圣本篤(SaintBenedict)教團的僧侶人數(shù),由1770年的6434人,減至1790年的4300人。幾個不太重要的修道會,在1780年前被解散,耶穌會(SocietyofJesus)則早已于1773年時解散。一般說來,宗教在法國城市內(nèi)衰退了,許多城市的教堂一半是空的。在農(nóng)村中,異教徒習慣和古老迷信積極地與教會的教義及儀式展開競爭。不過,修女仍然積極獻身于教育與看護,并且受到富人與窮人的一致贊譽。即使存在對基督教的懷疑,仍有成千上萬的女人、小孩與男人,以敬神求其生活免受命運的打擊而獲得安逸,借圣人的事跡來滿足他們的想象,用宗教節(jié)日來緩解連續(xù)工作的勞苦,并且想從宗教中尋找一種打破困惑與拯救絕望的鎮(zhèn)痛劑。政府之所以支持教會,是因為政治家都承認:在維持社會秩序方面,牧師能給予他們不可缺少的幫助。依他們的看法,人類稟賦的不相等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財富分配不均,因此,為了資產(chǎn)階級的安全,必須維持溫和而謙恭的公議,用以補償窮人對天堂的向望。這對法國意義甚大,因為以宗教為支撐的家庭,仍然是政府興衰、國家安危之基礎。此外,牧師諄諄教誨信徒信仰國王的神圣權力,鼓勵他們服從這個地位與權力的天定旨意,而國王也覺得這種神話對維護統(tǒng)治秩序很有助益。因此,他們幾乎將各種公共教育都留給天主教教士。當新教在法國的成長威脅到國家教會的權威與利益時,“胡格諾派”(Huguenots)便被無情地驅(qū)逐了。為感謝天主教士們的服務,政府允許教會從每一個教區(qū)收取什一稅及其他所得,允許他們從事遺囑的制作——催促將死的“罪人”購買可去天堂的贖罪券,作為交換,罪人們把自己俗世的財產(chǎn)遺留給教會。政府免除教士的賦稅,遂時常從教會收到豐富的“自由捐贈”。由于被賦予如此眾多的特權,教會在法國積聚了數(shù)量很大的土地——總計為1/5的國土,并且將這些當做封建財產(chǎn)來管理,征收封建稅。教會將信徒的捐獻轉(zhuǎn)換為金銀裝飾品,比如鑲在皇冠上的珠寶,那是歷來對抗根深蒂固的通貨膨脹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樊籬。許多教區(qū)的教士,由于教會盤剝什一稅,竟失去了教區(qū)的收入,只能工作于虔誠的貧窮中,許多主教卻生活得舒適優(yōu)裕。高貴的大主教還可以遠離他們的教區(qū),出入于王宮中。當法國政府瀕臨破產(chǎn)之際,按照塔列朗(CharlesMauricedeTalleyrandPéigord,17541838)估計,法國教會卻享有1.5億利維爾(livre)的年收入。負擔納稅的第三階級,對政府沒有迫使教會將它的財富供與分享而深感詫異。當“不信仰”的文藝散布開來時,數(shù)以千計的中階層市民與數(shù)以百計的貴族放棄了對基督的信仰,并且用哲學上的冷靜態(tài)度旁觀大革命侵襲那些神圣的設防的囤積物。貴族階級隱約發(fā)覺到自己失去了許多一直賴以為生的特權:他們最驕傲的貴族才能佩帶的劍,曾作為軍隊的防衛(wèi)物、經(jīng)濟的“指揮者”與農(nóng)業(yè)社會的“司法首領”。但是這些權益大多數(shù)被黎塞留(ArmandEmmanuelduPlessis,DucdeRichelieu,15851642)與路易十四(LouisXIV)統(tǒng)治下的中央集權權力的實施所取代。許多領主居于王宮,并不在意他們的領地。在1789年,他們服飾華貴,風度優(yōu)雅,而他們的平易親切,讓人很難想象他們擁有全國的1/4土地,并有豐足的封建稅收收入。他們中較古老的家庭自稱為貴族階級,他們的血統(tǒng)可追溯至5世紀時征服并重新命名高盧(Gaul)的日耳曼法蘭克人(GermanicFranks)。1789年當?shù)履绿m(CamilleDesmoulins,1760-1794)稱大革命為遲延已久的種族報復時,他利用這種自豪來對抗外來的侵略者。實際上,大約95%的法國貴族是漸增的中產(chǎn)階級與凱爾特人(Celtic),他們的土地和頭銜,與中產(chǎn)階級新的財富和伶俐的頭腦合為一體了。新興貴族——穿長袍貴族——大約包括4000個家族,其家長由于被指派了司法或行政的職位,因而自動地享有貴族身份。當大多數(shù)這種職位被國王或他的大臣們出售而為國家增加收益時,許多購買者認為以溫和的索賄手段重新收回他們的支出已有了保證。“當政者貪財”,在“法國十分猖獗”,這樣的言語,只是不利于瀕臨滅亡政權的成百抱怨中之一種。這些官銜與階級有些是世襲的,當持有者加倍,特別在大理院(Parlement)或各地區(qū)的法院中他們的自傲與權力增加至1787年的頂點時——巴黎的大理院要求對國王的敕令有否決權力,以時間而言大革命開始逼近了。在《什么是第三階級》(一本小冊子,出版于1789年1月)中,作者西哀士(AbběEmmanuelJosephSieyés)提出并解答了三個問題:什么是第三階級——最主要者。直到現(xiàn)在它是什么情形——無足輕重。什么是它想要推出的——重要人物。在尚福爾(Chamfort)的修正中,最主要者包括:資產(chǎn)階級或中產(chǎn)階級,以及它的10萬戶家庭與它的許多階層——銀行家、代理商、企業(yè)家、商人、經(jīng)理、醫(yī)生、科學家、教師、藝術家、作家、新聞記者、新聞界(第四“階級”,或力量)和小民(有時稱“人民”)——包括城鎮(zhèn)的貧民與商人,在陸上或海上的運輸工人和農(nóng)人。中上階層掌握并支配正在增大并擴張中的勢力:可流動貨幣與其他資本的力量,與靜態(tài)的地產(chǎn)或衰微的宗教信條展開積極的競爭。他們投機于巴黎、倫敦與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證券交易所,并且,依照內(nèi)克(JacguesNecker)的估計,中上階層已經(jīng)控制了歐洲一半的貨幣。他們以貸款來資助法國政府,如果貸款與費用不能償付,則以推翻政府作為威脅之手段。他們擁有或經(jīng)營著法國北部迅速成長的礦業(yè)與冶礦業(yè),里昂(Lyons)、特魯瓦(Troyes)、阿布維爾(Abbeville)、里爾(Lille)與魯昂(Rouen)的紡織業(yè),洛林(Lorraine)的鐵工廠與鹽廠,馬賽(Marseilles)的肥皂工廠,巴黎的制革業(yè)。他們經(jīng)營著正在取代過去手工藝工廠與同業(yè)公會的資本主義工業(yè)。他們歡迎重農(nóng)主義者的理論,因為自由企業(yè)較傳統(tǒng)的工業(yè)規(guī)約與國家的貿(mào)易更加刺激與有生命力之故。他們資助并籌劃由原料到制成品的轉(zhuǎn)換,并將這些成品由生產(chǎn)者運至消費者,使雙方均獲得利潤。他們得益于歐洲最好的3萬英里道路,但是,他們公然抨擊法國對道路與運河征收的通行稅,以及由各省不遺余力地維持著的度量制度。他們控制商業(yè),使波爾多(Bordeaux)、馬賽與南特(Nantes)富足;他們組織如英德斯與伊沃克斯這類龐大的股份公司;他們將市場由城市拓展到世界,進而通過這種貿(mào)易使法國發(fā)展為僅次于英國的海外帝國。當發(fā)覺到他們——而非貴族——是法國漸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時,他們決定與貴族及教士均等地分享政府的利益與職位,競爭在法律上與王宮內(nèi)的地位,涉足所有法國社會上的特權與恩賜之途徑。當羅蘭夫人(MaronRoland)——高尚而有
  





上一本:易中天中華史 下一本:易中天中華史:從春秋到戰(zhàn)國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世界文明史的作者是杜蘭特,臺灣幼獅文化 ,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