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上下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下第7版修訂版)(精)》由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梁赤民、董書慧、王昶譯。暢銷35年經(jīng)久不衰,**版本圖文并茂,專家學者聯(lián)袂推薦,大師力作一生必讀!全球**中文譯本!中國暢銷200萬冊的《全球通史》**推出: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全球史啟蒙書---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青少版)購買鏈接歐美3000所高校采用、*暢銷的全球史,從史前到當今:《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購買鏈接《全球通史(上下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下第7版修訂版)(精)》由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梁赤民、董書慧、王昶譯,作者在本書中采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tǒng)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從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qū)人類文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把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諸歷史運動、諸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全球通史(上下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下第7版修訂版)(精)》一經(jīng)問世,受到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和巴勒克拉夫高度評價,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度蛲ㄊ(上下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下第7版修訂版)(精)》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1世紀初多極世界并存時期,上下數(shù)十萬年,一氣呵成。除了政治、經(jīng)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人口、移民、種族關系、道德風尚、思想意識等各個方面。讀來頗覺新穎爽朗,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從文字內(nèi)容來看,作者對龐雜的史料取舍恰當,對各種歷史事件著筆簡要,邊敘邊議,文字生動;從編寫技巧來看,每章前冠以簡明提要,承上啟下,便于掌握線索,每章末附有選讀書目,便于進一步研究。 作者簡介: 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杰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聞名全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所稱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其他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已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拉荷亞去世,本書不但是斯氏《全球通史》的最新版本,也成了其最后版本。 目錄: 致讀者: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諾斯 《全球通史》第7版推薦序劉德斌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樂觀與躊躇高毅 (上冊) 第一編史前人類 第1章人類——食物采集者 第2章人類——食物生產(chǎn)者歷史對今天的啟示人性的本質 第二編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3章最初的歐亞大陸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第4章古典文明使歐亞大陸趨于整體化(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第5章希臘一羅馬文明 第6章印度文明 第7章中國文明 第8章古典文明的終結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 第三編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公元500一1500年 第9章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xiàn)整體化 第10章伊斯蘭教的興起 第11章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12章傳統(tǒng)的拜占廷文明 第13章傳統(tǒng)的儒家文明 第14章革命的西方文明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發(fā)展中的社會與“受到阻滯的領先” 第四編1500年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第15章非洲 第16章美洲和澳洲 第17章歐洲擴張前夕的世界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歷史上的種族 (下冊) 第五編公元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qū)的世界 第18章西方擴張時的穆斯林世界 第19章西方擴張時的儒家世界 第20章擴張中的西方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2l章西方文明的擴張:經(jīng)濟增長和國家建設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歷史與關于歷史的流行理論 第六編新興西方的世界,1500一1763年 第22章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 第23章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1600—1763年 第24章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第25章全球統(tǒng)一性的開始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地區(qū)自治與全球統(tǒng)一 第七編西方據(jù)優(yōu)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 第26章歐洲的科學革命和工業(yè)革命 第27章歐洲的政治革命 第28章俄國 第29章中東 第30章印度 第31章中國和日本 第32章非洲 第33章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 第34章波利尼西亞 第35章全球統(tǒng)一性的鞏固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馬克思的預期與世界歷史的發(fā)展 第八編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與成功的世界 第36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全球性影響 第37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第38章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第39章五年計劃和大蕭條前言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每個時代都要編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chǎn)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每個時代都要編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chǎn)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這在變化速度成指數(shù)級增長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問并給出新的答案的新歷史。例如,我們這一代人是在以西方為導向的歷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我們自然也生活在一個由西方居支配地位的世界中。19世紀和20世紀初葉是一個由西方享有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接著發(fā)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一些龐大的歐洲帝國的消失便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從根本上起了變化,從而反映了已在20世紀中葉以前出現(xiàn)的這一新世界。我們漸漸不情愿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tǒng)的以西方為導向的歷史觀已不合時宜,且具有誤導性。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盡管伴有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但世界卻完成了自己從舊到新的轉變。到20世紀60年代,世界歷史協(xié)會的出現(xiàn)、《世界歷史雜志》的問世以及本書第l版的出版,皆證實了這種轉變。這又使我們回到原先的問題上:為什么本書第1版問世才幾十年就又要出版面向21世紀的新版本呢?答案與出版第1版的理由是相同的,還是那句話: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今天,20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的新世界,同樣要求我們有新的史學方法。20世紀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產(chǎn)物,而20世紀90年代的新世界則正如教皇保羅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響”的結果。這種影響的無處不在,顯見于它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引起的“種種巨大的問題”中。例如,20世紀末葉的學生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一臉困惑地趴在木制書桌上想,如果這時遭到核彈的襲擊,這些脆弱的木制東西如何抵擋得住呢?地球母親已產(chǎn)生人類生命;這一代的學生不僅要面對威脅人類生命的新危險,還要面對前所未有的威脅地球母親的危險。海洋地理學家雅克·庫斯托(JaquesCoust.eau)已發(fā)出警告:“人類在20世紀中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也許比在先前全部人類歷史中造成的還要多!蓖瑯,環(huán)境保護組織“世界觀察機構”也于1989年下結論說:“到1999年,真正決定人類命運的時刻將要到來。隨著世界進入21世紀,國際社會要么團結起來共同扭轉危機,要么陷入環(huán)境惡化和社會解體的惡性循環(huán)。”。由于物種與星球毀滅的黯淡前景,題有諸如《美國世紀的終結》、《世界的終結》、《未來的終結》和《歷史的終結》之類書名的一系列著作已相繼出版。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過是長長物種鏈上的小小一環(huán),那么這些令人沮喪的書名也許是對的,F(xiàn)在地球上大約有4000萬個不同的植物和動物物種,而在此前的不同時期曾經(jīng)有50億到400億個物種。也就是說,只有1‰的物種存活了下來,而99.9%的物種都滅絕了。這一紀錄似乎為目前上述“終結”系列著作的熱銷提供了統(tǒng)計學上的支持。不過,這種統(tǒng)計卻具有誤導性,因為在人類和所有滅絕了的物種之間存在著根本的不同。后者的滅絕主要是因為它們不能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例如冰川世紀中發(fā)生的那些變化。相反,被賦予高級智能的人類則能夠通過使用火種、縫制衣物、建造房屋等方法來讓環(huán)境適應自己的需要。因此,人類是能夠使環(huán)境適應自己的需要,從而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奴仆的獨一無二的物種。主人和奴仆之間的決定性差別,可以用人類和天花之間的關系變化來予以戲劇性的說明。天花病毒是所有疾病中最令人恐懼的一種,它最初出現(xiàn)在至少2000多年前的遠東,8世紀時被傳播到歐洲,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后又散布到美洲。隨著歐洲人往其他大陸遷移,天花病毒殺死了無數(shù)缺乏免疫力的海外居民。美洲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以及波利尼西亞和加勒比海諸島的島上居民都因此而遭遇到了種族滅絕的慘禍。其實,天花病毒也曾在歐洲肆虐,并最終吞噬了歐洲大陸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其破壞程度與瘟疫相當。對天花病毒的征服始于1796年;那一年,英國醫(y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Jenne)發(fā)現(xiàn)接種或感染了牛痘的病人對天花有免疫力。如今,若干種類的天花病毒被隔離在美國和俄國科學家的實驗室里,所以,天花與人類的關系給完全顛倒過來了。已知的最后一個天花病例出現(xiàn)在1977年的索馬里。1980年,人類宣布天然的天花病毒已被根除?茖W家們一度建議把實驗室中余留的若干種類的天花病毒樣本也徹底毀掉,以防止它們傳播開來。但是人們延遲了做出這一最后決定的時間,因為這些病毒可能會對將來的研究有用。現(xiàn)在,科學家們已制造出無害的天花DNA片段,并有完整的基因草圖可供研究,這樣,天花病毒的樣本存留與否也就無關緊要了。1996年1月,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執(zhí)行董事會一致同意將1999年6月30日定為銷毀全部殘存的天花病毒的日期! 斯塔夫里阿諾斯由于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臘文化普及到整個中東,形成一個新文明;希臘化時代一詞就來源于這一新文明(見第4章第3節(jié))。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承其父親腓力二世的王位后,首先嚴厲地鎮(zhèn)壓了底比斯的反抗,使其他希臘城邦只好默認他的統(tǒng)治;接著,于公元前334年,他率領馬其頓士兵向東方的波斯人發(fā)動進攻。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后,首先侵占小亞細亞,然后攻占敘利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330年,占領大流士的國都波斯波利斯,征服整個波斯。第二年,征服者繼續(xù)東進至興都庫什山和大夏,再從那里向印度進發(fā),深入旁遮普。只是由于士兵們拒絕再前進,亞歷山大才不得不從印度退回巴比倫,公元前323年他在那里患惡性瘧疾病逝,終年33歲。亞歷山大病逝后,他的部將為爭奪對龐大帝國的控制權而長期彼此征戰(zhàn);到公元前3世紀初,形成三個王國。一是馬其頓王國,它回復原狀,成為一個疆域不大、希臘化的民族王國,雖未能直接統(tǒng)治其南面的希臘諸城邦,但基本上控制了這些地區(qū)。另外一個是托勒密王朝統(tǒng)治下的埃及王國,它自然資源豐富,又有大海和沙漠作堅固的屏障,是三個王國中維持最久的一個。最后一個是塞琉西王朝統(tǒng)治下的王國,它由帝國的亞洲諸行省組成,是三個王國中疆域最廣的一個。正因為這些王國擁有大量土地物產(chǎn),它們只得跟周圍許多敵人進行連續(xù)不斷、難以取勝的戰(zhàn)爭。它們先把在印度的行省割讓給印度國王旃陀羅笈多,接著又將小亞細亞割與凱爾特族入侵者,將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割與帕提亞人。最后,公元前1世紀,羅馬征服了地中海沿岸舊帝國遺留下來的行省,征服了馬其頓和埃及,從而結束了希臘化時代,開始了羅馬時代。P115-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