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張鳴說歷史:大國的虛與實


作者:張鳴     整理日期:2015-11-04 14:04:56

《張鳴說歷史:大國的虛與實》是張鳴創(chuàng)作的歷史文化隨筆。另類教授點評不為人知的史實,揭下封條,刷新三觀,易中天、陳丹青傾情推薦。透過另類的視角感受不一樣的歷史史實,挖掘虛掩的歷史片段,獲得更加真實的歷史感悟,不容錯過!
  內容簡介
  張鳴這本隨筆,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話題,都是些逸聞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在這本書里,辮子、燒狗、燃放鞭炮、洋人的膝蓋以及拳民的秘密都被作者拿來當話題,乍一看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歷史這本大書的,卻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簡單的命題來。然后通過這些命題,揭露了歷史的另類真相,還原人性假面。
  作者簡介: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個性鮮明,在嬉笑怒罵中藏有嚴肅的悲憫之心。社會責任感使然,張鳴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理性的人文關懷關注天下事,為歷史與當下人物事件揭下虛華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畢然。
  主要著作:
  《重說中國近代史》
  《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
  《辛亥:搖晃的中國》
  《鄉(xiāng)村社會權力和文化結構的變遷》
  《歷史的壞脾氣》
  《張鳴說歷史:重說中國國民性》
  《張鳴說歷史:朝堂上的戲法》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個性鮮明,在嬉笑怒罵中藏有嚴肅的悲憫之心。社會責任感使然,張鳴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理性的人文關懷關注天下事,為歷史與當下人物事件揭下虛華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畢然。
  主要著作:
  《重說中國近代史》
  《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
  《辛亥:搖晃的中國》
  《鄉(xiāng)村社會權力和文化結構的變遷》
  《歷史的壞脾氣》
  《張鳴說歷史:重說中國國民性》
  《張鳴說歷史:朝堂上的戲法》
  《張鳴說歷史:重說中國古代史》
  目錄:
  權謀下的王朝
  監(jiān)督與分肥
  高處的擁擠
  神不迷人官自迷
  風月與官場
  文甘草的故事
  民意何如官意
  獄吏之貴
  一出掉包戲的臺前幕后
  給西太后講立憲
  永樂皇帝的功德箱
  鐵面法官手里的“冤案”及其他
  左宗棠晚年的“罵人事業(yè)”
  借口的故事
  兩個糊涂丞相的故事權謀下的王朝
  監(jiān)督與分肥
  高處的擁擠
  神不迷人官自迷
  風月與官場
  文甘草的故事
  民意何如官意
  獄吏之貴
  一出掉包戲的臺前幕后
  給西太后講立憲
  永樂皇帝的功德箱
  鐵面法官手里的“冤案”及其他
  左宗棠晚年的“罵人事業(yè)”
  借口的故事
  兩個糊涂丞相的故事
  小人不可得罪
  自己被自己忽悠了
  民國里的五光十色
  兩只老虎跑得快
  兩個人日記里的“五四”
  五光十色說民國
  辛亥革命前后,搖晃的中國
  關于辮子與革命的零碎故事
  沿下降線行進的民國政府
  雙槍兵與雙槍將
  對毒與賭的另一種期待
  張氏父子頭上的光環(huán)
  世紀末的看客
  高人指點
  瞄準射擊
  歷史在大學轉了一個圈
  顧和尚和他的法術
  辮帥的人緣和地緣
  當代國民性的疼痛
  責任心、職業(yè)道德和骨氣
  中國臺灣的“大埔事件”
  群體性乖戾的傳統(tǒng)
  中國最牛的縣太爺
  燒狗事件的核心問題
  令人麻木的悲劇的幕后敘事
  一個普通貧困者的特殊悲劇
  從富二代的衰相到富二代培訓的亂局
  國人養(yǎng)生狂迷
  “逼祼”的荒唐
  速成病及其經濟
  “大”字病及其他
  正常社會的不正常話題
  只圖自己方便的管理者
  圍墻故事的續(xù)篇
  富不出三代的魔咒
  銀子堆出來的白象—中華文化城
  農民工也要安居
  燃放鞭炮的民主和人道問題
  嗜血兒童的制造者
  黑窯的存在與揭黑記者的命運
  戲臺上的百姓
  上海外教激起眾怒的背后
  洋人的膝蓋
  人有權不受監(jiān)視地生活
  “國”字及其濫觴
  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
  美國人的“中國戲”
  混事的本事
  榮譽和面子的閑話
  離譜的假古董和沒有文化的游客
  從公廁的修建到大糞主義
  正在肆虐著的兩種惡俗
  選舉與美女經濟
  無法分級的《色戒》
  土洋并舉的克己復禮
  歷史可以當飯吃嗎?
  紅色“桃花源”的解讀
  真祖宗和真真老王麻子剪刀之爭
  狗血淋頭的文人
  逼上梁山的《蘇報》
  文人打手的故事
  吳稚暉的兩次“冤”
  狗血淋頭的文人們
  以吃為價值取向的民族
  不識字的好處
  梁啟超和胡適的“醫(yī)療事件”
  馬屁也不易
  中國式的死撐現(xiàn)象
  章太炎的政治瘋病
  易中天:張鳴的文章是我一向喜歡的──有思想,有見地,有學問,無官腔,十分好讀。
  王學泰:張鳴的文章很好讀,很好看,更重要的是他很關心社會現(xiàn)實問題,很有見地。張鳴很多很小的文章,但揭示的問題卻很深刻?此臅,可以使我開拓心胸,開拓眼界。
  李零:讀張鳴的文章既可以作輕松的享受,也可以從里面學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識,可以說是讀史的捷徑。
  丁東:我覺得在大學里張鳴是比較稀有的教授,民國時像他這樣的教授并不稀有,在當今大學里,卻是太缺也太少了。
  秦暉:張鳴用材料和邏輯把很多問題講得很清楚,事實和邏輯結合起來就可以說清楚很多問題,是很有說服力的。
  陳丹青:我們能不能找到真的歷史?現(xiàn)在有學者零零碎碎、點點滴滴在做這個事情,就是告訴你們,你們知道的這些事情在當時不是這樣的。張鳴做的工作,就很重要。
  吳思:看透槍桿子,了解鋤把子,張鳴抓住了這兩個要點,中國歷史的真相就能說個八九不離十了。
  監(jiān)督與分肥
  一有官員貪污腐化,總結經驗教訓,總免不了要說監(jiān)督不力。怎么才算有力呢?我們現(xiàn)在政府有監(jiān)察部門,有審計部門,有反貪局,黨還有紀律檢查部門,據(jù)說還要效法香港,成立廉政公署,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有我們這么多專門的監(jiān)督部門呢?沒有,那為什么偏是我們監(jiān)督不力?
  有人說了,各個地方政府里的監(jiān)督機構跟被監(jiān)督的對象屬于同一個級別,同級之間監(jiān)督的有效性自然不高。于是改進,紀檢委級別提高,好像效果也不大。又有人認為監(jiān)督部門跟地方黨政負責部門有統(tǒng)屬關系,于是改進,監(jiān)督部門盡量獨立,由中央直線領導。但是,如果監(jiān)督機構也出問題怎么辦?那就再派監(jiān)督監(jiān)督者。現(xiàn)在,聽說已經開始實行中央向地方派巡視員制度,此舉能否有效遏制腐?從歷史的經驗上看,短期效果應該有,但想要根本改善,也難。
  做古代歷史研究的,大多認為明代的政治昏亂,但是從制度層面講,明代的監(jiān)督機制偏偏最發(fā)達。歷朝都有的監(jiān)察機構自然少不了,只是不叫御史臺而叫都察院,轄十三道御史,原來專門的諫官給事中此時也演變成分布在六部的監(jiān)察官,從給皇帝提意見,轉變?yōu)榻o京官挑錯,除此而外,各省還派有專門定期駐省監(jiān)察的巡按,后來再加派巡撫、總督。政府體系之外,皇帝還要派自己身邊的人到各地監(jiān)察,有礦監(jiān)、稅監(jiān),最重要的是監(jiān)軍,正因為如此,被閹割過的宦官到了明代被尊成為太監(jiān)。這還不算那些直屬于皇帝、權力無邊,但卻近似于特務組織的錦衣衛(wèi)和東廠、西廠。
  巡按是最早下派的監(jiān)督人員,官位不高,不過跟一般的御史一個級別,七品官而已。跟四處走走的十三道御史不同,巡按盯在一個地方,不可能什么都看不出來,因此,早期的巡按還真能查出點事來。但是,恰好也是因為定期駐在一個地方,很容易被地方官們包圍軟化。按規(guī)矩,監(jiān)察官位卑而權重,可以跟省級的三司長官相分庭抗禮,三司見了巡按,只能客客氣氣的?蜌鈿w客氣,禮貌歸禮貌,但巡按沒有具體的行政權,按規(guī)矩辦事,實惠撈不到。人都是要吃飯的,官員也是人,當官還是要圖吃好飯,明朝的官俸又低得可憐,大家只有自己想辦法。巡按雖然只有七品但也是官,有跟所有官一樣的想法。巡按沒有行政權力,但卻有跟行使行政權的人挑刺的權力,于是大家心照不宣,監(jiān)察變成了分肥。這下好了,巡按不僅地位跟省級官員平起平坐,連實惠也平起平坐,朝廷要的監(jiān)督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巡按不中用,有人找原因說是官位不高,于是派下來六部堂官一級(類似部長和副部長)的人掛上都察院的副職,下來做巡撫、總督。原來七品芝麻官派下來都可以跟省級官員平起平坐,派來部長副部長跟省級三司官階相當,更了不得,直接就把個三司變成自己的下屬,以至于后來人們不認為巡撫和總督是中央派出官員,徑直把他們當成了省長。
  最受皇帝信任的太監(jiān),雖說身體關鍵零件少了,但貪心一點都不少,只要被派下去,就無師自通地把監(jiān)督化為分肥的契機,打著皇帝的名義,為自己撈足了好處。明代宦官機構二十四監(jiān),權力最大的是司禮監(jiān),因為那里的太監(jiān)可以替皇帝批奏折,最實惠的卻是御馬監(jiān)。御馬監(jiān)里的太監(jiān)官階都跟當年的孫猴子差不多(估計當年吳承恩寫這個情節(jié),有諷刺太監(jiān)之意),但權勢可不小,不僅掌握著調兵遣將的令牌兵符,而且可以向外派監(jiān)軍。軍隊多了監(jiān)軍,長官無所謂,但是小兵倒霉,因為又多了一個喝兵血的。時人寫道:“監(jiān)視之設,止多一扣餉之人。監(jiān)視之欲滿,則督撫鎮(zhèn)道皆有所恃矣。故邊臣反樂于有監(jiān)視,功易飾,敗易掩也。上(指皇帝)性多疑,有監(jiān)視,又有監(jiān)視監(jiān)視者,多一人有一人之費,窮邊士卒,何不幸一至于此。”(楊士聰《玉堂薈記》)
  只要官員是只對上負責的,無論監(jiān)督怎樣綿密都無濟于事,監(jiān)督變成分肥絕對是官員的理性選擇。只有讓官員不僅只是對上負責,而且對下負責,讓社會來參與監(jiān)督,保障輿論監(jiān)督自由,監(jiān)督機構才會真正有效。19世紀中葉,美國工業(yè)化時期也一度出現(xiàn)過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盛行的局面,但是由于有社會的監(jiān)督,有輿論的揭弊,民間掀起掃黑風暴,很快就扭轉了局面。
  高處的擁擠
  人混到政界的高層之后,就發(fā)現(xiàn)不好玩了,蘇東坡發(fā)出了“高處不勝寒”的感喟。歷來,有才華自負清高、不諳官場三昧者,才會有這種半是牢騷、半是感慨的感喟。可惜,有這種感喟的人畢竟少了點,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還是喜歡往高處爬。而奇怪的是,社會也似乎趨向于給某些爬的人提供制度上的便利。于是,在歷史上的很多階段里,理應作為金字塔上端的高處的人很多,擁擠不堪。
  魏晉南北朝時期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上等三品,中等三品,下等三品。最后選來選去只看門第,不計其余,結果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不過,士族高門之間也有個高低之分,因此里面還有故事。按說第一品是專門留給皇族的,等于虛設,高門貴族的高下,只好在第二和第三兩品上加以分別。開始的時候還好,時間一長,大家都往第二品上擠,擠著擠著,把關的人受不了了,一放水,結果有點兒像樣的門閥就都成了“灼然二品”。最高的地方站了太多的人,擠成一團,原本區(qū)別高下的九品中正制形同虛設。
  士品如此,官爵也如此。無論什么朝代,開始的時候總是正態(tài)分布,大官少,小官多,封侯拜爵者更少。時間一長,大家想著法子往高處擠,黑道、黃道,貓洞、狗洞,最后就是“關內侯,爛羊頭”,一大群人披紅戴花,清朝末年就是滿街紅頂子、黃馬褂、雙眼花翎。不過還好,過去人們追逐高位,更多的是像《紅樓夢》里的賈蓉那樣,圖個喪禮上的面子上好看。朝廷也不大會為這些膨脹出來的高官厚祿安排更多的實缺,不至于在各級政府機構里設置成群的官職,頂多一個缺換人換得勤一點。
  眼下的中國,也處在個大家往高處擠的時代,不過我們超越古人的地方是我們官職的虛銜和實缺都在膨脹,一個縣四大班子,十幾個縣首長,每高一級,官員數(shù)成倍增長。至于首長以下的官,無論虛的實的,大概早就“爛羊頭”了。
  官場如此,學壇也差不多。20世紀80年代,本科生的學士學位已經很可觀了,出來一個碩士研究生,大家看著像鳳凰似的。然而沒幾年工夫,碩士、博士就跟變戲法似的冒出來了,研究生教育以火箭的速度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到今天,我們這個才恢復招考研究生不足30年的國度,碩士和博士的總量已經居世界最前列了。學校有收的積極性,有資格招的拼命招,一個導師帶一個排也得招;沒有資格的,爭取資格也要招。學生有考的積極性,大家一窩蜂往上擠,挖門盜洞,考研輔導成了一大產業(yè)。一直到博士滿街走,碩士不如狗,至死不悔。學生如此,教師也如此,看看今天各個高校,有些學校甚至是倒金字塔狀態(tài),教授多于副教授,副教授多于講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們有往高處擠的欲望不是過錯,錯就錯在制度總是像受不了擠壓的閘門,不時地開閘放水,不,放人,害得高處十分擁擠。
  官位和官缺,一直就是上級賞給那些進入官場的人們的一種酬勞。當然,進入官場的人們得用某種方式才能得到這種酬勞,不是干得好,就是拍得好。雖說有賞也有罰,但時間一長,賞的總比罰的多,獎品自然要增加,否則連自己的面子也不過去。就這樣,制度的閥門只好打開了,開開合合,歸總下來,官自然是越來越多。學校里的職稱當然也跟官位類似,教師也是人嘛。至于學位的泛濫又有不同,求的一方大體依舊,但給的一方卻有變化。大學一方面圖的是面子,能招博士意味著學校上檔次,博士點越多,檔次越高;一方面圖的是利益,博士點多了,其他的好處也就來了,什么縱向、橫向的課題自然就多,再說,還可以從在職、委培生身上撈到銀子。
  什么東西多了就不值錢,高處本來就地方小,能站的人少,非要擠很多人,不僅導致大家一起貶值,而且還會使制度產生很大的麻煩。
  神不迷人官自迷
  有調查說,現(xiàn)在大約有一半以上的政府官員迷信。就人們的視線所及,出名的佛寺、道觀,出入其間,大把布施的不是老板就是官員,有點名氣的卦師和風水先生那里,常來常往的,也是官員居多。時常見到這樣的場景,也不知哪里來的肉頭和尚,打著名號都是下山的活佛,周圍晃動的,依舊不是老板就是官員。
  做官的人,有點兒迷信,一點都不奇怪,特別是環(huán)境不確定,機遇也不確定的時候。人有了點兒本錢,有了點兒地位,卻發(fā)現(xiàn)前程完全不可預期,說是“朝為座上客,夕為階下囚”也許有點兒夸張,但對自己前程感到不確定卻是真的。不確定,就想確定,辦法有二,一是求神,二是問卦。
  原本,求神和問卦是一回事的兩個方面,前者是求神護佑,后者為求神指點迷津。前者要上供,靠賄賂,供品(犧牲)從大活人到整豬整羊整牛,后者則需要一點技術手段,殷商時候燒甲骨,后來玩蓍草、算籌,現(xiàn)代社會則還有西方的玩意兒,撲克牌、塔羅牌,再加上水晶球。問卦需要技術,大約是從巫術演化來的,所以,最早打卦的人,都是巫師。文化不發(fā)達的時候,巫師地位很高,屬于精神貴族,由打卦打出文字符號,神秘得緊,別的人誰也弄不明白,所以沒有人敢惹他們。再后來,從巫里分化出史來,符號逐漸在貴族中普及,神秘漸次消淡,巫的地位下降。到了儒家出來的時候,孔子居然敬鬼神而遠之了。后來的歷代王朝,尊崇儒術,只要在正常年景,大家雖然卦也問,神還求,但畢竟人文世俗色彩變成社會的主基調,堅持僧道無緣的原儒家教旨主義者固然不多,但讀書人中,很多都是“祭如在”的機會主義者。他們只在運氣不好的時候,急來抱佛腳,得意之時,就全忘了。這個時候,打卦看相的人,只好淪落為跟走街賣藝者為伍。清末民初,是西學東漸并西俗東漸的時候,西方的科學,夾帶著西方的神一起,掃蕩了中國的迷信,神佛一時間自身難保,很多佛寺道觀,稀里嘩啦就被拆了,不拆的,也大批地被占用,變成學校。
  可是不久,這些破除迷信的勇士們,在自己為官為宦之后,思想居然又變了,被破除掉的迷信踱著方步又回來了。當年一干拆廟打菩薩的新式軍人,不知怎么一來,又跟和尚道士加算卦看相當術士混在了一起,連密宗喇嘛教,也下了山,忙著給軍閥政客們做升官道場。蔣介石在視察湖南軍閥唐生智部隊時,馬失前蹄,術士說,老蔣注定要栽在唐的手里,后來唐生智跟蔣介石火并,一敗涂地。廣東南天王陳濟棠相信術士扶箕,機不可失,發(fā)動反蔣,最后自家的飛機先飛走,投奔老蔣。四川的劉湘,讓一個江湖術士做前敵總指揮,讓軍隊按卦象行動,走到陡壁懸崖,再走,就等于全體自殺。
  這樣的故事,不想在現(xiàn)今,又有了續(xù)篇。也不知從哪里冒出來的打卦看相看風水的,不僅自家財運亨通,而且居然可以干預社會,讓某條路改道,讓某座橋出現(xiàn),讓某幢大樓有某種特定的模樣。至于是否能讓某些官員用哪些人,不用哪些人,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自然小菜一碟。
  只是,從前迷信的人,包括官員,往往相信因果報應,這種最流行的佛家理論通俗版,不僅被道教接受,而且在大眾中很有市場,通俗地說,就是做好事有好報,做壞事有惡報,此時不報,也許報在子孫。這種說法,固然不能擋住人們作惡,但至少讓他們有所顧忌,做了壞事,多少要想點兒轍來彌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傳統(tǒng)的迷信對社會的一種正面回報?墒,現(xiàn)在的官員迷信,卻并不信因果報應,在他們看來,只要賄賂了神佛(大筆施舍),買通了術士,按照術士說的去操作,就自然吉人天相,一路順風,哪怕作惡多端,哪怕天良喪盡,好像神佛也必然會保護他們。他們一方面相信世界上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把這種力量想象成跟他們一樣的俗人,只要賄賂到位,就會投桃報李,用無邊的法力,為他們保駕護航。從這個意義上講,從前的神秘世界還是有道德意義的,而現(xiàn)在官員和宗教加術士眼里的神秘世界,已經成了藏污納垢的所在。
  ……





上一本:鐵將軍葉飛 下一本:言必稱希臘還是中國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張鳴說歷史:大國的虛與實的作者是張鳴,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