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傳統(tǒng)佛教寺院也有不少的青年僧人,如何引導(dǎo)這些僧人做一個愛國愛教服務(wù)社會大眾的好僧人,確實可以從星云大師所倡導(dǎo)的做法中吸取經(jīng)驗。 星云大師云水行腳五大洲,將佛教推廣到世界各地,為推動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越來越為兩岸的人民所認同和尊重。他所弘揚和實踐的人間佛教對啟迪人生、和諧社會都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作者簡介: 星云大師,1927年生,江蘇江都人,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總會長,臨濟宗第48代傳人。一生致力于推廣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yè),先后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設(shè)200余所寺院道場,并在海內(nèi)外設(shè)立16所佛教學(xué)院,培養(yǎng)佛門專業(yè)人才。此外,為推廣社會教育,創(chuàng)辦了均頭和均一中小學(xué)、普門中學(xué)、南華大學(xué)、佛光大學(xué)、美國西來大學(xué)、澳大利亞南天大學(xué),創(chuàng)辦了《人間福報》、人間衛(wèi)視等媒體。50多年來,大師將佛教遍傳30多個國家、170多個地區(qū),成為當今世界影響最廣、佛教著述最多、活動力最強的大德高僧之一。2013年榮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并被評選為“2013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 目錄: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yè)之道(一)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yè)之道(二)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yè)之道(三)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yè)之道(四) 如何做一個出家人 青年僧伽的十無思想 青年僧伽的十有思想 青年之病 青年的力,菩薩的心 佛教青年的生涯規(guī)劃 參加佛學(xué)夏令營的意義 工作與身心的和諧★出了家,應(yīng)時時攝受自己的身心,如制伏失韁野馬,時時不忘自己是大眾佛陀的弟子,要與佛教共患難,盡到佛弟子上弘下化的任務(wù),才不愧是一個出家人。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演講集:佛教與青年》: 到外面的道場參學(xué)求道,一定先從淘米、煮飯、洗菜等最基本的工作做起;由這些最基本的功夫,磨煉出家人忍受耐煩、禁得起委屈的個性,而成為法器。如寒山、拾得、六祖惠能,就是如此成就他們的人格。所以,出了家要學(xué)習(xí)從工作中委曲求全,磨煉自己的品格。 出家為僧,僧的意思是大眾,所以說佛法要在大眾中求,離開大眾是不能得到佛法的。也許有人會說:“我又不住大叢林,我只要在小寺廟修行,就不必和大眾在一起!奔词故切∷聫R,也有師父、師伯叔、師兄弟及寺中大眾,各有各的立場、見解,如果不能忍耐、接受他們的要求,如何能生活在一起? 真正偉大的人,愈能謙卑及受委屈。田中的稻麥越是成熟,穗子俯得越低;想成為偉大的人,也一定要受得起委屈。好比生鐵要鍛煉成鋼,一定得經(jīng)過烘烤、錘打;受得起委屈,人格自然能升華,受不得委屈,稍不如意就鬧情緒,整日活在煩惱之中,人生有什么樂趣可言?況且出家就是要度化眾生,拔除眾生的痛苦,把歡樂散播給大家,如果自己老是心情不好,需要別人來安慰,如何去解決別人的苦惱呢?所以,出家學(xué)菩薩行,要學(xué)習(xí)把眾生的委屈、煩惱背負在自己的身上。 受委屈就是受氣,受氣愈多愈能健全,受委屈愈多愈能偉大。在受氣、受委屈之中,我們可以體會堅毅、寬容的重要。一個時時需要受呵護、禁不起稍微挫折的人,是永遠無法成熟的。所以戒期時,戒師對戒子特別嚴格:眼睛東張西望就責罵、講話攀談就喝打、走路不規(guī)矩就懲罰。并不是戒師和戒子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非得如此苛薄對待,而是要訓(xùn)練戒子能受得了委屈,成為一個堅強的出家人。 俗話說:“人倫常在忍中全!笔篱g的人際關(guān)系尚且需要以忍耐來成就,何況要成為人天師范的出家人,更應(yīng)該以忍耐來莊嚴自己的德行。如果受不得一點委屈,又傲慢自大,即使受了戒,也不能算是一個健全的出家人。 貢高我慢,不能受委屈,不是一個有能力的出家人;有本領(lǐng)忍耐一切的磨難,才是有力量的出家人,就如一艘在狂暴雨中行駛的船只,若能通過巨浪的吹打而不沉沒,最終必能到達安全的岸上。因此,要成為一個出家人,首先須去傲慢、受委屈,去除了傲慢,就能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教導(dǎo);受得了委屈,就能溫和地克服許多艱難;受得了摧殘,才能成器。二、勤勞務(wù)、惜福報出了家,要把自己奉獻給佛教,為大眾服務(wù)。自古以來,偉大的出家人不是坐著等人來服侍,也不像高官貴族一般差奴遣婢,而是甘心情愿做眾生的牛馬,為眾生奉獻生命。 古人說:“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社會上的人士,如果想開展事業(yè),一定要勤勞工作,運用雙手、頭腦,努力去經(jīng)營。出家辦道,更應(yīng)該勤勞務(wù),才能有所成就。農(nóng)民在春天辛勤地播種、插秧、灌溉、除草,秋天來臨,就能收到累累的果實。天底下沒有守株待兔、不勞而獲的事,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對于社會、國家,尚且要負起一份責任,何況我們佛弟子,拋開了家庭,投入更大的僧團,目的是把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大眾,怎么可以不勤勞務(wù),而成為社會的寄生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