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通過探尋人類史前文明而思考人類的現(xiàn)在并預言世界未來的力作。在這部啟示錄般的作品中,作者以其令人震驚為智慧為一讀者描繪了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史前文明正以故土人家料的方式復蘇于當代世界,并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到人類的未來。 從中美、南美到北非和中亞,作者深入史前文明的幽秘禁地,以一種全新而大膽的視角重新回溯人類文明史,明察暗訪、旁征博引,破解上帝留下的指紋…… 本書不僅是對人類的神話、文明、歷史、地理、建筑、數(shù)學、天文、科技的創(chuàng)意性探索,更是一部古文明奧秘歷險的巨著。 人類文明開啟之前,誰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術在南極進行縝密的地理勘探?為什么世界各國神話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人類生存周期是約六千年?古埃及胡夫金字塔銘刻的預言提示了人類的終結(jié)期,古印第安人的一個傳說為什么也有一個基本相似的“末日”時間表?…… 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遠古文明誘惑,葛瑞姆·漢卡克鼓起改寫人類文明發(fā)展史的勇氣,“上下幾千年,縱橫千萬里”,作者用他深情又深遠的目光,深入到地球這個小小星球上現(xiàn)存的幾乎所有的遠古文明。以宇宙文明的高度觀測著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現(xiàn)代文明解釋不通的不可思議的人類文明,運用地球物理學、天文學、考古學、人類學、宗教學、神話學、建筑學等等理論,穿過無底的時間黑洞,燭照人類遠古文明的幽幽秘境。 作者簡介: 葛瑞姆·漢卡克,英國人,國際著名古文明研究作家,曾任《經(jīng)濟學人》雜志非洲特派員,后從事調(diào)查旅行與寫作而成為全球暢銷作者暨古文明遺址探險家。并于Discovery頻道“尋找失落文明”經(jīng)典系列,循著《上帝的指紋》、《失落的約柜》、《天之鏡》線索現(xiàn)身開講,揭開人類文明史 目錄: 第一部古地圖的謎團 第一章秘境地圖 第二章南方大陸上的河流 第三章消失的科技文明 第二部大海的浪花秘魯和玻利維亞 第四章飛翔的禿鷹 第五章古印加人的蹤跡 第六章他來到這個混沌的世界 第七章那時代有巨人嗎 第八章世界屋脊上的湖泊 第九章過去和未來之王 第十章太陽門之都 第十一章遠古圖像暗藏天機 第十二章維拉科查人的末日 第三部羽毛蛇神中美洲亞述浮雕第一部古地圖的謎團 第一章秘境地圖 第二章南方大陸上的河流 第三章消失的科技文明 第二部大海的浪花秘魯和玻利維亞 第四章飛翔的禿鷹 第五章古印加人的蹤跡 第六章他來到這個混沌的世界 第七章那時代有巨人嗎 第八章世界屋脊上的湖泊 第九章過去和未來之王 第十章太陽門之都 第十一章遠古圖像暗藏天機 第十二章維拉科查人的末日 第三部羽毛蛇神中美洲亞述浮雕 第十三章鮮血世界末日到來的時間 第十四章蛇神的子民 第十五章墨西哥的通天塔 第十六章蛇神圣殿 第十七章奧爾梅克人之謎 第十八章惹人注目的外鄉(xiāng)人 第十九章天堂地府與生死輪回 第二十章始祖的孩子們 第二十一章計算世界末日的電腦 第二十二章眾神之都 第二十三章太陽、月亮與亡靈之路 第四部神話之謎(之一)患失憶癥的人類 第二十四章夢的回音 第二十五章《圣經(jīng)•新約•啟示錄》的多種表現(xiàn)形式 第二十六章在地球漫長的冬季中誕生的物種 第二十七章天昏地暗,黑雨傾盆 第五部神話之謎(之二)天文密碼 第二十八章天空的機制 第二十九章古代密碼的第一道裂縫 第三十章宇宙樹和諸神的磨坊 第三十一章宇俄賽里斯數(shù)字 第三十二章警示后人 第六部來自吉薩的請柬埃及(之一) 第三十三章方位基點 第三十四章永恒的大廈 第三十五章墳墓而且只是墳墓 第三十六章反常的金字塔 第三十七章神造金字塔 第三十八章三維互動游戲 第三十九章鴻蒙初辟之地的衛(wèi)士 第七部永恒的君王埃及(之二) 第四十章埃及還有秘密嗎 第四十一章太陽城,豺神的房間 第四十二章時代錯誤和曖昧不明的銘文 第四十三章尋找第一時代 第四十四章第一時代的神祇 第四十五章人類與神的工程 第四十六章公元前的第個千禧年 第四十七章獅身人面像 第四十八章測繪地球的人們 第四十九章金字塔的力量 第八部結(jié)論失落的史前文明在哪里 第五十章并非海底撈針 第五十一章鐘錘與鐘擺 第五十二章夜賊來臨 參考文獻探尋上帝的指紋來源價值中國網(wǎng)齊乃強我?guī)缀跏且豢跉庾x完了這套上下兩冊的巨著,合上最后一頁,我靜靜地思考了半天,將整個故事重新梳理了一番,最后不得不被作者(葛瑞姆·漢卡克,英國人,國際著名古文明研究作家)的絕妙構思、超人膽識,通情達理的推理、推測第一部古地圖的謎團 第一章秘境地圖 馬薩諸塞州 韋斯托弗空軍基地 美國空軍第八測繪技術中隊(戰(zhàn)略空軍司令部) 事由:海軍上將皮瑞·雷斯繪制之世界地圖請求鑒定案 致:新罕布什爾州 基恩市 基恩學院 查爾斯·哈普古德教授 哈普古德教授鈞鑒: 本部業(yè)已遵照您的要求,完成了對皮瑞·雷斯1513年所繪世界地圖中的某些異常之處的鑒定。 來信稱該地圖下部所繪應為南極洲毛德皇后海地馬瑟公主海岸和帕爾默半島地形。這種說法言之有理,我們認為很合邏輯,極可能是對這張地圖的最正確的詮釋。 此地圖下部所描繪的地理細節(jié),與1949年瑞典-英國南極考察團于冰蓋上用地震勘測法測出的地形輪廓極為吻合。 由此可見,此地圖在南極海岸線被冰雪覆蓋之前就已經(jīng)繪制出來了。 該地冰帽現(xiàn)在的厚度約為一英里。 以1513年的地理知識而論,這張地圖的繪制確實令人費解。 中隊指揮官 美國空軍中校 哈洛德·歐爾梅耶 1960年7月6日 行文雖然刻板,歐爾梅耶的信(1)仍不啻為一枚重磅炸彈。如果毛德皇后海岸在被冰層覆蓋前就被畫到了地圖上,那么,原始地圖必然是很多年之前就繪制出來的。 究竟多少年以前呢? 依據(jù)目前的范圍和形態(tài),人們通常認為南極洲的冰蓋應在數(shù)百萬年之前就開始形成。然而,經(jīng)過深入研究,這一概念可謂漏洞百出。漏洞之多,使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假定皮瑞·雷斯海軍上將畫的地圖是按幾百萬年前的樣子描繪的。最近的證據(jù)雄辯地表明,該地圖上描繪的毛德皇后海岸及周邊地區(qū)曾經(jīng)歷過一段漫長的無冰期。這段時間可能延續(xù)到大約6000年前才告結(jié)束。(2)這一證據(jù)使我們不必勞心費神去解釋這樣一個謎團:究竟誰有如此高超的技術,在公元前200萬年,在我們?nèi)祟愡沒有誕生的時候,就對南極進行過精確的地理考察了。下一章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一證據(jù)。但是,地圖繪制是個復雜的、“文明”的活動,因此我們?nèi)匀徊坏貌唤忉專?000年前這一工作是怎樣完成的,因為這也遠遠早于歷史學家們公認的,比人類文明更古老的地圖真正的早期文明了。 古代原始資料 在力圖解開這個謎團之前,我們必須弄清下述歷史和地理的基本事實: 1.皮瑞·雷斯地圖是個真實的文件,絕非胡編亂造。該地圖于1513年繪于君士坦丁堡。 2.該地圖的中心點為非洲西海岸、南美洲東海岸及南極洲北海岸。 3.皮瑞·雷斯不可能從當時的探險家那里獲得相關資料,因為直到1818年,在他畫出這幅地圖三百多年后,南極洲才被發(fā)現(xiàn)。 4.該地圖所示的、裸露的毛德皇后海岸是個巨大的謎團,因為地質(zhì)資料證實,該地區(qū)可在無冰狀態(tài)下進行勘探,繪圖的最晚年代是公元前4000年。 5.完成這項工作的最早日期是不可能確定的,但是,有證據(jù)表明,毛德皇后海岸的裸露期延續(xù)了至少9000年,而后才被日漸擴大的冰蓋所吞沒。 6.歷史上沒有一個文明在這張地圖出現(xiàn)的相關時期——公元前13000-4000年——需要并有能力對這條海岸線進行探測。 換言之,這幅繪制于1513年的地圖的真正費解之處不是它涵蓋了1818年才發(fā)現(xiàn)的那塊大陸,而是它繪出了那塊6000年前被冰封雪蓋的、大陸的海岸線。 這一切應當如何解釋呢?好在皮瑞·雷斯親手書寫在地圖上的一系列筆記給了我們答案。他告訴我們,他并不是這些勘測和繪圖的始作俑者,他承認自己僅僅起了編纂和抄寫的作用。那幅地圖是從大量的原始地圖中匯編而成的。這些地圖中,有些是當時或者不久前到過南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探險家們繪制的(包括哥倫布),另一些則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或者更早。 皮瑞·雷斯沒有貿(mào)然暗示繪制這些早期地圖的是什么人。但是,1963年,哈普古德教授對這一問題提出了獨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他認為,這位海軍上將參考的原始地圖,尤其是那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的地圖,是根據(jù)更為古老的地圖繪制的,而這些地圖的藍本則還要古老。他斷言,已有確鑿的證據(jù)表明,早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整個地球就已經(jīng)被一個具有高度技術、至今仍未被發(fā)現(xiàn)、尚不知曉的文明全部繪制成圖了。(10)哈普古德推斷說: 這些精確的地圖是由人們代代相傳保存下來的。很可能是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民族最早繪制了這些地圖,然后,經(jīng)由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縱橫于汪洋之上千載有余的米諾斯人或者腓尼基人將它們傳播開來。有證據(jù)顯示,這些地圖曾被埃及亞歷山大城的大圖書館收藏,供職于該館的地理學家對它們進行過研究并編撰成冊。 根據(jù)哈普古德教授的研究,這些地圖集和一些原始地圖從亞歷山大流傳到其他學術中心——尤其是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君士坦丁堡1204年被威尼斯人占領,這些地圖最終落入歐洲水手和冒險家之手。 這些地圖大部分是地中海和黑海的,但是其他地區(qū)的地圖也得以幸存,其中包括美洲、南極洲和北冰洋的地圖。顯然,古代航海家們的足跡曾遠達南北兩極。盡管難以置信,但仍有證據(jù)表明,有些古代的先民們確實在南極洲的海岸線被冰雪覆蓋之前對它進行過勘測。不僅如此,他們顯然擁有可以精確測定經(jīng)緯度的導航儀,遠遠超越于古代、中世紀、乃至18世紀下半葉之前世界各國所擁有的此類儀表。 有人提出,遠古時期曾經(jīng)存在過業(yè)已消失的文明,而這一消失的導航儀無疑成為這一假說的有力佐證。學者們往往不屑地將這類證據(jù)斥之為無稽之談,但是,這個證據(jù)卻絕不可等閑視之。它使學者們不得不以開放的胸襟,對以往其他所有的證據(jù)進行重新評估。 盡管有愛因斯坦的大力支持(見下文),盡管美國地理學會會長約翰·萊特后來也承認哈普古德“提出了亟待進一步驗證的假說”,但對這些異乎尋常的早期地圖至今仍未有學者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更有甚者者,哈普古德教授非但沒有因他為古代人類文明的研究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獲得贊揚,反而至死備受冷落。他的大部分同僚對他的研究工作進行了不折不扣的,“毫無道理的嘲笑,挑選一些未經(jīng)證實的雞毛蒜皮和細枝末節(jié)對他口誅筆伐,企圖用這種方法回避最本質(zhì)的問題”。 愛因斯坦的智慧 已故的查爾斯·哈普古德生前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基恩學院教授科學史。他既不是地理學家,也不是古代史學者,但是他的研究卻不僅震撼了世界歷史的基礎,而且對世界地理這個龐然大物也發(fā)起了沖擊。他將被后人永遠緬懷。 愛因斯坦是最先發(fā)現(xiàn)這一點的人之一,所以他破例為哈普古德1953年發(fā)表的一本新書作序。幾年之后,他開始了對皮瑞·雷斯地圖的調(diào)查。 他在序言中說: 我經(jīng)常收到人們的來信,咨詢我對他們尚未發(fā)表的觀點的看法。不用說這些觀點大都缺乏科學依據(jù)。但是哈普古德先生的第一封信卻令我大開眼界。他的觀點如此樸實無華,又如此新穎獨到,如果能進一步得到證實的話,在所有與地殼歷史相關的研究中都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哈普古德在1953年的著作中所提出的“觀點”,是一個世界地理理論。這一理論對南極洲為什么直至公元前4000年才被冰雪覆蓋的原因和過程做了簡潔的說明,還講述了許多其他地球科學的異,F(xiàn)象。其論點可以簡述如下: 1.南極洲并非一直被冰雪覆蓋,在某個時期,它的氣候曾比現(xiàn)在溫暖得多。 2.當時它的氣候溫暖,是因為那時它并不位于南極,而是在南極以北約2000英里處。這“使它置身于氣候寒冷的南極圈之外”。 3.這塊大陸漂移至目前南極圈內(nèi)的位置是一種叫做“地殼位移”的進程的結(jié)果。這一進程與板塊構造學和大陸漂移學說不可混為一談。它說的是地殼,也就是地球的整個外殼,“有時可能發(fā)生移位,在它柔軟的內(nèi)體上面移動,就像桔子皮,如果松脫了,仍可以包住桔子,整個兒地在外面轉(zhuǎn)動一樣! 4.這種觀點設想,在地殼位移使南極洲南移的這幾千年間,這塊大陸逐漸變冷,冰帽形成并大肆地擴展,直至目前的范圍和厚度。 本書第八部中還將詳細講述支持這一激進觀念的進一步的證據(jù)。然而,正統(tǒng)的地理學家至今仍不肯接受哈普古德的理論(雖然沒有一個人能證明它有謬誤)。他的理論的確引發(fā)了許多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誰能想像得出,什么樣的運動能夠產(chǎn)生如此強大的沖擊力,竟然能使地殼這樣的龐然大物產(chǎn)生位移? 愛因斯坦對哈普古德的發(fā)現(xiàn)所做的論述極大地開拓了我們的思路: 極地的冰層不斷加厚,它們分布并不均勻。地球的自轉(zhuǎn)作用于這些分布不對稱的冰團,所產(chǎn)生的離心力傳輸?shù)綀杂驳牡貧ど稀S纱水a(chǎn)生的不斷增強的離心力,在達到一定的值時,就會推動地殼在它內(nèi)體的層面上發(fā)生位移…… 皮瑞·雷斯地圖似乎蘊含著驚人的間接證據(jù),證明地殼突然南移后,南極洲的部分地區(qū)才產(chǎn)生冰川這一理論。不僅如此,由于這樣一幅地圖只可能繪制于公元前4000年以前,那么就不得不對人類文明的歷史重新審視,因為現(xiàn)在人們的普遍看法是:公元前4000年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文明。 對人類文明的起源,學術界普遍認為: ●文明最早起源于中東地區(qū)的富饒的新月形地帶。 ●文明發(fā)源于公元前4000年之后。最早的真正文明(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達到頂點。隨之而來的是印度河流域和中國的文明。 ●大約1500年后,另一種文明獨立地崛起于與其他地區(qū)隔絕的美洲。 ●東半球自公元前3000年(美洲自公元前1500年)以來,文明一直朝著更精致、更繁復、更豐富的方向穩(wěn)步發(fā)展。 ●其結(jié)果就是,相對于我們今天的文明而言,所有的古代文明(及其全部成就)都被認為是原始而粗糙的。(諸如中東的古天文學家對上天的敬畏毫無科學根據(jù),埃及的金字塔只不過是靠“原始技術”搭建起來的等等。) 皮瑞·雷斯地圖所蘊涵的證據(jù)似乎與這一切都發(fā)生了矛盾。 神秘的繪制技術 在他那個年代,皮瑞·雷斯可是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的歷史地位和身份是不可動搖的。作為土耳其的海軍上將,他曾參與16世紀中葉無數(shù)次海戰(zhàn),而且往往大獲全勝。此外,他還是公認的熟知地中海海域的專家。他寫過一部航海名著《基達比·巴里耶》,對愛琴海和地中海的海岸、港口、潮流、淺灘、碼頭、港灣和海峽等做了詳盡的描述。盡管他功勛卓著,卻不得主子歡心,于公元1554或者1555年被問罪斬首。 皮瑞·雷斯于1513年繪制的地圖所采用的地圖藍本,極可能來自君士坦丁堡的帝國圖書館的收藏。據(jù)說這位將軍享有該圖書館的特許通行權。這些原始資料(可能從更古老的學術中心抄錄或轉(zhuǎn)移而來)如今已不復存在,或者說,起碼是下落不明了。不過,1929年,正是在君士坦丁堡的王宮圖書館里,皮瑞·雷斯地圖被發(fā)現(xiàn)。這幅畫在羊皮紙上的地圖卷成一卷,放在積滿灰塵的書架上。 失落的文明留下的遺產(chǎn) 正如困惑的歐爾梅耶在他1960年給哈普古德的信中所承認的那樣,皮瑞·雷斯地圖呈現(xiàn)的是“看不見的地形”——冰層下的南極洲毛德皇后海岸的真實地貌。自公元前4000年以來就沒有人見過這片土地的真容(不斷擴展的冰原將它全部覆蓋了)。直到1949年,英國和瑞典組成的聯(lián)合科考隊對毛德皇后海岸地區(qū)用地震勘探法進行全面的勘測時,它才得以重見天日。 如果皮瑞·雷斯是獨一無二的見過如此罕見的資料來源的制圖人,他所繪的地圖就不值得這么重視。人們甚至可以說,“也許它是有那么點意思,不過話說回來,沒準也就是瞎貓碰上了個死耗子!比欢@位土耳其海軍上將決非當時唯一擁有這種似乎不可能的、難以解釋的地理知識的人。至于是通過什么樣的“秘密渠道”將這種知識世世代代承襲、保存下來,又將其中一些內(nèi)容從一種文化傳播到另一種文化,從一個時代流傳到另一個時代,哈普古德已經(jīng)講得明明白白,我們就沒有必要再去做什么推測了。無論它是怎樣流傳的,事實是,不少繪圖者好像都暗中接觸過同樣的奧秘。 這些繪制地圖的人,也許是不知不覺間,共同享用了一個業(yè)已消失的文明留下來的、豐富的科學遺產(chǎn)。有這種可能嗎? 第二章南方大陸上的河流 1959年底至1960年初的圣誕節(jié)假期,查爾斯·哈普古德是在華盛頓特區(qū)國會圖書館的參考資料室中度過的。他在查閱有關南極洲的資料。一連好幾個星期,他鉆在成堆的中世紀地圖堆里,廢寢忘食地工作著。他在報告中寫道: 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發(fā)現(xiàn)了許多令人著迷的東西,還有好多畫著南方那塊大陸的地圖。有一天,當我打開一幅地圖時,頓時驚得目瞪口呆。那是奧倫提烏斯·費納烏斯l532年畫的世界地圖。一看見它上面的南半球圖形,我立刻意識到,我終于找到了切實可信的、畫出了真實的南極洲的地圖了。 地圖上的南極洲的整體形狀,與我們現(xiàn)代地圖上的這塊大陸的輪廓驚人地吻合。南極極點的位置幾乎就在這塊大陸的中央,也好像差不太多。環(huán)繞海岸的群山使人想起近年來在南極洲發(fā)現(xiàn)的無數(shù)山脈。顯然,這不什么人異想天開的胡涂亂抹。地圖上的山脈形狀各異,有些臨海,有是些不是。大部分山間都有河流流向大海,看起來很自然,是令人信服的排水模式。它不容置疑地表明,畫這幅原始地圖時,南極洲的海岸線是無冰的。但是內(nèi)陸的情況卻不然,既沒有河流,也沒有山脈。這也許表明,那些地方已是千里冰封的世界了。 哈普古德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斯特羅恩博士在對這幅地圖做了認真的研究后,肯定了下述幾點: 1.它是依據(jù)幾幅更早的原始地圖,以不同的投影法復制、匯編出來的。 2.它確實顯示了南極洲海岸無冰雪覆蓋的狀況,尤其是毛德皇后海岸、恩德比地、威爾克斯地、維多利亞地(羅斯海東海岸)和馬利伯德地的狀況。 3.如皮瑞·雷斯地圖一樣,本圖所示地形輪廓、地貌特征都跟地震勘測法測出的冰層下的南極洲地表特征極為吻合。 哈普古德教授認為,奧倫提烏斯·費納烏斯地圖顯然證實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南極洲的大部分、或者說并非全部被冰雪覆蓋之前,曾經(jīng)有人造訪,甚至有人居住過。這無疑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費納烏斯地圖將原始地圖的制圖人所處的文明追溯到了北半球最后一個冰河期結(jié)束的時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