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在心靈上追求極致的家伙,于陽光慵懶的下午茶時間聚在一起,會聊些什么呢?《哲學的咖啡館》里,不只有咖啡味道的哲學,更多的是思考與享受。求得心靈寧靜,比什么都讓人幸福。 作者簡介: 荒木清:東京教育大學哲學系出身,日本出版人,社會倫理學家。出版有金子光晴、土岐善麿、高田博厚等日本作家散文集,以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原創(chuàng)繪本。著有《聲音的味道:日本俳句精選100首》等。 目錄: “認識你自己”,純粹而真實 軸心時代的漫步者 來自靈魂的勇氣和執(zhí)著 懷疑,所以思考 經(jīng)驗的價值 數(shù)學天才的哲學觀 規(guī)律人生 知性的國王 悲憫 生活與勇氣 超越人類 靈魂的潤滑劑 費解與求解 追求自我,永不停息“認識你自己”,純粹而真實 雅典市民蘇格拉底以“不信城邦諸神,行不正之舉,企圖腐蝕青年的心靈”的罪名接受審判。柏拉圖在蘇格拉底的審判申辯辭及其所教授的理念的基礎(chǔ)上,用詩歌般的富有哲學意味的語言,整理成了富有戲劇性的名篇《蘇格拉底的申辯》。在審判過程中,蘇格拉底稱呼法官為“雅典諸君”,他說雖然這場審判毫無公平性可言,但自己只為了表明自己理念的正確而欣然前往,絲毫不懼怕死亡。旁聽席上的柏拉圖將老師蘇格拉底所知的神諭(據(jù)說只有蘇格拉底一人能在心里聽到神祇向其發(fā)出的信息,即 神的指令)、國家、正理等理念以及偉大的人格,毫無夸飾地記錄到該書中,完成了《蘇格拉底的申辯》一書。 柏拉圖(plata,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臘哲學家。師從蘇格拉底,與老師蘇格拉底及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他周游各國,在四十歲左右時于雅典城外創(chuàng)立了阿卡德米學園。之后,柏拉圖赴西西里島與敘拉古統(tǒng)治者狄歐尼修一世打交道,試圖建立一個律法規(guī)范的哲人國家,但最終以失敗告終。之后,柏拉圖將其全部精力用于學生教育和撰寫著作上。探索認識、道德、國家、宇宙等諸多問題,提倡理念說。柏拉圖的著作除《蘇格拉底的申辯》外,還包括了《斐多篇》《會飲篇》《國家》《泰阿泰德篇》《智者篇》等30篇對話形式的作品。 1-思考之罪 |三十人專制| 斯巴達人征服雅典人時,指派了30人統(tǒng)治他們的國家。這30人開始執(zhí)政時對一切惡名昭著或眾所痛恨的人,甚至不經(jīng)審判一概處以死刑;人民慶祝這一行動,稱頌他們的公正?墒呛髞硭麄兡欠N不尊重法律的權(quán)力逐漸增大,他們發(fā)展到隨心所欲,不分好歹地殺人,使全體人民陷入恐怖之中,從而使那被壓服和奴役的國家為它輕率的高興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故事發(fā)生于奧林匹克發(fā)祥地——以民主著稱的雅典。在與斯巴達同盟軍的長年激戰(zhàn)中,雅典盟軍敗于伯羅奔尼撒 1 戰(zhàn)爭。在斯巴達人的專制統(tǒng)治下,雅典權(quán)勢處在下風。當從戰(zhàn)敗后三十人專制統(tǒng)治者的恐怖政治中重回民主政治之際,也開始了對蘇格拉底的審判,這位偉大的哲人沒有死在兇悍的斯巴達人手上,卻倒在了自稱“民主”的雅典人的毒酒中。 蘇格拉底不同于在此之前出現(xiàn)的詭辯主義者,能夠堂堂正正地表達自己關(guān)于國家、死亡、正義的理念。他的理念不同于空泛的辯論,不僅是為自身利益而辯,而且為國家而辯、為正義而辯。面對從市民當中選出500人組成的陪審團,還有法官和控訴者之一的莫勒圖斯,蘇格拉底為自己進行了申辯。 首先,蘇格拉底認為,這場審判連一個為其辯護的人都沒有,是不完整的審判!疤K格拉底行不正之舉,從事毫無意義的事情,研究大地萬物,扭曲善惡,并且將其傳授給人們”,蘇格拉底認為這一控訴完全毫無根據(jù)。 當人們問蘇格拉底“為何你會招致惡名”時,他回答說:“那是因為我具備了一種智慧!币话銇碚f,這是一種 容易招來誤解、令人容忍不了的回答。 蘇格拉底所說的智慧指的是何種智慧? 原來,蘇格拉底的朋友凱勒豐曾去特爾斐祈求過神諭。他問:“諸神,請問誰是最智慧的人?”神祇回答說沒有比 蘇格拉底更智慧的人了。具體來看,神諭是這么說的:“索?死账购苡兄腔,但歐里庇得斯比索?死账垢腔,而蘇格拉底是萬人中最為智慧的! 凱勒豐把這個結(jié)論告訴了蘇格拉底,后者問自己:神諭是什么意思?他之所以這么問,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無論在大事還是小事上都算不上賢明。 為了探究神諭的內(nèi)涵,蘇格拉底造訪了當時雅典城內(nèi)以智慧著稱的政治家的聚集地。然而蘇格拉底不得不承認,那些政治家其實是一無所知的。這招致了政治家和眾多同席者對他的憎惡。然后他還拜訪了詩人們。最后,蘇格拉底探訪了手工藝人。當時手工藝人相當于技術(shù)員。于是蘇格拉底認為想必他們會知道一些我所不知道的事情吧。這一點他說 |特爾斐| 希臘地名,在古代被認為是已知世界的中心,是天堂與大地相接的地方,是人類在地球上最接近神明的地方。 |神諭| 蘇格拉底經(jīng)常聽到的神祇 的指令是一種神向其發(fā)出的禁止行動的暗示。相信神祇的指令,卻不相信國 家公認的諸神,這成了他被控訴的理由。而且據(jù)說蘇格拉底能把該作品講解得比詩人本人更精彩。不可否認,這也招致詩人本人和同席者的反感。 |無知之知| 指的是認識到自身的無知,是蘇格拉底思想的基點。 |愛知者| 熱愛知識的人=哲學家。以此來批判自稱為智者的詭辯派,蘇格拉底自知自己無知,所以自稱為愛知者。 |問答法=辯證法| 蘇格拉底探索真理的方法,也可以叫做對話法。在和他人的對答中,使對方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并以此為起點達到“真知”,之后成為“辯證法”的詞源。 對了。手工藝人對技術(shù)確實十分稔熟,但那僅限于自己的專長,這就是著名的蘇格拉底“無知之知”的理論。說到底,蘇格拉底因為追求探索真理而招致了反感。 蘇格拉底在法庭上同年輕的莫勒圖斯圍繞著神祇進行 爭辯。蘇格拉底質(zhì)問莫勒圖斯:“有沒有人相信神祇的力量,但又不相信神祇的存在呢?” 莫勒圖斯回答:“沒有。” 蘇格拉底感嘆說:“真是難得呀。我相信神祇的力量并 以此教授人們。必然的,我相信神祇的存在! 莫勒圖斯說:“確實這樣! 于是蘇格拉底又問:“那么,神祇是諸神呢,還是諸神 之子呢?難道只是存在諸神之子,而諸神卻不存在嗎?若神祇是諸神的私生子,是諸神跟女神或者其他女性生下的后代的話,那我們相信神祇的存在,豈能不相信諸神的存在呢?” 蘇格拉底的申辯使得莫勒圖斯的“不信城邦諸神”的控訴破綻百出。蘇格拉底認為這和承認馬和驢雜交生下騾子的事實,卻否認馬和驢的存在是同樣的道理。如此一來,蘇格拉底有條理有邏輯地用問答法駁倒了控訴狀上的罪名之一。 《蘇格拉底的申辯》中,再現(xiàn)了當時民主國家雅典濃厚的國家和民主意識。蘇格拉底堅信至善是即使深陷危險都應該守護的東西,若不能守護,就猶如死去一樣。蘇格拉底作為一名勇敢的戰(zhàn)士,曾經(jīng)三赴戰(zhàn)場。即使面臨危險,就算死也要守住神祇的領(lǐng)地,這件事當時似乎為一部分雅典市民所 接受。 假如因懼怕死亡而擅離陣地,那就跟明知自己不智慧卻偏要聽信別人的話的人沒什么兩樣了。所以他必須死守住陣地。 關(guān)于死亡,蘇格拉底有其深刻見解。對于人類來說,死亡是不是最大的幸福無從知道,但人人似乎都認為死亡并不是快樂的事,于是人人懼怕死亡。這就是無知卻自以為知。 蘇格拉底面對審判官,因為并不認同法官和陪審團成員,他依舊稱呼他們?yōu)椤把诺渲T君”,而通常應稱之為“法官諸君”。 若“雅典諸君”駁回原告之一安尼圖斯的控告,或者若蘇格拉底停止對“智慧”這個問題的探究,就能無罪釋放。若是不從,就要被判處死罪!拔覒撛趺醋瞿亍绕痦 |勸善| 蘇格拉底以“德”為重的的生存方式。重要的不單單是生存下去,更要善待人生。 從諸位,我選擇順從諸神。我將繼續(xù)探索智慧,并且奉勸各位,若一味追求自身的財富、名聲和榮譽而不為真理和完善自身的靈魂而奮斗的話,那你們不覺得這是恥辱嗎?”蘇格拉底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仍然堅持著一貫的勸善行為。 這樣的蘇格拉底,對于過著平凡生活的500位陪審團成員來說,可能是虛無縹緲的存在,無法博得他們的同情或者其他一些正面情感;而蘇格拉底的態(tài)度又破壞了他在法官心中的印象。但是蘇格拉底根本不會在意這些。 蘇格拉底說他不是為自己而申辯。他認為:“像我這樣的人,是被諸神下派到雅典這個城邦來的。一旦城邦的運動變得遲鈍,就可以把我當作‘刺激物’。也就是說,一旦國家不能正常運作,我這樣的存在可以指出其不正常,并將其引導到正常的道路上!碧K格拉底認為,阻止國家的不正之舉和破壞法律的行為,是為正義而戰(zhàn),不應懼怕死亡。 接著蘇格拉底又以親身經(jīng)歷為自己申辯。蘇格拉底曾當選過一次五百人議會的議員,那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出任公職。在其當職期間,雅典在小亞細亞海戰(zhàn)中敗北。當時,指揮官試圖撈起漂浮于海上的士兵的尸首,卻被來襲的暴風打斷,沒能如愿以償。 之后,雅典的陪審團判定該指揮官有罪。現(xiàn)在我們當然知道這樣的判決是不公正的,但那時的雅典處于恐怖政治的統(tǒng)治之下,因此只有蘇格拉底一人對該判決提出了反對。為了讓城邦不做出違反法律的事情,他提起訴訟。 那時一些法官對蘇格拉底極其憤怒,主張將他關(guān)進監(jiān)獄甚至判處死刑,但蘇格拉底仍始終如一地堅持維護國家法律和正義的主張。蘇格拉底說:“為了維護法律,堅持正義,即使以身冒死,陷入萬重危險,也在所不辭!薄拔野堰@種以死為賭注、避免國家做出違反法律和褻瀆神祇的行為,看 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蘇格拉底認為:“握有如此強大權(quán)力的政府也無法威脅我做出違反法律的行為。不管是作為當事人或者旁觀者,我都不會改變本身持有的態(tài)度。我是不會背棄正義的,絲毫都不會讓步妥協(xié)! 這也駁倒了“行不正之舉”這一條控訴。 那么,第一次判決結(jié)果是如何的呢? 蘇格拉底以280票比220票被判為有罪。 陪審員中有人問:“蘇格拉底,如果你從這里走出去后,能夠保持沉默,每天安靜地過你的生活嗎?”這個人的暗示很明顯,只要蘇格拉底回答“可以”,就會判無罪,至少不會是死刑。但蘇格拉底回答說“那是不可能的”。他認為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每天都能夠思索人生和道德,對于人類而言,失去探索靈魂的生活毫無意義可言。 于是這也就有了第二次判決結(jié)果——果然是死刑。 此時面對著“雅典諸君”,蘇格拉底預言:“各位,你們將背負把智者蘇格拉底處以死刑的惡名。各位,在我死后你們將會被加上更為嚴重的罪名。將來若出現(xiàn)向各位問責的人,想必你們會很頭疼! 接著,蘇格拉底稱呼投他無罪票的人為“法官諸君”。他說:“這樣稱呼各位是正當?shù),關(guān)于神諭我還有話要說。今日之事對于我來說應該算是非常嚴重的,然而我一次也沒有接到神祇警告的指示。平時總是一旦出現(xiàn)重大事情,諸神 就會降下神諭就會勸阻我,但是這次審判,神祇沒有給我任何指示。所以說,即將降臨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認為是正確的!辈环吝@樣考慮:“死亡是一種希望。那是因為死亡是靈魂從這個世界轉(zhuǎn)移到另外一個世界,是一種感覺的消失,是連做夢都不會有的一場酣睡,是一種令人稱奇的收益。我感慨那些已經(jīng)逝去的、脫離了人生困苦的人! 最后,蘇格拉底提到了他的兒子們:“各位,某一天我的兒子們長大成人,若是他們滿腦子錢財?shù)乃枷,又或者他老是在思考人應該怎么去偽裝的話,請各位代我對其狠狠地斥責。那是對我兒子們,也是對我的正當?shù)膶Υ!弊鳛橐幻赣H,他把教導兒子人生之道托付給后人。 離開法庭時,蘇格拉底說了下面這么一句話:“為了我的死亡,為了各位繼續(xù)活下去,是我該離開的時候了。但是我們當中的一方會不會遇到更好的命運呢?那是除了神祇沒 有人會知道的! 每次讀到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我總會想起那個以法庭為背景、栩栩如生的宏大場面。作為一名詩人,柏拉圖是多么優(yōu)秀;作為一名劇作家,他又是多么才華橫溢!并且通過這本書,可讓人了解到柏拉圖受到了老師多大影響! 3-理想國度 |理念| 完美的、非物質(zhì)的樣態(tài)(理念),只能通過理性才能捕捉到其事物的本質(zhì)。有價值的理想形態(tài),通過感覺捕捉到的是不完整的,它只是樣態(tài)(理念)的模仿。從不完全實例的可感知對象只能概括出個別的、一般存在的本質(zhì)。 柏拉圖是在二十歲時遇到蘇格拉底的。那時蘇格拉底已經(jīng)六十二歲了。蘇格拉底面貌奇特,敢于批判詭辯派學者。柏拉圖為蘇格拉底的知識及偉大的人格所傾倒。 蘇格拉底和詭辯派學者不同,不僅僅教授學生辯論的方法,還從根本上懷疑在此之前的傳統(tǒng)價值觀和倫理思想。用現(xiàn)代的遣詞方式來說,他是一個懷著信念的哲學家。 柏拉圖是如何看待這位堅守自己的信念、泰然面對死亡的老師的呢?柏拉圖傳承了蘇格拉底的思想上,認為有一種存在是比現(xiàn)實世界更為重要的,即使舍棄生命也要去守護。那就是他所謂的“理念”。這種超乎肉體和感覺而本質(zhì)存在的東西,后來發(fā)展成了柏拉圖的“回憶說”。 舉貓和狗的例子來說,在這種學說中,貓和狗本就存在于我們的理念世界里,當別人與我們談?wù)撨@兩種動物時,它們的形像就被從理念記憶中引導出來。在《美諾篇》中,柏拉圖提及一個孩子,他雖然從沒學過幾何學與數(shù)學,但在提問和啟發(fā)下,卻能解答一些幾何問題。柏拉圖因此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本就存在我們的理念世界中,我們?nèi)粘I钪兴娝劧际羌傧,只不過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 這種學說現(xiàn)在來看固然值得商榷,但它卻引導著當時及后世之人不斷地向內(nèi)求索,追求生命的真實本質(zhì)。爾后,柏拉圖在這之上更進一步,認為人只要生存著,就會從心里涌出很多欲望,這些欲望模糊了我們追求理念的本心,是生命的絆腳石。因此,對于追求知識的人來說,脫離肉體的快樂和欲望,以純粹靈魂的形式而存在是尤為重要的。 思考一下就能明白,這種“脫離肉體的快樂和欲望,以純粹靈魂的形式而存”的狀態(tài),其實指的就是死亡。只有當精神脫離了肉體的羈絆和污染之后,才能變得真正純粹。這正是蘇格拉底認為追求知識的人不應該懼怕死亡的依據(jù)。 像這樣追求絕對存在的理想的生活方式,是賭上性命的生存方式,并不見得應該被每個人借鑒。但有一種東西是可以如此的,那就是愛情。人類擁有文字以來,幾乎所有偉大的文學作品里都記錄了或向往著可以讓人舍生忘死的愛情。這種愛情通常以悲劇或死亡收場,但我想每個人年少時都曾有過這種夢想吧,甚至可能為此獨身一生也絕不妥協(xié)。這是 |善的理念| 柏拉圖的至高追求,最高級的理念就是“善”。善的理念,是最值得學習的知識。 “柏拉圖式愛情”的最初含義,也是“柏拉圖主義 3”的緣起。 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靈魂、愛知、正義、不懼死亡的思想,在意大利、西西里(那時尚未并入意大利版圖)、埃及、昔蘭尼等地游歷多年,始終無法由統(tǒng)治階層自上而下推行他的思想和治國理念,于是回到雅典,在英雄之阿卡德摩斯之地創(chuàng)立了日后聲名赫赫的阿卡德米學園,吸引著大批古希臘各地的年輕人前來,為構(gòu)建人類心靈世界做出了不朽的功績。 我曾有幸在去希臘旅游時參觀了雅典古城,當年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這對師生有關(guān)的遺跡如今只有特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尚存?烧缟駨R雖歷幾千年的時光仍矗立一般,這師生二人對我們的助益也如神廟的基柱般矗立于人類的心靈世界中,構(gòu)建了一座源自遠古、而又歷久彌新的圣殿,供所有后世之人景仰、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