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孟子:平民議政


作者:劉強(qiáng)     整理日期:2014-08-22 22:56:17

本書由序言、章句解讀、后記三部分組成。作者以獨(dú)到又極具親和力的視角、語言,闡釋了古老的儒家著作《孟子》,議政是該書的主題,如何參政議政,如何成就政治智慧,是本書要探討的。這是一部以普通人的視角研讀經(jīng)典著作的佳作,值得品讀。
  作者簡介:
  劉強(qiáng),生于公元1964年12月。出身于農(nóng)耕之家。從事筆耕二十多年來。
  他深愛中國古典文化,手不釋卷已成為一種生存狀態(tài),無法改變。以平民的視角,完成了《四書》的解讀。同時出版了《官經(jīng)》新解和《莊子》解讀。在諸多作品中,原創(chuàng)散文體人物評傳小說《品關(guān)羽》獲甘肅省黃河文學(xué)獎!吨杏埂贰督o年輕人讀的孟子》則分別獲慶陽市五個一工程獎。
  目錄:
  序:聊天的政治智慧與成就
  《孟子》章句解讀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孫丑(上)
  公孫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離婁(上)
  離婁(下)
  萬章(上)
  萬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盡心(上)序:聊天的政治智慧與成就 
  《孟子》章句解讀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孫丑(上)  
  公孫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離婁(上)  
  離婁(下)  
  萬章(上) 
  萬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盡心(上)  
  盡心(下)  
  后記:仰望與感念 《孟子》
  章句解讀 梁惠王?(上) 題解 王道——平民百姓的政治于理想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他對仁政充滿信心,堅(jiān)信“行仁義就能王天下”,于是奔走于各國,孜孜以求王道的實(shí)現(xiàn)。
  理想仿佛伸手可及,而且只要人格的完成就足夠了。然而不幸的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過一個所謂的“仁政時代”。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即魏惠王魏罃,僭稱王,前369年—前319年在位。魏原來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為方便爭霸中原,魏惠王于前361年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也被稱為梁,魏惠王也被稱為梁惠王。
  [大夫]先秦時代職官等級名,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
  [乘]一車四馬為一乘。
  孟子謁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yuǎn)千里而來,一定是有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要說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為什么非要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您想想,假如大王們都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可圖?’大夫們都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可圖?’一般的讀書人和老百姓都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可圖?’必然導(dǎo)致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這樣國家就危險了!照此推斷,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這些大夫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擁有的兵車相對于整個國家已經(jīng)夠多了,可是他們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因此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yuǎn)不會滿足的。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拋棄自己的父母,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不忠誠于自己的君王。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在意什么‘利’呢?”
  《孟子正義》曰:“治國之道,當(dāng)以仁義為名,然后上下和親,君臣集穆,天經(jīng)地義,不易之道,故以建篇立始也!
  朱子曰:“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程子曰:“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惟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當(dāng)是之時,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復(fù)知有仁義。故孟子言仁義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賢之心也!
  為了摘取更大的蘋果
  孟子不曰利,不是無利可說,而是重視大利。所謂仁義者,其實(shí)到頭來還是為了謀取天下大利。《易?文言》曰:“利者,義之和也!薄袄镒阋院土x,惟以利物為利無利非義矣!
  王安石說:“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薄袄吡x之和,義固所為利也!
  行仁義的目的,就是因?yàn)槿柿x有利可圖,而且是更大的、更為可靠的利。由此可見,孟子也是注重利益的,以利益為基礎(chǔ),只是獲取利益的方式和對利益的期待不同。
  如果仁義沒有實(shí)際的利益,誰還愿意奉行仁義?其推行仁義的目的,是為了占有天下的全部利益,而不是為了人民的利益。
  這無非是用小蘋果換得一個更大的蘋果罷了。
  王道這個蘋果,是不是真正對人民有利,誰也不知道。據(jù)孟子說,那是很美好的,但是沒有人見過。據(jù)說它就長在仁義的樹上,以天下之利利天下。
  以天下之利利己還是利天下是判斷仁義真假的關(guān)鍵。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放眼天地之間,誰能不存心于“利”呢?
  其實(shí)仁義與利同義,義是因利而義,利的獲得則應(yīng)符合仁義的原則。





上一本:精神的婚戀 下一本:基督教的柏拉圖主義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孟子:平民議政的作者是劉強(qiáng),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