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學術研究的根本意義,不僅是了解存在于一定時空中的佛教發(fā)展形態(tài),而且更是從現(xiàn)存的文獻、文物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探索其前后延續(xù),彼此關聯(lián)的因果性;從而更清楚地認識到佛法的本質,及其因時、因地的適應。以了解過去,承受根本的佛法特質,作為我們信行的基礎,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中國佛教協(xié)會第七屆代表大會便提出要契理契機地弘揚“人間佛教”思想,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便是“以文化闡揚佛法,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契理契機地以文化闡揚佛法是實現(xiàn)佛教中國化、本土化、現(xiàn)代化的權巧方便!爆F(xiàn)代中國佛教界,應該認真地認識學者們的新觀點,吸收其中的有用之處,通過轉化與變通,仍然能夠落實到佛法的信仰與實踐,佛教才具有更大的潛力。 作者簡介: 法舫(1904-1951),河北省井陘縣石家莊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生,17歲時剃度出家,后來到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1922年,法舫以在北京任陸軍部部員王虛亭居士的介紹,入太虛大師創(chuàng)辦的武昌佛學院,為第一期學生。法舫是太虛大師的入室弟子,也是忠實和得力的助手,曾三度主編《海潮音》雜志,發(fā)表許多有關教理和學術的文章,并宣傳佛教的革新運動。兩度出國傳教,為中印、中錫(斯里蘭卡)文化交流作出相當大的貢獻。一生著作甚多,主要的有《唯識史觀及其哲學》、《佛學對于人生之看法》、《一個佛學者的程序》、《金剛經演講詞》、《印度之文化》等,譯作有《阿毗達磨攝義論》等。 目錄: 總序朗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話 南傳《阿毗達摩攝義論》序 一個修學佛法的程序 依據圣言量來建立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史觀 宗教在人間 佛學思想之發(fā)展及其今日之新趨勢 改革佛教的幾個基本觀念 如何住持現(xiàn)代佛教 改造中國佛教會 《海潮音》卷頭語 今后本刊的生命和使命 寫在二十卷之末總序朗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話 南傳《阿毗達摩攝義論》序 一個修學佛法的程序 依據圣言量來建立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史觀 宗教在人間 佛學思想之發(fā)展及其今日之新趨勢 改革佛教的幾個基本觀念 如何住持現(xiàn)代佛教 改造中國佛教會 《海潮音》卷頭語 今后本刊的生命和使命 寫在二十卷之末 今年的新希望 今日研究佛學之現(xiàn)狀 走上世界佛學之路 世界佛學苑圖書館二年來之館務概況 【附】法舫法師傳略 《寶慶講寺叢書——中國佛教學者文集》 已出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