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的內容涉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是儒家的代表性經典。《止于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是作者傅佩榮集多年研學中西哲學和古典文獻的心得,通過授課講解的形式,引述故事、案例、個人經驗與心得,使枯燥的原典變得較為活潑有趣,幫助讀者跨越時代的差異,去領會古代先賢的理想和價值觀念,以其智慧和教誨來指導當代的人生。 作者簡介: 1950年生,祖籍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F(xiàn)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被臺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獲臺灣地區(qū)教育主管部門頒發(fā)教學特優(yōu)獎。其作品曾獲臺灣最高文化獎、最高文藝獎。是央視《百家講壇》,鳳凰衛(wèi)視《國學天空》的嘉賓主持及山東衛(wèi)視《新杏壇》首席主講專家。傅教授專心注解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經典,已出版《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等。日前又推出了《朱熹錯了——評朱注四書》《孔子辭典》等新作。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希臘文、拉丁文等多國語言,對西方哲學的研究從最原始的文本開始,兼顧哲學探討與現(xiàn)實關懷。目前在內地推出的西哲著作有:《西方哲學與人生》(第一卷、第二卷)《推開哲學的門》《柏拉圖哲學》《荒謬之外——加繆思想研究》等。 目錄: 自序 大學 大學第一講 大學第二講 大學第三講 大學第四講 大學第五講 大學第六講 大學第七講 大學第八講 中庸 中庸第一講 中庸第二講自序大學大學第一講大學第二講大學第三講大學第四講大學第五講大學第六講大學第七講大學第八講中庸中庸第一講中庸第二講中庸第三講中庸第四講中庸第五講中庸第六講中庸第七講中庸第八講中庸第九講中庸第十講中庸第十一講中庸第十二講中庸第十三講中庸第十四講中庸第十五講中庸第十六講大學第一講古代有大學,相對的,也有小學。小學所教的是灑掃應對進退。每個小孩都會慢慢長大,在融人社會前必須在家庭、學校與別人相處,需要學習基本的生活規(guī)范,還有“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六藝”?鬃有r候,念過鄉(xiāng)村的學校,這是屬于小學的范圍,到十五歲就可以上大學了。但是大學并非每個人都能念,只有那些將來要當政治領導的貴族子弟以及民間的俊彥之士,也就是少數(shù)特別杰出的年輕人才能有這個機會。古代大學的基本目的是讓人受過大學教育之后能夠做官,知道做官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和何種修養(yǎng)。所以一般人都知道《大學》有“三綱八目”,最后是要治國、平天下。大家對于《大學》的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耳熟能詳,至于這本書的重要性何在?我先把它的背景大概說明一下!洞髮W》的背景古代有五經,《易經》、《詩經》、《書經》之外,還有《禮經》與《樂經》!稑方洝芬呀浭髁耍抖Y經》包括三部分:《儀禮》、《周禮》與《禮記》。儀禮是古代社會生活的各種儀式,包括男子二十歲加冠的冠禮、結婚的婚禮、喪禮與祭禮,還有同鄉(xiāng)的人喝酒、讀書的人見面等禮儀,這些都是儀禮的范圍,細節(jié)非,嵥。周禮是周朝的各種制度,三百六十行每一個行業(yè)都在內。但是時代遞演之后,制度大多已經更改,所以《儀禮》和《周禮》,一般人不太能夠理解,到漢朝時很多人已經弄不清楚,今天也很少有人去研究它們。《禮記》是把禮的精神,做比較完整的說明,反而流傳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