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寬懷:一誠法師談人生


作者:一誠法師     整理日期:2014-08-22 22:43:23

在本書中,一誠法師用利落精到的語言為迷航的人開示智慧,結(jié)合人們在工作、事業(yè)、生活、感情、為人處世等方面遇到的困惑,為
  這個浮躁多變的世界里內(nèi)心動蕩不安的人們,開出一劑安頓身心的良藥,引導(dǎo)我們修出一顆好心,修出一份寬懷。
  作者簡介:
  一誠法師:
  中國佛教協(xié)會名譽會長,前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1927年生,湖南望城人,1949年6月出家,1956年得近代高僧虛云老和尚受具足戒,得溈仰、臨濟法脈。1985年,任真如禪寺方丈。后歷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江西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2002年當(dāng)選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著有《以戒為師》、《云居山新志》等書。一誠法師以戒為師,以和為尚,一生苦修,致力于建設(shè)佛學(xué)院、寺廟,育才興教,堅持“人間佛教”的精神慈悲濟世,弘法足跡踏遍四海,在佛教界有相當(dāng)高的威望。
  目錄:
  心修好了,命就好了
  做一個明白人
  把心擺在哪里最好
  心清凈了,智慧就來了
  有信心是對自己的仁慈
  怎樣把自己看好
  人生十問,自省安樂
  沒有力量認錯的人,只能原地踏步
  善用內(nèi)在能量
  心以簡單為主,一門心思才成事
  有好的心態(tài)就有好的行為
  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趨
  千年鐵樹都能開花,還有什么事做不成
  有大企圖心,也要做好眼前的事
  心里放不下,是因為不想放下心修好了,命就好了
  做一個明白人
  把心擺在哪里最好
  心清凈了,智慧就來了
  有信心是對自己的仁慈
  怎樣把自己看好
  人生十問,自省安樂
  沒有力量認錯的人,只能原地踏步
  善用內(nèi)在能量
  心以簡單為主,一門心思才成事
  有好的心態(tài)就有好的行為
  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趨
  千年鐵樹都能開花,還有什么事做不成
  有大企圖心,也要做好眼前的事
  心里放不下,是因為不想放下
  不能求到就隨他去
  佛不能直接給你什么
  心寬待人,量大處事
  像海綿一樣虛心
  誰也不比誰特殊
  能勸說別人,也聽得進別人勸說
  對上恭恭敬敬,對下好言好語
  收拾輕視心和厭惡心
  多給別人一點空間和尊重
  你不好,我好,都是妄想
  化解干戈常自在
  爭論經(jīng)久不息時,最好的方法是諒解
  不好的事自己多承擔(dān)
  遇謗要忍得住
  不要聽到好話就歡喜,聽到壞話就苦惱
  只記住別人對你的好
  不以怨報怨
  化解干戈常自在,獨留玉帛耀長空
  予人以樂,解人之苦
  慈是予人以樂,悲是解人之苦
  智慧處事,慈悲待人
  惡來了可以用善來對待
  對所有生物都關(guān)懷
  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
  以愛去溫暖,以力來折服
  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
  給是樂,受是苦
  有條件、有代價的給予是一種痛苦
  一根針、一棵草也是施予
  給是樂,受是苦
  時刻想著付出太少、努力太少
  被需要是最好的價值
  為了什么而布施
  面多饅頭大,施多福亦多
  無雜相,把日子好好過
  白天吃飯,晚上睡倒
  執(zhí)著于做事,而不是執(zhí)著于煩惱
  不為過去懊悔,不為未來擔(dān)憂
  而今正好念彌陀
  平平常常,直直行去
  常思當(dāng)下立足的地方
  若是腳跟點地漢,何妨信步即登臨
  日子不好好過,就是折騰
  短促人生的活法
  停一停,化熱惱為清涼
  化熱惱為清涼
  忙碌過光陰,辛苦為誰忙
  看了用了就放下
  靜坐一須臾
  慢慢來,急不得
  花一天時間為自己開脫
  跳到圈外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放下負面情緒,堅定從容地去做事
  張弛有度,緩急有節(jié)
  放下了垃圾,提起了自在
  不能坦然面對富有,就是貧窮
  心完全被數(shù)字迷住,幸福就消失了
  名利不值得低三下四
  窮得連安寧的心都失去
  要放得下人生的“金缽”
  把握得住
  不要見到好的就想,想不到就嗔
  有財富不浪費,沒有財富不抱怨
  臭名遠揚
  過貧民的生活
  什么都不癡迷
  知足才能享受福報
  需求簡單一點
  得來不易的衣食受用
  合適就行,夠用就好
  清貧的生活,你會更安心
  沒有,也是好
  養(yǎng)生大法:內(nèi)心明朗平和做一個明白人
  22歲時去烏山寺頂禮拜佛,看到殿內(nèi)尊尊佛像,依稀覺得似曾相識,仿佛以前曾以此為家,有種歸家的很親切的感覺,心中無比歡喜,不覺托出“今來烏山寺,皈依故佛前……”一偈。自此辭別雙親,剃度出家,一系列過程,好比水到渠成。
  后來,有過一位居士和我談起出家的經(jīng)歷,問道:“為什么是皈依‘故佛’?”我說,其實“故佛”就是“自我”。打個比方來說,出家以來,雖經(jīng)歷無數(shù)艱辛磨難,卻從未改變初衷,信心不曾有絲毫動搖,這是因為烏山寺禮佛一事正是發(fā)現(xiàn)“自我”、找到“自我”的機緣?梢哉f,一旦認清了自己該走的路,就能在這條路上直直地行去,百折也不曾回頭。
  《華嚴(yán)經(jīng)》里講過,一切眾生“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誰的心呢?這里說的其實是自己的心。誰的識?就是自己的識。人一生只和兩種人相處,一是自己,一是他人。無論自處,還是與人相處,都好像在畫一個圓。這個圈以自覺、自度為圓心,以慈悲、利他為半徑,圓圈越大,世界越寬廣。
  佛祖常說“自度而后才能度他”,可見人生的圓要畫得圓滿,圓心的位置很重要,把自己度好了,認清了自己該干什么,該怎么做,才有余力和能力去度別人。這圓圈畫得自然也就圓滿了。
  說得更明白些,“自度”就是找到自己,認識自己,把自己找到了,才活得明白,才知道這一輩子要做什么。就像神會禪師在拜見六祖時,六祖問他:“你從哪里來?”這是一個充滿機鋒的提問,意在詢問神會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本原。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存在追根溯源: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有些人可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知道自己在社會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但這不是真正的對“自我”的認識。
  不如做個比喻,蓮花尚未出水時,埋在淤泥里的是一粒種子;出水后就長成了荷葉,接著還會開出蓮花,結(jié)出蓮蓬。那么蓮花的本原是什么?不是種子、荷葉,也不是花朵、蓮蓬,蓮花就是蓮花。“自我”也不是身份、地位、職務(wù),“自我”是去除一切外在的東西之后,最根本的那個“我”。人常常能認識諸世間,不能認識自己。大家的目光總是向外攀援,追求身外的東西,卻很少關(guān)注自己,F(xiàn)在講個故事,可能大家才明白。
  唐代有一位智閑禪師,有一次他的禪院里,來了一個小和尚,年紀(jì)輕輕,但是人很聰明勤快。他希望能夠盡快有所覺悟,于是去請教智閑禪師。智閑禪師就對他說啦:“既然你剛剛來這里,一定還不熟悉禪院里的師父和師兄們,你先去認識一下他們吧!
  小和尚聽了禪師的話,接下來的幾天除了日常的勞作和參禪,都積極地去結(jié)識其他的僧人。幾天之后他又找到智閑禪師,說:“師父啊,禪院里的其他禪師和師兄們我都已經(jīng)認識過了,接下來呢?”
  智閑禪師看了他一眼,說:“全部都認識了?”小和尚點頭。智閑禪師說:“不對,還有一個人你沒有認識,這個人對你來說,很重要啊!
  小和尚很疑惑,于是一個人一個人地去詢問,一間房一間房地去找那個對自己很重要的人,可是始終沒有找到。甚至在深夜里,他也一個人躺在床上思考:到底這個人是誰呢?
  有一天,他打坐完后,正準(zhǔn)備燒水做飯。去井邊打水的時候,他無意間在水面上看見了自己的倒影,這時候他才頓悟:原來,智閑禪師讓他尋找的那個人就是他自己。
  出家人不論身在何處、做什么事,都會一刻不停地修行自心。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慢慢地把心修煉得清凈、堅韌、安靜,就能夠在心如明鏡的狀態(tài)下,始終做到認清自己、把握自己。
  有居士就問和尚:“如何修心?”
  修心就是將心上堆積的垃圾清除干凈,做一個明白人,做到心中洞明,沒有迷惑,也沒有染污。具體講,就是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住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以持戒清凈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這六種方式在佛法中稱為“六度”,“度”,就是轉(zhuǎn)變。修心其實就是改心,把渾濁的心變得清凈,把混亂的心變得安定,把軟弱的心變得堅強。這不是出家人的專利,為名利、事業(yè)忙得團團轉(zhuǎn)的世人,更需要修心的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心中盤踞著貪欲、嗔怒、愚癡這三條毒蛇,眼中只看見名利欲望,求到了就歡喜,求不到就嗔怨。他們不知道名利欲望追求不盡,也沒辦法永恒,所以活得自私、焦躁,充滿痛苦。這樣的人,即使掉轉(zhuǎn)目光向內(nèi)看,心上也有重重的迷障,看不見真正的“自我”。
  人如果有智慧,會活得很明白、很自在,心就像一面鏡子,一塵不染,清楚照見周圍的環(huán)境,照見自身的能力、學(xué)識、因緣;對身外的名利寵辱看得透、看得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故意看低自己,只是不動不搖,坦然平和地行走!





上一本:活出自己的偉大 下一本:財富是一種心態(tài)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寬懷:一誠法師談人生的作者是一誠法師,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