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是面對著許多十字路口,每一個路口的選擇,尤其是關鍵路口的選擇常常影響乃至決定著人的一生。那么,人應該如何選擇?比如,當人年輕時是選擇出去闖蕩世界,為自己的理想奮斗,還是選擇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居家過日子?人際交往中遇到問題是選擇面對還是逃避?人與人相處是選擇親密無間還是保持距離?有了目標之后,采取漸修與頓悟何種途徑更好?生活中到底什么時候最重要?人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中心?本書正是一位哲學教師與他的學生在哲學課上對這些有關選擇的人生奧秘進行不斷探索的一個成果。它包括導言、正文和附錄三個部分。導言是關于書的內容所做的一個簡介。正文根據(jù)主題的不同分為五章,每章分為兩節(jié):學生們圍繞一個問題或案例提出各自的看法;老師結合哲學思想對學生的看法做出評析(第四章除外)。附錄是老師對人生的一些感悟。本書以探索為中心,密切聯(lián)系哲學與生活,深入揭示了人生道路的選擇問題,就像一部情節(jié)離奇曲折的偵探劇,既引人入勝,又富有啟迪。 作者簡介: 楊玉昌,1998年7月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哲學系,獲得西方哲學專業(yè)博士學位。同年9月到中山大學哲學系任教,2001年6月起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現(xiàn)代西方哲學和中西方哲學比較。 目錄: 導言: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 第一章故事里的人生 第一節(jié)歧路尋羊的啟示 第二節(jié)哲學與生活實踐 第二章理想與現(xiàn)實的選擇 第一節(jié)闖蕩還是穩(wěn)定? 第二節(jié)兩條伸向遠方的路 1.選擇闖蕩的理由 2.選擇穩(wěn)定的理由 3.父母與子女的關系 4.走出闖蕩或穩(wěn)定的困境 第三章人際交往中的選擇 第一節(jié)親密無間還是保持距離? 第二節(jié)面對還是逃避? 第三節(jié)關于面對與逃避的思考導言: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 第一章 故事里的人生 第一節(jié) 歧路尋羊的啟示 第二節(jié) 哲學與生活實踐第二章 理想與現(xiàn)實的選擇 第一節(jié)闖蕩還是穩(wěn)定? 第二節(jié)兩條伸向遠方的路 1.選擇闖蕩的理由 2.選擇穩(wěn)定的理由 3.父母與子女的關系 4.走出闖蕩或穩(wěn)定的困境第三章 人際交往中的選擇 第一節(jié)親密無間還是保持距離? 第二節(jié)面對還是逃避? 第三節(jié) 關于面對與逃避的思考 1.面對問題 2.逃避問題 3.超越面對與逃避第四章 在漸修與頓悟之間 第一節(jié) 漸修還是頓悟? 1.我贊成漸修 2.我贊成頓悟 3.第三種觀點 第二節(jié) 反思中國傳統(tǒng)中的頓漸之爭 1.頓漸之爭的緣由與焦點 2.頓漸之爭的意義 3.頓漸之爭與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 4.頓漸之爭與創(chuàng)新第五章 選擇生活中心 第一節(jié) 生活中到底什么最重要? 1.生活中最重要的是…… 2.生活中沒有最重要的 3.關于人生的選擇 第二節(jié) 揭示生活中心的奧秘 1.關于生活中心 2.作為生活中心的諸選項 3.沒有生活中心 4.有關選擇的幾個問題 5.幸福作為生活中心附錄:人生路上的感悟 1.走路 2.禪與生活體驗 3.認識自己 4.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5.兒時的星空 6.求索的道路參考文獻 后記 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幾乎每天都會遇到一些十字路口,通常我們都知道自己該如何選擇并且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己的路,因為我們心里清楚我們要去哪里,去做什么。偶爾,當我們在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迷路時,我們就會向當?shù)啬切┦煜ぢ返娜嗽儐栐撟吣臈l路才能到達我們想去的地方,如果周圍一時找不到人,就像在野外有時會遇到的情景,我們就只好自己去探索了。同樣,我們的一生其實也是一個不斷選擇自己要走的路的過程,需要我們去詢問和探索。作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人,我們有時也會在內心深處涌現(xiàn)出一種對人生的疑問:我們是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里去呢?生與死對于我們不也是一個十字路口嗎?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與周圍廣大的世界相比,我們個人的自我不論從空間上還是從時間上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那么,我們究竟為什么在此呢?這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嗎?我們身外與我們相對的這個世界是什么?我們身處其中的整體是什么?我們與它的關系如何?我們與其他人的關系如何?當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時,我們頓感茫然,似乎自己無力回答,那么,我們該向誰請教,如何探索呢?如果我們找不到這些問題的可信的答案,我們的生命豈不是被一種無知的黑暗所包圍著嗎?這樣一來,我們在走人生路時不是隨時都有可能掉進陷阱的危險嗎?如果我們不小心真的掉進了這樣的陷阱怎么辦?我們會因此而遭遇滅頂之災直至萬劫不復嗎?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對我們周圍的世界,對自己要走的路和要去的目的地有一種可靠的知識,就像旅行時有一個導游或一張旅行圖那樣,如果我們能夠與整體,與他人建立起一種良好的關系,我們的路是不是會走得更順利,更愉快呢?那樣我們最終將會達到我們要去的地方,那里將有我們所希望擁有的一切。這樣看來,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是否也需要偶爾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應當選擇的路呢? 古希臘流傳著一個著名的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神話故事,在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有兩處與路有關,一是俄狄浦斯在得知神諭預言他將弒父娶母的命運后,離開他自以為是親生父母的養(yǎng)父母,在一個十字路口與一個乘車的老人發(fā)生沖突并打死了老人,這個老人其實正是他的生父;二是怪物斯芬克斯要求過路的人猜一個關于人的謎,不能猜中的人就會被它撕碎吞食。許多路人因此受害。俄狄浦斯猜中了這個謎,拯救了忒拜城,他從此成為國王并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原來的王后即自己的母親為妻。這個故事中貫穿著命運女神令人恐怖、無法逃避的威力,而“路”在這一威力的實施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索福克勒斯把俄狄浦斯的故事寫成了悲劇。千百年來這個故事(悲劇)一直困擾著人們,也激勵著人們去探索人生之謎,思考人生的道路。作為一個獨特的生靈,人在生下來,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之后就會產生出“我是誰?”的疑問,這個疑問包括“我能認識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可以希望什么?”等一連串的問題(康德說他的哲學就是圍繞著這些問題而展開的),這些問題的實質就是人生道路問題。 在古希臘,阿波羅神廟上刻著“認識你自己”的箴言,而被神諭稱為“最聰明的人”的蘇格拉底卻說:“我知道我一無所知”。這說明“認識自己”既是人的一個必須完成的使命,同時也是人的一個承擔不起的使命。正如俄狄浦斯和蘇格拉底的命運所顯示的,不認識自己,人就無法生存下去,而認識自己,卻意味著人的毀滅。造成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只有生活著的人才能并必然會提出關于自己是誰的問題,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給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個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然而,生活著的人卻是處于人生的迷局之中,他無法跳出這一迷局,去擁有一雙能夠洞察一切的眼睛(God’seye),就像另一首流行歌曲中所形容:“你是不是像我曾經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頭”。人生的謎底恰在人生之外,是人所不可企及的。換句話說,人生的謎底就是死亡,認識自己就是“赴死”,是一項福柯所說的“屬于陰間的事業(yè)”。這樣一來人勢必陷入絕望,但從另一方面說人生的魅力也正體現(xiàn)在這里。尼采說:“如果人不是創(chuàng)造者,猜謎者與偶然的拯救者,我怎能忍受做一個人呢?”(1)“人生乃是一面鏡子,在鏡子中認識自己,我要稱之為頭等大事,哪怕隨后就離開人世!”(2)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保3)佛言:“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4)也許正是由于被這種人生的魅力所吸引,作為“愛智慧”的哲學才得以產生于古希臘并由此后一代又一代的哲人們像接力棒似地傳承著,前赴后繼地探索著。盡管他們中每一個人的探索都并沒有找到關于人生之謎的終極答案,而總是被后人所推翻,但這些探索至少在照亮著人們前行的道路,為人們帶來一絲安慰和希望。這種安慰和希望不僅是對與哲人同時代的人,也是對生活于其后若干年的人,后者雖然無緣與哲人謀面,但在讀到其文字時仍能感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心里頓時會涌現(xiàn)出一種溫暖的感覺,就像一個人在黑夜里獨自走路時突然看到遠處熟悉的燈光。叔本華說出了這種感覺產生的根源:“我相信一個人既想出了真實的東西,照亮了隱蔽的東西,那么,這些東西總有一天會被另外一個思維著的精神所掌握,會要和這精神攀談,使他愉快,安慰他。我們就是對這樣的人說話,如同類似我們的人們曾對我們說過話而成為我們在這生命的荒野上的安慰一樣!保5)人是一個多么奇特的生靈!他不能忍受黑暗,難以接受半明半暗,也無法承受光明。這是因為黑暗泯滅了人的智慧之光,半明半暗讓人陷于自相矛盾,無所是從,光明則令人無法忍受。人作為一個有意識的動物,既有盲目的本能,同時也有理性,有信仰,他的理性和信仰試圖照亮自身。因此人總是在生存著,思考著,希望著…… 本書反映了我在這些年從事哲學教學(包括哲學公選課教學和哲學專業(yè)課教學)中形成的一些有關人生中的選擇問題的探索成果。內容主要包括正文五章和一個附錄。正文五章取材于幾門課程的教學實踐,其中每一章都分為兩節(jié):一是學生在考試答卷中所做的思考;二是老師對學生的思考所給予的評析和總結。第一章通過一個成語故事闡釋了哲學與生活實踐的關系,對故事中“多歧路”的思考揭開了探索人生中的選擇問題的大幕。第二章討論了一位學生關于自己未來人生道路的一個常見的困惑:是選擇自己的理想外出闖蕩還是聽從父母的建議畢業(yè)后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居家過日子?這一討論涉及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與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具有典型意義。第三章探討了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兩個有關交往的問題,這一思考既可以幫助學生解除困擾,培養(yǎng)良好的社交能力,為未來個人的生活幸福和事業(yè)發(fā)展奠定基礎,同時也深入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處世哲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解決方案。第四章通過辨析中國思想史上著名的頓漸之爭,探討了人生目標和達到目標的道路問題,并由此對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作了詳盡的分析和考察。這一思考有助于個人乃至我們民族選擇和走上健康的發(fā)展道路。本章第二節(jié)中的內容大部分曾發(fā)表于《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8,5)和《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9,5),標題分別是:《論中國傳統(tǒng)中的頓悟與創(chuàng)新》和《從頓漸之爭看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變革》,不過在此作了一些修改。第五章探討了哲學公選課上一位同學提出的“生活中到底什么最重要?”的問題,對生活中心的各種可能選項,相關的選擇以及幸福作為生活中心的意義等進行了思考。附錄是我在多年求學和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人生感悟,其中前五篇曾發(fā)表于《禪》(1999,3;1996,3;1997,5)、《正覺》(2007,3;2007,5)等佛教雜志,這里稍有改動,最后一篇發(fā)表于中山大學研究生會主辦的《研究生報》(2000年1月1日),是我當時對自己過去的思想歷程所作的一個簡短的回顧,原名《思想的道路》,我在此改為“求索的道路”,同時對個別地方作了修改,補充了文中的倒數(shù)第二段,內容是對自己近十多年來的思想經歷做的一個小結。附錄中的內容是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這些思考有助于我們審視和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從內容上看,本書各章之間并無直接的聯(lián)系,顯得比較分散。事實上,本書各章節(jié)是在不同時間里獨立完成的,從較早編著的第一、四章和附錄到2011年下半年編著的第五章和2012年上半年編著的第二、三章前后時間相差有五、六年,在各章寫作的當時也沒有想到要把它們編輯成一本書。然而,當我最后把它們放在一起的時候,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各章節(jié)之間竟存在著許多相互呼應之處,這一發(fā)現(xiàn)令我感到愉快。也許這是因為本書各章的內容中始終貫穿著一種“探索”精神,都是對有關人生中的選擇問題所做的思考。的確,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需要一種像背負十字架似的救贖,而思想就是致力于這樣一種救贖。我們不知道我們能否通過思想完成對自己的救贖,但眾多的視角和深入的剖析至少為我們打開了新的視野。希望本書中的思想能帶給曾遇到和愿意思考類似問題的人一點啟迪。 事實上,我在多年從事哲學教學過程中總是不斷地接觸到學生們關于人生的一些困惑,這些困惑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具有哲學意味。后來我逐漸意識到,大學生們之所以會經常出現(xiàn)這些困惑是因為他們正處于人生的一個關鍵時期,面臨著諸多選擇,難免會陷入迷茫,從而對人生意義產生疑問。尤其是當今社會中貧富的懸殊、權力的不公、人際關系的復雜、求職壓力的增大、愛情的易變、婚姻的危機等等,都使得原本就沒有多少閱歷、心理脆弱的年輕人更加難以承受。近年來大學生以及打工者中頻繁出現(xiàn)的跳樓自殺事件正是這一點的反映。理解年輕人面對的問題是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我的公選課上一位同學在作業(yè)中寫道:我最近很為自己的道路感到困惑,是從政?從商?學術?說從政,我是有一個心理底線的,那就是作為當今一代的人,應致力于改變社會的惡習,創(chuàng)造新社會風氣,為受委屈的人辦實事。我總覺得大家沖著公務員而努力爬,最后為的是名,我怕以后自己也會這樣。說從商,在現(xiàn)在這個物質化、商業(yè)化的社會,我真正想要的是寧靜與樸素。我怕從商后,自己總從得益多少去思考,跟別人比較。說搞學術,家里的物質條件有限,我還是得出來工作賺錢,也不想當老師,我想要自由和挑戰(zhàn)。結果,每一方面都有好與壞,人要得一切是不可能的,我無法馬上作出取舍,仍在摸索,直到找到讓自己滿意的道路。這種關于人生道路的困惑引導著他們去尋求思想的指引,另一位公選課上的同學這樣談到自己的思想經歷:當我自己處于思維極度混亂,不安以及因充滿問題而對整個世界產生懷疑和否定時,我是多么渴望有人能站在高一層次的角度指點我漂泊的靈魂,可能真是這種極度渴望的思維發(fā)射返回,它果然實現(xiàn)了。我這學期一門專修課的老師在課堂上就講了很多宗教以及他的一些思想,并且推薦我們讀一些書。他并不是教有關心理或哲學類課程的教師,所以當他講這些時,其他同學驚奇并且不解的躁動聲您可以想象,但我卻感到驚奇,因為那些正是我想問的問題,真的如同在對我自己專門解答一樣。我因此相信,我的思維可以影響整個世界,因為很多偉人都留下過相似的話語:認定你想要的,然后堅持,它就一定實現(xiàn)。我們每個人都會或曾經經歷過這種思想的混亂和渴求,F(xiàn)在,讓我們就像這位年輕人一樣,去相信思想的力量,直面人生道路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