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讓我們放下、讓我們快樂、讓我們幸福的書,書中講了很多佛教中解決各種痛苦、放不下的不同方法,只要我們持之以恒,所有困難都會迎刃而解,輕而易舉得到快樂。無論是事業(yè)、家庭、愛情,全都變得一帆風順。 作者簡介: 1927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出生于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國際著名佛學大師,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1967年創(chuàng)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建200余所道場;創(chuàng)辦9所美術(shù)館,26所圖書館、出版社,20所書局,50余所中華學校、16所佛教叢林學院;著作等身,有110余種佛學著述,并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余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對佛教制度化、現(xiàn)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fā)展,厥功至偉! 目錄: 第一章人生就是放下 人的痛苦往往不在所得太少,而是擁有和想要擁有的東西太多。想要獲得真自在,就要學會放下。放下怨念,放下執(zhí)著,放下分別,放下一切的人與事。那時候你自會發(fā)現(xiàn),你不僅收獲了灑脫和快樂,還擁有了很多以前想要而不可得的東西。 放下我們心中早有的成見 舍就是得 不缺的就是沒有的 忘記理想 有是無,早是晚 彎腰做一個直立的人 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施者的放下 忘了佛從何處來 你舍是為你舍 害怕失去會阻礙前進第一章人生就是放下 人的痛苦往往不在所得太少,而是擁有和想要擁有的東西太多。想要獲得真自在,就要學會放下。放下怨念,放下執(zhí)著,放下分別,放下一切的人與事。那時候你自會發(fā)現(xiàn),你不僅收獲了灑脫和快樂,還擁有了很多以前想要而不可得的東西。 放下我們心中早有的成見 舍就是得 不缺的就是沒有的 忘記理想 有是無,早是晚 彎腰做一個直立的人 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施者的放下 忘了佛從何處來 你舍是為你舍 害怕失去會阻礙前進 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勿嫉妒別人的好 轉(zhuǎn)身不是認輸 過于依靠外力猶如盲者點燈 名利無心 看淡過去才能把握未來 忘記自己的能力 五蘊山 一無所有 搬走心上的石頭 快樂與煩躁 第二章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一樣東西是否值得擁有,不在于其本身的價值,而在于你是否需要。只有你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上糾纏,在那上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多,損失的就越多。找準自己想要的,才最有意義。 做回自己 尋找內(nèi)心的法寶 自己體悟而非別人教誨 回答與體悟 誰是后人 法身在變,佛心不變 珍貴的東西在心里 不留平常心 國師的禪心 知恩報恩 宜默不宜喧 不立于文字 雖是凡夫,但非凡夫 明心見性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轉(zhuǎn)身回歸純真的自己 第三章要明了世界,先明了自己 世上最難弄懂的不是深奧枯澀的道理,也不是形形色色的人,而是我們自己。只有弄懂了自己,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搞清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搞清什么是自己擅長的,搞清什么是自己能做的,搞清什么是自己想做的。弄清了這些,自然也就找準了人生的方向。 直下承擔 體驗自己比眾人的弱 跳出自己看自己 提起放下 虛空是無相無所不相 誰在井中 天生暴躁 虛空可曾對你眨眼 把塵勞放下 燈要點在心中 嘴上有不如心中有 勿讓外心掩蓋內(nèi)心 契理容易契機難 心中的一橛柴 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不可向你說 誰知道你? 一動不如一靜 心靜方能世界凈 禪門一言不易得 不如練心 虔誠的心 什么是本分事 別人不是我 做一個快活烈漢 第四章強者動手做,弱者看人做 不怕慢,就怕站。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去做,總有成功的一天。如果只是一味空想,結(jié)果定是一事無成。讓自己的眼睛動起來,手動起來,不要怕困難,不要怕吃苦,努力去做,總會有所成的。 用會做什么 無言之教 不能代替 享受并不是福 世上沒有不可救的人 洗碗掃地 木有本,水有源 凡事帶幾分禪心 安心做事 思不如行 牢記理想 沒時間老 一切皆禪 不像個人 不立文字 無言語 騎牛覓牛 生從何來,死往何處 真正的幽默是超越自己 身心自在 我也可以為你忙 從無得來 唯有一塵法,無二亦無三 賣生姜 我還有你呀 一喝有多重 第五章思維的廣度,決定人生的寬度 人生的輝煌,不在掌握的資源,也不在擁有的地位,而在頭腦。只要敢想,會想,愿意想,那么一定能讓自己的人生路更寬廣。一味給自己的思維設(shè)限,獲得的除了束縛再無其他。 急只會退步,執(zhí)只會錯誤 步步不迷,未失方向 不在那時,不在別處 聽人勸,吃飽飯 左右為難 心是佛,無心是道 嘴動不如手動 于無路處找出路 不說話也是法 誰是主,誰是賓 時間遙遠,其實只是一剎 禪不能離開生活 佛性是常,心是無常 否定就是肯定 以出世的心,面對入世的事 不落空間 吃出快樂來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何必太匆忙 生活的層面 不如等待 第六章有大格局,才有大人生 修養(yǎng)決定格局,格局決定人生。道德修養(yǎng)不僅是一種品質(zhì),更是一種力量。有了善,就有了別人的尊重;有了博愛,就有了大家的牽掛;有了寬容,就有了別人的認可。獲得這些以后,自然會收獲美好的人生。 緣起性空 為自己懺,亦為他人懺 善良是付諸行動的愛 生命是懷著愛意敞開自己 不自苦,不自惱 不作自了漢 無分別心 忍一口氣海闊天空 一休禪師的三件古董 博愛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著境見面 他已經(jīng)謝過了 慈悲的眼淚 智者輕己而重人 心懷善念自會讓你與眾不同 時時進取,不做糟蹋人 善是力量 心中有恩,才能圓融無礙 若有言說,皆非真理 以靜默報怨 不為身外之物所累 從忘我到無我 做個本分人 不說生死 責任與自覺 襟懷坦蕩,自然因緣責成 才涉思維,即非禪道 第七章心強大,才會無所畏懼 強大的內(nèi)心,不僅在于能忍常人所不能忍,還在于做常人所不能做。這樣的心堅定、決絕、不畏懼,不管遇到多大的風浪,都能安然處于其中。他們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在他們的眼里,除了自己的目標,再無其他。這樣的人也是更能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人。 智者尊敬人,但不畏懼人 心凈處處是天堂 凡事最怕認真 生死自如 拂去心中的灰塵 毅力與氣力 敞開自己 內(nèi)外一如,平等無二 像藝術(shù)家一樣去生活 言凈不如心靜 格局決定命運 心穩(wěn)生活才會穩(wěn) 萬事由法,法無定法 伸縮自如 看好心中的賊 守住自己的心 自信和膽氣 智慧的人獨處也不寂寞 人不會變,變的只是環(huán)境 自己有傘就可以不被雨淋 自家的寶藏 偷不走的財富 有與無 如果方向反了 先將心中的杯子倒空 實時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為 幸福來自于互相尊重 第八章于平常中發(fā)現(xiàn)不平常 有人害怕平常,有人拒絕平常,有人卻能從平常中發(fā)現(xiàn)不平常。前者常是焦慮的,也常流于平庸,后者則往往能取得成功。其中差別,就在于一雙慧眼。有了這慧眼,哪怕是每天都要經(jīng)歷的,也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同。累積這不同,也就有了質(zhì)變的機會。 形可變,性不可變 精通一門 不了解的才是真朋友 未來就是現(xiàn)在 直達本質(zhì) 沉默的朋友最真 一念得正,一念入邪 絕望即是希望 本性既明,便不難度化 偷不去 一口好牙 全身都是空空蕩蕩的 “依靠”不可靠 選擇沒有好壞 相信不存在的 不動心才是真修行 平常的舉動中也有大愛 滴水和尚 凡事一刻意,就容易走偏了 變通不是沒有原則 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誰最大 束縛原是自己束縛自己 母親的愛 明心見性 不做傳聲筒 半肯半不肯 找到善惡的源頭就是最大的善 功夫在事外 小事亦大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簡單”中的不簡單 待客之道 盡信書不如無書 輕易不言借 放下我們心中早有的成見 信徒到寺里禮佛上香以后,由一位年輕知客師引導到客堂休息。 坐定之后,知客師對肅立一旁的無德禪師說:“老師,請您上茶! 無德禪師趕快去倒茶來。 一會兒,知客師又說:“請老師去把佛前桌子上的灰塵拂拭一下! 無德禪師依言做了。 知客師又叫道:“今天還沒有替瓶花換水。” 無德禪師又趕快為瓶花換水。 之后,知客師又說:“老師,一會兒別忘了引導信徒到餐廳用飯! 無德禪師仍然唯唯答應。 知客師離去后,信徒對無德老禪師說: “剛才那位年輕知客師這般指使您做這做那,我實在是看不過去。請問那位知客師究竟和您是什么關(guān)系?” 老禪師非常得意地答:“是我的徒弟。” 信徒大惑不解:“既然是您的弟子,為什么對您那么沒禮貌?” 老禪師欣慰地說:“有這么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氣。我只要倒茶、擦拭灰塵、留信徒吃飯,寺內(nèi)其他的雜事都由他計劃安排。這給我很大的幫助,否則我會忙得很辛苦! 信徒聽罷,仍然滿臉疑惑:“真不知道你們究竟是老的大呢?還是小的大?” 無德禪師說道:“當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比較有用。佛教里有一句話: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寶。一般人都以為老的尊貴,其實,沙彌雖小,將來終會成為法王! “沙彌雖小,將來終會成為法王。”無德禪師可謂識人、識世。在有些人眼中,對于沙彌,待其成為法王后再尊重就可以了,何必現(xiàn)在。但無德禪師用他的行為昭告了世人,即使一個人現(xiàn)在很普通,甚至地位低微,也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凡人總是會無意間看人下菜,一個人現(xiàn)在落魄,便對他冷眼相向,待那人某日成了功名,又湊上前去。我們可以將這種行為說成是人情,但其實自己內(nèi)心也知道,這多少還是有些世故的。 真正的尊者,就是能擺脫這種世故,做到對事不對人,不管那人如今地位如何,只要他幫了你,亦或是做了善事,你就應該對他另眼相看,給予嘉獎。不要等人成了功名再湊上前去,憑空落得一個世故的稱號。你對人平等,人也會對你平等。你尊重弱者,比你強的自然也會尊重你。如果心內(nèi)有一把衡量別人的尺,那么,你總有一天也會被人量。放下這把尺,用平等心對待每一個人,你才能夠得到每一個人的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