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易經的思想,詳細辨析與老子思想的互通,使讀者在閱讀老子注解的同時,又能廣泛吸收易經的思想以及諸子百家的思想。老子講“歸根復命”,與孔子所講之“天命”“立命”等等又有何關聯(lián)?作者均在書中作了一一解答。最后作者得出一個結論,原來中國文化諸子百家思想的主導核心,便都是要使人能夠達到“歸根復命”與“安身立命”。這就是古人思想高瞻遠矚之處,是用天人般的視野為人類做出終極關懷。而正是因為歸根復命與安身立命的提出,以及儒家思想特別重視“知命”此一原則,從而導致古代興起了各種“知命”學說,產生了多種知命術。作者在書中也一并對古代的“知命”學說作了一定介紹,指出此種思想的根本核心,是要讓人知命革命,從而走向安身與立命,而不是陷入糟粕與迷信。該書匯通百家于一體,充分展現(xiàn)了古代的人文精神,為今天繁忙的人類社會,注入了一劑清涼。 作者簡介: 廖彬宇,筆名周易玄。1986年出生于貴州金沙。立志繼承、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信奉“知行合一”理念,并創(chuàng)立四為堂,發(fā)揚四為文化精神(即張載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為)。自幼自學自立自成,曾有“國學少年”之譽。并任全國大型公益行動——“春暉行動”顧問。 19歲起游學大江南北,兼及講學;20歲起撰寫《國學旨歸——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系列叢書;22歲受聘于清華、人大等高?妥v學,并任多家集團董事及顧問;23歲后定居北京;25歲受聘為南京師范大學研究員、兼職教授;26歲任北京大學教育文化與品牌戰(zhàn)略研究所副所長;27歲任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社會責任與中華文化研究所執(zhí)行所長、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所所長。曾主編出版《老子新學大全集》等作品。 作者語錄 每臨大事有氣節(jié),不信今時無古賢!——周易玄BLOG 一心不二,應識三教四大之旨,漸除五蓋,行六波羅蜜。并有七日克期決心,不離八支正道,使得九心生住,而獲十力圓滿。經百千億萬劫,學百丈懷海,堪忍堪行;證千手 廖彬宇,筆名周易玄。1986年出生于貴州金沙。立志繼承、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信奉“知行合一”理念,并創(chuàng)立四為堂,發(fā)揚四為文化精神(即張載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為)。自幼自學自立自成,曾有“國學少年”之譽。并任全國大型公益行動——“春暉行動”顧問。 19歲起游學大江南北,兼及講學;20歲起撰寫《國學旨歸——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系列叢書;22歲受聘于清華、人大等高?妥v學,并任多家集團董事及顧問;23歲后定居北京;25歲受聘為南京師范大學研究員、兼職教授;26歲任北京大學教育文化與品牌戰(zhàn)略研究所副所長;27歲任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社會責任與中華文化研究所執(zhí)行所長、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所所長。曾主編出版《老子新學大全集》等作品。 作者語錄每臨大事有氣節(jié),不信今時無古賢!——周易玄BLOG一心不二,應識三教四大之旨,漸除五蓋,行六波羅蜜。并有七日克期決心,不離八支正道,使得九心生住,而獲十力圓滿。經百千億萬劫,學百丈懷海,堪忍堪行;證千手千眼,萬壽無疆,普度億兆生民,究竟涅槃!芤仔200014歲 “只要給我一個支點及一根足夠長之杠桿,我便可將地球撬翻!”阿基米德此言對我而言,支點便是本心,杠桿則是思想!唯本心可使人站立,唯思想能無限延長!——周易玄·200115歲 別人都把我當奴僕時,我要做人;別人都把我當人時,我要做奴僕!——周易玄·200216歲 襟懷氣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未能攖于吾心,慷然而有志于天下!芤仔200317歲地球不會因我而停止轉動,但世界會因我而有所不同!芤仔200519歲何謂三立三爭?曰:“為家人爭氣,為自己爭名,為民族爭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立言!非爭不能立,非立不能定。三爭以成人道,三立以應天道。”——周易玄·200822歲 自處謹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遇事決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更能超然,便得安然!芤仔201024歲人,未必能讓自己偉大,但定能使自己崇高。而真正崇高者亦勢必偉大。崇高之人,必有極強之心力,有超于常人之感悟與內證——更能洞悉宇宙人生之本真。故能慈,故能愛,故能行……正因有此特殊感悟與感受,而能生出不朽之信念并及擔當之精神。但問狂瀾誰力挽?天生砥柱峙中流!——周易玄·201125歲 目錄: ◎第一章提綱挈領,道德之門· ◎第一節(jié)道之溯源 ◎第二節(jié)道之總論 ◎第三節(jié)老子群證 ◎第二章相反相成,相輔相成· ◎第一節(jié)老子本易 ◎第二節(jié)老子與無相 ◎第三章與世不爭,無為大治· ◎第一節(jié)老子本易 ◎第二節(jié)文史通證 ◎第四章渾樸一體,和光同塵·45 ◎第一節(jié)老子本易 ◎第二節(jié)辨析 ◎第五章大開大闔,默而守中· ◎第一節(jié)辨析◎第一章提綱挈領,道德之門· ◎第一節(jié)道之溯源 ◎第二節(jié)道之總論 ◎第三節(jié)老子群證 ◎第二章相反相成,相輔相成· ◎第一節(jié)老子本易 ◎第二節(jié)老子與無相 ◎第三章與世不爭,無為大治· ◎第一節(jié)老子本易 ◎第二節(jié)文史通證 ◎第四章渾樸一體,和光同塵·45 ◎第一節(jié)老子本易 ◎第二節(jié)辨析 ◎第五章大開大闔,默而守中· ◎第一節(jié)辨析 ◎第二節(jié)老子本易 ◎第三節(jié)百家通證 ◎第四節(jié)中字廣義 ◎第六章固蒂深根,用之不勤· ◎第一節(jié)辨析 ◎第二節(jié)略論 ◎第七章抽身事外,大公無私· ◎第一節(jié)老子本易 ◎第二節(jié)文史通證 ◎第八章似水人生,上善若水· ●韓寒現(xiàn)象已經讓世人產生了思考,周易玄現(xiàn)象則將令世人在震撼之后,再度深思!吕司W(wǎng) ●少年孔子,我的國學導師!艂ィ80后作家,新概念文學獎得主,作品多次入選中國地方中學/大學教材及中高考試卷。 ●風采風流,少年才。 芤最A測學學者邵偉華 ●十八歲的年齡,卻有八十歲的見解與文筆,假以時日,定成大器!兑捉洝穼W者凌志軒 ●國學精髓,后繼有人。——中國周易學會會長劉大鈞 ●千古不多獨行人!娫~楹聯(lián)家蕭錫義 ●小小年紀,精神可嘉!讓W一代宗師霍斐然 ●含鬼神之功,非術士所能,探天地之奧,得圣賢之魂!鹗裤y行全球副總裁李博謨【字畫箴言】 ●博學宏詞!麜页蓜 ●上天下地,參贊化育。天地雖大,頂天立地。我在其中,立德立功。我亦不微,舍我其誰?——著名人民藝術家郭元遠 ●韓寒現(xiàn)象已經讓世人產生了思考,周易玄現(xiàn)象則將令世人在震撼之后,再度深思。——新浪網(wǎng)●少年孔子,我的國學導師!艂ィ80后作家,新概念文學獎得主,作品多次入選中國地方中學/大學教材及中高考試卷。●風采風流,少年才俊!——著名周易預測學學者邵偉華●十八歲的年齡,卻有八十歲的見解與文筆,假以時日,定成大器!兑捉洝穼W者凌志軒●國學精髓,后繼有人!袊芤讓W會會長劉大鈞●千古不多獨行人。——著名詩詞楹聯(lián)家蕭錫義●小小年紀,精神可嘉!讓W一代宗師霍斐然●含鬼神之功,非術士所能,探天地之奧,得圣賢之魂。——瑞士銀行全球副總裁李博謨【字畫箴言】●博學宏詞。——著名書法家成劍●上天下地,參贊化育。天地雖大,頂天立地。我在其中,立德立功。我亦不微,舍我其誰?——著名人民藝術家郭元遠●睿智尚宏文,悟得玄機妙,轉益多師受益多,博采明精要。四象闊心胸,步履云游道,百尺竿頭更躍升,何止神州小。——著名學者詩詞大家蕭錫義《卜算子·贈易玄》●《易經》這門玄而又玄的學問,其深奧晦澀常使人望而止步。因此,掌握了這門知識的人通常被看成智者,精通這門學問的人就被稱為高人了。易玄,這個生在八十年代末的年輕人,竟在易學界被同行們推崇為“神童”而受到敬重,置身于高人行列,這不多見。他小學六年級就開始涉獵易經,一路走來,花出多少心血吃了多少苦頭和遇到多少坎坷我不清楚,在易學研究上有多深的造詣我也不知道。但有幾點我感覺到了,他被資深易學家們所看好和器重,他在全國重要的易學機構中有一席之地并身兼要職,他正在干支哲學中深入研究并非常自信,他在網(wǎng)上毫無保留地為網(wǎng)友指點迷津,他被清華大學請來上國學課……在往后進一步的交流中,相信對他我會了解得更多! ——世界大型紀錄片《風水中國》總導演張義寬●一見面,筆者便被先生那少年英俊、穩(wěn)重淡定的氣質所吸引。談到周易,先生對易學的執(zhí)著追求、對易理的認識和理解真令人嘆服;作為當今最年輕的周易學子,先生廣結朋友,游歷了中國大半名勝,遍訪易學界精英,他的精神毅力值得敬佩;閱讀先生的學術巨論,深受教益。筆者十分感慨地為先生贈言:易壇翰苑花竟放,儒雅新秀周易玄。——潮汕地區(qū)文聯(lián)主席陳志洪●最初看易玄的照片,覺得他是一個清秀、聰靈、帥氣、敏慧的少年?墒呛髞砜吹揭仔奈淖治彝耆徽饝伢@服了。想不到他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底蘊和修為,他的深邃睿智讓我心悅誠服,他的凝重練達讓我嘆為觀止。超脫的氣質與靈動的才思、不凡的見解簡直就是罕見的少年奇才。日后必成大器,前途不可限量。真誠地期待易玄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成為思想?yún)擦种幸欢浣^艷的奇葩異卉。 ——琴蕭(湖南大學碩士研究生)●我曾問他不需要文憑么?生計怎么辦。他的回答出乎意料,卻又合乎情理。他說:“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只要有德,就會‘無為而無不為’,不求自來,不爭自得。‘德不孤,必有鄰。’走到哪里,都一定會有知己。失去的,也許是一張文憑。但得到的,卻是終身的受用!彼幕卮,擲地有聲,卻令我陷入深思! ∑吣旰蟮慕裉,他二百多萬字的國學論著即將出版。當他將沉甸甸的書稿拿給我時,我心中卻很平靜。我預料到他必然有今日。他是一個喜歡分享和奉獻的人! ∷阉囊娊庑凶C,融入筆下,給天下人一個交待、一個匯報,而同時,他自己身體力行,來感召更多的同齡人、少年人,一起去為往圣繼絕學,敢于把重任擔在肩上。他的家里,掛著一幅字——“受國之垢”。這是老子的句子:“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彼羞@樣一種“鐵肩擔道義,大筆著文章”的赤子情懷,所以當他有這樣一部大作時,我是并不感到詫異的! ∷谑藲q時曾去拜訪過著名學者劉大鈞先生。沒想到九年前的劉大鈞先生就曾“以國士之禮待之”。九年來他們互相沒有過聯(lián)系,或者沒能夠聯(lián)系。九年后,我又促成了他們的第二次見面。大鈞先生送了他主編及他的專著百余本給易玄,還有從《周易研究》學刊創(chuàng)刊以來每一年的所有合訂本,僅此,就能看出大鈞先生對這位年輕人的厚愛與看重。他如此年輕,其著作也許還有待完善與提高,即便如此,他今日已取得如此的成就足以令人驚訝與贊嘆。他的一生將會取得怎樣的學術成就,我也無法預知。但是在他的第一部著作《國學旨歸》問世之際,我應該對他表達我來自內心的祝福與敬意,也對他表達一種登高行遠的期許! 薪穑袊幕芯吭焊痹洪L、中國新聞社原社長、黨委書記●我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多出易玄先生這樣的青年,則國家大幸!同時我也相信,在易玄先生著述問世之后,也必將有更多的年輕人,將放慢腳步,回首重新審視我們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我堅信將會有更多的青少年孩子會從喊殺震天的電子游戲中回過神來,我也堅信將會有更多的青少年孩子會從快餐文學、會從三俗文學中回過頭來。他們將會回歸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抱負大境界的傳統(tǒng)精神中來。因為在他們的同齡人中,有一個年輕人,為他們做出了表率! 少年強則國強! 我想,這應該就是這部讓我感受到了厚重的著作問世的意義所在! ——李永忠教授,中國紀檢監(jiān)察學院副院長,中國制度反腐專家◎第五章大開大闔,默而守中◎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虬自挘禾斓責o所謂仁慈,它無所偏愛,對待青草與小狗都是一樣,任憑萬物自然生長。那么圣人的至仁,其實也和天地對待萬物一樣,對百姓都沒有親疏貴賤的分別,讓人們自由發(fā)揮。(按:這應該就是人盡其才,各得其所的和諧社會吧?)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的內里看起來好像很空虛,但風卻永遠不會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萬物就生生不息。政令繁苛,疲于應對,無所不用其極,不如保持中庸虛靜,守心、安心、明心之道!虻谝还(jié)辨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贝颂幹,不作儒家“仁義”之仁解,否則不通也。天地有大愛,圣人有大德,何謂不仁邪?許慎《說文解字》云:仁,親也!抖Y記·經解》云:上下相親謂之仁。芻狗,即草扎之狗,用以祭祀。清人魏源云:“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此解甚簡,難以深明!颉肚f子·天運篇》云:“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樵者取而爨之而已!贝搜缘弥。王弼解此二句曰:“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庇嘁獯苏f不然,王注應有誤。明代高僧憨山大師釋德清解此四句曰:“芻狗本無用之物,而祭者當用,不得不用,雖用而本非有也。故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雖是愛養(yǎng)百姓,不是有心要愛,蓋由同體相愛,不得不愛,雖愛而無心。譬如芻狗,雖虛假之物,而尸之者,當重不得不重,雖重而知終無用也。故曰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此解甚精!此一節(jié),則言天地不私親,眾生平等,皆能受天地惠澤,則眾生皆會感恩天地,愿意將自己以祭祀天地表示尊敬;圣人不私親,視百姓俱為一體,故百姓感恩圣人,愿以自己祭祀圣人表示尊敬。這個祭祀,可引申為尊敬!虻诙(jié)老子本易◎老子此論,源于乾坤二卦,《乾卦》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钡率┢,而能周全?鬃右嘌裕骸熬又芏槐龋∪吮榷恢。”(《論語·為政》),與老子之言,有何別異哉?天地便即乾坤二卦,乾坤之德,便是生養(yǎng)萬物。《系辭傳》作者讀易,總結乾坤之性,云:“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而老子此處將乾坤(天地)喻作橐籥,橐為坤卦,代表地,橐,《說文解字》云:“槖,囊也!币隇檠b載、承載、包容,皆是坤卦之特性;籥為乾卦,代表天,《爾雅·釋樂》云:“籥,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從品侖。侖,理也!被a為古代之樂器,如笛,其形直,為天之特性(其動也直)。天主動,虛而不屈,發(fā)動則能生萬物;地主靜,故人應效仿大地,“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如此將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與《系辭》“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兩相比較,是否發(fā)現(xiàn)其所表述之性質,竟然十分貼切!颉断缔o傳》作者又言:“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后一句“往來不窮謂之通”與老子“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何其神似?后人將橐籥作風箱解,雖戰(zhàn)國時便有橐籥此一類于風箱之物什,然于此不夠貼切,一動一靜,一直一辟,則非乾坤何能耳?《莊子》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筐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樵者爨之而已。將復收于篋衍,必反為怪。今夫子取先王已陳之芻狗,是不將鄰乎行者之踐、樵者之爨也。惜哉!薄颉段淖印吩唬骸疤斓刂,以德為王,道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其內,不以事貴。故不待功而立,不以位為尊,不待名而顯,不須禮而莊,不用兵而強。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奪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夫教道者,逆于德,害于物,故陰陽四時,金木水火土同道而異理,萬物同情而異形,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故圣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夫慈愛仁義者,近狹之道也。狹者入大而迷,近者行遠而惑。圣人之道入大不迷,行遠不惑,常虛自守,可以為極,是謂天德!鄙w莊子及文子,其本當與老子相通。而多言數(shù)窮者,非徒老子有此名教,佛家亦有此教。言為人者,應謹慎自持,不可任性妄為,否則造下惡業(yè),必當自食惡果。◎第三節(jié)百家通證◎佛家有三業(yè)之說,分為身、口、業(yè)三業(yè)。第一,身業(yè),指身所作及無作之業(yè),有善有惡,若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等為身惡業(yè);若不殺、不盜、不淫,即為身善業(yè)。第二,口業(yè),又稱語業(yè)。乃指口所作及無作之業(yè),亦有善惡之別。若妄語、離間語、惡語、綺語等為口惡業(yè);若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綺語則為口善業(yè)!独献印酚钟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嘉人”,皆是教人種下善口業(yè),善身業(yè),種善因必結善果,種不善因,必結不善果。蓋老子之道,亦如是焉!俗語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皆有根于此。《易經》中又謂“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刹簧骱?”即可與此相參。第三,意業(yè),乃是由意所起之業(yè)。亦有善惡,若貪欲、嗔恚、邪見等,即為意惡業(yè);不無此等意,則為意善業(yè)。而老子所謂之“少私寡欲”,亦是言意業(yè)之論也。言出于口,口者,兌卦也。兌為缺,泄氣之所,兌為毀折,損害之器。故曰“多言數(shù)窮”,此亦為《易經》示象之理矣!◎《雜譬喻經》中,亦有一則典故譬喻,教人不可隨意開口。寓言云:“昔者,有甲魚遇旱,湖水干涸,不能至有食物之水池。時有大鶴至其旁,甲魚求它幫助,大鶴即銜其飛過都邑。甲魚一直不肯沉默,見塵世而心生好奇,便不斷詢問。大鶴便開口回答,剛一開口,甲魚就墜落于地,被人所屠食。人若不自重,不慎言,將同此譬喻。信口誹謗或贊嘆,易為墮落之因。”(參見中國書店《乾隆大藏經》,2009)言之鑿鑿,豈能不慎之!◎故老子所謂之“多言數(shù)窮”,實則可追溯至《周易》思想!吨芤住は缔o傳上》云:“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币嗫蓪⒅c其他諸家所謂之“言默”問題相比附參證。老子認為可以言說之道,便非常道,故而主張“行不言之教”而重“默!彼^“言知不知,知者不言”等即是。儒家雖也深知“默”之重要,然其亦兼重于“言”,而主張言欲求其“亨”、適于“時”,所謂“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薄蛟K伯衡《默齋說》云:“夫言傳不可也,豈不可心授乎?夫言求不可也,豈不可心領乎?焉有心授心領而不默焉而契,若針之于石者乎?此非茍默而已矣。誠以為道至微妙,非言語所能形容也,茍闡道而亊乎言語之末,非惟不足以盡之,且將開是非之端,而好奇立異者,不勝夫紛紜也。孰若默示以行,而使之默悟之為意哉!……游于夫子之門三千人,而秀出其間者獨顏回,……甚矣默之難也!是故顏回慎默也,慎默而后恭默,恭默而后淵默。雖堯舜之治天下,亦豈外淵默哉?”(《蘇平仲文集》)此即為道者,言不如默之論!蛉寮乙嗌踔啬。譬如《論語·陽貨》便云:“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大辯若訥!倍兰依^承人莊子,亦發(fā)揮“寡言”之論!肚f子·齊物論》云:“辯也者,有不見也。”“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莊子·則陽》云:“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議有所極!薄蚶献铀^之“多言數(shù)窮”,便是指出“言多必失”之理。明于“多言”之弊,并非是教人緘口不言,而是寡言、少言。當“言必有當”、作“有道之言!薄蛉粢匝阅瑸榫}口,則皆有責!俄n非子·南面》云:“主道者,使人臣必有言之責,又有不言之責。言無端末;辯無所驗者,此言之責也。以不言避責,持重位者,此不言之責也。人主使人臣言者,必知其端末,以責其實;不言者,必問其取舍,以為之責,則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則皆有責也。”◎而由言可以觀人,則言多易惹是非,莫若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