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精心撰述、充滿智慧的作品。作者在知識與社會之間,敏銳地發(fā)現了二者的緊密互動,并通過對香港本土最新寫作的評論,進而全景式地評述了當下香港的社會變動與精神狀態(tài),記述了最具公共關懷的香港知識人參與和推進香港社會發(fā)展的點點滴滴,可以見微知著,可以未雨綢繆。49篇精彩的札記,即是49個典型的文化樣本和實踐樣本。區(qū)事國事天下事,從這里讀懂香港,讀懂中國乃至未來。 作者簡介: 鄺穎萱,香港最具思想力和公共關懷的知識女性,《讀書好》雜志總編輯及NOW電視《讀書好》節(jié)目主持人,香港時下最具原創(chuàng)力的出版機構——上書局及小書局的掌門人,并投身動物文學創(chuàng)作,在內地出版有《帶著Goldie去旅行》《晚福:Ducky婆婆》等作品。她在書本創(chuàng)作、出版及宣傳推廣方面都留下手指紋,也嘗盡其中的喜與悲。 目錄: 龍應臺 大國崛起在于思想開放 陳冠中 粵港結合另起爐灶 陳云 執(zhí)正港式壞鬼中文 蔡子強 從T-34領悟人生 鄧小宇 尋找錢瑪莉接班人 黃念欣 《盛世》:香港罕見小說體 鄧小樺 我眼中的80后 董啟章龍應臺 大國崛起在于思想開放 陳冠中 粵港結合另起爐灶 陳云 執(zhí)正港式壞鬼中文 蔡子強 從T-34領悟人生 鄧小宇 尋找錢瑪莉接班人 黃念欣 《盛世》:香港罕見小說體 鄧小樺 我眼中的80后 董啟章 村上春樹《1Q84》:繼續(xù)尋找自我 董培新 畫筆下的金庸 楊天命 命與理 鄒頌華 旅游指南不是圣經 陳惜姿 活的教材天水圍 蔣匡文 《通勝》現代啟示錄 劉斯杰 創(chuàng)意+技術=Pop-Up 中野嘉子 飯煲社會學 傅偉強 電子閱讀新體驗 蔡芷筠 時間站在我們這邊:《站在蛋的一邊──香港八十后》 顧小培 尋根究底:《美肌之食──從抗敏到正能量護膚》 陳健民 寸土必爭:《走向公民社會》 尤小茜MarysiaJuszcakiewicz 橋梁 梁家權 味道記憶:《說不出口的細蓉》 蔡東豪 香港好友:《金融是文化》 王澤 兩代老夫子 林載爵 文化超越 潘國靈 感性香港:《親密距離》 潘小濤 愛恨中國 陳曉蕾 綠色傳道人:《一家人好天氣》 趙廣超 文化苦力:《我的家在紫禁城》 許寶強 主流以外:《限富扶貧——富裕中的貧乏(新編)》 葉蔭聰 懷舊社會:《為當下懷舊──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 葉輝 堆沙者:《最薄的黑最厚的白》 嚴劍豪 網上潮聲 潘毅 時代創(chuàng)傷治療者:《大工地上中國農民工之歌》 鄭宏泰 本土價值:鄭宏泰、黃紹倫《一代煙王──利希慎》 李怡 回首:《細味人生100篇》 李志清 漫畫的驕傲:《那年的天空很藍》 伊藤彥子 游戲中學習:陳伸《謎你香港──通通識》 廖偉棠 小島詩人:《出離島記》 龐一鳴 一個人的力量:《就系唔幫襯地產商》 呂大樂 為中產告解:《中產心事──危機之后》 劉保禧 哲學的慰藉:《不是雞精──幸福哲學六論》 黃兆輝 管治技藝:《新后現代管治:從市政管理看最深層矛盾》 張彧暋 日本趣味:趙永佳、張彧暋《日本?趣味?想象——八十后御宅筆記》 藍詩玲JuliaLovell 歷史政治學:TheOpiumWar:Drugs,DreamandtheMakingofChina(《鴉片戰(zhàn)爭》) 黃世澤 不畏土豪劣紳:《土豪劣紳》 加藤嘉一 愛國游戲 張鐵志 搖滾政治:《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黃英琦 經營香港:《改革戰(zhàn)記──營造灣仔》 洪承禧JohnHung 寫作的救贖:MasterofNone 網上潮聲 鄺:民間保育大浪西灣這本書為什么會叫《七俠四義》呢? 嚴:講到《七俠四義》的出處,就是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有份主演的同名電影。電影大概是講述一群武士去幫助受欺壓的農民擊退山賊,成功保衛(wèi)家園。最后那群武士總結說,取得勝利的不是他們,而是一眾農民。所以我們定書名時就覺得這相當符合大浪西灣事件的環(huán)境,我們做了點事限制大浪西灣被發(fā)展商胡亂發(fā)展,最后得勝的是廣大的市民,因此就取了此名。 鄺:你是七俠的其中一俠嗎? 嚴:有幸是。 鄺:這次民間抗爭前后只用了二十一日,當中有沒有特別的要訣?這次抗爭跟以往的有大分別嗎? 嚴:要訣不敢說,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但跟十年前一班要保護大浪西灣的朋友最大的分別是,我們多用了網絡的力量、網絡的平臺,因為我們就是透過Facebook將訊息傳播開去,再在Facebook討論跟進的行動,在Facebook開始,才回到現實上人與人面對面傾談實際的行動。這樣就節(jié)省不少時間,因為不用像以前要打電話發(fā)電郵,所以只用了二十多天的短時間,就制造了在公眾層面可見的一股力量,可能因此政府就要給點反應市民。 鄺:剛才跟你聊天時,你說那群組已經有八萬人,實際的數字大概是? 嚴:直至今日大概有八萬三千人,已經沒有之前增長得那么快,不過我們都有繼續(xù)在Facebook群組內更新資料,起碼讓多點人繼續(xù)關注事件。我們也會主動把信息發(fā)散給其他Facebook的用戶,讓他們繼續(xù)關心這個群組的發(fā)展。 鄺:明白。我聽說這個群組一開始時,每天有過千人加入,是這樣嗎? 嚴:對。最厲害時是每小時幾千人參加。最初幾天很快已經去到一萬二萬左右,我們在家中望著計算機,感到很驚喜,原來有這么多人支持我們的行動。 鄺:完全是始料不及的。 嚴:真的沒想過。 鄺:現在政府的政策跟城市規(guī)劃委員會的機制是否已經到了無法捍衛(wèi)公眾利益的地步,只能靠市民自己組織起來向前沖,自求多福呢? 嚴:我想機制是存在的,執(zhí)行上就有很大分別。為什么現在要市民自己多走一步,主動地逼政府,就是因為機制不去推動,執(zhí)行機制的人不會有這么高的效率。我覺得機制是有的,但我們要多參與,多給壓力,機制才是有效的。 鄺:這樣就可以推動,否則機制就空有其名了。 嚴:其實從這幾次事件可以看到,坊間去推動,去給壓力,政府是會逐步響應的。我很相信如果不是民間有這種強烈聲音,政府辦事不會如此積極的。 鄺:大浪西灣的經驗會否發(fā)展為一套群眾保育運動的模式?另外,在推廣出去時,會令更多人投入保育的行列嗎? 嚴:我們覺得已經有成功的模式了。好像南生圍,大家發(fā)覺先是Facebook上有一個大家接受的議題,然后大家可以在該平臺先討論初步的事情,再做實際的工作。這個模式在大浪西灣事件中實驗過,成功了。今次保護南生圍也是有團體在Facebook設立群組,然后辦一些活動,比如去南生圍旅行之類。也不只是辦活動的,之后我們這些群組的用戶要做的,就是不斷把有用的數據、政府的文件放上網,讓大家知道得更多。除了這條戰(zhàn)線,就是要辦點活動,例如導賞團,給他們一些信息,讓他們知道保育也要先了解事件才可以去做。這樣就算他們足不出戶,透過計算機也可以給點反應,做點事情。 鄺:我知道你用了一種不是太激烈的方法。你的書中就有提及一些較年輕的參與者在開始時,希望采取一種較激進的手法,到最后你們反而用了一種比較平和的手段去處理整件事。當中過程是怎樣的? 嚴:因為我給整個群組的意見是,我認為這件事是細水長流的,不是到某個階段完成了就不用繼續(xù)下去。 鄺:我看到你在書中說燒溪錢、撒衣紙這些。 嚴:燒溪錢畫面是很震撼的,但你不能排除在這種過程中會趕走一班本來已經不太愿意表態(tài)的人。因為我是記者出身的,如果我們要令更多人關心事件,就要取一個中庸之道,才可以令坐在電視機前、計算機前的人都愿意多走一步,去支持這件事。因此我們就定調,那些較為激烈、搶眼的行為就會較少,爭取主流大眾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