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帶領(lǐng)讀者身臨其境觸摸云南的游記。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觸記錄了云南大部分地方近20年的變遷。作者是云南土著,十余年來,將休假時間交給了熟悉又陌生、遙遠又親近的故鄉(xiāng)——云南,獨自走過了云南的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感受著時代在這片風情多樣的土地上的變化,呼吸著來自土地深處卻正在飄散的芳香…… 作者簡介: 張家榮,1972年出生于美麗的云南,1997年畢業(yè)于云南大學法律系,同年入伍,現(xiàn)轉(zhuǎn)業(yè),居湛江,供職于某事業(yè)單位,業(yè)余旅行作者。 目錄: 小引:轉(zhuǎn)身即背影 卷一:遙遠的紅河(1999年1月) 卷二:夢境版納(2000年12月) 卷三:雨季滇西北(2001年7月) 卷四:從版納到騰沖(2003年1—2月) 卷五:街子上的農(nóng)耕年代(2003年11月) 卷六:奇彩邊境(2004年7—9月) 卷七:被“遺忘”的地方(2006年1月) 卷八:曲靖與昭通(2007年5月)當記者二十多年,全國各地跑遍了。就省份而論,我最喜歡的是云南和內(nèi)蒙。 云南我去過多次,南到西雙版納、瑞麗,西到麗江、瀘沽湖,甚至連云南人都很難得去的高黎貢山、怒江峽谷我也去過。 云南的山水秀美,但又不失壯麗。云南的山很挺拔,但多煙霧繚繞,讓人充滿幻想。云南的水曲折蜿蜒,但又不失氣勢,真正是靜若處子,動如野馬。比如瀾滄江,上游高山峽谷,落差巨大,如千萬匹脫韁之野馬,充滿野性。而到了西雙版納,江水又一下子變得安靜,像傣族少女般柔美。 同樣是秀美,云南與江南不同,江南有太多的刻意雕琢,多少有點小家碧玉的矯情。而云南不是,那是大自然鍛造出的至柔之美。如果你到西雙版納或者瑞麗的傣家村寨的竹樓里住一夜,早晨六點以前起來,就能體會到我所說的這份不同于江南水鄉(xiāng)的柔美:薄霧輕籠、鳳尾婆娑,五顏六色的傣族婦女在塔狀的水井前梳洗的情景讓你宛若置身仙境。 熱愛云南并不僅僅為其秀美的景色。在我眼里,云南是具有靈性的。我常和人說,多數(shù)地方只能看風景,而在云南是可以體會風情的。 ——蕭然卷一:遙遠的紅河(1999年1月) 這是一次沒有計劃的云南之行,最初只是為了打發(fā)時間,后被紅河地區(qū)大美的山河與大寫的人文所震動,于是有了此后長期的堅持。 此行沒有相機,沒有照片,卻記憶深刻。 ●石屏 昆明,玉溪,通海。下午,又坐上中巴車,從通海前往石屏。經(jīng)過陶村、六谷沖一帶,山谷間的梯田呈現(xiàn)山區(qū)人不易的生存狀態(tài)。田地一層層地由山谷疊向天空,生活一步一步地朝前邁著。 中巴車上一些人昏昏欲睡,一些人則從絞絲袋(裝化肥用的袋子,因狀如蛇皮,很多地方叫蛇皮袋)里摸出水煙筒,咕嘟咕嘟地吸水煙。不用說,看他們的裝備就知道到外面去找工作。我們幾年前出去讀書的裝備也差不多這個樣子,只不過少了水煙筒而已。 “出去找工?”我與他們聊起來。 “嗯。”算是回答。 “好做吧?” “掙得不多,搞建筑,一天十多塊! 然后話就多了,從石屏的人文地理到國際形勢,想怎么說就怎么說。中間,水煙筒在各人之間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免不了要轉(zhuǎn)到我這里,我不會抽水煙筒,謝過。 時間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放開腳丫子跑,當我們留意它的時候,它則磨磨蹭蹭的,似乎與人捉迷藏,玩淘氣。 很晚才到石屏。 傳呼同學劉仕祥,他叫我在街中心等,不一會他坐著三輪車來了,見面說不出來的高興。晚上,又有幾個校友來玩,他們是劉仕祥的高中同學,同在云大讀書,時常到我們宿舍里去,大家都很熟悉。 在劉仕祥家寬敞的屋檐下,生了爐子,吃燒豆腐,喝燒酒,談生活,真是人生的一種享受。而此前的幾天,則在玉溪與同宿舍的嚴光輝聊天,吃難忘的鱔魚米線。 石屏最好的民間味道是燒豆腐。讀書時劉仕祥就說,云南豆腐數(shù)石屏,石屏豆腐數(shù)我家。這次在石屏,算是見識了。在仕祥家住了幾天,每天凌晨四點多,他的父母就起床做豆腐,全是手工,也是很辛苦的工作。還好,仕祥大學畢業(yè)在縣政府工作,他的弟弟也剛剛考上中國政法大學,他們的辛苦沒有白費。 在石屏的幾天,看異龍湖,看古街道,看“云臺門”舊城,看“水木清華”的石屏一中,感慨,要是我能在這個有意境的中學讀書多好。還看袁嘉谷舊居,袁是云南出來的經(jīng)濟特科狀元,很少見的人物。 我要回昆明了,仕祥老弟卻建議說元陽也很好玩的,梯田不錯,很出名。我反正還有時間,于是接受了他的建議,到元陽去看一看。 ●元陽 去元陽要經(jīng)過建水,在車站吃了一餐燒豆腐,匆匆而過。 大學時同學何瓊是建水人,她講話很好聽,我們稱為“鶯歌燕語”。 然后在高山峻嶺之間旋轉(zhuǎn),天傍黑時到達紅河河谷里新建的南沙小鎮(zhèn),據(jù)說元陽的縣城已從新街遷到南沙了。然后是爬山,天黑時,終于到達元陽的新街鎮(zhèn)。 這次到新街鎮(zhèn),沒有什么目的,也不知道元陽梯田美景究竟是什么樣子。大學時雖有同學在元陽,但他也沒有跟我們講起過梯田。到了元陽,當然被壯觀所震動,在這里整整待了三天,而且還趕了一次街子。這幾天,我用雙腳把附近的村莊和梯田都跑遍了,外人極少,美景似乎都是為我一個外地人的,只可惜沒有相機,也好,美好的景象都留在心里。 最美的當然是梯田與云海。哈尼族梯田是農(nóng)耕文化的奇跡。哈尼族先民隋唐時就在這里開墾梯田種植水稻。一千兩多年來,他們傾注了數(shù)十代人的心力,用驚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墾殖梯田。這些極美的梯田就是大地的寫意畫。 早晨起床,摸黑爬到招待所的樓頂上,看遠處的山頭和哈尼村莊在云海上浮動,一會兒又有霞光鋪渡上面,感受奇妙極了。我內(nèi)心非常激動但卻大氣不敢出,唯恐驚動了輕緩的云海似的。 還有民族風情濃郁的山街。哈尼族、彝族婦女多彩的服飾飄滿整個山街。我所住的招待所就在山頂上,整個熱鬧的山街盡收眼底。人們背著山貨來來往往。山貨多為柴木、野菜或者自家種的農(nóng)產(chǎn)品、刀煙以及水煙筒、自釀的酒、自制的花衣服或者背兜、自家養(yǎng)的雞鴨或者蛋類……這些東西賣出去,然后再買一些工業(yè)制品回家去。其中當然有很多細節(jié),比如戴公雞帽的小女孩嚷著要吃米線,一家三代五六口人在照相館門口洗臉準備照相,兩個女孩在小飯店門口出售背簍里的野菜,賣柴的女孩焦急地等待著買主,幾個男子在煙攤邊悠閑地抽水煙……這此細節(jié)常常令人感動。 還有清晨的碓聲。天剛亮,在新街鎮(zhèn)聽到最多的是此起彼伏的公雞打鳴聲,仿佛住在村寨里一樣。還有附近村寨傳來的碓聲,咚、咚、咚咚……此起彼伏,有遠有近,在云海里,在群山之間還有連綿不絕的回響。 注:此后多次到元陽,除了梯田依舊,一直沒有遇見壯觀的云海,也沒有遇到街天。這里和其他地方一樣,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傳統(tǒng)生活,就在這幾十年間極速地發(fā)生著變化,很多東西就此消失。——而清晨的碓聲,則永遠消失了。 ●李仙江 在元陽看地圖,就想著綠春。又一個傍晚時到達綠春縣城。這個小小的山城似乎只有一條較寬的街道,而且就在山脊上,街面冷清,很少有人。街道兩邊有一些小店,找到一家小店吃了一點東西,找住處。 不熱鬧,因為不是街子天。 我在一家私人招待所住下,到車站去打聽第二天前往江城的車次。然后到附近的山上去看了看,山風呼呼,感覺身在異境。 第二天天沒亮就乘車前往江城。 我在李仙江邊已經(jīng)廢棄的大鐵橋下車,因為這里的風光有點養(yǎng)眼。當然,這也需要些勇氣,說不定就等不到車了,那就只能徒步沿著李仙江往前走。 在李仙江邊的一個小賣部里買一瓶水坐著喝,一位抽水煙的老人叫我進去坐,我進去了,不一會,一個小孩在外面嚷,我出去看,原來小男孩在河岸邊結(jié)漁網(wǎng)。 水流湍急,我懷疑捕魚的可能性。老人笑著說,還是能捕到的,這里面的魚叫面瓜魚,味道不錯。 我半信半疑,只是沒魚可吃,看一老一少慢條斯理織網(wǎng)。 老人與我慢慢聊著,據(jù)說早晨這里的風景很好,云彩就貼著河面升起來,還有電視臺來拍錄相。 這個我倒相信,在這樣詩意的河谷里,如果沒有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那才叫奇怪呢。 一個少年背著一個化肥袋子從山林里穿出來,袋子血淋淋的,與老頭說著我聽不懂的話。我問那是什么?老人回答說,那家伙又抓到一頭麂子了,剝了皮要拿到國慶街子去賣。 我說那不是保護動物嗎?他說是要保護啦,現(xiàn)在動物很少了,我抓魚也成了問題。正說著,一輛手扶拖機不知從什么地方出來,上面擠滿了人。小男孩也擠了上去,奔向他的市場。 李仙江是一條美麗的河,真想在這里居住一段時間。這條江發(fā)源于大理州南澗,經(jīng)馬龍江與阿墨江匯流后稱李仙江,由西北向東南,經(jīng)江城曲水鄉(xiāng)出境流經(jīng)越南,注入紅河。江岸多為低海拔熱帶雨林、季雨林,植物、動物種類繁多,常有人捕到猴子、原雞、白鷴、綠鳩、穿山甲、蛤蚧等,沿途的各個小鎮(zhèn),都能見到各種野生動物的干巴。 上世紀的中葉,李仙江曾是中越邊地群眾的重要交往通道,據(jù)說現(xiàn)在從土卡河渡口上船,入李仙江,經(jīng)越南黑水河到越南萊州,也可達河內(nèi)。但我很少見到李仙江上的商業(yè)航船,那么險急的河流,如果通航,那將付出多少不可預知的危險和艱辛? 好長時間沒有車經(jīng)過,我沿著李仙江畔徒步,風光是詩意的,人們的生活是艱苦的。 ●馬幫 從綠春到江城的彈石路上,我見到了今生可能見到的最大馬幫了。大約下午兩點多,我在中巴車上昏昏欲睡,車卻慢慢停下來。我醒來,伸出頭去,看窗外濃郁的森林,卻隱隱聽到鈴鐺聲在山間響起,往前一看,馬幫,是馬幫! 頭騾身披彩妝從我眼前經(jīng)過,有些滄桑有些氣度,身后跟著一溜的馬兒。山路蜿蜒,不知這馬幫究竟有多長。反正我的心情是激動了,一車的人也很激動,連司機也說:“從沒見過這么大的馬幫!” 這個馬幫整整近半個小時才從車邊過完,趕馬人分成幾個小群在馬幫中走著,一路說笑,不時打幾個口哨。這個馬幫至少有一公里長,這決不是滇西諸多地方現(xiàn)在還在山林間奔波的小型馬幫,這是一個商業(yè)馬幫,是做生意的,這種馬幫已極少見了。后來到江城了解到,這個馬幫也經(jīng)過江城,據(jù)說可能是從紅河來的,到老撾返回來。 遺憾的是那時沒有相機,人民幣也“彈盡糧絕”了,正準備到景洪找同學補給。偏在這時遇上了這個不知何來何去的馬幫。我看著他們在陽光的光斑里漸行漸遠,心里說不出的懊惱。 云南的很多地方活躍著馬幫,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如福貢、六庫、獨龍江一帶。一般前往這些地方去都要雇用馬幫,但規(guī)模小。馬幫有其獨特的文化,喜歡在云南的山水間行走的人應多了解一些,見到馬幫時千萬不要學我,立即下車,跟馬幫餐風露宿一趟,那是人生至上的經(jīng)歷。 哪里還有這樣的馬幫? 江城政府所在地叫勐烈,也是一個古鎮(zhèn),有古老的街道,商鋪的形象還保留著當年的熱鬧。這里曾是通往東南亞的交道要道之一,曾經(jīng)馬幫眾多,但現(xiàn)在冷落下來了。 找了一個招待所,十元一床,我二十元包了一個房間,極簡陋,但還好,是一個人住。房間里只有兩張床和一盞昏暗的燈,其他什么也沒有,對了,有一股說不上來的味道。上廁所要穿過更為陰暗的長長的走道。沒關(guān)系,房間外面的世界很明亮。 晚上在街面上溜達,無所事事,也沒有什么地方可去,找一個小餐館吃晚飯,要了一支關(guān)于異鄉(xiāng)的第一支啤酒,然后回到招待所,睡得迷迷糊糊的時候,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傳來了歌聲,估計就是路邊的卡拉OK,那時街面上流行這個。歌極難聽,聲音極響,殘忍地破壞著山區(qū)小城夜晚的寧靜,一直到夜里兩點多才安靜下來。 我極度忍受不了,決定第二天到小城的有關(guān)部門去告一狀,然而到第二天,我又懶得去理這件事了。不知當?shù)氐娜藗優(yōu)槭裁茨軌蛉萑蹋?br/> 在江城沒有久留,對它的印象也不深刻,沒有目的出行也許就有這點好處,只圖看個新鮮,卻終究是不知所以然,不知道它為什么叫江城,不知道為什么有勐烈老街,不知道它的過去與現(xiàn)在。 ●瑤區(qū) 清晨從江城出發(fā),坐了一整天的車,十多個小時,然后到達了另一個邊境小鎮(zhèn)——勐臘。 因為長時間坐車,我的屁股常常是麻木的。 照例是住下。傍晚,在街面上閑走,感受這個熱帶小鎮(zhèn)的獨特風情。有意思的是,勐臘雖說是縣城,城里卻有很多漂亮的傣族竹樓,不是接待游客的那種裝飾性的,而是真正的當?shù)孛窬樱@讓我大為高興,圍著看。只是有狗不時從竹樓里跑出來,對著陌生的我看了又看,讓我很不敢造次。 不幾步就到城外,有干凈的南臘河。南臘河的傣族語義就是“茶汁河”,但我看不像,原因就是干凈,可能是冬天吧。河上有幾架吊橋,有的廢棄了,有的卻還在使用。穿著筒裙的傣族女子挑著竹籮從上面走過,吊橋有節(jié)奏地搖晃起來。 我站在橋頭看橋下嘩嘩的流水,還有那些光著屁股在河里捕魚的漢子,有的撒一種小網(wǎng),有的用竹筐罩,有的在河邊烤火,很悠閑的生活場景。 一個退休的老人在散步,我與他聊天,得知他是解放后到這里來工作的,外省人。我說這里的樹真多。他說,五八年砍了不少,現(xiàn)在又種上了,這里的傣族人不喜歡讓地荒著。 第二天起床,卻發(fā)現(xiàn)整個小城都籠在濃霧里,以為天陰了。后來才了解到,版納地區(qū)的冬季清晨,每天都有濃霧,多半到中午才會散去。在這樣的濃霧里,到處都有娉婷而朦朧的身影,她們就是傣族女子,正匆匆地趕往集市,也就是趕擺。只是知識太少,不知道這一些,沒去趕擺,卻又跑到南臘河邊去看風景。 風景當然極詩意。還遇到一個清靈的小女孩,頭天中途轉(zhuǎn)車,與我坐同一趟車到勐臘的。她和另外一個女孩在勐醒半路上車,估計是放暑假跟同學來玩的。細看,背著一個畫夾,是學美術(shù)的?這可來對了。(注:幾年后,再去,被翠竹擁著的南臘河邊全建了粗陋的燒烤攤,而傣族婦女每天下午在河邊洗浴的景象也漸漸少了,縣城內(nèi),那些漂亮而富于地方詩情的竹樓居然沒有了。) 大約十點多,返回勐臘小城。看勐臘的地圖上有一個小小的點,那是瑤區(qū),決定去看一看。 在勐臘汽車站,買一個糯米飯團和一條茅草烤魚做早餐,吃完了還不見發(fā)車,有到南臘河上游勐伴的車,于是轉(zhuǎn)乘勐伴的車。車子在晨霧里沿著土路前行,穿過茂密的勐臘森林保護區(qū),就到了一個小村勐卓,有云從河面上升騰起來,很美。我擠下車子,在這里等瑤區(qū)的車。 勐卓是個詩意的小村,依在南臘河邊。村口有人在收購農(nóng)副產(chǎn)品,人們忙著裝車,兩三個小賣部留著幾個黑洞洞的窗口,像幾只眼睛在漫無目標地張望。 霧還沒散盡,天有點涼。我走進村子,婦女和小孩們都在村道的籬笆邊等著曬太陽,幾個小孩好奇地跟在我身后,嘻嘻哈哈看新奇。 好長時間沒有車,我決定步行前往瑤區(qū),因為從地圖上看,從勐卓到瑤區(qū)只有九公里,按行軍速度最多不過兩小時。走了一段,碰上一個岔路口,想著反正是玩,就翻過岔口看看那邊是什么。沒想到走半天什么人也沒有看到,只有一些刀耕火種留下來的痕跡。 往回走時,遇上幾個從山上下來的傣族婦女,各自背著一個黑布背包,鼓囊囊的。她們與我打招呼,雖然走在一起了,卻彼此聽不懂說什么,只是比比劃劃往回走。她們走得很慢,眼睛四處看,不時就跑出去用手中的砍刀一陣猛砍,然后再把一些野果根莖之類的東西往背包里塞。 出來不久,就看到前往瑤區(qū)的小中巴。車內(nèi)很擁擠,雞鴨、豬仔以及人一起搶占地方。我站在里面,手沒有什么抓握處也能站穩(wěn)。路更崎嶇了,車內(nèi)陣陣晃動。身著黑衣的藍靛瑤姑娘們總是吸引著我的眼睛。她們的衣服是自己紡織的,染色用一種植物染料,如果猜得不錯的話應該是板藍根。我很是奇怪,他們居然是一個崇尚黑色的瑤族支系。 到了瑤區(qū)已經(jīng)下午,沒想到九公里路小中巴走了一個多小時。 瑤區(qū)就一條街道,由于不是街天,人很少,加之中午的陽光把大地烤得發(fā)燙,就更少見人。街邊的建筑各式各樣,既有水泥矮房,也有木樓,鎮(zhèn)子邊上還有很多草房。幾只狗無精打采地溜過街道,一個小女孩吵著要吃冰棒,一個小賣部前的木凳上坐著幾個閑聊的瑤族婦女…… 我想打道回府,卻沒有車,于是邁開雙腳步行。 從瑤區(qū)出來,腳步也快,雖是一月,勐臘的中午氣溫卻很高。獨自在原始森林中的小路上穿行,冒的卻是冷汗,好長時間也遇不上一個人。路兩邊到處滕蔓交錯,陰森森的,有時突然嘩啦啦冒出一點聲音,令人頭皮發(fā)麻,眼睛像貓一樣警覺。要知道,這是勐臘自然保護區(qū),這是中國最好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qū)。 保護區(qū)里有什么呢?有野象,有孟加拉虎,有野!。路邊的警示牌時常提醒我。 兩個小時后,終于走到勐卓,心情有了些歡愉。繼續(xù)往前走吧,因為到這里雖然也是土路,但寬了些,并且這里是個岔路口,還有勐伴的車經(jīng)過這里到勐臘去。到底有沒有?我問了幾個當?shù)厝怂麄円舱f不清楚。已經(jīng)下午四點多了,還有將近二十公里路,我必須趕在天黑前走出森林,到達勐臘,否則等待我的應當不只是冷汗。 又上路了,這一次還好,好長一段都有南臘河陪著,只是終不敢邁進森林去與南臘河親熱一番,盡管我們的距離只有幾步之遙,我也只能通過密林的空隙看到它零碎的尊容。 這條路上還是沒有行人,仍不時看到孟加拉虎、野象的種種告示,越發(fā)增加我的不安。好在路上也不時有小貨車或單位的車經(jīng)過,我攔了幾次,根本就沒用,想一想估計人家也在提防我。車沒坐上,車子卻把滿路的灰塵揚起來,在原始森林擠壓的小小空間里彌漫,十多分鐘都不會散盡,令我吃了不少灰塵。 下午五點左右,走到一片稍微開闊的地方,心情有些輕松起來,又走了十多分鐘,遠遠地看到一個人迎面走來,心情有些雀躍,恨不得上去擁抱親吻。等走得更近了,心里又緊的一跳,這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長頭發(fā),光著上身,赤著腳叭嗒叭嗒走,他正用冷漠的眼睛死命地瞪著我。我也努力鎮(zhèn)靜,做不在乎狀。 擦身而過的時候,回過頭去一看,這家伙腰間掛著一個蛇皮袋,正往外滲著血水,背上背著一把長長的腰刀,上面穿著幾條魚。 晚上七點左右,我已經(jīng)在一個小餐館獨自喝著啤酒。 ●勐養(yǎng) 新的一天,從勐臘到景洪,找到大學同學丁敏。在她家弄了一點吃的,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出發(fā)了,對美麗的景洪也沒有什么印象。 從景洪出來的路上,有一個小小的三岔路口,往左邊拐進去,就是小小的勐養(yǎng)鎮(zhèn)。我在這里下車,也許由于處在交通路口,這里已經(jīng)與其他地方?jīng)]有太大區(qū)別,想象中的傣寨風情已不見蹤影。 正是中午,傣區(qū)的集市基本都已散去。由于氣候炎熱,這里的人們都趕早集,可以稱之為露水街,想一想也是一個頗有地方特色的稱謂。集市里尚有一些攤點,多是一些還沒有賣出去的野果菜蔬之類,它們的形象和主人一樣懶洋洋地、無精打采地耷拉著腦袋。 在大街上揮汗如雨地走著。有人告訴我,這里有一棵很出名的“象樹”,可以去看一看,于是就去了,走進了街道邊的象樹公園。此象樹非彼象樹。它不是樹木的名稱,而是樹根形狀與大象相似的榕樹。民間傳說,這株古榕是由一頭大象變化成的。 然后坐車到思茅,到墨江,到漠沙,到新平,都是很有特點的地方,最后返回昆明。第一次獨自一人的云南之行結(jié)束了。非常慶幸這次沒有目的的行程,它使我有了一個小小的決定并最終用十多年的休假時間堅持下來,那就是“走遍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