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共分為五章,主要內容包括:當代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的關系;當代民間信仰在民眾生活中的內在機制;當代民間信仰在民眾生活中的功能研究等。 作者簡介: 陳勤建,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文藝學、民俗學博士生導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兼中國城鎮(zhèn)民俗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出版專著9部,編著6部,論文、文章180余篇,其中獲教育部全國高校第二屆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中國文學二等獎(專著)等省部以上社科獎7項。 目錄: 緒論 第一章當代民問信仰與民眾生活的關系 第一節(jié)當代民間信仰-民眾獨特的生活圖像 第二節(jié)生活化的信仰,信仰化的生活 第三節(jié)當代民間信仰在民眾生活中的形態(tài)特征 附錄 附錄 第二章當代民間信仰在民眾生活中的內在機制 第一節(jié)當代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的互動聯(lián)系 第二節(jié)當代民間信仰在民眾生活中的內在結構 第三節(jié)當代民間信仰的傳承方式 附錄 附錄 緒論 第一章 當代民問信仰與民眾生活的關系 第一節(jié) 當代民間信仰-民眾獨特的生活圖像 第二節(jié) 生活化的信仰,信仰化的生活 第三節(jié) 當代民間信仰在民眾生活中的形態(tài)特征 附錄 附錄 第二章 當代民間信仰在民眾生活中的內在機制 第一節(jié) 當代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的互動聯(lián)系 第二節(jié) 當代民間信仰在民眾生活中的內在結構 第三節(jié) 當代民間信仰的傳承方式 附錄 附錄 第三章 當代民間信仰在民眾生活中的功能研究 第一節(jié) 增強國家族群認同意識及民族凝聚力的功能 第二節(jié) 民間信仰指導生產生活的功能 第三節(jié) 民間信仰的道德教化和行為約束功能 第四節(jié) 民間信仰的審美功能 第五節(jié) 民間信仰的心理調適功能 第六節(jié) 和諧天地人,促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功能 附錄 附錄 第四章 當代民間信仰在民眾生活中的地位 第一節(jié) 生活坐標中的一環(huán):不可缺少的精神依托 第二節(jié) 自愿奉獻:民眾對民間信仰場所的建設和管理 第三節(jié) 民間權威的象征符號:維護社會秩序的另一系統(tǒng) 第四節(jié) 國家體制與隱性自治組織的民間“社會” 附錄 附錄 第五章 對當代民闥信仰生活相的反思與對策 第一節(jié) 20世紀民俗學視野下“民間”概念的流變 第二節(jié) 民間信仰(政策)之世紀回顧與反思 第三節(jié) 民間信仰的當下表現(xiàn)—民眾生活的常態(tài) 第四節(jié) 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第五節(jié) 民間信仰在當代語境下的重組與復生 第六節(jié) 適度運用民間信仰構建國際和諧關系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象征意象隋感是藝術追求的至境形態(tài),也是人類最古老的文藝形式。當今國內外對我國吉祥藝術原點的考察研究表明,吉祥藝術具有明顯的功利性。它的誕生不是為了藝術,也不是藝術。但是,吉祥的象征意象情感,卻蘊涵著強烈的情愫和藝術的因子,為最早的藝術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德國著名的哲學美學家黑格爾在《美學》中認為:象征無論就它的概念來說,還是就它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次第來說,都是藝術的開始,“是藝術前的藝術”。他這里說的象征,是指象征型藝術,并認為象征型藝術是人類藝術的最早階段和最初形式。黑格爾在論述“象征型藝術”時說:“象征雖然不像單純的符號那樣不能恰當?shù)乇磉_出意義,但是既然是象征,它也就不能完全和意義相吻合。因為從-方面看,內容意義和表示它們(的)形象在某一個特點上固然彼此協(xié)調;而從另-方面看,象征的形象卻還有完全與所象征的普遍意義毫不相干的一些其他性質……”其主要特征是,物質的表現(xiàn)形式(感性形式)壓倒精神(絕對精神)的內容,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僅是一種象征關系,物質不是作為內容的形式來表現(xiàn)內容,而是用某種符號、事物來象征一種朦朧的認識或意蘊。如我國吉祥藝術中常見的魚、蓮花、紅棗、葡萄、花生各種物象及其巧妙的組合形式,在托物喻意表現(xiàn)旺盛生殖力的生命祈求上。就是典型的表現(xiàn)。而我國的以表現(xiàn)生命生殖為主的吉祥象征型藝術,被黑格爾在《美學》中贊譽為是最具東方特色的前藝術。 我國吉祥藝術鮮亮的東方理念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是在我國特有的生態(tài)文化環(huán)境中逐步形成的。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在舉世聞名的學術經典之作《文化模式》中分析道:“誰也不會以一種質樸原始的眼光來看世界。他看世界時,總會受到特定的習俗、風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編排。即使在哲學探索中,人們也未能超越這些陳規(guī)舊習,就是他的真假是非概念也會受到其特有的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為什么呢,因為任何個體生活的歷史中,首要的是對他所屬的那個社群傳統(tǒng)上手把手傳下來的那些模式和準則的適應。落地伊始,社群的習俗便開始塑造他的經驗和行為,到咿咿學語時,他已是所屬文化的造物,而他長大成人并能參加該文化活動時,社群的習慣已是他的習慣,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已是他的戒律,每個出生于他那個群體兒童都將與他共享這個群體的那些習俗,而出生在地球另一面的那些兒童則不會受到這些習俗的絲毫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