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國學概論:國學入門必讀第一書


作者:章太炎     整理日期:2014-08-22 20:56:04

本書由“國學概論”和“國學略說”兩部分構成,均為太炎先生晚年講授國學的成熟之論。全書文字淺顯易懂,旁征博引,既接地氣,又不失高雅,堪稱國學入門的首選讀物。
  “國學概論”主要論述中國經學、哲學、文學的發(fā)展演變,及其階段性特點、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可謂是中國經學、哲學、文學的一部綜論!皣鴮W略說”主要講述了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五個國學門類的基本知識,見解獨到,鞭辟入里,是登堂入室的最佳指引。
  作者簡介:
  章太炎(1869-1936)
  原名學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因仰慕顧炎武之為人,更名絳,號太炎,世稱“太炎先生”。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經學家、中醫(yī)文獻學家、民族主義革命者。
  太炎先生的研究,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諸多領域,著述等身。其主要著作有《訄書》《新方言》《文始》《春秋左傳讀》《國故論衡》《國學概論》《齊物論釋》《小學答問》《儒術新論》《訂孔》《膏蘭室札記》《駁箴膏肓評》《砭后證》《章太炎先生論傷寒》等,多數(shù)收錄在《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xù)編》及《章氏叢書三編》中。
  他一生講學不輟,高足名徒遍布天下,如魯迅、周作人、黃侃、汪東、朱希祖、錢玄同、沈兼士、馬裕藻、吳承仕、朱季海、許壽裳等學界名流皆出自其門庭。他的講學對中國國學的發(fā)展和國學研究及傳播隊伍的壯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目錄:
  國學概論
  第一章概論/002
  甲、國學之本體/003
  乙、治國學之方法/008
  第二章國學之派別(一)—經學之派別/019
  第三章國學之派別(二)—哲學之派別/032
  第四章國學之派別(三)—文學之派別/052
  第五章結論—國學之進步/071
  國學略說
  第一章小學略說/078
  第二章經學略說/114
  第三章史學略說/182
  第四章諸子略說/214
  第五章文學略說/269
  第一章?概論
  我在東京曾講演過一次國學,在北京也講演過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國學很不容易講,有的也實在不能講,必須自己用心去讀去看。即如歷史,本是不能講的,古人已說“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現(xiàn)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鑒》等書似乎稍簡要一點,但還是不能講;如果只像說大書那般鋪排些事實,或講些事實夾些論斷,也沒甚意義。所以這些書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講國學,只能指示些門徑和矯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今天先把“國學概論”分作兩部研究:
  甲、國學之本體
  一、經史非神話
  二、經典諸子非宗教
  三、歷史非小說傳奇
  乙、治國學之方法
  一、辨書籍的真?zhèn)?br>  二、通小學
  三、明地理
  四、知古今人情的變遷
  五、辨文學應用
  甲、國學之本體
  一、經史非神話
  在古代書籍中,原有些記載是神話;若《山海經》《淮南子》中所載,我們看了,覺得是怪誕極了。但此類神話,在王充《論衡》里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沒有存在的余地了。而且正經正史中本沒有那些話,如盤古開天辟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載。又如“女媧煉石補天”“后羿射日”那種神話,正史里也都沒有。經史所載,雖在極小部分中還含神秘的意味,大體并沒神奇怪離的論調。并且,這極小部分的神秘記載,也許使我們得有理的解釋。
  《詩經》記后稷的誕生,頗似可怪。因據(jù)《爾雅》所釋“履帝武敏”,說是他的母親,足蹈了上帝的拇指得孕的。但經毛公注釋,訓帝為皇帝,就等于平常的事實了。
  《史記·高帝本紀》說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澤,見神龍附高祖母之身,遂生高祖。這不知是太公捏造這話來騙人,還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見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記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殺案:“一個奸夫和奸婦密議,得一巧法,在雷雨當中,奸夫裝成雷公怪形,從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殺。”高祖的事,也許是如此。他母親和人私通,奸夫飾作龍怪的樣兒,太公自然不敢進去了。
  從前有人常疑古代圣帝賢王都屬假托;即如《堯典》所說“欽明文思安安,克明俊德……”等的話,有人很懷疑,以為那個時候的社會,哪得有像這樣的完人。我想,古代史家敘太古的事,不能詳敘事實,往往只用幾句極混統(tǒng)的話做考語,這種考語原最容易言過其實。譬如今人做行述,遇著沒有事跡可記的人,每只用幾句極好的考語;《堯典》中所載,也不過是一種考語,事實雖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
  《禹貢》記大禹治水,八年告成。日本有一博士,他說:“后世鑿小小的運河,尚須數(shù)十年或數(shù)百年才告成功,他治這么大的水,哪得如此快?”因此,也疑禹貢只是一種奇跡。我卻以為大禹治水,他不過督其成,自有各部分工去做;如果要親身去,就游歷一周也不能,何況鑿成!在那時人民同受水患,都有切身的苦痛,免不得合力去做,所以“經之營之,不日成之”了。《禹貢》記各地土地腴瘠情形,也不過依報告錄出,并不必由大禹親自調查的。
  太史公作《五帝本紀》,擇其言尤雅馴者,可見他述得確實;我們翻看經史中,卻也沒載盤古、三皇的事;所以經史并非神話。
  其他經史以外的書,若《竹書紀年》《穆天子傳》,確有可疑者在。但《竹書紀年》今存者為明代偽托本,可存而不論!赌绿熳觽鳌芬膊辉谡浾分校荒芤源嘶毂。后世人往往以古書稍有疑點,遂全目以為偽,這是錯了!
  二、經典諸子非宗教
  經典諸子中有說及道德的,有說及哲學的,卻沒曾說及宗教。近代人因為佛經及耶教的《圣經》都是宗教,就把國學里的“經”,也混為一解,實是大誤!胺鸾洝薄笆ソ洝钡哪莻“經”字,是后人翻譯時隨意引用,并不和“經”字原意相符!敖洝弊衷庵皇且唤浺痪暤慕,即是一根線,所謂經書只是一種線裝書罷了。明代有線裝書的名目,即別于那種一頁一頁散著的八股文墨卷,因為墨卷沒有保存的價值,別的就稱作線裝書了。古代記事書于簡。不及百名者書于方,事多一簡不能盡,遂連數(shù)簡以記之。這連各簡的線,就是“經”。可見“經”不過是當代記述較多而常要翻閱的幾部書罷了。非但沒含宗教的意味;就是漢時訓“經”為“常道”,也非本意。后世疑“經”是經天緯地之經,其實只言經而不言天,便已不是經天的意義了。
  中國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國人都重視政治。周時諸學者已好談政治,差不多在任何書上都見他們政治的主張。這也是環(huán)境的關系:中國土地遼廣,統(tǒng)治的方法亟待研究,比不得歐西地小國多,沒感著困難。印度土地也大,但內部實分著許多小邦,所以他們的宗教易于發(fā)達。中國人多以全力著眼政治,所以對宗教很冷淡。
  老子很反對宗教,他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笨鬃訉τ谧诮,也反對;他雖于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們味“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訴我們是沒有神的!抖Y記》一書很考究祭祀;這書卻又出自漢代,未必是可靠的。
  祀天地社稷,古代人君確是遵行;然自天子以下,就沒有與祭的身份。須知宗教是須普及于一般人的,耶穌教的上帝,是給一般人膜拜的;中國古時所謂天,所謂上帝,非人君不能拜,根本上已非宗教了。
  九流十家中,墨家講天、鬼,陰陽家說陰陽生克,確含宗教的意味;但墨子所謂“天”,陰陽家所謂“龍”“虎”,卻也和宗教相去很遠。
  就上討論,我們可以斷定經典諸子非宗教。
  三、歷史非小說傳奇
  后世的歷史,因為辭采不豐美,描寫不入神,大家以為是紀實的;對于古史,若《史記》《漢書》,以其敘述和描寫的關系,引起許多人的懷疑:
  《刺客列傳》記荊軻刺秦王事,《項羽本紀》記項羽垓下之敗,真是活龍活現(xiàn)。大家看了,以為事實上未必如此,太史公并未眼見,也不過如《水滸傳》里說武松、宋江,信手寫去罷了。實則太史公作史擇雅去疑,慎之又慎。像伯夷、叔齊的事,曾經孔子講及,所以他替二人作傳;那許由、務光之流,就缺而不錄了。項羽、荊軻的事跡,昭昭在人耳目,太史公雖沒親見,但傳說很多,他就可憑著那傳說寫出了。《史記》中詳記武略,原不止項羽一人;但若夏侯嬰、周勃、灌嬰等傳,對于他們的戰(zhàn)功,只書得某城,斬首若干級,升什么官,竟像記一筆賬似的;這也因沒有特別的傳說,只將報告記了一番就算了。如果太史公有意偽述,那么《刺客列傳》除荊軻外,行刺的情形,只曹沫、專諸還有些敘述,豫讓、聶政等竟完全略過,這是什么道理呢?《水滸傳》有百零八個好漢,所以施耐庵不能個個描摹,《刺客列傳》只五個人,難道太史公不能逐人描寫嗎?這都因荊軻行刺的情形有傳說可憑,別人沒有,所以如此的。
  “商山四皓”一事,有人以為四個老人哪里能夠使高祖這樣聽從,《史記》所載未必是實。但須知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為多數(shù)人所合力做成,而史家常在甲傳中歸功于甲,在乙傳中又歸功于乙。漢惠免廢,商山四皓也是有功之一,所以在《留侯世家》中如此說,并無可疑。
  史書原多可疑的地方,但并非像小說那樣的虛構。如劉知幾《史通》曾疑更始刮席事為不確;因為更始起自草澤時,已有英雄氣概,何至為眾所擁立時,竟羞懼不敢仰視而以指刮席呢?這大概是光武一方面誣蔑更始的話。又如史書寫王莽竟寫得同子一般,這樣愚的人怎能篡漢?這也是因漢室中興,對于王莽當然特別貶斥。這種以成敗論人的習氣,史家在所不免,但并非像小說的虛構。
  考《漢書·藝文志》已列小說于各家之一,但那只是縣志之類,如所謂《周考》《周紀》者。最早是見于《莊子》,有“飾小說以干縣令”一語。這所謂“小說”,卻又指那時的小政客不能游說六國侯王,只能在地方官前說幾句本地方的話。這都和后世小說不同。劉宋時有《世說新語》一書,所記多為有風趣的魏晉人的言行;但和正史不同的地方,只時日多顛倒處,事實并非虛構。唐人始多筆記小說,且有因愛憎而特加揄揚或貶抑者,去事實稍遠;《新唐書》因《舊唐書》所記事實不詳備,多采取此等筆記。但司馬溫公作《通鑒》對于此等事實必由各方面搜羅證據(jù),見有可疑者即刪去,可見作史是極慎重將事的。和現(xiàn)在小說最相近的是宋代的《宣和遺事》,彼記宋徽宗游李師師家,寫得非常生動,又有宋江等三十六人,大約《水滸傳》即脫胎于此書。古書中全屬虛構者也非沒有,但多專記神仙鬼怪,如宋人所輯《太平廣記》之類;這與《聊齋志異》相當,非《水滸傳》可比,而且正史中也向不采取。所以正史中雖有些敘事很生動的地方,但絕與小說、傳奇不同。
  乙、治國學之方法
  一、辨書籍的真?zhèn)?br>  對于古書沒有明白哪一部是真,哪一部是偽,容易使我們走入迷途;所以研究國學第一步要辨書籍的真?zhèn)巍?br>  四部的中間,除了集部很少假的,其余經、史、子三部都包含著很多的偽書,而以子部為尤多。清代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很指示我們一些途徑。
  先就經部講:《尚書》現(xiàn)代通行本共有五十八篇;其中只有三十三篇是漢代時的“今文”所有,另二十五篇都是晉代梅所假造。這假造的《尚書》,宋代朱熹已經懷疑他,但沒曾尋出確證,直到清代,才明白地考出,卻已霧迷了一千多年。經中尚有為明代人所偽托,如“漢魏叢書”中的《子貢詩傳》系出自明豐坊手。詮釋經典之書,也有后人偽托,如孔安國《尚書傳》、鄭氏《孝經注》、孫奭《孟子疏》之類,都是晉代的產品。不過“偽古文尚書”和“偽孔傳”,比較的有些價值,所以還引起一部分人一時間的信仰。
  以史而論,正史沒人敢假造,別史中就有偽書。《越絕書》,漢代袁康所造,而托名子貢;宋人假造《飛燕外傳》《漢武內傳》,而列入“漢魏叢書”;《竹書紀年》本是晉人所得,原已難辨真?zhèn),而近代通行本,更非晉人原本,乃是明人偽造的了。
  子部中偽書很多,現(xiàn)在舉其最著者六種,前三種尚有價值,后三種則全不足信。
 。ㄒ唬秴亲印罚捍藭兴d器具,多非當時所有,想是六朝產品。但從前科舉時代把它當作“武經”,可見受騙已久。
 。ǘ段淖印罚骸痘茨献印窞槲鳚h時作品,而《文子》里面大部分抄自《淮南子》,可見本書系屬偽托;已有人證明它是兩晉六朝人作的。
  (三)《列子》:信《列子》的人很多,這也因本書作得不壞,很可動人的緣故。須知列子這個人雖見于《史記·老莊列傳》中,但書中所講,多取材于佛經,佛教在東漢時始入中國,哪能在前說到?我們用時代證它,已可水落石出。并且《列子》這書,漢人從未有引用一句,這也是一個明證。造《列子》的也是晉人。
  (四)《關尹子》:這書無足論。
 。ㄎ澹犊讌沧印罚哼@部書是三國時王肅所造!犊鬃蛹艺Z》一書也是他所造。
 。饵S石公三略》:唐人所造。又《太公陰符經》一書,出現(xiàn)在《黃石公三略》之后,系唐人李筌所造。
  經、史、子三部中的偽書很多,以上不過舉個大略。此外,更有原書是真而后人才摻加一部分進去的,這卻不能疑它是假!八淖訒敝杏幸驯粎⑷氲;《史記》中也有,如《史記》中曾說及揚雄,揚在太史公以后,顯系后人加入,但不能因此便疑《史記》是偽書。
  總之,以假為真,我們就要陷入迷途,所以不可不辨別清楚。但反過來看,因為極少部分的假,就懷疑全部分,也是要使我們彷徨無所歸宿的。如康有為以為漢以前的書都是偽的,都被王莽、劉歆改竄過,這話也只有他一個人這樣說。我們如果相信他,便沒有可讀的古書了。
  





上一本:中華祖脈 下一本:梅花仕女圖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國學概論:國學入門必讀第一書的作者是章太炎,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