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飲食奧秘》從中國文化背景上考察,中國人的飲食烹飪文化,是在中國以人為中心的天、地、人三才文化,并在其重人、愛人、為人、唯人的基本精神影響下產生的。中國人有自己的飲食之道,其奧秘便是把吃和生存、發(fā)展、享受融為一體。探索這個飲食奧秘,當然只能從人生、哲理、科學、藝術、歷史、宗教、民俗等多角度進行。 作者簡介: 熊四智(1937—2008),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教授、中國烹飪協會理事、《中華飲食文庫》編委、四川省政協委員,中國烹飪八大金剛之一,國際知名烹飪專家等。熊四智教授從事中國烹任文化研究20余載,撰寫井出版過20余部烹飪與飲食專著。其中最為著名的有《中國烹飪學概論》、《中國人的飲食奧秘》、《中國飲食詩文火典》《四智論食》,《四智說食》等。 目錄: 目錄: 開篇善吃的民族/1 飲食哲理/4 大欲——儒家的飲食思想/4 重生——道家的養(yǎng)生觀念/10 法正——佛家的今生原則/15 至味——雜家的烹飪法度/20 飲食之樂/25 飲之樂——酒中趣與茶中情/25 食之樂——常珍蔬茹耐咀嚼/42 宴之樂——飲食的超值享受/60 中篇征服自然適應自然/75 目錄: 開篇善吃的民族/1 飲食哲理/4 大欲——儒家的飲食思想/4 重生——道家的養(yǎng)生觀念/10 法正——佛家的今生原則/15 至味——雜家的烹飪法度/20 飲食之樂/25 飲之樂——酒中趣與茶中情/25 食之樂——常珍蔬茹耐咀嚼/42 宴之樂——飲食的超值享受/60 中篇征服自然適應自然/75 征服自然的歷程/76 史前熟食/77 陶器烹飪/79 青銅器烹飪/82 鐵器烹飪/88 適應自然的觀念/98 生態(tài)觀念:天人相應/100 營養(yǎng)觀念:食治養(yǎng)生/106 美食觀念:五味調和/111 科學的選擇/121 生命的動力——五谷為養(yǎng)/125 健康的護士——五果為助/129 智慧的能源——五畜為益/132 長壽的保障——五菜為充/134 飲食烹飪文化積淀/138 烹飪典籍/138 飲食文獻/150 飲饌語言/167 食風食俗/183 中華民族社會心態(tài)的窗口/183 東方特色的節(jié)日食俗/188 五彩繽紛的民族食風/197 下篇烹飪藝術與創(chuàng)造者們/209 烹飪藝術/212 味覺藝術/213 味外之味/219 筵席藝術/224 民族特色與技藝特色/244 技精進乎道/245 化平凡為神奇/248 創(chuàng)新精神/252 創(chuàng)造者的足跡/255 先賢們/255 老饕們/258 中饋們/268 廚師們/272 尾聲興利除弊/293 附錄引用與參考主要書目/295中國人之食,不特不為粗惡野蠻,且極合于科學衛(wèi)生。 單就飲食一道論之,中國之習尚,當超乎各國之上。此人生最重之事,而中國人已無待于利誘勢迫,而能習之成自然,實為一大幸事。吾人當保守而勿失,以為世界人類之師導也可。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須臾不可離的頭等大事就是飲食。 為什么吃? 吃什么? 怎么吃? 居住在五大洲的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居民,是大不一樣的。 中國人認為,作為一個自然人,為了生存,當然不能離開飲食。但是,這種飲食,僅僅是一種生理需要,只不過是人體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攝取養(yǎng)料,以達到機體代謝的目的。這種屬于生存活命的吃,其烹飪,按照營養(yǎng)學所指示的原則,合理配膳就行了。 人可不僅僅是自然人、高級動物,人還是屬于社會的,還是社會人。作為一個社會人,只像飼養(yǎng)普通動物那樣,按照生存需要調配好飲食,讓其天天都照著死板的模式吃喝,那是絕對行不通的。中國人認為,社會人由于文化傳統、歷史地理、信仰風俗等等之不同,對飲食的要求是極其復雜、極其多樣的。滿足一個社會人需要的吃,既要講究營養(yǎng),還要講究享受人生樂趣。 中國人是非常重視飲食的,自古就有“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管子》)的說法。 中國人的吃,是很高明的。如果說中國人有什么飲食奧秘的話,用最簡單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把吃和生存、發(fā)展、享受融為一體。中國人的吃,不單單是吃食物本身,也是在吃文化,吃科學,吃藝術。懂吃,會吃,使中華民族成為善吃的民族。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對中國人的飲食發(fā)表過精到的見解。孫先生從中外飲食比較、烹飪與文明的關系等角度對中國人的飲食之道作了高度評價: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烹調之術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種族,則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中國烹調之妙,亦足表明文明進化之深也。孫先生還把中國人的飲食與歐美人的飲食作了比較,指出中國食品發(fā)明多,烹調方法美,為各國所不及,也非歐美所可并駕,他說:比之今日歐美最高明之醫(yī)學衛(wèi)生家所發(fā)明之最新學理,亦不過如是而已。 中國人之食,不特不為粗惡野蠻,且極合于科學衛(wèi)生。 單就飲食一道論之,中國之習尚,當超乎各國之上。此人生最重之事,而中國人已無待于利誘勢迫,而能習之成自然,實為一大幸事。吾人當保守而勿失,以為世界人類之師導也可。中國人為什么對飲食之事比較高明,而且處于領先的地位?這是有深刻歷史與哲學背景的。就哲學背景來說,中國人對于吃有一套人生飲食哲理。 飲食哲理 對于吃,儒家、道家、佛家、雜家都有各自的觀念。這些觀念,又對歷代老百姓產生種種影響。而這些影響,對于形成中國人在飲食烹飪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是不容低估的。 大欲——儒家的飲食思想 中國歷史表明,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漢代以降,帝王中的絕大多數都把儒學作為指導思想,全社會的尊孔、崇儒,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儒家的飲食觀念,明白無誤地承認人的基本欲望乃生存和繁衍!抖Y記?禮運》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憋嬍持,生兒育女之事,不是一般的欲望,而是“大欲”,應該慎重對待。但是怎樣去滿足“大欲”,則應有思想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范。 研究儒家的《十三經》和經學家們的著述,可以明顯地感到一點,儒家的飲食思想,核心是一個“禮”字。它通過飲食制度、飲食禮儀、烹飪規(guī)范、筵宴格局、服務程序等方面的倡導與規(guī)定,來實現其禮的要求,即達到儒家設想的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倫常不紊,綱紀振興,合群共處,促進大同。 儒家的飲食制度,《周禮》設計了一個藍圖,對宮廷飲食的機構設置和分工作了詳盡規(guī)定——雖然這些規(guī)定并不都成為事實。 《周禮?天官冢宰》載,王宮的飲食由膳夫這個機構和官員統管。在膳夫領導下,又設庖人、內饔、外饔、亨人等職,他們下面又有一大批工作人員,分為下士、府、史、胥、徒,加上負責烹飪原料供給的甸師、獸人、漁人、鱉人、臘人等機構的工作人員,共達1485人,真是一個分工很細的從事飲食烹飪的龐大隊伍!吨芏Y》還記載,領導宮廷主療疾之事的官員為醫(yī)師,其下又設食醫(yī)、疾醫(yī)、瘍醫(yī)。此外,有管理酒、漿、冰、醢、醯、鹽及餐具、筵宴服務的官員。從膳夫所屬的官員和醫(yī)師所屬的官員分別擔任的職責來看,他們雖是天官冢宰下面的兩個機構,但就飲食烹飪來說,責任則是共同的。 我們且挑選幾個機構和官員來看。 膳夫的職責“掌王之飲食膳羞([饈]下同),以養(yǎng)王及后、世子”。具體工作是在王需進食的時候,進獻食物,還負責嘗食,以辨別食物是否按要求烹飪了,檢查有沒有毒等;王舉行宴會的時候,代王向賓客獻酒;王要頒賜肉脩給群臣時,負責分配。 庖人的職責是在膳夫領導下“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還規(guī)定了辨別原料必須遵守的原則和怎樣進行烹飪的基本要求,如春天用小羊和豚為料烹飪,要用牛油脂來配合;夏天用干雉和干魚來制饌肴,則應用狗的油脂來配合;秋天用小鹿子肉來制菜,需用雞油脂來配合;冬天用鮮魚和雁肉為料做菜,必須用羊油脂來配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