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本色》是一本關于晚清中國社會的全方位、大視角、內容豐富的作品,涉及晚清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語言文字、家庭生活、官民關系、禮儀習俗、商業(yè)等方面,是近代西方人觀察中國的代表性著作。 美國外交官何天爵結合十幾年親身經歷,從司法制度到衣食住行,從光緒、慈禧到京郊的老和尚,勾勒出了晚清中國社會全景,精辟地分析了中國人的特性。《中國人本色》能讓我們看到過去,看清現(xiàn)在,作為一面自我觀察的“鏡子”,迄今仍有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何天爵,美國傳教士、外交宮,原名切斯特·何爾康比,何天爵是其中文名。他1869年來華,在北京負責公理會所辦的教會學校,1871年辭去教會職務,先后任美國駐華使館翻譯、頭等參贊、署理公使等職,曾參與起草1880年關于華人移居美國的條約和1882年美國與朝鮮簽訂的條約,在美國前總統(tǒng)格蘭特訪華期間曾接待陪同,在處理美國僑民在華經濟糾紛和教案方面不遺余力。1885年回美國。1895年出版其頗具影響的《中國人本色》(TheRealChinaman)(又譯《真正的中國佬》)一書。 目錄: 第一章中國行星系 第二章中國的政府體系 第三章中國的語言文字 第四章中國人的家庭生活 第五章中國人的社會生活 第六章中國人的宗教 第七章中國人的迷信行為 第八章中國人的辮子 第九章中國的法庭 第十章中國的官與民 第十一章中國的教育和文化 第十二章中國的禮儀習俗 第十三章中國的商人與商業(yè)謀略 第十四章中國的貧民階層 第十五章中國的財政體系 中國和西方世界僅于30余年前才開始互相交流。 中國簽署第一批條約以承認美洲和歐洲國家的存在也不過在大約50年前。 而且那些條約就只是起到初步介紹的作用,缺乏雙方同意互相進行親密往來、締結友好關系的切實條款。從前的中國至多不過沿海地區(qū)的三四個口岸對外國居民和商人開放,外國人在大清帝國的領土四處游歷則是不被允許的,北京禁止所有外交代表駐入,我們的公使團也滯留在軍艦上、游弋在中國海岸。只要上述這些情況繼續(xù)存在,那么我們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就會少得可憐,而中國人更無從進一步深入認識我們西方世界。 以上這種局面從1848年8月29日中國和外國勢力簽訂第一份條約即中英南京條約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了1861年天津條約的簽訂才得以改變。天津條約規(guī)定外交代表可以常駐北京,各個階層的外國人均可在大清帝國境內自由游歷。 然后在人類歷史上,兩個偉大卻截然相反的族群第一次互相凝視著對方的眼睛,面對面地站在了一起。于是,開明、激進、敏捷、熱切、機警的西方人遭遇了保守、華麗高貴、寧靜平和的東方人。進取與保守相互交鋒。已經跨入蒸汽、鋼鐵和動力時代的西方世界蠢蠢欲動,開始對孔子儒家思想主導的東方世界步步緊逼。各位讀者,你們不妨來想象一下以下這個畫面:一個富有進取精神的現(xiàn)代商人經引見來到了一位中國圣哲面前,兩人被單獨留下以互相了解、熟識,于是在此過程中他們都開始不斷獲得對于對方的印象和認識。然而與此同時你們還需要注意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那就是這位圣哲其實極其不愿意接見這位商人。如此一來,你們就會對我所說的中西方最初開始交往時的情形有個清晰的認識了。 可以說,中西方之間絕對沒有支撐相互交流的共同點,雙方也無遵從互惠互利這個基本原則的意愿。我們西方人的確很希望能和中國人進行通商貿易,但是中國人卻用實際行動表明了愿意和我們進行貿易的尺度。廣州是中國僅有的一個允許與西方人進行貿易的通商口,他們還給中西方在廣州的通商貿易設置了重重關卡,進行了種種限制。 在這里交易的方式就是中國人用繩索將成捆的絲綢和成箱的茶葉從有著堅不可摧的城墻的城垛上放下來給我們,我們再把墨西哥銀元和英國鴉片綁在那條繩子上傳遞給他們?梢哉f這條商貿之路的基礎是極端薄弱的,因而至目前為止,西方人普遍認為這是一種限制機制而非鼓勵機制。 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只是特別不愿與美洲和歐洲締結政治和貿易雙邊關系,事實上她是拒絕拓展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地方的交流。清政府曾頒布法令禁止國人前往境外地區(qū),如若誰膽敢違抗,回國的時候一旦被地方官吏發(fā)現(xiàn),他就要被砍頭。這項法令雖然多年間都未曾被執(zhí)行過,但是它依然有效。清政府還禁止建造任何超過六英尺的帆船、船舶和艦艇,這一規(guī)定使得在中國除了短途之外的所有沿海航行都變得既無利可圖又兇險異常。既然中國的港口不對其他任何國家的船只開放,而她本國的船舶又都連適當長度的商業(yè)航行都無法勝任,那么我們也就不難推知中國既無意于歡迎任何外國來賓到訪,更無意回訪任何人了。不受限于這種閉關鎖國政策的唯一例外是有限數量的一些暹羅商船,它們都需定期注冊登記和提供特許通行證。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