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經(jīng)典,在中國翻譯流傳的有數(shù)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廣、注疏最豐者,當屬《金剛經(jīng)》了。十余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jīng)》,念誦《金剛經(jīng)》,因《金剛經(jīng)》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jīng)》而悟道成道!度鐏,如愿:聽佛學大師解讀金剛經(jīng)》匯集了近現(xiàn)代六位大師的《金剛經(jīng)》講義,全面、細致、透徹地對《金剛經(jīng)》進行講解!度鐏恚缭福郝牱饘W大師解讀金剛經(jīng)》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將六位大師的講義匯集一冊,各家對照,前后參悟,旨在幫助現(xiàn)代人更為便捷、輕松、透徹地了解《金剛經(jīng)》,領(lǐng)悟《金剛經(jīng)》,并由此解疑去惑,達到工作、生活中的圓滿境界。 作者簡介: 星云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為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12歲于宜興大覺寺禮志開上人出家。1967年開創(chuàng)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星云大師著作等身,總計二千萬言,于大陸出版的有《佛光菜根譚》、《釋迦牟尼佛傳》、《佛學教科書》、《往事百語》、《金剛經(jīng)講話》、《六祖壇經(jīng)講話》、《迷悟之間系列》、《星云大師人生修煉叢書》、《人間萬事系列》等六十余種。大師教化宏廣,計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眾達百萬之多;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會長。大師自1989年訪問祖國大陸后,便一直心系祖國的統(tǒng)一。大師對佛教制度化、現(xiàn)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fā)展,可說厥功至偉! 目錄: 《金剛經(jīng)》的現(xiàn)代意義 ——濟群法師講解 一部安心的寶典 ——星云大師講解 《金剛經(jīng)》淺易 ——圣一法師講解 學佛修禪悟人生 ——洪丕謨講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義脈 ——太虛法師講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講義 ——倓虛法師講解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所有眾生如果想要修行成佛,都要經(jīng)過《金剛經(jīng)》的真修實證,開晤而后成就。 ——星云大師 金剛經(jīng)是佛教經(jīng)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南懷瑾《金剛經(jīng)》的現(xiàn)代意義 ——濟群法師講解 濟群法師(1962—) 濟群法師是國內(nèi)從事佛學研究及教學、弘法的知名法師。法師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縣一個佛教家庭,少年時即在寧德支提寺、閩侯雪峰寺做行者。1979年從鼓山涌泉寺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1981年于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1984年畢業(yè)于中國佛學院,隨后到莆田廣化寺等地參學,F(xiàn)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并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主講唯識、戒律、阿含等課程。 近二十年來,法師在教學之余發(fā)表了百余萬字的佛學專著及論文,并積極致力于弘法事業(yè),時常在國內(nèi)及歐洲、大洋洲各地高等院校、信眾團體、寺院應邀演講。著有人生佛教、修學引導、佛學研究、以戒為師四大系列三十余種書籍。在社會各界影響廣泛。 法師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是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來,更將弘法重點轉(zhuǎn)向道次第、菩提心、皈依的弘揚,著重佛法基礎(chǔ)建設(shè),希望佛弟子們能在菩提道上穩(wěn)步前進。 1994年春,應廈門大學青年禪學社邀請,開設(shè)《金剛經(jīng)》系列講座。在講授過程中,參考了幾家古德的權(quán)威注疏,玩味之余,頗有一些心得。當時列了提綱,擬撰寫一篇有關(guān)《金剛經(jīng)》的文章,因忙于其他事,未能成稿。一晃就到了年底,課程講座都已結(jié)束。閑居無事,于是又打起《金剛經(jīng)》的妄想,再次提筆,促成撰寫此文的因緣。 一部家喻戶曉的經(jīng)典 佛教的經(jīng)典,在中國翻譯流傳的有數(shù)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廣、注疏最豐者,當屬《金剛經(jīng)》了!督饎偨(jīng)》屬般若系經(jīng)典,《般若經(jīng)》在東漢時期就已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盛行于教界。當時的中國文化界流行玄學,推崇老莊,崇尚虛無,與般若經(jīng)典所說的“空”,表面上看去頗為相似。于是那些玄學者也就研究起般若經(jīng)典來了。僧人為了弘法的需要,也時常以般若經(jīng)教去迎合玄學,用老莊概念闡釋般若思想,從而形成了對般若學的研究浪潮,出現(xiàn)了般若學弘揚史上的輝煌時期,即六家七宗(注一)。但是因為般若經(jīng)的翻譯問題,人們對般若思想?yún)s未能正確理解。其后,羅什弟子僧肇曾撰文對此進行批評(注二)。 羅什西來之后,大量翻譯般若經(jīng)論。在譯出《摩訶般若》的同時,也翻譯了與《般若經(jīng)》相應的一些重要論典,如龍樹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及提婆的《百論》等,對隋唐時期相繼成立的各個宗派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吉藏創(chuàng)立的三論宗,就是直接依據(jù)《般若經(jīng)》及《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命名;智者大師創(chuàng)立天臺宗,除了以《法華經(jīng)》為依據(jù),許多重要思想也都來自《般若經(jīng)》和《大智度論》。至于禪宗,更與般若經(jīng)典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下文將專門介紹。 《金剛經(jīng)》在中國雖有多種譯本,但最早的本子是羅什翻譯的,而佛教界流傳最廣的也是這一譯本。無論在語言的簡練流暢,還是內(nèi)容的忠實程度上,其他譯本都不能與之媲美,這才使它至今仍獨步于教界。文人們愛其文字優(yōu)美而去讀誦,哲人們慕其哲理豐富而去研討,而那些禪修者,更視《金剛經(jīng)》為修心指南及開悟之鑰。至于民間的普通信徒,也以讀誦《金剛經(jīng)》為日常功課,并從中得到感應!督饎偨(jīng)靈感記》一書,就收集了很多因讀誦《金剛經(jīng)》而獲得感應的例子。所以說,這部經(jīng)典的確太殊勝了,使得人們都樂于接受它、弘揚它。 《金剛經(jīng)》與禪宗 達摩西來弘揚禪宗,在傳授心地法門、頓悟禪法的同時,推薦《楞伽經(jīng)》作為禪修者的印心典籍。但此經(jīng)名相豐富,說理繁多,譯文生澀,對于修學頓悟的禪者來說,研討它無疑是一大難題。因而到四祖之后,《金剛經(jīng)》就逐漸取代了《楞伽經(jīng)》的地位,四祖道信就曾勸人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注三)。五祖弘忍創(chuàng)東山法門,普勸僧俗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注四)。到了六祖惠能,與《金剛經(jīng)》的因緣就更為密切了。 一、《金剛經(jīng)》與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嶺南一個樵夫,因為賣柴,路過街道,聽到一戶人家念誦《金剛經(jīng)》,在心靈上產(chǎn)生了極大震動。從他后來見五祖時,與五祖兩人的對話來看,惠能此時顯然已開了智慧,只是沒有大徹大悟而已,實在是宿慧深厚,來歷不凡。 隨后,惠能得到那位誦經(jīng)員外的資助,便拜辭老母,千里迢迢地來到靳州黃梅縣東禪寺參見五祖。經(jīng)過一番往返考核,五祖對這位來自邊遠山區(qū)的年輕人,不得不另眼相看。于是安排他到槽廠劈柴、踏碓。過了八個多月,五祖要傳法退居了,就讓門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證上的見地;菽艿馁首荧@得五祖的認可,并傳其衣缽。在傳法時,五祖又為惠能說《金剛經(jīng)》,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大徹大悟。惠能大師從發(fā)心求法到最終得法,都沒有離開過《金剛經(jīng)》。 般若講性空無所得!栋闳粜慕(jīng)》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薄督饎偨(jīng)》曰:“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倍娴奈虻蕾蕜t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都充分體現(xiàn)了般若性空的思想。 六祖在弘揚佛法時,總是極力稱贊般若法門!秹(jīng)》說:“師升座,告大眾曰: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庇衷唬骸吧浦R,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jīng)》,即得見性。當知此經(jīng)功德無量無邊,經(jīng)中分明贊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注五)!边@也就是說,持誦《金剛經(jīng)》的功德無量無邊,可依此入甚深法界,見性成佛。 二、《金剛經(jīng)》對《壇經(jīng)》的影響 讀過《金剛經(jīng)》的人,再去接觸《壇經(jīng)》,定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壇經(jīng)》第二品便是“般若品”,由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而展開說法,顯示了般若的功用。祖曰:“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注六)”從第一義上來看,凡夫與佛,煩惱與菩提,的確沒有什么差別?煞卜蚺c佛存在迷與悟的不同:凡夫迷故,處處著境,沒有智慧,因而便有煩惱;而圣賢以般若智慧通達諸法實相,不住于相,煩惱了不可得,當下就是菩提了。 進入“定慧品”之后,六祖又依般若法門,提出了禪門修行的三大綱領(lǐng)。祖曰:“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注七)”何為無念?《壇經(jīng)》解釋道:“于諸境上心不染著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無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觸,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觸外境之時,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鏡,境來則現(xiàn),境去則無。顯然,這與《金剛經(jīng)》所說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樣的。何為無相?《壇經(jīng)》告訴我們說:“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于相則法體清凈,此是以無相為體!睂嵪酂o相,但實相也并非離開萬物,別有所指。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過諸相,始能通達法性!督饎偨(jīng)》也認為,“實相者,即是非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何為無住?《壇經(jīng)》釋曰:“念念之中不思前意,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續(xù)不斷,名為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毙淖∮诰,則心為境所縛,倘不住于境,則解脫也。所以,般若思想以“無住生心”為修行的要領(lǐng)。 對于坐禪,六祖從對般若法門的體驗中,提出了禪家特有的方式。以往坐禪,禪者往往注重坐相,并對坐姿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規(guī),而《壇經(jīng)》卻呵斥坐相。經(jīng)中記載,有神秀弟子參訪六祖,師曰:“汝師者何為示眾?”對曰:“常教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睅熢唬骸白⌒挠^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過。(注八)”從般若法門的無住前提看,禪者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為道乃無相,道遍一切處,應該從行住坐臥的一切舉動中去體驗。 在坐禪用心方面,小乘禪觀講究從六根門頭攝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壇經(jīng)》卻告訴我們,坐禪要心無所住。祖曰:“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凈,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凈,人性本凈,由妄心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凈,起心著凈,卻生凈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凈無形相,卻立凈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注九)”這是從見性、觀實相入手,以無住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體,這與小乘禪觀的由定而慧,顯然是不同的。 以上僅舉幾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其實《金剛經(jīng)》對《壇經(jīng)》的影響是全面的,而非部分,還有待于今后專門研究。 成佛是智慧的成就 《金剛經(jīng)》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鞍闳簟笔氰笳Z的音譯,因為在漢語中難以找到相應的概念。倘若一定要將它譯出,或可勉強稱之為“智慧”。 “波羅蜜”亦是梵語的音譯,譯成中文包括兩種內(nèi)涵:一是過程義,指我們完成一件事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古人也將“波羅蜜”譯為“度”,因而“六波羅蜜”又曰“六度”;一是究竟圓滿義,指一件事情徹底成就了,在這個意義上,古人又將“波羅蜜”譯為“到彼岸”。 “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的前五種,并非佛教所特有的。比如布施,佛教固然倡導布施,而其他宗教乃至社會也提倡布施。此外,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也無不如此。那么,世間的布施與佛教的布施有何區(qū)別呢?世間的布施總是住相的,而佛法則要我們“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因世間布施有相,其作用也有限;而佛法布施無相,其作用乃無限。 那么,兩種布施的差別究竟在哪里呢?簡單地說就是般若。凡人般若未能開發(fā),以妄心住相布施,將來只能招感人天果報;菩薩以般若引導布施,三輪體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為成佛的資糧。所以世間的布施善行不能稱為“波羅蜜”,唯有在般若引導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禪定,始可稱為“波羅蜜”。 般若,經(jīng)中說有三種:一、文字般若,即三藏十二部典籍,而能開發(fā)般若智慧的一切文字,都可稱為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顯示的義理,以此為指導去觀察人生的一切現(xiàn)象,并如實透視一切,由正確認識而通達實相;三、實相般若,即般若的體相。三種般若實質(zhì)上只是一實相般若,因為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皆因長養(yǎng)般若之故,而方便稱為般若,實非真正般若也。 此外,般若又有實智與權(quán)智之分。實智是親證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為般若之體。它無智無得,智境一如,等無差別。菩薩在修行過程中,經(jīng)歷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后始能證得。權(quán)智又稱方便智或后得智,是了解現(xiàn)象差別,引導六度萬行的智慧,為般若之用。權(quán)智是在證得實智后生起的,故曰后得智。在修學佛道上,實權(quán)二智缺一不可。 “般若波羅蜜”,就是說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眾生在生死此岸,要到達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般若!缎慕(jīng)》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比乐T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無上菩提!毒S摩詰經(jīng)》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注十)”一切諸佛都是以般若與方便二智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產(chǎn)生一切諸佛。梵語佛陀,漢譯為“智者”或“覺者”,可見成佛乃智慧的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