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素樸為王:郭店楚簡老子


作者:李健     整理日期:2014-07-06 11:28:34

《老子》這本書,版本很多,筆者采用的是郭店楚簡《老子》甲本。該本是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章次之間具有嚴密的關(guān)聯(lián)性,行文一氣呵成。
  道是老子的思想起點、核心范疇,具有先在性。道是人的本原,因而道也是人的生存的根本依據(jù)。道是無限的,天、地、王也是無限的。老子提出“王”的概念,其實就是在發(fā)現(xiàn)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巴酢笔且环N在場狀態(tài),“王”是“參天地人而通道”的人(“王”字的三橫代表參天地人,一豎代表通道),參天地就是人法天地,參人就是人法自然(本然),通道就是人法道。
  老子思想全在一個“王”字,“成為王”即素樸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王天下”即素樸的社會,是理想的社會!巴跆煜隆本褪前选巴酢钡睦砟钔浦撂煜,這需要由理想的執(zhí)政者——圣人治國,讓社會復歸素樸。圣人治國的理念是欲不欲、好靜、無為、無事!俺蔀橥酢笔抢献拥娜松摚ㄉ掀巴跆煜隆笔抢献拥纳鐣摚ㄏ缕。
  總之,老子哲學立足擺脫困頓通向自由,克服異化實現(xiàn)完滿,以道為本原,以王為理想,以素樸為路徑。
   
  作者簡介:
  李健:1982年生,貴州人,文化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會理事,北京元學文化院院長,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道商委員會講師,主講《老子》課程,著有《素樸為王》《老子解惑》《回歸本原》。
  在北京師范大學國學專業(yè)博士課程班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對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有了切身的反思、體悟;讓我體悟到人之為人在于人有精神性,而不僅僅是生物性和社會性,而人的最高境界便是精神的完滿,而不是名利的多寡;尤其是老子對我影響至深,讓我摒棄浮華,回歸素樸,這是我要實踐的生存方式。
  在此,特感謝茅于軾先生、許抗生先生、郭振有先生、張曙光教授、王成兵教授、李振宇同學、李克讓同學對我的指導和鼓勵。
   
  目錄:
  序言幫仁
  導言:古老的竹簡
  上篇成為王--素樸人生
  道是本原--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一章:道(天地人的本原)
  人法天地--人與天地同在
  二章:虛(天地的狀態(tài))
  三章:復(天地的規(guī)律)
  人法自然--人與自然同在
  四章:德(自然之心)
  五章:身(自然之身)
  人法道--人與道同在
  六章:反(道的運動方式)
  七章:弱(道的運用方式)
  下篇王天下--素樸社會序言幫仁
  導言:古老的竹簡
  上篇成為王--素樸人生
  道是本原--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一章:道(天地人的本原)
  人法天地--人與天地同在
  二章:虛(天地的狀態(tài))
  三章:復(天地的規(guī)律)
  人法自然--人與自然同在
  四章:德(自然之心)
  五章:身(自然之身)
  人法道--人與道同在
  六章:反(道的運動方式)
  七章:弱(道的運用方式)
  下篇王天下--素樸社會
  圣人欲不欲--人民自樸
  八章:少私寡欲
  九章:不爭
  十章:知足
  圣人好靜--人民自正
  十一章:不以取強
  十二章:微弱玄達
  圣人無為--人民自化
  十三章:能輔萬物之自然
  十四章: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
  十五章:猶難
  十六章:行不言之教
  十七章:知止
  十八章:治之于其未亂
  圣人無事--人民自富
  十九章:玄同
  二十章:以無事取天下
  結(jié)語:我樸故我在
  附錄
  郭店楚簡《老子》甲本校釋
  郭店楚簡《老子》甲本譯文
  郭店楚簡《老子》甲本范疇
  參考文獻道是本原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道是老子的思想起點、核心范疇,具有先在性,道是一種整全狀態(tài),是一種永恒自在,道是天地的本原,也是人的本原,因而道也是人的生存的根本依據(jù)。相關(guān)原文為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一章。
  一章:有將昆成,先天地生。悅穆,獨立不改?梢詾樘煜履福粗涿,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天地人的本原)
  道是完滿的,道蘊含萬物的一切要素,即道和萬物并不是分離的。老子說:"有將昆成。"《爾雅·釋詁》:"將,大也。""將"有無限、完滿之意。
  "將"在《郭店楚墓竹簡》中的釋文是""。裘錫圭讀為"狀"缺乏依據(jù),""應(yīng)為"將"字,其理由有三:一是在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中,""的竹簡原文字形與多次出現(xiàn)的"將"的原文字形十分相似;二是蘭喜井在《老子解讀》中提出,陳奐《詩毛氏傳疏》說:"將,……古文作''。"陳奐之""即""?《爾雅·釋詁》:"將,大也。"如是,則"有混成"意即"有大混成",與后面"強為之名曰大"照應(yīng)。蘭喜井并不確定陳奐之''即"",其實是可以確定的,因為在郭店楚簡《老子》甲本里,"百"有多寫一橫的情況,如"民利百倍"的"百"就寫成了"";三是崔仁義在《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中認為:"",同將,與中山王壺、中山王墓宮堂圖中的同字形同。
  "將"猶將帥之"將"的引領(lǐng)地位!墩f文解字》:"將,帥也。"《孫子兵法·計篇第一》中說:"孫子曰:……故經(jīng)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孫子兵法》提出道、天、地、將、法的五個范疇,均在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一章中可見,《孫子兵法》或受老子思想影響。
  "昆"的竹簡原文為"蟲",而"蟲"的總名是"",""讀作"昆"!墩f文解字》:",蟲之總名也,讀若昆。""昆"有同、混同之意,《說文解字》:"昆,同也。"
  通行本《老子》二十五章是"有物混成",顯然,"有物混成"不如"有將昆成"。因為"物"沒有體現(xiàn)道的地位,甚至還會誤解為具象之物;"將"更為豐富和明確,即道是完滿的。"混"容易理解為混沌之物,而"昆"是混同的含義,是說道混同萬物的要素,道與萬物不是分離的。
  道蘊含萬物的一切要素,猶如雞蛋蘊含小雞的一切要素,種子蘊含小樹的一切要素。不同的是,雞蛋和種子是現(xiàn)象之物,是有形有象的,而道是本原,是無形無象的。
  在老子之前,人們認為天地為先,而老子認為,道先于天地,這是對之前思想的批判。老子說:"先天地生。"道先于天地,道是天地的本原。胡適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中說:"老子最大的功勞,在于超出天地萬物之外,別假設(shè)了一個'道'。"
  道,先于天地,不是時間在先,而是邏輯在先,因為道和天地是不可分離的,不可能存在道和天地兩個時間階段。這猶如人做夢時潛意識和夢境的關(guān)系,潛意識在邏輯上先于夢境,但時間上卻是同時的。
  萬物具有差異性,萬物是雜多,而道是一,道是整體,道是整全的和諧體。老子說:"悅穆。""悅穆"在《郭店楚墓竹簡》中的釋文是"敚穆"。"敚穆"其實就是"悅穆",《文子·精誠》中的"老子曰:……夫道者……靜漠恬惔,悅穆胸中,廓然無形,寂然無聲"一句可證。
  "悅穆"就是整全的一,混為整體。通行本《老子》十四章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文子·道原》說:"老子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
  通行本《老子》二十五章里不是"悅穆",而是"寂兮寥兮"。"寂兮寥兮"只表述了道的無聲無形,而"悅穆"還表述了道是一個和諧體。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十七章有"道恒無名,樸,雖微"一句,其"微"字表述了道的隱微,即道的無聲無形。
  萬物總是處于產(chǎn)生、發(fā)展和消亡的循環(huán)過程中,即具有相對的永恒性,而道超越了相對性,不依賴他物而恒常自在,具有絕對永恒性,是一種絕對自由。老子說:"獨立不改。"正如《列子·仲尼篇》所說:"無所由而常生者,道也。"
  通行本《老子》二十五章是"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通行本《老子》多出的"周行而不殆"把形而上的道拉到了形而下的具象之物,對此,許抗生在《初讀郭店竹簡〈老子〉》一文中說:"從'道'本身來說是不可能作'周行'的……今本則理解有誤,妄加了'周行而不殆'五字。"
  道不僅是天地的本原,還是人類的本原。老子說:"可以為天下母。""天下"指人類。通行本《老子》五十二章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之始為道,道為天下母。
  道沒有規(guī)定性,暫且給他取個字叫作道。老子說:"未知其名,字之曰道。"之所以"未知其名",是因為"道恒無名"。通行本《老子》一章說:"名可名,非常名。"即道不可名,可名之名非道之名。
  道的提出具有重大意義。胡適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中說:"老子是最先發(fā)現(xiàn)'道'的人。"一方面,道的提出,是人類思維方式的一次超越,從形下到形上,從形象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這種飛躍是不可低估的。另一方面,作為本原之道的提出,為人的生存提供了一個根本依據(jù)?档略凇秾嵱萌祟悓W》中說:"在人用來形成他的學問的文化中,一切進步都有一個目標,即把這些得到的知識和技能用于人世間;但在他能夠把它們用于其間的那些對象中,最重要的對象是人;因為人是他自己的最終目的。"
  在老子哲學之前,在中國文化里通常認為,人從天地那里來。至于天地從哪里來,沒有回答清楚。在神話傳說里,有一些說法,比如盤古開天辟地,但盤古開天辟地的說法,并不徹底,天地從盤古那里來,那盤古從哪里來呢?盤古是一個有形有象的實物,用實物去回答實物,還是沒有回答徹底,這都是一種經(jīng)驗思維。
  關(guān)于天地從哪里來的問題,老子作出了回答。老子認為,天地從道那里來,天地之前是道。而道是形而上的,道不是實物,道是本原。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說:"老子是第一個提起本根問題的人。在老子以前,人們都以為萬物之父即是天,天是生成一切物的。到老子,乃求天之所由生。老子以為有在天以前而為天之根本的,即是道。道生于天地之先,為一切之母。"
  可能還有人會疑問,天地之前是道,那道之前是什么呢?這是一個偽問題,因為道是本原,道就是開始,所以道沒有之前,道就是先在的。
  老子提出的道具有形而上的意義,達到了西方本體論哲學的高度。西方的本體論哲學也在探索萬物從哪里來,給出的答案不是具體的實物,因為具體的實物還是沒有回答萬物從哪里來,所以西方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跳開了具體的實物。比如柏拉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理念,亞里士多德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實體,理念和實體都不是具象之物,都是形而上的。正如《易傳·系辭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老子的道論達到了西方的本體論高度,但還有它自身的優(yōu)勢,就是它克服了西方本體論的缺陷。因為西方的本體論說理念也好,說實體也好,都被后來的哲學家推翻了。康德在《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xiàn)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中說:"形而上學,作為理性的一種自然趨向來說,是實在的;但是如果僅僅就形而上學本身來說,它又是辯證的、虛假的。如果繼而想從形而上學里得出什么原則,并且在原則的使用上跟著雖然是自然的、不過卻是錯誤的假象跑,那么產(chǎn)生的就絕不能是科學,而只能是一種空虛的辯證藝術(shù),在這上面,這一個學派在運氣上可能勝過另一個學派,但是無論哪一個學派都絕不會受到合理的、持久的贊成。"但是老子的道是永恒的,推翻不了。西方講本體論的時候,都給本體賦予了具體規(guī)定性。但是老子不一樣,老子認為這個道先于萬物,但沒有規(guī)定性。其次,西方傳統(tǒng)本體論其本體和現(xiàn)象是二分的(分離的),而老子認為道和萬物是一體的(關(guān)聯(lián)的),道在萬物中,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也認為道在器中,道"無所不在"。海德格爾對傳統(tǒng)的本體論哲學進行了反思,因而與老子的思想殊途同歸。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認為:"存在總是某種存在者的存在。"
  ……





上一本:天下第一道術(shù):老莊之道 下一本:呂祖秘注道德經(jīng)心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素樸為王:郭店楚簡老子的作者是李健,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