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黑格爾闡述自己哲學觀點和方法論原則的綱領性巨著,他稱此書是他哲學體系的導言。它總結了黑格爾此前的哲學研究,宣告了未來哲學的大綱。精神現象學就是關于精神實象的科學,它把生活和歷史的全部多樣性都歸結為“意識”對“對象”的關系,并把這種關系倒置起來,用以解釋人類的精神運動和歷史。 作者簡介: 黑格爾(1770—1831),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他創(chuàng)立了歐洲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并極大地發(fā)展了唯心主義辯證法。主要作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哲學史演講錄》、《歷史哲學》、《美學》、《宗教哲學》等。 目錄: 序言 導論 第一部意識 第一章感性確定性;這,和意謂 第二章知覺;事物和幻覺 第三章力和知性;現象和超感覺世界 第二部自我意識 第四章自身確定性的真理性 第三部自由具體的精神 第五章理性的確實性和真理性 第六章精神 第七章宗教概論 第八章絕對知識 譯者后記這里所謂的知識,不是別的,是指直接的知識,即它就是直接地存在著的那樣,它最初或直接就是我們的對象的知識。進一步講,在我們處理它的過程中,也同樣要以直接的方式,接受它而不加以改變,同時不受主觀成見的束縛或者說遠離概念的理解。 感性確定性所生成的具體內容,使得這種表象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最豐富的知識,甚至于是一種無限豐富的知識,對于這種知識,我們無論是追溯它在時空中呈現給我們廣度,或是我們從它所提供的豐富的材料中取出某一片段,通過一再剖析去鉆研它的深度,都同樣難以找到任何極限。此外,它看起來好像是最真實、最可信的知識,因為它還沒有失去認識對象所呈現給我們的任何東西,它使對象自身徹底地、完整地呈現出來。然而,這種純事實的確定性實在可以說是最抽象、最貧乏的真理。它對于它所知道的只是說出了:它存在著,它的真理所包含的僅僅是它所知道的事實的存在。從意識這方面來講,像這種確定性的意識只是一個純粹的我。換句話說,在這種認識里面,作為認識主體的我僅僅是作為純粹的“這一個”,而認識的對象也同樣僅僅是作為純粹的“這”。我,這一個特定意識的我之所以確知眼前這一個事情,并不是因為作為意識的我在與它的聯系中發(fā)展了我自己,并著手多方努力去思考它。也不是因為我所確定的那個事實、那個事物,由于它具有諸多不同的質,本身具有多種可能的自身關聯和與別的事物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以上這兩種情況都與感性確定性所包含的真理無關,無論是這一個我還是這一個事物(認識對象)在這里都沒有相對于其他事物的多方面的中介意義,也沒有做多種多樣的復雜思考。這一個我沒有包含或隱含復雜多樣的思想觀念,甚至我在這里沒有思維,同樣,事物在這里也沒有多方面的本質性的意義。毋寧說只是:這個事物、這個事實存在著,并且僅僅是因為它存在著,所以它存在著。它存在著—這就是感性知識材料的實質之所在,這一純事實性的存在,這一簡單的直接性,就構成了它的真理性。同樣,其確定性作為關聯對于某種東西的確信,就是一種純粹直接性的關聯。在這里,意識僅僅是我,而不是別的東西,只是純粹的這一個,作為認識主體的我,這個主體意識知道純粹的這一個(對象),或者說知道什么是個別或殊相。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去看,就可以看出這里有更多的東西包含在那個純粹的存在之內,它構成這種形式的感性確定性的本質,并通過它的真理性而呈現出來。一個具體的、現實的感性確定性不僅僅是這種純粹的直接性,而乃是這種直接性的一個例子、一個樣式。在這里所出現的無數的差別中,我們都能發(fā)現其中的主要差別,即在感性確實性中純有已經被分裂成兩個“這一個”,就像我們在前面已經這樣稱呼它們的那樣,一個這一個是我,另一個這一個是對象。當我們去反思這一差別,就會發(fā)現無論是這一個我還是這一個對象都不僅僅是一種直接性,不僅僅是在感性確定性之中的,而是同時被中介了的(或間接的)對象:我之所以具有確定性是通過對象即現實的他物而獲得的,反之,對象也通過我而獲得其確定性。 這種本質真理與特殊例子、一般與個別、直接性與間接性之間的差別并不僅僅是由我們造成的,而是我們從感性確定性自身中所發(fā)現的,而且我們還必須按照它存在著的那樣而不是按照我們剛剛對它所規(guī)定的那樣接受這種差別。其中,感性確定性所設定的一方是作為簡單、直接性的存在、本質性的現實,即對象。而被感性確定性所設定的另一方是作為非本質的東西、間接的東西、某種本身不在確定性中而是通過他物才具有確定性的東西,即自我。自我是一種認識狀態(tài),它之所以知道對象存在,僅僅只是因為對象存在著。而這種能認識的自我是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然而對象卻是真實的真理,是本質的現實。對象本身的存在,與是否被認識毫無關系;無論對象是被知道還是不被知道,它同樣存在著;即使不被知道,它仍然存在著;但是如果沒有了認識對象的存在,那么就不會有知識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