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茶鐸八音


作者:許玉蓮     整理日期:2014-05-11 18:04:13

喝茶,是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也是一種雅致的生活藝術。華人喜歡喝茶,英國人每天喝好幾次茶,日本人更將品茶提升到一種藝術的境界。其實,隨著華人的播遷和文化傳播,喝茶的文化已經(jīng)傳布到全世界。許玉蓮老師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漳州等地傳授茶道,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茶鐸八音》為茶文化發(fā)展的觀念與思想提供了許多正確的方向,如第一音(篇)的茶道觀念,許玉蓮要茶道老師們親自泡茶、奉茶,不要只是叫學生或員工代勞。第二音的茶文化復興,許玉蓮提出了新茶文化區(qū)不要只是沿用先民帶來的方式,要從現(xiàn)在生活的時空中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茶文化。第三音的泡茶,許老師直接指出許多所謂的風格差異實際上是做法的錯誤。第四音的品茶,許老師踏出了茶湯市場的第一步,親自將泡茶與茶湯有償?shù)刭u給消費者。第五音的器物,許老師認真地做實驗,將各種茶具材質與茶湯的關系告訴我們。第六音的茶會,許老師親自到各國家、各族群舉辦各類型的茶會,利用茶會傳授茶道,了解他們在茶文化上的誤區(qū)并給予調整補充。第七音的推廣,作者提醒我們要賣茶給買者喝,不要只是賣茶給買者投資。第八音的品茗館,作者直接提出品茗館要以個人工作室的方式經(jīng)營,不要落入罐頭式生產(chǎn)的行列,否則很快就會喪失它的生命力。每一音都敲得很準很重。茶文化的八音就有如聲界的八音,帶出了音樂的秩序與創(chuàng)作。
  
  作者簡介:
  許玉蓮,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yè)集團茶藝學習中心主任,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分校宿舍村、吉隆坡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學校茶藝顧問。中國《海峽茶道》《問道?中國茶》,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專欄作者。文字清新優(yōu)美,茶學造詣深厚,多年來四處舉辦茶會與茶學講座,頗受歡迎。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張錦忠這樣描述阿許(許玉蓮):上一個世紀七十年代中葉,八打靈再也二一七路臨接鄧普勒路的地段,為姚拓與他那群南來文人伙伴的友聯(lián)文化機構所在,也是許多人的“學報時代”記憶所系之處。學報社棲身二一七路十號里頭一間小小的辦公室,可容五六張辦公桌。從一九七六年底到一九八一年初,我在那里編編寫寫,度過了四年多的文青歲月,也在那里認識了許多學報的讀者、作者,其中一位就是許玉蓮,我們那時都叫她“阿許”。
 初識阿許時她是學報讀者,年輕,剛中學畢業(yè)的樣子,F(xiàn)在很難想象,在那個沒有電郵的時代,讀者,尤其是年輕的小讀者,是如何每周或每雙周讀完雜志后熱情地給編者寫信許玉蓮,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yè)集團茶藝學習中心主任,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分校宿舍村、吉隆坡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學校茶藝顧問。中國《海峽茶道》《問道?中國茶》,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專欄作者。文字清新優(yōu)美,茶學造詣深厚,多年來四處舉辦茶會與茶學講座,頗受歡迎。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張錦忠這樣描述阿許(許玉蓮):上一個世紀七十年代中葉,八打靈再也二一七路臨接鄧普勒路的地段,為姚拓與他那群南來文人伙伴的友聯(lián)文化機構所在,也是許多人的“學報時代”記憶所系之處。學報社棲身二一七路十號里頭一間小小的辦公室,可容五六張辦公桌。從一九七六年底到一九八一年初,我在那里編編寫寫,度過了四年多的文青歲月,也在那里認識了許多學報的讀者、作者,其中一位就是許玉蓮,我們那時都叫她“阿許”。
  初識阿許時她是學報讀者,年輕,剛中學畢業(yè)的樣子,F(xiàn)在很難想象,在那個沒有電郵的時代,讀者,尤其是年輕的小讀者,是如何每周或每雙周讀完雜志后熱情地給編者寫信訴說心情,或路過都門時到二一七路十號學報社小坐半日,跟我們一塊在早慧媽媽張羅的食堂喝杯熱乎乎的奶茶,或在工廠門口路邊相思樹(還是青龍木?)下吃一碟流動攤販的豬腸粉。阿許就是這樣的一位學報讀者。阿許的寫作才華可能是我的編輯伙伴黃學海發(fā)掘的。有一陣子她跟韻兒應學海之邀在學報寫專欄《許韻航》。兩人文筆辛辣犀利,頗有亦舒風格,比亦舒多些憤怒。
  一九八三年七月,莊若到學報社當小編輯,阿許的專欄猶在,顯然叫好也叫座,否則不會那么持久。一九八五年夏我大學畢業(yè)返馬,二一七路十號還是友聯(lián)文化機構,路邊的相思樹(還是青龍木?)依然林立,但學報早已停刊。阿許到紐約。后從紐約返馬后,先是在怡保紫藤展開她的茶人生涯,后來到吉隆坡紫藤擔任茶道老師,近十來年更執(zhí)掌紫藤的茶藝學習中心主任講師等職,推廣茶藝不遺余力,茶藝功夫已有如老茶般芬甘厚醇。是的,時過滄桑,學報時代那杯茶涼了?墒侨松桊^并不是只有一杯茶,或只有六安茶。人走茶涼之后,想喝茶,等爐上的水燒開了,就再沏一壺茶吧。沒有六安瓜片,沏一壺白毫烏龍又何妨?
  目錄:
  
  目錄:
  
自序1
推薦序文化不在一朝一夕2
推薦序優(yōu)雅的人文生活5
“耽”之章9
耽慢之人10
踏上國樂的門檻14
十九歲的打鼓“姥”17
“同期”與“票房”27
琴與書: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33
“樂”之章43
打擊樂和鑼鼓樂44
一方風土一方人48
西安鼓樂51
新疆手鼓54
  目錄:
  
  自序1
  推薦序文化不在一朝一夕2
  推薦序優(yōu)雅的人文生活5
  “耽”之章9
  耽慢之人10
  踏上國樂的門檻14
  十九歲的打鼓“姥”17
  “同期”與“票房”27
  琴與書: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33
  “樂”之章43
  打擊樂和鑼鼓樂44
  一方風土一方人48
  西安鼓樂51
  新疆手鼓54
  潮州鑼鼓57
  土家族打溜子61
  蘇南十番鑼鼓66
  “器”之章75
  古器物,越陳越香76
  初試古董買賣82
  從古董到新瓷88
  “玩物尚置”,茶味相倚92
  人生功課轉向100
  玉瓷潤心,“敦睦窯”104
  “茶”之章115
  學茶之始116
  初任事茶人119
  茶與樂123
  我的自在茶129
  “慢”之章137
  在亞維儂139
  傳統(tǒng)是奢侈品?147
  慢的生活美學154
  悠游于古160
  附錄一:昆曲劇團相關資料166
  水磨曲集昆劇團166
  蘭庭昆劇團167
  臺北昆曲研習社169
  附錄二:琴苑相關資料171
  百樂琴苑171
  等閑琴館172
  中華古琴學會——臺北琴道館173《茶味的初相》姐妹書,臺灣商務印書館年度文化精品,總編輯方鵬程鼎立推薦!
  最容易學習掌握的識茶、泡茶、喝茶、茶藝鑒賞方法,海外著名茶人悉心授課,暢銷港臺東南亞,輕松領悟茶人氣質,讀完就能學會,節(jié)省5萬元學茶費用,濃縮10年泡茶功夫。使用茶碎泡茶,只適合一泡始二泡止、茶少水多,味道可以均衡些,浸泡時間也相對容易控制。茶多水少如茶葉滿壺的情況,往往失控于浸泡時間,即使在熱水注入后馬上將茶湯倒出,那也已經(jīng)太遲。
  這樣說,并不是排斥茶中原本獨有的苦味,用合理泡法來呈現(xiàn)那自然的苦,苦得滋味無窮,好美啊。將茶葉捏碎沖泡,茶體的纖維組織遭受破壞,茶的精華已渙散,釋溶出的只有“死苦”。
  完整茶葉不應當被捏碎才沖泡,因為我們認為食材遭遇損壞的做法欠缺周到,比如一根蔬菜一粒瓜果,或鮑魚或燕窩,我們希望能夠忠實保留食材的必然味道,而且是使用合乎邏輯的方法來處理。置茶入壺時依序先下茶條小的、中的,最后才是大的,然后再把壺左右搖晃震動,以便茶葉大壓中、中壓小層層緊實貼著。小的茶碎被壓在壺的底層讓大茶條覆蓋著,是為了不讓茶碎浮上水面阻擋出水孔,妨礙茶水的倒出,假使茶水倒出被拖延時間,表示浸泡時間也增長了,茶的味道就會超出掌控范圍。
  與此同時,熱水會先潤泡著底層的小茶碎、再到中的,然后才是大的,如此順序會讓茶葉也順序發(fā)味,浸泡茶葉的需要就可從快速慢慢緩和延長,以利茶葉舒展。
  但是,這樣的泡茶手法放在沖泡完整茶葉上卻是顯得多余的。現(xiàn)代制茶技術日新月異,喝茶者對茶葉的外形美觀也有所要求,故此市面流通的許多茶葉,樣子都長得相當完整,發(fā)揮如此完整葉片的茶葉的特性,必須就它的完整度去沖泡,茶葉才能釋溶出該有的層次感與豐富滋味。
  有者沖泡時茶葉是完整的,也并未捏碎,但還是把茶壺拿在手掌心搖動震壺,這也是無必要的。
  把茶葉捏碎才沖泡是對茶葉生命的價值、制茶工藝的魅力、珍貴的食材在進行破壞,我們不能讓茶葉毀于無知或無心之手,未能合于味覺感官或對身體無益的沖泡法必須被截止。






上一本:耽慢之人 下一本:再赴美食之旅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茶鐸八音的作者是許玉蓮,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