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安住在折騰中


作者:明一     整理日期:2014-05-04 01:30:51

在佛教的《金剛經》中非常直白地教導我們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字面上簡單來說就是要我們別想有一個一勞永逸的地方可呆。所以,如果非要想安住在某一個地方,或者說是想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的話,那么這個地方就在不停地“折騰”中。都市快節(jié)奏的高效率生活方式讓很多人身心疲憊,近乎窒息,而我們又陷入“走不開,回不去”的尷尬境遇中,何處是家鄉(xiāng)?本書告訴你“此心安住是吾鄉(xiāng)”。明一法師有感弟子中眾多白領的這一困境,堅持數(shù)年在網絡禪堂、都市茶館、公司會所等各種場合演講開示,解答人生困惑,帶領大家修行。內容風趣幽默、結合現(xiàn)實、著眼當下。讓許多人在點滴間身心獲益。明一和尚很直接地告訴你:你像一只蝸牛一樣背著重重的殼想在這樓山廈海間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出路?告訴你,沒門。出路就在這個折騰中,認識清楚折騰本身,就能安心安住。

  作者簡介:
  明一法師,字崇守。禪門巨匠凈慧長老得法弟子,臨濟宗45代傳人,河南法眼寺方丈。

  目錄:
  為什么要安住在折騰中
無常特征“如”字現(xiàn)
命中注定無常改
無常未來不確定
認識佛教從“覺”始
眾生與佛由“覺”說
佛教“業(yè)”字科學說
基因與業(yè)定將來為什么要安住在折騰中

  無常特征“如”字現(xiàn)

  命中注定無常改

  無常未來不確定

  認識佛教從“覺”始

  眾生與佛由“覺”說

  佛教“業(yè)”字科學說

  基因與業(yè)定將來

  隨順世緣識業(yè)報

  物質精神雙產品

  精神財富帶得走

  

  如何安住在折騰中

  身口意三業(yè)顯功夫

  懺悔業(yè)障作功夫

  如何懺悔業(yè)障

  正確懺悔免新業(yè)

  業(yè)識茫然應知返

  玩游戲多造惡業(yè)

  拜經懺悔有來由

  拜經懺悔非迷信

  舍惡性人是魔業(yè)

  吃虧勛章莫忽視

  用“忙”助修進步快

  不懂不會不知道

  “忙”起來了少撿擇

  目的不同方法一

  智慧生活不分別

  智慧生活靠勤奮

  思維分別凈為穢

  順逆在于一念間

  枯燥乏味好用功

  沒有信心問題多

  生活禪開遍地香

  

  折騰才是硬道理

  《與祖師同行》看生死

  不幸建立于幸福

  掉進陷阱新天地

  智慧生活免思考

  禪意人生四鋤頭

  菩薩十種得智慧

  《寶王三昧論》如意

  摩尼寶珠別賣了

  模擬信息數(shù)字化

  道交感應粗功夫

  新浪開通佛學頻道

  每一個人都做事

  平常心面對外境

  身體健康有原因

  行醫(yī)需要有執(zhí)照

  天寒地凍過大年

  今年春天遲到了

  罕見冬雨降山中

  都攝六根來打七

  拜經拜懺有科學

  拜經拜懺有道理

  專注禪修一切法

  佛教修行可量化

  佛教修行要量化

  

  我的折騰經——折騰法眼寺

  奉師命初探法眼

  匆忙再上法眼寺

  單身初宿法眼寺

  籌辦法眼寺禪堂

  在法眼寺起禪七

  青山環(huán)抱法眼寺

  魔障重重打禪七

  千日禪七再動心

  爐鞴強開法眼寺

  

  我的折騰經——折騰于各種活動

  懺悔論壇今建立

  萬圣書店做講座

  忙忙碌碌又一春

  爇頂行腳白云洞

  到東方寺采香椿

  濰坊四十八小時

  探路行腳白云洞

  雪抱黃梅觀不足

  藥師茶供黃梅茶

  參加佛教用品展

  今赴杭州做活動

  網絡禪堂第一課

  拜經共修今開始

  今天帶人去放生

  廣州佛教用品展

  “不作為”的真作為

  相敬如賓箱庭禪

  

  我的折騰經——騰于各種講座

  明一法師帶禪修系列講座第一講——禪修的先決條件

  明一法師帶禪修系列講座第二講禪修入門調五事

  明一法師帶禪修系列講座第三講——禪修中的第一個困難腿子疼

  明一法師帶禪修系列講座第四講——如何克服腿子疼

  明一法師帶禪修系列講座第五講——懺悔鋪平禪修路

  明一法師帶禪修系列講座第六講——《易筋經》指導禪修

  明一法師帶禪修系列講座第七講——用功方式的技巧

  明一法師帶禪修系列講座第八講——禪修與守戒

  
安住在折騰中

  

  這幾天一直在給周邊的人灌輸無住的概念,告訴人家《金剛經》里面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安住在折騰中。盡管自己不喜歡“折騰”這兩個字,覺的太粗俗,但是大家卻非常受用,只好隨順眾生了。搞笑的是跟著他們回北京的時候,他們邀請自己去做個講座,題目就叫安住在折騰中。而且很郁悶的是自己把這話題告訴身邊的人的時候,他們強烈要求用這個題目出本書。《安住在折騰中》就這么給折騰出來了。

  佛教認為一切是無常的,所謂佛教的無常觀;科學認為一切是不定的,有薛定諤的貓之說;儒家的孔子講世界是遷流不住的,逝者如斯夫;偉人毛澤東認為世界是運動的……如此等等,所以圣賢們的觀點一致指向我們所處的世界是變化無常的,這就是真理,是我們所處世界的自然規(guī)律,應成為我們一切行為的指導。

  在佛教的《金剛經》中非常直白地教導我們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字面上簡單來說就是要我們別想有一個一勞永逸的地方可呆。所以,如果非要想安住在某一個地方,或者說是想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的話,那么這個地方就在不停地“折騰”中。

  這個道理就是佛教的最終道理,是一切開悟的基礎,是一切經典的指向,是所謂講不出來“大歇場”,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處,是……因為一切是變化無常的,因為有了變化無常我們可以從凡夫而修行成圣賢乃至成佛。因為有了變化無常我們可能由圣賢而墮落凡夫乃至惡魔。安住在這一切的變化之中,在需要當凡夫的時候當好凡夫,在需要當圣賢的時候當好圣賢,在需要當好佛的時候當好佛,在需要當好魔的時候當好魔就解脫了,就成了真正的佛。所以,佛是平等的,無凡夫圣賢之分的,無好壞之別的,無……

  這個變化不定的道理在儒家、政黨乃至自然科學里面也適應。因為有了變化不定,我們有了可以向往的明天,因為有了變化不定,我們會擔心未來,因為變化不定……。這一切的原因來自我們所處的世界基礎是變化不定的,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是誰也改變不了的。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講,我們的世界是由粒子組成的。而粒子在分到最小單位——夸克的時候就表現(xiàn)出無常的不穩(wěn)定性來了。也就是說,我們的世界的組成基礎是變化無常的,這個變化無常的基礎又造就了我們的一切是變化無常的。在這樣一個變化無常的世界里面,我們想找一個不變的地方安身立命顯然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所以,一切的安定是相對的,是不長久的,而變化則是永恒的,是絕對的。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因為我們的貪、嗔、癡,使得我們總是想找到一個永久安定的地方,所謂的“大歇場”。從科學來說,我們總是想找到一個永恒,結果我們一無所獲。所以,佛教教導我們不要想著能安住在什么地方,如果非要想安住在一個地方的話,那就安住在“折騰”中。如果你認命于“折騰”了,你就解脫了,或者說是放下了,這便是一切修行的結果。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金剛經》里面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因之而開悟放下的。這句話同樣開悟了許許多多的佛弟子。

  從祖師們給我們留下的語錄里面,就經常發(fā)現(xiàn)安住在無常變化之中的例子。比如百丈懷海禪師說的:“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边@很明顯就是告誡我們,真正的安閑處就是像白云清風一樣地變化不定,可能在任何一個地方。

  同樣祖師們在告誡后來人的時候也是要求他們不要想著有個地方可安住。比如四祖道信禪師在告誡他的弟子牛頭法融的時候說:“百千法門同歸方寸……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币驗槲覀冃扌腥丝傁氩蛔∪,事實上不住三界就是不執(zhí)著住于三界的某一個地方(安閑的地方)。如果能夠這樣的話,我們就叫出了三界了。

  對于自己來說,在還沒有出家的時候,覺得人生煩愁事太多,苦惱不斷,以為只要出了家就不會再有煩惱。哪知真正出了家,穿上袈裟,煩惱依舊難斷,憂愁之事反而更多。所以自己的師父說自己是“未著袈裟嫌事多,著了袈裟事更多”,要求自己安住在事多中,放下在事多中。經過修行自己開始接受了事多的事實,認命于事多的環(huán)境,放下了事多的勞累,安住于“折騰”之中。

  《安住于折騰》這本書中的內容就是記載了自己不斷折騰的例子,不斷折騰的經驗,不斷折騰內容……。也就是自己認命于折騰的過程,安住于折騰的地方,實現(xiàn)著所折騰的理想,幻想著要折騰的新天地……希望這些折騰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有所借鑒,有所利益。

  






上一本:杭州運河戲曲 下一本: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安住在折騰中的作者是明一,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