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眼中的“孔圣人”,在林語堂先生看來,也是一個活生生的“真人”。本書不僅描繪出孔子的高雅脫俗,也展現(xiàn)了他的隨和可親。作者更從《論語》《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中精選了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以幽默而不乏詩意的文字,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完整的論述。 儒家思想不僅是孔子作為一個普通人對人生本質的探究,對人生價值的求索,更為世人提供了為人處世的準則和安頓身心的滋養(yǎng)。經過兩千五百多年的歲月傳承,儒家思想已滲入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成為我們的心魂所系。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 文化大師,作家,以英文書寫而揚名海內外,四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 林語堂旅居美國數(shù)十年,骨子里仍是傳統(tǒng)的中國文人,其作品無不體現(xiàn)著儒釋道三者的結合,傳達著中國人特有的智慧、氣質和情懷。 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藝術》《吾國與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華煙云》《風聲鶴唳》《蘇東坡傳》《武則天正傳》等。 目錄: 第一章導言第二章孔子傳第三章中庸第四章大學第五章論語第六章論以六藝施教第七章哀公問第八章理想社會第九章論教育第十章論音樂第十一章孟子孔子的哲學精義,我覺得是在他認定“人的標準是人”這一點上。設非如此,則整個兒一套儒家的倫理學說就完全破產,亦毫無實行的價值了。儒家整套的禮樂哲學只是“正心”而已,而神的國度正是在人心之中。所以個人若打算“修身”,最好的辦法就是順乎其本性的善而固執(zhí)力行。這就是孔子倫理哲學之精義。其結果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見本書第三章《中庸》)。關于仁,孔子有極精極高的含義,除去他的兩個弟子及三個歷史人物之外,他是絕不肯以仁這個字輕予許可的。有時有人問他某人可否算得上“仁”,十之八九他不肯以此字稱呼當世的人。在本書《中庸》一章里,孔子指出“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他有一次說,孝悌即為仁之本。 “仁”一字之不易譯為英文,正如“禮”字相同。中文的“仁”字分開為二人,即表示其意義為人際關系。今日此字之讀法同“人”,但在古代其讀音雖亦與“仁”相同,但只限于一特殊詞中,漢代經學家曾有引證,今日已無從辨別。在孔門經典中,“仁”這個字與今日之“人”字,在用法上已可交換,在《論語》一書還有明顯的例證。在《雍也》篇:宰予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足見“仁”與“人”在這里通用。由此可見“仁”與“人”之間的聯(lián)想是顯然可見的,在英文里,human,humane,humanitarian,humanity這些字,其中最后一字就含有mankind和kindness兩字的意思?鬃优c孟子二人都曾把“仁”字解釋做“愛人”。但是此事并不如此簡單。第一,如我所說,孔子不肯把仁字用來具體指某個真人,同時,他也未曾拒絕舉個“仁人”的實例。第二,他常把這個“仁”字描寫做一種心境。描寫做人所“追尋”、所“獲得”的狀態(tài),心情寧靜時的感受,心情中失去“仁”以后的情況,心中依于“仁”的感受。而孟子則曾說“居于仁”,好像“居于室”中一樣。 所以仁的本義應當是他的純乎本然的狀態(tài)。準乎此,孟子開始其整套的人性哲學的精義,而達到人性善的學說。而荀子相信人性惡,關于教育、音樂、社會秩序,更進而到制度與德行上,則走了孔子學說的另一端,發(fā)展了“禮”字的觀念,而置其重心在“約束”上。在普通英文的用語里,我們說我們的相識之中誰是一個realman或realperson,此詞的含義則極為接近“仁”字。一方面,我們現(xiàn)在漸漸了解何以孔子不肯把“仁”這個徽章給與他當代那些好人而稱之為仁者,而我們今天則愿意把realman,realperson一詞最高的含義指我們的同代人。(林肯自然是當之無愧的。)另一方面,依我們看來,一個人做人接近到“仁人”的地步并不那么困難,而且只要人自己心放得正,看不起那些偽善言行;只要想做個“真人”,做個“仁人”,他都可以辦得到。孔子都說人若打算做個“仁人”,只要先做好兒女、好子弟、好國民,就可以了。我們的說法不是和孔孟的說法完全相符嗎?我以為,我把中國的“仁”字譯成英文的truemanhood是十分精確而適宜的。有時只要譯成kindness就可以,正如“禮”字在有些地方可以譯做ritual(典禮),ceremony(儀式),manners(禮貌)。 實際上,孟子的理論已然發(fā)展到人性本善,已是人人生而相同的了,他還說“人人可以為堯舜”,也正是此義之引申。儒家說“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將此種近乎人情的方法用在德行方面,從平易平凡的程度開始。這一點足以說明其對中國人所具有的可愛之處,正好不同于墨子的嚴峻的“父道”(Fatherhood)與“兼愛”(兼愛之說那么與基督的道理相近)。儒家有合乎人情的思想,才演變出以人作為人的標準這條道理。這樣,不僅使人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自己,使人能夠自知,也自然推論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鬃硬粌H以此作為“真人”、“仁人”的定義,并且說他的學說是以恕道為中心的!八 弊质怯伞叭纭迸c“心”二字構成的。在現(xiàn)代中文里,“恕”字常做“饒恕”講,所以有如此的引申是不難看出的。因為你若認為在同一境況下,人的反應是相同的,你若與別人易地而處,你自然會持饒恕的態(tài)度?鬃泳统3W约和萍杭叭恕W詈玫谋扔魇牵阂粋木匠想做一個斧子的把柄。他只要看看自己手中那把斧子的把柄就夠了,他無須另求標準。人就是人的標準,所謂推己及人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