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tǒng)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學習國學,了解國學,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不能不知道傳統(tǒng);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不了解國學。 國學分類雖然簡單,但其內容卻包羅萬象。國學經典卷帙浩繁,汗牛充棟,對于非專業(yè)的讀者來說,面對日益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抽出時間品讀國學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偶爾有一些時間,很多讀者也不免因為國學內容的龐雜和國學經典的艱深而喪失品讀的興趣和信心。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有些人認為國學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社會,是古人之學。改革開放以來,歐美日韓各國文化相繼受到追捧,而根植于中華大地的國學卻備受冷落,以至于幾乎無人問津。 可喜的是,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一股國學熱悄然興起,諸如易中天、于丹等研究者、推廣者一時間成為大眾喜愛和追捧的學術明星,國學也走進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為我們身邊的熱門話題之一。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這本書應運而生了。本書旨在方便讀者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迅速把握國學的脈絡和精華,并從中領略國學的精神,探尋中華文化之本、文明之源,以求鑒往而知來,識古而明今。 本書采用縱橫結合的結構,先以時間為線索,縱向敘述從古至今每一個時期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及其歷史背景,而后又以文化領域為框架,橫向分述各領域的發(fā)展狀況,并取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或典籍,給予詳細地解說?v橫結合,互相呼應,又互為補充,盡可能讓讀者對國學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在語言上,本書力求達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統(tǒng)一,既凸顯文化底蘊,又緊扣時代脈搏,讓讀者感受國學的魅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涉及歷史事實的章節(jié)中,本書不以編者的好惡進行取舍,也不添加任何帶有政治傾向的評論,盡最大努力還原歷史的真實,并列出有可靠來源的不同觀點和見解借讀者參考。唯有如此,才是對歷史和讀者負責,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未經政客刪改的國學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 在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真實和國學原貌的基礎上,本書也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加以區(qū)分和揚棄,以期給讀者一點有益的參考。 希望讀者通過這本書了解國學,萌發(fā)出對國學的興趣,并能從中得到啟迪和教益。 作者簡介: 閑云居士,自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與捍衛(wèi)者,早年畢業(yè)于上海某高校中文系,后攻讀于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F(xiàn)為某知名文化傳播公司顧問,并在多家國學教育機構授課,立志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著作頗豐。 目錄: 先秦古紀:亂世的闖蕩中感受歷史生命的真諦 遠古歌謠和神話——幻想中所產生的中國文學起源 三皇五帝——近乎神明的文明始祖 先秦文字——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載體 學校的興起——教育專門化促進文化繁榮 百家爭鳴——亂世中的思想火花閃耀千秋 秦漢雄風:在兩個萬世不朽的時代中談古今縱橫 始皇功過:千古一帝還是曠世暴君 文景之治:中國皇權專制社會的第一個盛世 獨尊儒術:新儒學天人合一 秦漢時期的哲學和宗教 輝煌的科技文化成就 六朝興廢:在筑了又圮,圮了又筑的建康城墻下馳騁 六朝故事——一座古城歷經幾度興衰 北國治亂——政權更迭中的民族大融合先秦古紀:亂世的闖蕩中感受歷史生命的真諦遠古歌謠和神話——幻想中所產生的中國文學起源 三皇五帝——近乎神明的文明始祖 先秦文字——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載體 學校的興起——教育專門化促進文化繁榮 百家爭鳴——亂世中的思想火花閃耀千秋秦漢雄風:在兩個萬世不朽的時代中談古今縱橫始皇功過:千古一帝還是曠世暴君 文景之治:中國皇權專制社會的第一個盛世 獨尊儒術:新儒學天人合一 秦漢時期的哲學和宗教 輝煌的科技文化成就六朝興廢:在筑了又圮,圮了又筑的建康城墻下馳騁六朝故事——一座古城歷經幾度興衰 北國治亂——政權更迭中的民族大融合 魏晉玄學——儒道之辯中盡顯名士風流 魏晉文學——亂世文學的自由和自覺 自然科學——發(fā)掘科學自身的美與價值隋唐盛世:真正感受一脈相承的華夏文明科舉起源——以試取材開萬世之先 開皇之治——大中華重歸一統(tǒng) 貞觀之治——大唐文化遠播海外 一代女皇——千秋功過后人自有評說 從開元到天寶——千行詩寫不盡滄海桑田宋元鼎革:走進華夏古代科技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宋代文學:中國的文藝復興 科技發(fā)展的高峰 科舉制度的繼續(xù)發(fā)展 還原真實的楊家將明清嬗代:中國歷史上王朝循環(huán)中的重要一環(huán)從靖難之役到永樂盛世 康乾盛世的爭議——前進還是倒退 西學東漸和科舉制的衰亡 明清小說——傳統(tǒng)文化走進千家萬戶民國往事:中國歷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家天下的終結和辛亥革命的成敗 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 民國時期的文學革命和成就 民國自然科學成就——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奠基 誰讓中國人最早知道了馬克思 走近國學,讓你盡覽五千年國學全貌; 熟讀國學,讓你輕松掌握中國文化精髓; 運用國學,讓你獲取無窮智慧啟迪人生。 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博大而深邃的國學,凝聚了先賢的智慧,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它宛如清新而流動的活水,啟迪著我們的智慧,滋養(yǎng)著我們的心靈。 聆聽大師的聲音,品讀國學的智慧。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的國學常識,這是中國五千年人文智慧的趣味賞讀。 這是一本輕松、好玩、全面而又淵博的書,它帶領你穿越時間的阻隔,走入中國文化的深處,領略她優(yōu)美而深厚的人文風光;它帶領你跨越地域的障礙,隨時隨地都能走入古典文化的殿堂,聆聽國學大師們充滿智慧的聲音。 民國往事:中國歷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它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轉變的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階段。中華民國存在的近四十年,中國人民進行了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英勇斗爭,這種血與火的時代烙印,必然在文化領域得到反映。文化領域不斷發(fā)生著光明與黑暗、革命與反動、先進與落后的沖突。民國時期文化被賦予新的內容,不僅僅以救亡圖存為其主要內容,宣傳進步、反對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擊封建獨裁,謳歌民族獨立,反對外國侵略和投降主義,是民國時期文化的主旋律。同時,還出現(xiàn)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 家天下的終結和辛亥革命的成敗 辛亥革命,是指發(fā)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tǒng)三年),即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fā),至1912年元旦孫文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前后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fā)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廣義上也可以指自19世紀末到辛亥年成功推翻清統(tǒng)治在中國出現(xiàn)的連場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tǒng)治,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后,在當時復雜的國際和國內環(huán)境下,辛亥革命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反帝反封建任務并沒有完成,所以它又有失敗的一面。關于辛亥革命的成敗,一直眾說紛紜。那么,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究竟如何呢? 辛亥革命和家天下的終結 1911年5月8日(宣統(tǒng)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廢除軍機處,發(fā)布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成員名單中過半數(shù)為清宗室(皇族)與滿族人,被譏嘲為“皇族內閣”。立憲派、輿論對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滿,認為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于是便逐漸同情、傾向革命。5月9日,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間出資建造的粵漢鐵路、川漢鐵路。這一舉措引起湘、鄂、川、粵四省各階層的強烈不滿,掀起了四省保路運動,尤以四川最為強烈。保路運動釀成民變后,端方奉命率湖北新軍到四川鎮(zhèn)壓。此時,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武漢的防務非?仗摚锩h人認為這是發(fā)動起義的好機會。 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晚間,起義士兵首先發(fā)難攻占楚望臺軍械庫,繼而深受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影響的大部分新軍共同響應。吳兆麟、熊秉坤率起義部隊攻打湖廣總督府,在南湖炮隊的炮擊下,起義軍在次日黎明前,占領總督衙門,湖廣總督瑞澄逃走。 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復。晚上成立謀略處。在謀略處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公布軍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廢除清朝宣統(tǒng)年號,改用黃帝紀元,宣統(tǒng)三年改為黃帝紀元4609年。軍政府建立參謀部、軍務部、政事部、外交部。以諮議局大樓為辦公地,以十八星旗為軍旗。謀略處以軍政府名義發(fā)布《布告全國電》、《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電全國。 10月12日,革命黨人第二十一混成協(xié)第四十二標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趙承武等在漢陽發(fā)動起義,光復漢陽;隨后趙承武率起義軍攻占漢口。至此,武漢三鎮(zhèn)全部掌握在革命軍手中。 10月14日,經奕劻、徐世昌、那桐保舉,監(jiān)國攝政王醇親王載灃,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托病不就。10月27日任命袁為欽差大臣,統(tǒng)率北洋軍向武漢進攻。11月1日,攝政王載灃被迫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為內閣總理大臣組閣。11月2日,在攻下漢口之后,袁世凱便按兵不動,開始暗中與南方議和。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后,帝國主義為誘脅革命軍向袁世凱妥協(xié),向湖北軍政府多次試探,11月26日由英國駐漢口總領事葛福出面“調!保蚝避娬岢鲎h和條件。湖北都督黎元洪等以軍事失利,竭力主張妥協(xié)。1911年12月初,南北雙方達成停戰(zhàn)協(xié)議,雙方代表隨即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舉行談判。伍廷芳代表革命軍方面提出清朝皇帝退位、選舉總統(tǒng)、建立共和政府等條件;唐紹儀代表袁世凱向革命軍進行要挾。與此同時,英國、美國、德國、俄國、日本、法國等帝國主義對議和施加壓力,聲稱“中國的戰(zhàn)爭若持續(xù)下去,將有危于外人的利益與安全”,促使雙方盡快達成協(xié)議。混入革命陣營的舊官僚和立憲派也竭力把南方引向擁袁的道路。在內外脅迫下,革命勢力作出讓步,孫文發(fā)表聲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袁世凱當大總統(tǒng)。 12月25日,孫文從法國馬賽回國抵達上海。孫文由于有著比較高的威望,受到許多革命團體的支持,成為眾望所歸的總統(tǒng)人選。立憲派和舊勢力也認為孫文是在爭取袁世凱反正之前的總統(tǒng)人選。12月28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tǒng)選舉預備會。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江蘇咨議局會議廳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會,孫文當選為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1912年1月1日,孫文在南京正式宣布中華民國成立,并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在“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宣言書”中強調“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1月2日,孫文通告各省廢除陰歷,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1月20日,南京臨時政府向袁世凱正式提出清室優(yōu)待條件。1月22日,孫文發(fā)表聲明,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辭職,讓位于袁世凱。袁世凱得到這個保證后,便加緊了逼宮的進程。2月10日,南京參議院通過《清室優(yōu)待條件》和張謇起草的《清帝遜位詔書》。 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和逼迫下,宣統(tǒng)帝溥儀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優(yōu)待條件》,發(fā)布《遜位詔書》,宣布清宣統(tǒng)皇帝退位,并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 《遜位詔書》由張謇起草,并由臨時參議院通過,但其中,“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為袁世凱手下所添加。至此,大清帝國正式終結,并被中華民國取代與繼承。統(tǒng)治了中國268年的清朝正式宣告滅亡,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也宣告滅亡。 1912年2月13日孫文提出辭呈,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tǒng),議決臨時政府仍設在南京,并致電袁世凱前來受職;未受任前,政務仍由孫總統(tǒng)繼續(xù)執(zhí)行。袁世凱以北京兵變?yōu)橛,堅持遷都北京。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tǒng)。 關于辛亥革命成敗的解讀 1930年雙十紀念日中,何應欽對此作了一個比較簡潔的說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掛上了一個民國的空招牌,并沒有建設民國的實際,由推翻滿清一點而論,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論,究不能不謂為失敗。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滿清,不只在獲得中華民國的虛名,而在造成一個三民主義自由平等的新中國”。 1927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發(fā)布的告民眾書中說:“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先生,看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在于國民黨沒有民眾的基礎,而只有軍隊,所以在十三年決心改組國民黨! 1938年10月10日,周恩來發(fā)表《辛亥、北伐與抗戰(zhàn)》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孫先生聯(lián)合了當時革命團體,如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組成了同盟會,并聯(lián)絡會黨,聯(lián)合當時咨議局立憲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這是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之最初形式”。 1939年,毛澤東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中指出,辛亥革命“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