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羅蒂


作者:理查德魯瑪納,劉清平     整理日期:2014-02-24 11:43:42

本書選擇性地主要對羅蒂關于“哲學是什么”、“心智與人性”、“自我與道德”以及“社會與道德”等方面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闡述,幫助讀者把握其富有啟發(fā)性和包蘊性的思想。
  
  作者簡介:
  譯者劉清平,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導,武漢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yè)。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西文化比較、當代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美學。出版多部學術論著、譯著。
  
  目錄:
  序
1哲學是什么?
導言
柏拉圖與傳統(tǒng)
元哲學的幕間休息
語言的普在性
哲人何為?
結語
2心智與人性
導言
笛卡爾的二元論
羅蒂與心智的消失
語言性的人
結語
3自我與道德序
1哲學是什么?
導言
柏拉圖與傳統(tǒng)
元哲學的幕間休息
語言的普在性
哲人何為?
結語
2心智與人性
導言
笛卡爾的二元論
羅蒂與心智的消失
語言性的人
結語
3自我與道德
導言
康德式的道德
羅蒂與講述道德故事
弗洛伊德與自我創(chuàng)造的故事
關于反諷的一個注釋
結語
4社會與道德
導言
正義?普遍性與理性
民主?親和性與種族中心主義
結語
參考書目
與羅蒂相關的著作
北大、人大、復旦、武大等校30名師聯(lián)名推薦:
北京大學:張世英、趙敦華、陳啟偉、陳波、李超杰
中國人民大學:吳瓊
復旦大學:劉清平
武漢大學:郝長墀、何衛(wèi)平、袁銀傳
北京師范大學:曹衛(wèi)東
中山大學:朱剛
浙江大學:董平
山東大學:譚鑫田、張祥龍、黃啟祥
中央民族大學:趙士林北大、人大、復旦、武大等校30名師聯(lián)名推薦:
  北京大學:張世英、趙敦華、陳啟偉、陳波、李超杰
  中國人民大學:吳瓊
  復旦大學:劉清平
  武漢大學:郝長墀、何衛(wèi)平、袁銀傳
  北京師范大學:曹衛(wèi)東
  中山大學:朱剛
  浙江大學:董平
  山東大學:譚鑫田、張祥龍、黃啟祥
  中央民族大學:趙士林
  華東師范大學:方旭東、張曉林
  中國政法大學:宮睿
  中國傳媒大學:李智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楊富斌、胡自信、李中澤
  上海外國語大學:劉中民
  河北師范大學:李素霞、王軍
  中國社科院:馬寅卯、陳志剛、周偉馳
  名師推薦語:
  《最偉大的思想家》系列叢書是廣大學生和哲學愛好者步入人類智慧殿堂的入門書。既簡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又緊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聯(lián)系當前的現(xiàn)實,紹介了他們的最有啟發(fā)性和包蘊性的思想和命題,目的是激發(fā)讀者思考問題、生發(fā)新的思想和進一步閱讀原著的興趣。
  ——張世英(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家》系列叢書集學術性與普及性于一體,每本書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論述的哲學家的著名學者,在為本叢書撰稿時以普及和入門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紹哲學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煩,而不泛泛而談,特點和要點突出,文字簡明通俗,同時不失學術性,或評論其是非得失,或介紹哲學界的爭議,每本書后還附有該哲學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書目,供有興趣讀者作繼續(xù)閱讀之用。由于這些優(yōu)點,這套叢書在國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學暢銷書,不但是哲學教科書,而且是很多哲學業(yè)余愛好者的必讀書。
  ——趙敦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世人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學家們,這套《最偉大的[西方]思想家》叢書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作者們都是有關方面的學者,在不長的篇幅中明曉地勾勒出一位位哲學家的人生和思想,讓不具備專業(yè)基礎的有心讀者也能得其要旨,贏得一個可繼續(xù)探究的起點。
  我們生活在一個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時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轉化我們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須對那些屬于“他者”的哲學世界有切當理解。希望這套叢書在新的中西交匯中起到某種作用。
  ——張祥龍(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一千年后人類如果還在,他們的活法照樣離不開《最偉大的思想家》系列叢書紹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應。這或許也就是你應當通過這套叢書走進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劉清平(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導)
  每一個思想體系就如一個精神殿堂。對于初學者而言,要想領略和欣賞其中的奧妙和美麗,需要一個好的引導。這位引導者需要給初學者既展示出其整體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頭的學術專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節(jié)因其篇幅限制顯得過于簡略。《最偉大的思想家》系列叢書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深入淺出,用十萬字左右的篇幅,向讀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勝。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專業(yè)研究人員,閱讀這些系列叢書,都會感到獲益匪淺。
  ——郝長墀(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家》叢書集著名思想家生平、著作、思想為一體,生平評介客觀公允、著作解讀全面經(jīng)典、思想介紹深入淺出。是一套集文化普及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精品力作。普通讀者不覺其晦澀,專業(yè)研究者不覺其膚淺。是人類最偉大思想家的全景圖譜。
  ——袁銀傳(武漢大學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家》叢書仿佛是一個思想導游,通過一部部深入淺出的“小書”,引領讀者走進那些曾經(jīng)影響世界的“大思想”,與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師們展開一場場別開生面、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李超杰(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說它是小書,只是就裝幀的體量而言,至于它在學術深度上,就決非小書?傊,套用《論語》上的一句話:(此書)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方旭東(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最偉大的思想家》系列叢書能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容易看得懂的語言了解各大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一掃傳統(tǒng)思想家傳記晦澀冗長的毛病,而以簡明、清晰、直接、具體的文風吸引人,是化繁為簡、化厚為薄的最佳例子。 
  ——周偉馳(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羅蒂與心智的消失
  要想理解羅蒂對于心智所持的態(tài)度,我們有必要重復在前一章論及語言學原理或是語言學轉向時已經(jīng)提到的一點。我們可以回憶羅蒂的下述觀念:“人們不可能超越語言……如果不是在某種語言之中思索,人們就根本不可能進行任何思索!倍谶@一章的語境中,這個觀念可以被重新表述為:并不存在什么“先于語言學習的‘覺識’(awareness)!绷_蒂進一步解釋說,“從更具一般性的角度看,我認為,那種相信我們無論運用什么樣的語詞、都總是會擁有同樣經(jīng)驗的公認直覺,實際上只是威爾弗里德?塞拉斯稱之為‘給定性神話’(theMythoftheGiven)的一種殘跡;它主張覺識是在先的,而語言則必定是隨之而來的,并且應該去適合原初的覺識。這種看法的麻煩在于,‘適合’是一個空的概念。我們根本沒有任何標準,可以判定某種語言對于某個非語言性覺識的合適性”。
  在思考心智問題時,我們決不應該低估這條原理的重要意義。無論人們是像笛卡爾那樣宣稱實在是由兩種不同實體構成的二元論者,還是像大多數(shù)科學家那樣相信實在是由單一的物質實體構成的一元論者,或是像羅蒂那樣對于實在的本性并不給出一個陳述的后哲學家,人們都不得不把“覺識”納入這場討論之中——要么是以肯定性的方式,要么是以否定性的方式。即便從羅蒂有關哲學的“家族傳奇”觀點看,表哥笛卡爾對于人類的對話其實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笛卡爾對于自我及其屬性的理解,是大多數(shù)人所持有的關于自我的標準觀點。大多數(shù)人發(fā)現(xiàn)他們很容易接受這樣一些信念:個體既是肉體、又是靈魂,靈魂位于肉體之中、并且是個體隱私性地擁有的。而笛卡爾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于下面這個假設:由于心智擁有對自身的某種覺識,心智總是獨一無二的。由于這種覺識,心智就擁有了理解某些真理——特別是那些可以保證它自身的存在和同一性的真理——的自明性的能力。
  毫無疑問,在傳統(tǒng)哲學的爭論中,“覺識”是一個常常被卷入到有關身—心問題的眾多討論之中的課題。這些有關心智的爭論呈現(xiàn)出來的趨勢之一,就是把著名的“無辨異的同一性”當作基本的原則;或者用比較容易理解的術語說,人們同樣也可以把它稱之為“可辨異的非同一性”原則。這條原則可以表述如下:如果人們能夠辨識出一點差異,那么就根本不存在同一性。以肯定性的方式說,只有當兩個東西的所有本質屬性都相同的時候,它們才是同一的。這一點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據(jù)說人們對于自己的心智擁有某種特殊類型的“覺識”,它能使人們獲得不同于有關物質事物的知識的某種特殊形式的知識。這樣,這種“覺識”作為精神功能的一種屬性,就將在針對一切唯物主義理論所展開的批判中發(fā)揮關鍵性的作用。唯物主義的一種變體,就是主張“精神狀態(tài)”與“大腦狀態(tài)”所指稱的是同一個東西。因而,這種主張實際上就是把心智與大腦等同看待。而那些想要駁倒唯物主義的人們,就常常訴諸于“可辨異的非同一性”原則。他們認為,他們可以指出心智所具有的某些屬性是不可能還原到大腦的物理狀態(tài)那里去的。這樣,他們就能夠斷定,在心智與大腦之間不可能存在同一性。結果,心智或主體性的實在性就能夠得以維系。至于那些被認為是心智的本質所獨有的精神屬性,則包括如下一些特征:
  1.隱私性(我對我自己心智的了解——比方說,我處在痛苦之中——與其他人對我的心智的了解是有所不同的)。
  2.無誤性(我對在我的心智中所發(fā)生的事情不可能產(chǎn)生誤解)。
  3.直接性(我對在我的心智中所發(fā)生的事情可以直接把握,而不必進行推論)。
  4.內省性(為了了解在我的心智中所發(fā)生的事情,我只需要付出內省性的努力)。
  5.意向性(我可以指稱或是思考那些非存在或想象的對象)。
  6.自明性(對我來說,在我的心智中所發(fā)生的事情似乎總是真實的)。
  唯物主義難以被人接受的原因之一似乎就在于,絕大多數(shù)人(其中也包括許多哲學家)都認為,所有這些屬性或是其中的某個屬性,對于心智來說是本質性的;人們不可能在不損害可信性的前提下,輕而易舉地否認它們。盡管唯物主義宣稱它從科學的進步那里獲得了支持,盡管它承認了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盡管它認同了那條“奧卡姆剃刀”的著名原理——“如無必要,切勿增加實體”,但是,唯物主義作為對各種事件的一種一般性解釋,卻似乎在“覺識”這塊石頭面前碰了壁。絕大多數(shù)人都發(fā)現(xiàn),他們難以放棄那種認為覺識是心智本性的組成部分的信念。而在唯物主義者這方面,他們也沒有被這些常識性的觀念所嚇倒(在他們看來,這些觀念似乎只是想阻擋科學前進的道路),而是依然相信:人們越是深入地研究大腦及其功能,就越是能夠很快地達到一種有關人類心智是如何運作的完整解釋。
  至于羅蒂,他想做的事情就是:根本避免在主觀主義者與唯物主義者之間展開這些爭論的那種傳統(tǒng)形式。在他看來,這些爭論被賦予的那種框架結構本來就是不可接受的。羅蒂解釋說:“唯名論者用以考察……主客觀之間區(qū)分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出,在系統(tǒng)地闡述那種可以幫助人們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的詞匯表與那種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詞匯表之間存在著的區(qū)別方面,它們其實是一些會把人們引入歧途的路徑!币虼,作為一位實用主義者或是唯名論者,羅蒂是反二元論、反本質主義的,認為根本就不存在諸如心智的本性這一類的東西。由此出發(fā),他認為二元論是一種糟糕的選擇。不過,雖然他是同情科學和唯物主義的,但羅蒂終究還是一位語言學的實用主義者,并不認為科學提供的世界圖景就是一幅最終的圖景。所以,在他看來,唯物主義其實也是一種不必要的形而上學理論。羅蒂解釋說:“唯名論者并不認為,科學根本不可能發(fā)現(xiàn)某些實實在在地存在于那里的東西;毋寧說,在它看來,‘實實在在地存在于那里的東西’(既包括常識性的知覺詞匯表所指稱的那些對象,也包括科學性的理論詞匯表所指稱的那些對象),只不過是指那些‘我們發(fā)現(xiàn)談論起來十分有用的東西!
  
  





上一本:霍布斯 下一本:六祖壇經(jīng)箋注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羅蒂的作者是理查德魯瑪納,劉清平,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