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站在當下,關注千年的時空轉變。他,談世界史中的中國,也談王朝疆界、都城和行政區(qū)劃的變遷。他,用隨筆來說人論事,更有對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傳統(tǒng)文化的深思。他,從社會與自然來談文化遺產,并用自由的雙腳游覽天下。他,深深追憶故去的師友,并在如煙的歲月中刻畫出自己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這就是一個歷史地理學者寫在時空縫隙里的感悟。 口結集贅言:寫在時空的縫隙里 第一章 疆域與版圖 1.世界史中的中國——中國與世界 1.1中國的形成 1.2從天下到世界 1.3中國與世界 2.大一統(tǒng)王朝疆界的形成與變遷:秦漢唐元清 2.1六合歸一統(tǒng):秦朝的疆域 2.2大風揚四海:西漢的疆域 2.3“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 2.4舟車萬里同:唐前期疆域圖 2.5四;煲唬h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2.6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tǒng)一:清朝的疆域 3.王朝都城 3.1唐朝的長安和洛陽 3.2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4.行政區(qū)劃與歷史疆域 4.1尊重歷史,立足現(xiàn)實 4.2對中國歷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歷史事實 5.地圖淺談一 5.1古地圖何以絕跡 5.2地圖是誰用的 5.3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5.4來自外國的制圖知識 第二章 歷史隨筆 1.得天下與治天下 2.杯酒釋兵權之后 3.不可理解的賦稅額度 4.科舉制度:存廢皆有理 5.“正史”也要創(chuàng)新 6.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以事實為依據 7.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如何進入歷史 8.“上海道臺”不等于上海市長 9.關于家譜 第三章 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文化傳承 1.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法定假日 1.1傳統(tǒng)節(jié)日要有新的內容才會有生命力 1.2增列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法定假日應積極而慎重 2.從過“年”到保衛(wèi)“春節(jié)” 2.1從“年”到“春節(jié)” 2.2春節(jié),保衛(wèi)什么,如何保衛(wèi)? 3.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與中秋節(jié) 3.1如果清明節(jié)成為國定假 3.2端午節(jié):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 3.3節(jié)日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節(jié)日:我們如何過中秋 第四章 文化隨想 1.繁簡字與書法修養(yǎng) 1.1簡化是大勢所趨 1.2“字如其人”的疑惑:有感于“王義慶《世說新語》” 2.普通話與方言 2.1誰說了算 2.2上海人說上海話 3.姓名與稱謂 3.1解決同姓名之難: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與管理 3.2稱謂的困惑 4.文物與國寶 4.1館藏文物是否太多了 4.2確立文物的合法保管權 4.3對“國寶工程”的希望 4.4國寶如何回家 5.從歷史地理看地域歧視 6.中國飲食的另一面 7.徐霞客、朱載士育與酈道元 第五章 社會與自然 1.有墻無墻皆為院 2.改善西部自然環(huán)境 3.荒原永恒的魅力 4.也談“何時有了沙塵暴” 5.發(fā)展型移民的偉力 6.唐山地震三十年 第六章 文化遺產與旅游業(yè) 1.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利用、改造與普及 1.1為什么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1.2改造、利用、普及不能代替保護 1.3真正的遺產是無法普及的 1.4文化遺產靠大家保護,也靠大家創(chuàng)造 2.量力申遺與實事求是 2.1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應該量力而行 2.2申遺過程中也應提倡實事求是的作風 3.五岳的來歷 4.大運河的“恢復”與長城的修復 4.1遺產應保護,“恢復”須慎重 4.2這也是歷史的一部分:被刻畫損壞的長城磚不必修復 5.圓明園的管理及其歷史 5.1圓明園該由誰管 5.2圓明園之爭,歷史不能缺席 6.江南園林本姓私 7.水下古城的“發(fā)現(xiàn)”與宏泰坊的去留 7.1莫名其妙的炒作:所謂千島湖水下古城的“發(fā)現(xiàn)” 7.2宏泰坊的去留:歷史、文化與旅游的綜合思考 8.保護老房子與古橋的命運 8.1保護老房子為什么那么不容易 8.2古橋的命運 9.開放老建筑與名人故居的利用 9.1世界博物館日開放老建筑的意義 9.2關鍵存于合法、適度、規(guī)范:胡雪巖故居能否開餐飲 10.南京歷史文化的流失與建設 11.傳統(tǒng)工藝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嗎? 11.1傳統(tǒng)工藝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嗎? 11.2蘇州手藝的奧秘 第七章 人文游蹤 1.江河源頭,青藏文化 2.重走青藏路 3.神山和圣湖 4.贊美拉薩,祝福西藏 5.“新疆”不“新”,新疆常新 6.真正的歸宿:訪胡志明出生地 第八章 追憶故人 1.汪老遠行感言 2.真正的學者 3.100歲老人,20歲青年: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 4.與“鴨”同“巢” 第九章 如煙歲月 1.殉葬品和掘墓人:“文革”期間的中學教師 2.當年“樣板” 3.讀這本書是我人生的轉折 4.我當市人大代表 5.1982年的記憶:搬家 6.財富斷想 7.我的新書房 8.我是“不拘一格”的受益者:首批獲博士學位二十周年感言 作者簡介 葛劍雄。歷史博士,復旦大學教授,從事歷史地理、中國史研究,著有《中國人口史》(第一卷)、《中國移民史》(第一、二卷),《統(tǒng)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西漢人口地理》、《葛劍雄自選集》、《往事和近事》、《行路集》、《碎石集》、《劍橋札記》、《走近太陽:阿里考察記》、《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極:葛劍雄南極日記》、《走非洲》、《悠悠長水:譚其驤前傳、后傳》等。
目錄 口結集贅言:寫在時空的縫隙里第一章 疆域與版圖 1.世界史中的中國——中國與世界 1.1中國的形成 1.2從天下到世界 1.3中國與世界 2.大一統(tǒng)王朝疆界的形成與變遷:秦漢唐元清 2.1六合歸一統(tǒng):秦朝的疆域 2.2大風揚四海:西漢的疆域 2.3“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 2.4舟車萬里同:唐前期疆域圖 2.5四;煲,遠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2.6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tǒng)一:清朝的疆域 3.王朝都城 3.1唐朝的長安和洛陽 3.2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4.行政區(qū)劃與歷史疆域 4.1尊重歷史,立足現(xiàn)實 4.2對中國歷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歷史事實 5.地圖淺談一 5.1古地圖何以絕跡 5.2地圖是誰用的 5.3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5.4來自外國的制圖知識第二章 歷史隨筆 1.得天下與治天下 2.杯酒釋兵權之后 3.不可理解的賦稅額度 4.科舉制度:存廢皆有理 5.“正史”也要創(chuàng)新 6.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以事實為依據 7.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如何進入歷史 8.“上海道臺”不等于上海市長 9.關于家譜第三章 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文化傳承 1.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法定假日 1.1傳統(tǒng)節(jié)日要有新的內容才會有生命力 1.2增列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法定假日應積極而慎重 2.從過“年”到保衛(wèi)“春節(jié)” 2.1從“年”到“春節(jié)” 2.2春節(jié),保衛(wèi)什么,如何保衛(wèi)? 3.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與中秋節(jié) 3.1如果清明節(jié)成為國定假 3.2端午節(jié):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 3.3節(jié)日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節(jié)日:我們如何過中秋第四章 文化隨想 1.繁簡字與書法修養(yǎng) 1.1簡化是大勢所趨 1.2“字如其人”的疑惑:有感于“王義慶《世說新語》” 2.普通話與方言 2.1誰說了算 2.2上海人說上海話 3.姓名與稱謂 3.1解決同姓名之難: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與管理 3.2稱謂的困惑 4.文物與國寶 4.1館藏文物是否太多了 4.2確立文物的合法保管權 4.3對“國寶工程”的希望 4.4國寶如何回家 5.從歷史地理看地域歧視 6.中國飲食的另一面 7.徐霞客、朱載士育與酈道元第五章 社會與自然 1.有墻無墻皆為院 2.改善西部自然環(huán)境 3.荒原永恒的魅力 4.也談“何時有了沙塵暴” 5.發(fā)展型移民的偉力 6.唐山地震三十年第六章 文化遺產與旅游業(yè) 1.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利用、改造與普及 1.1為什么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1.2改造、利用、普及不能代替保護 1.3真正的遺產是無法普及的 1.4文化遺產靠大家保護,也靠大家創(chuàng)造 2.量力申遺與實事求是 2.1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應該量力而行 2.2申遺過程中也應提倡實事求是的作風 3.五岳的來歷 4.大運河的“恢復”與長城的修復 4.1遺產應保護,“恢復”須慎重 4.2這也是歷史的一部分:被刻畫損壞的長城磚不必修復 5.圓明園的管理及其歷史 5.1圓明園該由誰管 5.2圓明園之爭,歷史不能缺席 6.江南園林本姓私 7.水下古城的“發(fā)現(xiàn)”與宏泰坊的去留 7.1莫名其妙的炒作:所謂千島湖水下古城的“發(fā)現(xiàn)” 7.2宏泰坊的去留:歷史、文化與旅游的綜合思考 8.保護老房子與古橋的命運 8.1保護老房子為什么那么不容易 8.2古橋的命運 9.開放老建筑與名人故居的利用 9.1世界博物館日開放老建筑的意義 9.2關鍵存于合法、適度、規(guī)范:胡雪巖故居能否開餐飲 10.南京歷史文化的流失與建設 11.傳統(tǒng)工藝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嗎? 11.1傳統(tǒng)工藝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嗎? 11.2蘇州手藝的奧秘第七章 人文游蹤 1.江河源頭,青藏文化 2.重走青藏路 3.神山和圣湖 4.贊美拉薩,祝福西藏 5.“新疆”不“新”,新疆常新 6.真正的歸宿:訪胡志明出生地第八章 追憶故人 1.汪老遠行感言 2.真正的學者 3.100歲老人,20歲青年: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 4.與“鴨”同“巢”第九章 如煙歲月1.殉葬品和掘墓人:“文革”期間的中學教師 2.當年“樣板” 3.讀這本書是我人生的轉折 4.我當市人大代表 5.1982年的記憶:搬家 6.財富斷想 7.我的新書房 8.我是“不拘一格”的受益者:首批獲博士學位二十周年感言 口結集贅言:寫在時空的縫隙里第一章 疆域與版圖 1.世界史中的中國——中國與世界 1.1中國的形成 1.2從天下到世界 1.3中國與世界 2.大一統(tǒng)王朝疆界的形成與變遷:秦漢唐元清 2.1六合歸一統(tǒng):秦朝的疆域 2.2大風揚四海:西漢的疆域 2.3“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 2.4舟車萬里同:唐前期疆域圖 2.5四;煲,遠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2.6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tǒng)一:清朝的疆域 3.王朝都城 3.1唐朝的長安和洛陽 3.2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4.行政區(qū)劃與歷史疆域 4.1尊重歷史,立足現(xiàn)實 4.2對中國歷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歷史事實 5.地圖淺談一 5.1古地圖何以絕跡 5.2地圖是誰用的 5.3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5.4來自外國的制圖知識第二章 歷史隨筆 1.得天下與治天下 2.杯酒釋兵權之后 3.不可理解的賦稅額度 4.科舉制度:存廢皆有理 5.“正史”也要創(chuàng)新 6.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以事實為依據 7.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如何進入歷史 8.“上海道臺”不等于上海市長 9.關于家譜第三章 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文化傳承 1.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法定假日 1.1傳統(tǒng)節(jié)日要有新的內容才會有生命力 1.2增列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法定假日應積極而慎重 2.從過“年”到保衛(wèi)“春節(jié)” 2.1從“年”到“春節(jié)” 2.2春節(jié),保衛(wèi)什么,如何保衛(wèi)? 3.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與中秋節(jié) 3.1如果清明節(jié)成為國定假 3.2端午節(jié):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 3.3節(jié)日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節(jié)日:我們如何過中秋第四章 文化隨想 1.繁簡字與書法修養(yǎng) 1.1簡化是大勢所趨 1.2“字如其人”的疑惑:有感于“王義慶《世說新語》” 2.普通話與方言 2.1誰說了算 2.2上海人說上海話 3.姓名與稱謂 3.1解決同姓名之難: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與管理 3.2稱謂的困惑 4.文物與國寶 4.1館藏文物是否太多了 4.2確立文物的合法保管權 4.3對“國寶工程”的希望 4.4國寶如何回家 5.從歷史地理看地域歧視 6.中國飲食的另一面 7.徐霞客、朱載士育與酈道元第五章 社會與自然 1.有墻無墻皆為院 2.改善西部自然環(huán)境 3.荒原永恒的魅力 4.也談“何時有了沙塵暴” 5.發(fā)展型移民的偉力 6.唐山地震三十年第六章 文化遺產與旅游業(yè) 1.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利用、改造與普及 1.1為什么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1.2改造、利用、普及不能代替保護 1.3真正的遺產是無法普及的 1.4文化遺產靠大家保護,也靠大家創(chuàng)造 2.量力申遺與實事求是 2.1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應該量力而行 2.2申遺過程中也應提倡實事求是的作風 3.五岳的來歷 4.大運河的“恢復”與長城的修復 4.1遺產應保護,“恢復”須慎重 4.2這也是歷史的一部分:被刻畫損壞的長城磚不必修復 5.圓明園的管理及其歷史 5.1圓明園該由誰管 5.2圓明園之爭,歷史不能缺席 6.江南園林本姓私 7.水下古城的“發(fā)現(xiàn)”與宏泰坊的去留 7.1莫名其妙的炒作:所謂千島湖水下古城的“發(fā)現(xiàn)” 7.2宏泰坊的去留:歷史、文化與旅游的綜合思考 8.保護老房子與古橋的命運 8.1保護老房子為什么那么不容易 8.2古橋的命運 9.開放老建筑與名人故居的利用 9.1世界博物館日開放老建筑的意義 9.2關鍵存于合法、適度、規(guī)范:胡雪巖故居能否開餐飲 10.南京歷史文化的流失與建設 11.傳統(tǒng)工藝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嗎? 11.1傳統(tǒng)工藝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嗎? 11.2蘇州手藝的奧秘第七章 人文游蹤 1.江河源頭,青藏文化 2.重走青藏路 3.神山和圣湖 4.贊美拉薩,祝福西藏 5.“新疆”不“新”,新疆常新 6.真正的歸宿:訪胡志明出生地第八章 追憶故人 1.汪老遠行感言 2.真正的學者 3.100歲老人,20歲青年: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 4.與“鴨”同“巢”第九章 如煙歲月1.殉葬品和掘墓人:“文革”期間的中學教師 2.當年“樣板” 3.讀這本書是我人生的轉折 4.我當市人大代表 5.1982年的記憶:搬家 6.財富斷想 7.我的新書房 8.我是“不拘一格”的受益者:首批獲博士學位二十周年感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