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橡皮被發(fā)明出來之前,繪圖師們使用的替代品居然是面包屑?1945年雷諾茲圓珠筆發(fā)售時的火爆場面堪比今日蘋果發(fā)布新機?上世紀末風靡全球的MTV音樂錄影帶與涂改液原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被文具控們奉為“文青三寶”之一的MOLESKINE筆記本,也是海明威、梵高、畢加索們的心頭好? 這是一部GEEK眼中的文具演化史。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幽默的筆觸從歷史深處打撈出各種關于文具的迷人細節(jié),既具備GEEK式的嚴謹、理性與趣味,又兼有濃厚的人文情懷,是相當值得文具迷們收藏的一部作品。美國亞馬遜讀者五星好評《每日郵報》《觀察家報》《金融時報》《VOUGE》等多家媒體聯(lián)袂推薦, 本書簡介: 這是一部關于文具演化史的通俗作品。作者以一只被遺忘在雜貨店角落里的“古董”文具盒為向?qū),帶領我們穿越時空,探詢文具們的發(fā)展歷程——它們?nèi)绾握Q生?又如何成為現(xiàn)在我們所熟悉的模樣?透過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生動有趣的細節(jié),作者向我們傳達了他的洞見:文具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人類的文明史。千萬不要小看你辦公桌上的任何一件小小的文具,它們的經(jīng)歷也許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作者簡介: 詹姆斯·沃德(JamesWard),英國人氣博客“ILikeBoringThings”博主,其博客曾登上過《獨立報》(TheIndependent)、《觀察家報》(Observer)以及英國廣播公司(BBC)網(wǎng)站。作為文具俱樂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華爾街日報》(TheWallStreetJournal)和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廣播電臺(BBCRadio4)都對其進行過專題報道!段木吆欣锏臅r空漫游》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目錄: 致謝 第一章緣起:維洛斯1377-旋轉(zhuǎn)文具收納盒1 第二章關于人的一切,都是筆教我的27 第三章我談了場戀愛,不過對象是張紙67 第四章千萬別招惹鉛筆控99 第五章人非圣賢,孰能無過123 第六章帶走我吧,我屬于你:藏在文具中的小心機147 第七章如果你在就好了:肩負使命的古怪文具們159 第八章要開學了:你缺什么文具?175 第九章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熒光筆195 第十章我就這么黏上你了:黏膠211 第十一章冰箱門上的超文本:便利貼235 第十二章你會跳槽,但你的訂書機不會247 第十三章知識儲藏室:文件分類系統(tǒng)259 第十四章文具不死273致謝第一章緣起:維洛斯1377-旋轉(zhuǎn)文具收納盒 1第二章關于人的一切,都是筆教我的 27第三章我談了場戀愛,不過對象是張紙 67第四章千萬別招惹鉛筆控99第五章人非圣賢,孰能無過123第六章帶走我吧,我屬于你:藏在文具中的小心機147第七章如果你在就好了:肩負使命的古怪文具們159第八章要開學了:你缺什么文具? 175第九章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熒光筆 195第十章我就這么黏上你了:黏膠211第十一章冰箱門上的超文本:便利貼 235第十二章你會跳槽,但你的訂書機不會 247第十三章知識儲藏室:文件分類系統(tǒng) 259第十四章文具不死273前言致謝 此書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沒想到,一堆字變成一本書,工序竟如此繁雜,我有點發(fā)懵。由始至終,那么多人為之辛勞,可成書封面卻只署我一人姓名,不甚公平。 若非大衛(wèi)·海厄姆有限公司的安德魯·戈登(AndrewGordon)鼎力相助,不斷予以支持與鼓勵,恐怕根本不會有這本書。我心中實在感激。同時,也要感謝瑪麗戈爾德·阿特基(MarigoldAtkey)。 感激資料書籍出版社的工作人員費心費力地把我那些零碎文字整理成書,包括麗莎·歐文斯(LisaOwens)、瑞貝卡·格蕾(RebeccaGrey)、丹尼爾·克魯(DanielCrewe)、安娜-瑪瑞·菲茨杰拉德(Anna-MarieFitzgerald)、保羅·弗爾蒂(PaulForty)和安德魯·富蘭克林(AndrewFranklin)。尤其要感謝薩拉·赫爾(SaraHull)出色的編輯工作,讓我的文章變得渾然一體。還要感謝文字編輯菲奧納·斯克林(FionaScreen)幫我糾正了不少措辭。 這本書意在挖掘文具用品中隱藏的趣味,鑒于此,書本的排版設計十分要緊。再沒有比南森·伯頓(Nathan Burton)更合適的封面設計師了,這本書需要的是什么,他了致謝此書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沒想到,一堆字變成一本書,工序竟如此繁雜,我有點發(fā)懵。由始至終,那么多人為之辛勞,可成書封面卻只署我一人姓名,不甚公平。若非大衛(wèi)·海厄姆有限公司的安德魯·戈登(AndrewGordon)鼎力相助,不斷予以支持與鼓勵,恐怕根本不會有這本書。我心中實在感激。同時,也要感謝瑪麗戈爾德·阿特基(MarigoldAtkey)。感激資料書籍出版社的工作人員費心費力地把我那些零碎文字整理成書,包括麗莎·歐文斯(LisaOwens)、瑞貝卡·格蕾(RebeccaGrey)、丹尼爾·克魯(DanielCrewe)、安娜-瑪瑞·菲茨杰拉德(Anna-MarieFitzgerald)、保羅·弗爾蒂(PaulForty)和安德魯·富蘭克林(AndrewFranklin)。尤其要感謝薩拉·赫爾(SaraHull)出色的編輯工作,讓我的文章變得渾然一體。還要感謝文字編輯菲奧納·斯克林(FionaScreen)幫我糾正了不少措辭。這本書意在挖掘文具用品中隱藏的趣味,鑒于此,書本的排版設計十分要緊。再沒有比南森·伯頓(NathanBurton)更合適的封面設計師了,這本書需要的是什么,他了然于胸,給出了一個絕妙的設計。還要感謝資料書籍出版社的皮特·戴爾(PeteDyer)、米什林·曼尼恩(MichelineMannion)為全書編加各色圖片,添了漂亮的襯頁。寫這樣一本書,定然少不了書中所提到的那些文具品牌和文具公司的幫助。尤其要感激思筆樂(STABILO)波士膠(Bostik)、比克(BIC)、喜力克斯(Helix)、3M公司、瑞曼(Ryman)、犀飛利(Sheaffer)以及漢高(Henkel)公司為我提供其公司信息。還要感謝凱凡·阿蒂博瑞(KevanAtteberry)、杰夫·尼克爾森(GeoffNicolson)以及斯賓塞·希爾弗(SpenceSilver)熱心解答我的問題。另外,感激尼爾(Neal),他開的P&C(Present&Correct)文具店是倫敦最棒的文具店?烊タ纯窗,現(xiàn)在就去!我還要感謝伍斯特公園佛樂斯文具店的鮑勃·帕特爾(BobPatel)及其他員工,是他們讓文具成為我一生的摯愛。要不是埃德·羅斯(EdRoss)在推特網(wǎng)上創(chuàng)建了“文具俱樂部(stationeryclub)”這個話題標簽,這本書也不太可能誕生。謝謝你,埃德。最后,我想感謝娜塔西亞·卡弗爾(NatassiaCaffer)。無數(shù)個周末、無數(shù)個深夜,我都埋頭扎在紙片堆和便利貼堆里苦查資料,而她始終耐心包容。(對了,我還得謝謝我老媽,過去這一年里,她幾乎逢人就推薦我的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不再需要另一本關于文具的書。——《觀察家報》 一曲文具的贊歌。——《每日郵報》 這些文具品牌以自己的方式成為我們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它們一度廣為人知,最終卻銷聲匿跡,幾乎無跡可尋。于我們而言,如今眾所周知的品牌,未來是否也將如它們一般被人遺忘?除此之外,我還關心人,那些藏身在我們司空見慣文具背后的人。他們的生活,他們經(jīng)歷的往事。他們是誰?他們的種種經(jīng)歷到底如何?我想弄明白。——詹姆斯·沃德宋體自幼,我們就結識了鉛筆。長大后,步入成人世界,才開始用鋼筆。因此,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鉛筆的歷史比鋼筆悠久。鉛筆十分樸素,尤其是筆身,用的既不是塑料管,也不是金屬管,而是普普通通的木頭,取于自然,古樸簡單。可是,木制鉛筆的歷史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悠久。可以說,鉛筆比鉛筆歷史悠久,而又沒有鉛筆歷史悠久。這句話看起來純屬胡扯,但也有幾分道理。早在鉛筆發(fā)明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鉛筆”這個詞,只不過,這里所說的“鉛筆”并非我們?nèi)缃袼玫哪欠N傳統(tǒng)木桿鉛筆。penicillum這個詞跟penis(意思是“尾巴”)源自同一個拉丁詞詞根,是一種細頭畫筆,用來創(chuàng)作精細的書畫作品(畫筆用的毛來自動物尾巴。幸好,我們的目的看起來還算單純,否則,我們真該為此殘忍之舉臉紅),由此,penicillum演變?yōu)楣欧ㄕZ詞pincel,最終進入中世紀英語,變成pencil。不過,直到16世紀早期,pencil這個詞才有了“鉛筆”這層意思,在那之前一直指畫筆。這里的“鉛”也有誤導性——古希臘和古羅馬人用的尖筆是用鉛做的,而我們用的鉛筆并不含鉛。值得慶幸,因為鉛的毒性很強,不適合用來做小學生使用的鉛筆(除非你不喜歡那些小孩)。鉛筆的起源,要從16世紀初期,坎伯蘭一個暴風雨肆虐的晚上說起。具體是哪一年,已經(jīng)不得而知。不過,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當晚,一襲狂風連根拔起凱西克村博羅代爾地區(qū)的一棵參天橡樹,露出一塊礦床,里面是一種神奇的黑色礦物質(zhì)——石墨。人們給這種新物質(zhì)起了很多名稱,例如“黑色鉛”(blacklead)、“kellow”、“killow”、“wad”或“wadt”,這些詞都跟“黑”有關,不過,最常用的稱呼還是“黑鉛”(plumbago),因為它跟鉛很像。正因為石墨跟鉛相似,才有了“鉛筆”——這個詞一直存在,成了一個奇怪的語言學巧合,就像“手”機可以用來“拍”東西,而烤菜豆裝在錫制“烤盤”里一樣。附近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這種物質(zhì)——他們稱之為“wadd”——很有用,可以拿來給自家的羊做記號,很快又發(fā)現(xiàn)有其他用途。用線纏好石墨條,就不會弄臟手。截至16世紀60年代末,鉛筆傳遍整個歐洲。1565年,瑞士自然學家康拉德·格斯納(ConradGesner)出了一本關于化石的書——《關于化石、寶石、石頭、金屬等的一切及相關書籍,多數(shù)為首次出版》。書中有一段對鉛筆的描述:下圖所示尖筆用于書寫,由鉛(也有人稱之為英格蘭銻)制成,一段削尖,嵌于木桿中。格斯納說的這種鉛筆并非我們用的那種鉛筆。我們所用鉛筆的筆芯并不是鉛,而是格斯納說的鉛筆。2006年,德國造筆廠克里奧·思克力朋(CleoSkribent)曾推出一款這樣的鉛筆,在木桿中嵌入鉛——這樣一來,更像是鉛筆套(porte-crayon)或鉛筆桿(leadholder)。畫家畫素描時,常用鉛筆套套住石墨、粉筆或是木炭。鉛筆套一般由黃銅制成,呈管狀,兩端有切口。用的時候,粉筆或石墨分別插在兩端,用金屬環(huán)固定。十七十八世紀,這種鉛筆套越來越流行,直到現(xiàn)在,有些畫家仍然在用。M.C.埃舍爾1948年創(chuàng)作的《畫手》(DrawingHands)中,畫了兩只手,分別在畫對方,這兩只手里的筆用的就是鉛筆套。鉛筆套可用來套各種繪畫材料(粉筆、炭筆還有石墨條)。而鉛筆桿,用途正如其名,只用來套鉛芯。桿身由木頭或金屬材料制成,把黑鉛一端削尖,另一端套進錐形金屬桿,再用螺紋固定好。繪圖員偏愛鉛筆桿,用它畫出來的線更精準。鉛筆桿慢慢演變,最終成了自動鉛筆。當代鉛筆究竟源自何處,對此,人們各執(zhí)一詞。16世紀末,凱西克附近的工匠最先用木頭包裹石墨條(不過也有人說,這么做的是同時期的意大利人)。當?shù)厝瞬恢鲝埑隹谑,于是凱西克很快就成了世界鉛筆制造中心。博羅代爾也是世上唯一一處為人熟知的優(yōu)質(zhì)純石墨產(chǎn)地。因此,坎伯蘭的石墨迅速增值,當?shù)厝藝烂芸词,甚至會偶爾用水淹掉礦床,防止有人來偷。石墨越來越貴重,后來,石墨運去倫敦進行巨額拍賣時,由武裝部隊護送。買家基本都是凱西克的鉛筆制造商,于是拍賣會后,再由武裝部隊護送,運回北方。在凱西克,人們把石墨塊切割成細條,在方木桿中心挖出凹槽,然后將細石墨條放進木桿凹槽中,冒出木桿的石墨條用尖刀切除,保證石墨條與木桿平齊。最后,在木桿兩端粘上薄木片,裹住石墨條兩端。作為中世紀的世界貿(mào)易中心,德國紐倫堡的發(fā)展與采礦業(yè)密不可分,大量商人開始在中歐各地采購礦藏。紐倫堡的工人來到博羅代爾,開采石墨,引起德國商人的關注。他們開始用紐倫堡當?shù)爻霎a(chǎn)的劣質(zhì)石墨混合硫黃及其他材料,自產(chǎn)鉛筆。不過,這些鉛筆質(zhì)量不好,根本比不上用凱西克地區(qū)純石墨制成的鉛筆。1793年,英法戰(zhàn)爭爆發(fā),兩國經(jīng)濟交往中斷,法國買不到英國凱西克生產(chǎn)的鉛筆,連德國產(chǎn)的質(zhì)量較次的鉛筆也買不到。于是,法國軍政部長拉扎爾·卡諾命尼古拉-雅克·孔特(Nicolas-JacquesConté)研發(fā)出一款無須使用進口材料的鉛筆?滋卦且幻は癞嫾遥▏蟾锩,興趣轉(zhuǎn)向科學。據(jù)說,孔特“科學頭腦過人,藝術技能高超”。雖然法國產(chǎn)的石墨不如博羅代爾的純,但孔特對這種物質(zhì)十分了解,很快就想出了制造鉛筆芯的辦法。將石墨粉末與黏土混合,做成細條,然后放進窯中燒制。雖然這樣制作出來的石墨芯沒有純石墨芯堅硬,但比德國的筆芯好。1795年,孔特為這一制芯方法申請了專利。直到現(xiàn)在,我們用的仍然是這種制法。有了孔特的方法之后,雖然凱西克的鉛筆依然是世上最好的鉛筆,但是各國都不需要再依賴博羅代爾的礦藏了。早前,鉛筆一直由手工作坊生產(chǎn),直到1832年,班克斯父子公司(Banks,Son&Co.)建立了第一家鉛筆工廠。幾經(jīng)輾轉(zhuǎn),1916年,這家鉛筆工廠成了坎伯蘭鉛筆公司(CumberlandPencilCompany),四年后,又被英國筆具有限公司(BritishPensLtd)收購,在凱西克建了一家新廠,開始生產(chǎn)德溫特牌(Derwent)鉛筆。2008年,該廠又遷至沃金頓附近。凱西克的舊鉛筆廠旁邊就是坎伯蘭鉛筆博物館(CumberlandPencilMuseum)。只需花費4.25英鎊,就能進入這個小巧迷人的博物館,每個參觀者都能領到一本手冊,免費得到一支鉛筆。這家博物館曾出現(xiàn)在本·維特利(BenWheatley)2012年導演的電影《觀光》(Sightseeing)中。館內(nèi)陳設著各式各樣的展品,介紹當?shù)劂U筆生產(chǎn)的歷史,還有一支世上最長的彩色鉛筆,長達7.91米,2001年5月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是一支真正的鉛筆,如果在黃色筆芯前放一張紙,可以寫出黃色的筆跡”)。這支筆重達446.36千克,28個人一起抬才把它抬進博物館,如今懸掛在博物館天花板上。自從有了孔特的方法,制造鉛筆不再完全依賴純石墨。由于曾經(jīng)生產(chǎn)過鉛筆,18世紀,紐倫堡開始與凱西克競爭“世界鉛筆制造中心”這個稱號。紐倫堡有兩家馳名世界的鉛筆公司,分別是施德樓(Staedtler)和輝伯嘉(Faber-Castell),可兩家都覺得自己比對方歷史悠久,爭執(zhí)不下。17世紀60年代,紐倫堡有三大工匠家族開始用手工制造鉛筆——杰尼格斯(Jenigs),嘉格斯(Jagers)以及施德樓。實際上,弗里德里希·施德樓(FriedrichStaedtler)是公認的首位“鉛筆制造者”,而這個名譽本該屬于博羅代爾第一批生產(chǎn)鉛筆的人。不過,只有施德樓家族連續(xù)幾代人都在做鉛筆。紐倫堡的商業(yè)行會管控嚴格,只有個別生產(chǎn)商有資格在紐倫堡成立鉛筆公司。因此,直到1835年,規(guī)定有所放松,約翰·塞巴斯蒂安·施德樓(JohnSebastianStaedtler)才得以注冊J.S.施德樓公司。紐倫堡近郊的斯坦因有座小鎮(zhèn),1761年,鎮(zhèn)上一位名為卡斯帕·輝伯(KasparFaber)的家具木工開始制造鉛筆。輝伯原本打算在紐倫堡建廠,可是紐倫堡的規(guī)定太過嚴苛,他只好移到紐倫堡外。因此,雖然施德樓比輝伯嘉早成立近75年,雙方還是各自宣稱自己才是最早的鉛筆公司,僵持不下。直到20世紀90年代,法官最終判定輝伯嘉是紐倫堡最早的鉛筆公司。因此,2010年,施德樓慶祝成立175周年時,輝伯嘉在籌備250周年慶?蓪嶋H上,弗里德里希·施德樓早就開始生產(chǎn)鉛筆了,比卡斯帕·輝伯早了幾乎一百年。我不知道比賽誰更早有何意義,不過我猜很多人不信任施德樓,覺得它不過才成立175年。利用孔特的方法,歐洲各鉛筆公司用黏土混合石墨粉制造的鉛筆漸漸可與凱西克的精制鉛筆相媲美。借助新方法,廠家可以生產(chǎn)出不同硬度的鉛筆。調(diào)整黏土和石墨粉的比例,可以生產(chǎn)出不同硬度的筆芯(黏土比例越高,筆芯越硬)。一開始,孔特用數(shù)字來標記鉛筆硬度(數(shù)字越大,硬度越高)。據(jù)傳,我們?nèi)缃裼?ldquo;H”和“B”來標記硬度的方法是倫敦的布魯克曼鉛筆公司(Brookman)發(fā)明的(H代表硬度高的鉛筆,B代表更黑、硬度低的鉛筆)。布魯克曼鉛筆公司的鉛筆硬度越高,筆身上的H字母就越多。不過,隨著造筆技術越來越成熟,筆的硬度區(qū)分越來越細,結合數(shù)字和“H”“B”標識似乎更方便(要是你去當?shù)氐娜R曼文具店買鉛筆,標著8H和9H的鉛筆肯定比標著“HHHHHHHH”和“HHHHHHHHH”的筆好辨認)。最常用的鉛筆處于H和B的中間地帶——HB鉛筆,平等與和諧的象征,我們都該向HB鉛筆看齊。僅從這個層面論。19世紀40年代,美國作家亨利·大衛(wèi)·梭羅(HenryDavidThoreau)也曾采用類似的標記方法。世人大多只知梭羅是位作家、自然學家,忽視了他為鉛筆制造作出的貢獻。梭羅的父親在馬薩諸塞州康拉德市有家鉛筆公司,梭羅曾在那里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在他去之前,公司的名聲就很不錯,他去了之后,公司更上一層樓。不知道梭羅是借鑒了孔特的方法還是完全自創(chuàng),他去公司工作后,生產(chǎn)出了四種硬度的鉛筆(這種硬度劃分方法至今仍是美國鉛筆硬度劃分的主要方法,2號鉛筆與HB鉛筆硬度大致相當)。1823年,約翰·梭羅與他的姻親查爾斯·鄧巴(CharlesDunbar)合伙。1821年,鄧巴發(fā)現(xiàn)了新英格蘭的一塊石墨礦床,不過他的租賃時間只有七年,于是他決定盡快多采一些石墨,多多益善。不過,第一位制造木鉛筆的美國人并非鄧巴?道碌募揖吣竟ね·門羅(WilliamMunroe)從1812年就已開始生產(chǎn)鉛筆。英美戰(zhàn)爭期間,門羅試圖靠售賣家具維持生計,但是家具難賣,而鉛筆卻供不應求,于是門羅心想“要是我只賣鉛筆,應該不會面臨太大競爭,還能有所作為”。不過,門羅并未學過相關科學知識,費了將近十年才生產(chǎn)出像樣的鉛筆。門羅的合伙人埃比尼澤·伍德(EbenezerWood)在康拉德的納莎巴布魯克地區(qū)建了一家鉛筆廠,廠內(nèi)機械設備由伍德發(fā)明,用于提高生產(chǎn)效率。有一臺“楔形膠水按壓設備”,可同時固定12支涂好膠水的鉛筆;一臺圓鋸,可同時在6支鉛筆上挖出凹槽;一把鋸子,可將筆桿鋸成六棱柱或八棱柱;還有一臺機器,可將石墨塊研磨成粉。門羅搶在梭羅之前,率先進入鉛筆市場。截至19世紀30年代,門羅與梭羅競爭激烈,針鋒相對。不過梭羅鉛筆的質(zhì)量更高。為擊潰梭羅,門羅勸伍德拒絕為梭羅研磨石墨?上ВT羅偷雞不成蝕把米:伍德從梭羅那里賺的錢比從門羅那里賺得多,于是反倒停止了跟門羅的合作。鉛筆生產(chǎn)領域競爭激烈,關于“到底誰有資格自稱紐倫堡最早的鉛筆生產(chǎn)商”這個問題,人們也一直爭論不休,還有競爭者聲稱自己是最早在美國建立鉛筆廠的人。1827年,發(fā)明家約瑟夫·狄克遜(JosephDixon)在塞勒姆建立石墨加工廠,不過從1829年開始,工廠就開始少量生產(chǎn)鉛筆。真正在美國建立第一家專門生產(chǎn)鉛筆的工廠的似乎是卡斯帕·輝伯的曾孫。1849年,埃伯哈德·輝伯(EberhardFaber)代表身為廠主的父親A.W.輝伯去往美國,為紐倫堡的家族企業(yè)尋找用來生產(chǎn)鉛筆桿的優(yōu)質(zhì)雪松木。漸漸地,埃伯哈德發(fā)現(xiàn),制鉛筆所需的優(yōu)質(zhì)原料美國都有,于是,1861年,埃伯哈德在曼哈頓建立了他的第一家鉛筆廠。1799年,輝伯遭遇最強勁敵。約瑟夫·狄克遜頗有創(chuàng)業(yè)頭腦,善用“靈光乍現(xiàn)帶來的機遇”,聽起來像是《飛黃騰達》(TheApprentice)里一位成功在望的人物。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的靈感都跟鉛筆無關。他開了一家鑄造廠,用當?shù)氐氖a(chǎn)各種各樣的產(chǎn)品,比如拋光蠟、潤滑劑還有涂料。這家“約瑟夫·狄克遜熔爐廠”廠如其名,早先只出產(chǎn)生產(chǎn)鉛筆常用的抗高溫的石墨熔爐?珊髞恚铱诉d的目光逐漸轉(zhuǎn)向鉛筆。1829年他嘗試生產(chǎn)鉛筆,可惜質(zhì)量不佳,不出一年就以失敗告終。不過,他生產(chǎn)的那些用于制鋼煉鐵的石墨熔爐十分暢銷,賣得比他的鉛筆成功得多。不管怎樣,他跟孔特以及門羅一樣,都發(fā)了戰(zhàn)爭財(戰(zhàn)爭有什么好處?絕對沒好處——除了能完善鉛筆生產(chǎn)方式,再次強調(diào))。美國內(nèi)戰(zhàn)期間,戰(zhàn)士需要鉛筆快速書寫,以便與戰(zhàn)友交流,因此部隊需要大量既便宜又好寫的鉛筆。狄克遜生產(chǎn)過鉛筆,有經(jīng)驗,很快就改良了生產(chǎn)方法,批量生產(chǎn)了許多質(zhì)量穩(wěn)定的鉛筆——每支鉛筆上都印有熔爐商標。到1872年,狄克遜鉛筆公司的鉛筆日產(chǎn)量高達8.6萬支,成為世上最大的石墨消費商。1873年,狄克遜收購了位于紐約泰孔德羅加鎮(zhèn)的美國石墨公司——這座城鎮(zhèn)的名字便是后來狄克遜最經(jīng)典的鉛筆品牌名。狄克遜-泰孔德羅加鉛筆發(fā)行于1913年,這不是第一支筆身呈黃色的鉛筆,但絕對是最有名的黃色鉛筆。此前,鉛筆桿用過各種顏色,可能是因為最貼合石墨的特征,多數(shù)批量生產(chǎn)的鉛筆均采用黑色筆身。直到1889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捷克鉛筆公司哈德米斯打破了這一傳統(tǒng),推出了科伊諾爾-1500鉛筆。早在1790年,約瑟夫·哈德米斯(JosephHardtmuth)就已在維也納成立了一家陶器加工廠,成立不到十年,這家工廠就開始依著孔特的方法,混合石墨和黏土,生產(chǎn)鉛筆。受科伊諾爾(Koh-I-Noor)黃色鉆石的啟發(fā),哈德米斯推出7種硬度的科伊諾爾-1500鉛筆,此舉空前。一時間,黃色成為高品質(zhì)的象征,美國各鉛筆公司紛紛效仿,狄克遜也利用了這一點。約瑟夫·狄克遜熔爐公司應時而動,推出2號硬度的黃色狄克遜-泰孔德羅加鉛筆,這款鉛筆至今仍是美國的知名鉛筆。黃色筆身、綠色金屬包箍(用來固定橡皮頭的金屬套管)的鉛筆大量生產(chǎn),熱賣暢銷,最終連公司名字都改成了狄克遜-泰孔德羅加公司。不過,狄克遜-泰孔德羅加公司并不僅僅生產(chǎn)鉛筆,它還“鼓勵人們用工具保留那些有意無意的思考、事實、念頭或夢想,這種工具只不過是人們自身的延伸”。(狄克遜-泰孔德羅加公司自稱)作為“世上最好的鉛筆”,物美價廉,這款鉛筆的身影迅速出現(xiàn)在美國各個辦公室和教室之中。雖然廣受追捧,但是這款鉛筆也有其陰暗的一面——很顯然,喬治·盧卡斯(GeorgeLucas)第一次寫《星球大戰(zhàn)前傳1:幽靈的威脅》劇本草稿時,用的是狄克遜-泰孔德羅加鉛筆,也就是說,加·加·賓克斯(JarJarBinks)這個形象至少有一部分是用這支筆設計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