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易程傳注評》注釋方面,或訓解疑難字詞,或說明牽涉之人地事物,或注明典故出處等,以節(jié)省讀者檢索之苦。2.《周易程傳注評》于注釋則擇善而從,于重要而歧異處,羅列各家之說。評析方面,其一在解說卦爻之精義,以補注釋所未及;其二在援引歷代易家之卓見,以供比較;其三在評析《程傳》之是非訛謬;其四在抒發(fā)個人想法。3.《周易程傳注評》在注釋部分,力求明白曉暢,對于生僻字則加注拼音,以便讀者參看。4.《周易程傳注評》利用出土之《帛書周易》,進行了一些增補,并收錄今人*之研究成果。另于書前增補幾幅由程頤二十九代裔孫程德祥先生無私提供的珍貴照片。5.《周易程傳注評》在多所參考前人及時賢著述,斟酌取舍眾說,盡可能從大本入手,從卦旨著眼。 本書簡介: 《周易程傳注評》從元仁宗下詔科舉考試,其中《易經(jīng)》采用程頤《易傳》(《周易程傳》)與朱熹《本義》(《周易本義》),五百余年來,學子靡有不讀《程傳》者。由于其書平實明白,說理精到,復能因時立教,切于世用,故無分智愚靡有不好者。因此,清初大儒顧炎武說:“昔之說《易》者,無慮數(shù)千百家,然未見有過于《程傳》者。”《周易程傳注評》以簡明的文字,對《周易》的原典與《程傳》,做了必要的注釋與評析,除博采眾說,擇善而從外,于《程傳》若干疑點,亦做了比較與分析的工作,相信有助于讀者對義理派易學的經(jīng)典名作—《周易程傳》,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作者簡介: 黃忠天(1958-),臺灣臺中人,祖籍江西全南。高雄師范大學國文系文學碩士、文學博士。曾入奉元書院師事愛新覺羅·毓鋆,習四書五經(jīng);復蒙黃慶萱、應(yīng)?档葞熍喔纫讓W與治學。歷任高雄應(yīng)用科技大學、高雄師范大學、臺灣中山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新竹教育大學、屏東教育大學專兼任教授,以及高雄師范大學經(jīng)學研究所創(chuàng)所所長、中華經(jīng)典學會理事長等職,現(xiàn)任臺灣古籍保護學會理事。著有《楊萬里易學之研究》《宋代史事易學研究》《周易程傳注評》《中庸釋疑》《二程易說》等書暨六十余篇學術(shù)論文。 目錄: 凡例/1 程頤易傳序/3 周易上經(jīng)·卷第一 乾卦第一/2 坤卦第二/23 屯卦第三/36 蒙卦第四/44 需卦第五/52 訟卦第六/58 師卦第七/65 比卦第八/73 小畜卦第九/81 履卦第十/88凡例/1程頤易傳序/3 周易上經(jīng)·卷第一 乾卦第一/2坤卦第二/23屯卦第三/36蒙卦第四/44需卦第五/52訟卦第六/58師卦第七/65比卦第八/73小畜卦第九/81履卦第十/88 周易上經(jīng)·卷第二泰卦第十一/96否卦第十二/105同人卦第十三/111大有卦第十四/118謙卦第十五/125豫卦第十六/133隨卦第十七/141蠱卦第十八/148 周易上經(jīng)·卷第三 臨卦第十九/158觀卦第二十/164噬嗑卦第二十一/171賁卦第二十二/178剝卦第二十三/186復卦第二十四/193無妄卦第二十五/201大畜卦第二十六/209頤卦第二十七/216大過卦第二十八/224習坎卦第二十九/232離卦第三十/240 周易下經(jīng)·卷第四咸卦第三十一/248恒卦第三十二/256遁卦第三十三/263大壯卦第三十四/270晉卦第三十五/276明夷卦第三十六/283家人卦第三十七/292睽卦第三十八/299蹇卦第三十九/307解卦第四十/315 周易下經(jīng)·卷第五 損卦第四十一/324益卦第四十二/332夬卦第四十三/341姤卦第四十四/350萃卦第四十五/358升卦第四十六/368困卦第四十七/374井卦第四十八/383革卦第四十九/390鼎卦第五十/398 周易下經(jīng)·卷第六 震卦第五十一/408艮卦第五十二/416漸卦第五十三/423歸妹卦第五十四/432豐卦第五十五/440旅卦第五十六/449巽卦第五十七/457兌卦第五十八/465渙卦第五十九/472節(jié)卦第六十/479中孚卦第六十一/486小過卦第六十二/493既濟卦第六十三/501 未濟卦第六十四/508 附《周易本義》·卷第七 系辭上傳/516系辭下傳/531說卦傳/542序卦傳/547雜卦傳/549 附錄 《經(jīng)義考》程頤《易傳》考(卷二十·易十九)/551《四庫全書總目,程頤易傳提要》(卷二)/556前言《禮記·經(jīng)解》云:“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經(jīng)學為吾國傳統(tǒng)文化之基石,千載以來,深植于國人思想行為與生活模式,是以昔人有言:“子孫雖愚,經(jīng)書不可不讀也。” 《易經(jīng)》向被推為群經(jīng)之首,除以其“文起周代,卦肇伏羲”(《經(jīng)典釋文·序錄》)外,更以其象文明之始,而為“政教之所生”(《六藝論》),是故歷代學者莫不傾心研究,以致易學著述之繁富,遠愈他經(jīng)。至于如何于浩瀚典籍中,尋求借茲登堂入室之津筏,古今易家大抵眾口一辭,即須從熟稔經(jīng)傳原典入手,從古注入手。惟古注牙簽萬軸,又當以何為先?夫易道廣大,統(tǒng)貫天人,諸家之說,仁智互見,各得一察,難以取舍,然私慮以為初學者宜先義理而后兼及象數(shù),先一家而后旁涉諸家。準此要道,則程頤(伊川)先生《易傳》,洵為不二之古注也。 《程傳》(《周易程傳》簡稱)便于初學,厥有下列數(shù)端!抖Y記·經(jīng)解》云:“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經(jīng)學為吾國傳統(tǒng)文化之基石,千載以來,深植于國人思想行為與生活模式,是以昔人有言:“子孫雖愚,經(jīng)書不可不讀也。”《易經(jīng)》向被推為群經(jīng)之首,除以其“文起周代,卦肇伏羲”(《經(jīng)典釋文·序錄》)外,更以其象文明之始,而為“政教之所生”(《六藝論》),是故歷代學者莫不傾心研究,以致易學著述之繁富,遠愈他經(jīng)。至于如何于浩瀚典籍中,尋求借茲登堂入室之津筏,古今易家大抵眾口一辭,即須從熟稔經(jīng)傳原典入手,從古注入手。惟古注牙簽萬軸,又當以何為先?夫易道廣大,統(tǒng)貫天人,諸家之說,仁智互見,各得一察,難以取舍,然私慮以為初學者宜先義理而后兼及象數(shù),先一家而后旁涉諸家。準此要道,則程頤(伊川)先生《易傳》,洵為不二之古注也!冻虃鳌罚ā吨芤壮虃鳌泛喎Q)便于初學,厥有下列數(shù)端。其一,承先啟后影響深遠。蓋伊川上承漢魏以義理解《易》之系統(tǒng),如其《與金堂謝君(湜)書》云:“若欲治《易》,先尋繹令熟,只看王弼、胡先生(瑗)、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貫,余人《易》說無取,枉費功。”試觀三家之《易》,《程傳》采擷甚多,亦奠其義理說《易》之基,而為義理派易學之大宗師。自茲以降,凡以義理詮《易》者,莫不宗之。甫自宋代已有援為學宮教材者,如呂祖謙云:“會稽周汝能堯夫、鄮山樓鍔景山方職教東陽,乃取刊諸學宮。”(《經(jīng)義考》卷二十引)至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更下詔科舉,《易》用程朱,明清仍之。夫《易》傳習久矣,自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立五經(jīng)博士始,兩千年來學者靡不習《易》;自元仁宗以降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止,五百余年,學《易》者又靡有不讀《程傳》者,即如乾嘉學者漸棄宋學,然于《程傳》每多宗之,如段玉裁《戴東原年譜》云:“先生言《周易》,當讀程子《易傳》。”職是之故,不讀《程傳》,幾無以會通義理易學之師承師說;不讀《程傳》,學者頓失幾分對話與共識之基礎(chǔ),其影響之深遠,蓋可想見。其二,平實明白說理精到。《程傳》以儒理釋《易》,罕言象數(shù),以淺近之言,寓醇實之理,故楊時喬謂其“說理精到”,馬端臨謂其“精于義理”(俱見《經(jīng)義考》卷二十引),而朱熹亦謂:“伯恭謂《易傳》理到語精,平易的當,立言無毫發(fā)遺恨,此乃名言。”(《語類》卷六七·葉四~五)四庫館臣更推譽曰:“言理精粹,自非漢唐諸儒可及。”(《四庫提要》卷三·葉二)惟后世批評《程傳》者,每在意其略于象數(shù),遠于天道,不知此適為《程傳》殊勝所在。吾人試觀程子所言:“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數(shù);《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數(shù)。得其義,則象數(shù)在其中矣。必欲窮象之隱微,盡數(shù)之毫忽,乃尋流逐末,術(shù)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務(wù)也。”(《遺書》卷二十一上)明乎此,學者亦當知所適從矣!近人戴君仁先生云:“或以為《程傳》于象數(shù)闊略,是其缺點,但我卻以為這正是他的優(yōu)點。”(《談易》十六)此誠見道之語。其三,因時立教切于世用。吾國哲學特質(zhì),向以“生”為重心,先哲先賢所思所行,莫不深系于此,希冀解決吾人生存問題,斯欲安頓個人生命,進而淑世濟民!吨芤住窞槲釃軐W源頭,自然相應(yīng)此一文化特質(zhì),未嘗舍離人事而侈言天道!断缔o》所謂“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知周萬物而道濟天下”、“曲成萬物而不遺”是也!冻虃鳌方琛兑住芬悦骼,循理以論事,故多合于世用,昔魏了翁云:“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輕議,故無智愚皆知好之。”(《經(jīng)義考》卷二十引),而李瓚亦云:“伊川之《易》,有用之學也。自是程氏之《易》與孔子《十翼》同功,非特解經(jīng)而已;蛘呃宰⑹栌^之,非真知程子者矣。”(同上)以其切中人事,故雖論義理而不淪于空寂,學者讀是書,亦不致高蹈玄虛而為無根之學。由是觀之,《程傳》于吾國易學著述之林,誠為經(jīng)典之作,不朽之論,毋怪顧亭林曰:“昔說《易》者,無慮數(shù)千百家,然未見有過于《程傳》者。”(《亭林文集·卷三·葉三》)伊川積五十年之學,平生著書,惟見《易傳》,其畢生精力,于斯可見。尹焞云:“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傳》,求先生之學,觀此足矣。”(《經(jīng)義考》卷二十引)然《程傳》于伊川卒后,書頗散亡,幸賴楊龜山、尹和靖、朱元晦、呂東萊等讐校,學者于是書,略無遺憾,雖仍不免有闕疑未達者,吾人讀其書,得意忘言可也,固不必以小疵而廢其大醇也。不佞早歲于天德黌舍從愛新覺羅·毓鋆師受《易》,其后復蒙黃慶萱師、應(yīng)?祹煹赛c溉之功,于《易》道稍窺宮墻。雖未躋彬彬,然思欲拯羲經(jīng)于未墜,冀學子有善本之可讀,故不揣淺陋,于《程傳》廣求他本,詳加校讀注評,遇有疑難,則博采眾說,擇善而從,蓋述而不作,不敢妄生議論也。惟所愿者,在傳先哲之精蘊,啟后學之困蒙,張犧皇之偉業(yè),俾吾人寡過知幾耳! 公元兩千年歲次庚辰夏月黃忠天謹序周易上經(jīng)·卷第一乾卦第一乾下乾上乾〔1〕,元亨利貞〔2〕。上古圣人始晝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重乾為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體〔3〕;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4〕,以妙用(一無“用”字)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乾者萬物之始,故為天、為陽、為父、為君。元亨利貞謂之四德〔5〕: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唯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則隨事而變焉〔6〕。故元專為善大,利主于正固,亨貞之體,各稱〔7〕其事,四德之義,廣矣大矣。注釋:〔1〕乾:卦名。其象為天,其義為健!2〕元亨利貞:元,元始。亨,亨通。利,和宜。貞,正固。這四字是乾卦對大自然德性的概括說明。在解釋上有四德說與二德說的不同,如孔穎達《周易正義》引《子夏易傳》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程頤《易傳》亦主是說。 〔3〕天之形體:這是著重天的具體形象而言。章太炎云:“天即人頂,引申之為蒼蒼者。” 〔4〕鬼神:《程傳》于乾卦《文言》注云:“鬼神者,造化之跡也。”指自然發(fā)展變化中所呈現(xiàn)的跡象。周易程傳注評 〔5〕四德:四德最早語出乾卦《文言》:“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另有“二德”說,如朱熹!6〕“元亨利貞”在經(jīng)文中凡七見,計有乾、坤、屯、隨、臨、無妄、革七卦。 〔7〕稱:相合、相當。音ch-n。評析:《朱子語類》云:“問元亨利貞,曰:當初只是說大亨利于正,不以分配四時,孔子見此四字好,始分作四件說。”又云:“元亨利貞四字,文王本意,在乾坤者,只與諸卦一般,至孔子作《彖傳》《文言》,始以乾、坤為四德,而諸卦自如其舊,二圣人之意,非有不同,各是發(fā)明一理耳。”初九:潛龍勿用〔1〕。下爻為初。九,陽數(shù)之盛,故以名陽爻;理無形也,故假象以顯義。乾以龍為象,龍之為物,靈變不測〔2〕,故以象乾道變化,陽氣消息,圣人進退。初九在一卦之下,為始物之端,陽氣方萌。圣人側(cè)微〔3〕,若龍之潛隱,未可自用,當晦養(yǎng)以俟時。注釋:〔1〕潛龍勿用:有如潛伏的龍,暫時不能施展才用。象征事物在韜光養(yǎng)晦的階段。 〔2〕靈變不測:靈妙變化,不可測度。許慎《說文解字》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可謂將龍形容得變化莫測。 〔3〕側(cè)微:微賤!秱喂盼纳袝·舜典》稱:“虞舜側(cè)微。”《孔疏》云:“不在朝廷謂之側(cè),其人貧賤謂之微。”九二:見龍在田〔1〕,利見大人。田,地上也。出見于地上,其德已著。以圣人言之,舜之田漁時也〔2〕。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純體,不分剛?cè),而以同德相?yīng)〔3〕。 注釋:〔1〕見龍在田:有如龍出現(xiàn)在地上,象征事物甫出潛離隱的階段。見,同“現(xiàn)”,出現(xiàn)。田,地上。王弼《周易注》云:“出潛離隱,故曰見龍”。 〔2〕田漁時也:指舜耕于歷山,漁于雷澤之時。 〔3〕同德相應(yīng):《易》例以陰陽相應(yīng)為常例,同德相應(yīng)為變例,或可稱為類應(yīng)(同類相感應(yīng)),類應(yīng)通常發(fā)生在非常時期,或成就非常事功,有如乾卦的九二與九五,豐卦的初九與九四。九三:君子終日乾乾〔1〕,夕惕若〔2〕,厲〔3〕,無咎〔4〕。三雖臣位,已在下體之上,未離于下而尊顯者也。舜之玄德升聞〔5〕,時也。日夕不懈而兢惕,則雖處危地而無咎。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天下將歸之,其危懼可知。雖言圣人事,茍不設(shè)戒,則何以為教?作《易》之義也。注釋:〔1〕乾乾:健而又健,有健行下止,努力不懈之意。 〔2〕惕若:警惕戒懼。若,語助詞。 〔3〕厲:危險。〔4〕咎:《易》中咎字含有咎害、災病、罪過等義!断缔o上傳》說:“無咎者,善補過也。”其義乃說明善于彌補過失,則可免于咎害!墩f文》稱:“咎,災也。” 〔5〕舜之玄德升聞:是說舜的潛德彰顯于外,升聞于天子之朝。見《偽古文尚書·舜典》:“玄德升聞,乃命以位。”評析:《朱子語類》云:“問伊川云:‘雖言圣人事,茍下設(shè)戒,何以為教?’竊意因時而惕,雖圣人亦有此心。曰:易之為書,廣大悉備,常人皆可得而用,初無圣凡之別,但當著此爻,便用兢兢戒惕。”九四:或躍在淵〔1〕,無咎。淵,龍之所安也。或,疑辭,謂非必也。躍不躍,唯及時以就安耳。圣人之動,無不時也。舜之歷試,時也〔2〕。周易程傳注評 注釋:〔1〕或躍在淵:或飛躍或潛淵,指其能隨時宜而進退!2〕舜之歷試,時也:指舜歷試諸難之時!秱喂盼纳袝·舜典》云:“虞舜側(cè)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而“諸難”則有如《舜典》所說的“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等等。評析:朱熹《周易奉本義》云:“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進位乎天位也。圣人既得天位,則利見在下大德之人,與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見夫大德之君也。評析:九五不利見在下大德之人,則高而無輔,是為獨夫!吨熳诱Z類》說:“太祖一日問王昭素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卦?’昭素曰:‘何害?若臣等占得,則陛下是飛龍在天,臣等利見大人。’此說得最好,此《易》之用所以不窮也。”上九:亢龍〔1〕有悔。九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過此則亢矣。上九至于亢極,故有悔也。有過則有悔。唯圣人知進退存亡而無過,則不至于悔也。注釋:〔1〕亢龍:是說有如高飛窮極的龍。亢,極也,窮高曰亢?,音k3ng。用九〔1〕:見群龍無首〔2〕,吉。用九者,處乾剛之道,以陽居乾體,純乎剛者也。剛?cè)嵯酀鸀橹校艘约儎,是過乎剛也。見群龍,謂觀諸陽之義,無為首則吉也。以剛為天下先,兇之道也。 注釋:〔1〕用九:《程傳》以用九為用剛之道。另占筮者以用九是占筮時出現(xiàn)乾卦,而且六爻皆為老陽(變爻)時,所用的斷語。〔2〕群龍無首:呈現(xiàn)出群龍均能不居首爭先,彼此尊重,和諧相處。評析:“見群龍無首”,乃是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之時代。熊十力云:“全人類和諧若一體,無有逞野志,挾強權(quán),以劫制眾庶者,此亦群龍無首之眾。《春秋》太平、《禮運》大同,皆自乾元之義,推演而出。”(《讀經(jīng)示要》卷三)《彖》曰:大哉乾元〔1〕,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2〕。云行雨施,品物流形〔3〕。大明終始,六位時成〔4〕,時乘六龍以御天〔5〕。乾道變化,各正性命〔6〕,保合太和〔7〕,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卦下〔8〕之(一無“之”字)辭為彖〔9〕,夫子從而釋之,通謂之彖〔10〕。彖者,言一卦之義,故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大哉乾元,贊乾元始萬物之道大也。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11〕,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12〕。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言元也。乾元,統(tǒng)言天之道也。天道始生萬物,(一更有“萬”字)物資始于天也。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言亨也。天道運行,生育萬物也。大明天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卦之初終,乃天道終始。乘此六爻之時,乃天運也。以御天,謂以當天運。乾道變化,生育萬物,洪纖高下,各以其類,各正性命也。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保合太和,乃利貞,保謂常存,合謂常和,保合大和,是以利且貞也。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保合太和也。天為萬物之祖,王為萬邦之宗,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匯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王者體天之道,則萬國咸寧也。注釋:〔1〕乾元:乾陽元始之氣!毒偶乙住贩Q:“元者,氣之始也。”為天地萬物的本元。 〔2〕統(tǒng)天:統(tǒng)領(lǐng)著大自然。 〔3〕品物流形:指各類事物接受天道的流布滋潤而完成形體。“品”,《說文》云:“眾庶也。”周易程傳注評 〔4〕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是說徹底明曉天道的終而復始,便可領(lǐng)悟六爻也是依隨著時間,由潛伏、顯現(xiàn)、成長、躍動、飛騰到滿盈,完成六個不同階段的變化。 〔5〕時乘六龍以御天:六龍,即潛龍、見龍、惕龍、躍龍、飛龍、亢龍,借喻六爻。御天,控御天體,即體現(xiàn)天道之意。全句是說順著時勢,像乘著六龍以體現(xiàn)天道。 〔6〕各正性命:各賦予其情性與生命。此“性”字有兩層含義,其一,可見性乃得之于自然而非后天的;其二,性有分類,人有人性,獸有獸性。 〔7〕保合太和:保,保有。合,契合。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指最大的和諧,亦即天道。 〔8〕卦下:指卦畫,或稱卦符、卦形,如乾卦。 〔9〕彖:指卦辭?追f達引褚氏、莊氏云:“彖,斷也。斷定一卦之義,所以名為彖也。”明白地說,彖即是對全卦卦義的解釋。 〔10〕彖:此“彖”字所指即《十翼》中的《彖傳》。 〔11〕五常之仁:“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朱熹云:“仁實貫通乎四者之中,蓋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故仁者,仁之本體;禮者,仁之節(jié)文;義者,仁之斷制;智者,仁之分別。猶春夏秋冬雖不同,而同出于春。春則春之生也,夏則春之長也,秋則春之成也,冬則春之藏也。”(《文集》卷五八答陳器之第二書) 〔12〕偏言:分別而言;專言:整體而言。程朱理一分殊的概念,即從此而來。在天曰元,在人曰仁。《象》曰:天行健〔1〕,君子以〔2〕自強不息。卦下象〔3〕,解一卦之象;爻下象〔4〕,解一爻之象。諸卦皆取象以為法,乾道覆育之象至大,非圣人莫能體,欲人皆可取法也,故取其行健而已。至健固足以見天道也,君子以自強不息,法天行之健也。注釋:〔1〕天行。阂藬酁“天行,健”。綜觀六四卦《大象傳》結(jié)構(gòu)大致可分為四部分,以屯卦《象》:“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為例:一為說明卦象或分析上 乾卦第一 下卦的組成,如“云雷”;二為卦名,如“屯”;三為有所取法以為用者,如“君子以”;四為所取法的內(nèi)容,如“經(jīng)綸”。由《帛書周易》稱乾卦為“鍵卦”,乾、鍵二字同音通假,足見“健(鍵)卦”或為乾卦之初名或別名。〔2〕以:有取法之意。來知德說:“以者,用也,有所因而用之之辭。”(《周易集注》乾卦《大象》)在《大象》中,往往以“君子以”、“先王以”、“后以”、“大人以”、“上以”等辭來解說!3〕卦下象:即《大象》。 〔4〕爻下象:即《小象》。潛龍勿用,陽在下也〔1〕。陽氣在下,君子處微,未可用也。注釋:〔1〕陽在下也:此句以下,為乾卦諸爻的象辭,由此可見《易經(jīng)》經(jīng)文在前,傳文在后的本貌。評析:《程傳》謂“陽氣在下”,此從天道而言;謂“君子處微”,此從人事立論。深契《易經(jīng)》貫通天人之旨。見龍在田,德施普也。見于地上,德化及物,其施已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1〕。進退動息,必以道也。注釋:〔1〕反復道也:反復行道,不使偏差!侗玖x》云:“反復,重復踐行之意。”評析:九三言“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者,即恐離道失德而招致悔咎。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量可而進(一有“也”字),適其時則無咎也(一無“也”字)。飛龍在天,大人造〔1〕也。大人之為,圣人(一無“人”字)之事也。造,徂早反。注釋:〔1〕造:興起而有所作為。“造”,陸績、王肅、王船山當“至”講,鄭玄、程頤當“為”講,朱熹當“作”講。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盈則變,有悔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1〕也。用九,天德也。天德陽剛,復用剛而好先,則過矣。注釋:〔1〕天德不可為首:天的德性本屬陽剛,故不可逞強,為首爭先!侗玖x》云:“言陽剛不可為物先。”文言〔1〕曰:元者,善之長〔2〕也。亨者,嘉之會〔3〕也。利者,義之和〔4〕也。貞者,事之干〔5〕也。他卦《彖》《象》而已,獨乾、坤更設(shè)《文言》,以發(fā)明其(一作“文”)義,推乾之道施于人事。元亨利貞,乾之四德。在人則元者,眾善之首也。亨者,嘉美之會也。利者,和合于義也。貞者,干事之用也。注釋:〔1〕文言:文飾之言。為《十翼》之一,又稱《文言傳》。按“文言”一詞,眾說紛紜,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說:“文言,文飾卦下之言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劉瓛說:“依文而言其理,故曰文言。”《周易正義》說:“莊氏云:文謂文飾,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飾以為文言。”諸說中,竊以孔說為長。 〔2〕善之長:眾善的根源與領(lǐng)導。“長”,宗主!3〕嘉之會:美好的會聚。指天與萬物作最美好的會聚,即天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4〕義之和:適宜與和諧。指天使萬物各得其宜,彼此和諧。“義”,宜也。 〔5〕事之干:處事的根本。“干”,主干,猶言根本。評析:“嘉會”之含義,近乎《中庸》所云“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矣”之境界。此亦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之境界。陸象山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全集》卷二十二《雜說》)天人相遇之美,誠未有逾于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