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漢字沿革與文化重建


作者:杜忠誥     整理日期:2016-05-28 15:12:26

文字是文化之根,中華文字源遠流長,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從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草書最后到楷書,漢字有其內(nèi)在綿延不絕的演化規(guī)律。漢字的簡化其實一直在不斷演變。直到晚近,這種繁簡之爭日益凸顯和劇烈。大陸通行的簡體字屢遭詬病,但真無可取之處嗎?臺灣保留的繁體字又真的無懈可擊嗎?兩岸同根同源,文化的重建首先在文字的一致上。明白漢文字自身的歷史發(fā)展沿革,才能明白簡體并非憑空創(chuàng)造,繁體也不是白璧無瑕。繁簡之間也并非完全無法對話,唯求其中道,才能開物成務,重建中華文化的自信自足。 
本書簡介:
  本書是著名學者杜忠誥先生的一篇長篇學術(shù)論文。本書依據(jù)漢字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實用功能,分別從“情”(實用層面)、“法”(規(guī)范層面)、“理”(學術(shù)層面)三個視角,就目前海峽兩岸行用的《簡化字總表》與《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兩套漢字系統(tǒng)所凸顯的利弊得失,列舉具體事例,試行評析,并針對目前兩岸“書不同文”的棘手困境,提出渴望解決的方案芻議,對當下的困境和未來文化重建的目標,有極大的參考意義。深入淺出,理論扎實,是一部難得的好書。著名學者南懷瑾、許嘉璐作序推薦。
  作者簡介:
  杜忠誥,著名學者、書法家。日本筑波大學藝術(shù)學碩士。著有《書道技法一二三》、《杜忠誥書藝傳集》、《說文筆文論形研究》。曾任中華書道學會創(chuàng)會理事長,現(xiàn)為中山文藝獎評審委員、臺北歷史博物館美術(shù)審議員。
  目錄:
  一、前言1二、從“情”上看——簡、繁體字實用面之檢視19三、從“法”上看——簡、繁體字規(guī)范面之檢視39四、從“理”上看——簡、繁體字學術(shù)面之檢視77五、“正體字”辨正——傳統(tǒng)漢字應改稱“正統(tǒng)字”93六、化解兩岸“書不同文”之困境芻議101七、結(jié)語…………………………………………………123前言南懷瑾序——書杜忠誥著《漢字沿革之研究》童年誦古,曾聞老子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繹申其意,則損之又損之謂道,人所未能;勤進動力之謂學,亦所難能。
  我識杜君忠誥之初,正值君少壯之年,就讀于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君年方壯盛,而秉性狷介,巖巖不阿時尚,迥異常流。此皆緣君生于耕讀之家,素習傳統(tǒng)所然也。
  自我遠游歐美,聞君亦負笈東瀛,更期深造。及我回國初寓香港之時,君因外出講學之便,專誠過訪,方知君于書法源流及訓詁之學,孜孜不倦,擇善固執(zhí),殊非常流可及也。
  今君以所著《漢字沿革之研究》即將出版,告知劉老雨虹,欲我有所表示,惜我老眼昏花,且平生喜談書法而不勤習,故不能為之涂鴉增羞。唯知君之所著,實為維護保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寓風雅興頌之諫議,可謂今之書俠,足以見其為學日新日益之誠也。
  時際庚寅冬月亦即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下旬
  九三齡童南懷瑾
  南懷瑾序——書杜忠誥著《漢字沿革之研究》童年誦古,曾聞老子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繹申其意,則損之又損之謂道,人所未能;勤進動力之謂學,亦所難能。我識杜君忠誥之初,正值君少壯之年,就讀于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君年方壯盛,而秉性狷介,巖巖不阿時尚,迥異常流。此皆緣君生于耕讀之家,素習傳統(tǒng)所然也。自我遠游歐美,聞君亦負笈東瀛,更期深造。及我回國初寓香港之時,君因外出講學之便,專誠過訪,方知君于書法源流及訓詁之學,孜孜不倦,擇善固執(zhí),殊非常流可及也。今君以所著《漢字沿革之研究》即將出版,告知劉老雨虹,欲我有所表示,惜我老眼昏花,且平生喜談書法而不勤習,故不能為之涂鴉增羞。唯知君之所著,實為維護保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寓風雅興頌之諫議,可謂今之書俠,足以見其為學日新日益之誠也。時際庚寅冬月亦即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下旬九三齡童南懷瑾 許嘉璐序——理法情合,促人深思杜君忠誥垂囑作序,竟已經(jīng)年,今始完命,愧疚何似!其間曲折非一言兩語所可道也。 杜君畢業(yè)于臺灣師大,余則出自北京師大,同源異流,先后同門:臺灣師大林尹、潘重規(guī)、高明諸前輩乃余恩師陸宗達(穎明)先生學弟,俱出于黃季剛(侃)大師門下。杜君未必嘗秉受林、潘等先生之親炙,余則嘗于三十年前請益于潘、高。臺師大之創(chuàng)建,北京師大(1952年前名為北平師大)赴臺推廣國語諸公(亦皆余前輩)與有功焉。杜君入學遲于余之莫逆、已故陳君新雄(伯元)及健在之李君鍌(爽秋),淵源有自,歷歷可述,彼此皆以同門為幸。杜君嘗語余曰,陳、李為其業(yè)師,豈得與先生論資為同門?余從容應之曰:“君謙恭如此!可敬也。然聞道有先后,君我仍為同門,且有古儀為據(jù),何能以年齒論!”相對粲然。此或亦“黃門”傳人之一趣聞也。 “同門”授命,安得拒之?然而遲遲未復者,“借口”固可列舉:余之“忙”且“憊”固不足啟齒,而杜君以書法名,余于此道則朦朦焉;其于漢字沿革思慮多多、孜孜有年,而余久去此道;其于漢字剖析既廣且深,復有日日揮毫之體悟,為余所不能望其項背;除此書外,杜君尚有《說文篆文訛形釋例》、《池邊影事》(亦有專文論及文字事)諸作,信為多才大家也,其愈謙而囑命,則余愈膽顫矣;南前輩懷瑾先生序之于數(shù)年前,小子何敢賡續(xù)于其后?……而最要者,其所著述言簡意繁,幅窄潭深,凡當世漢字繁簡諸事莫不賅之,豈余之所可評說?甚或已非我之所知、所思、所及;況漢字沿革變遷之繁復,世用與眾見之不一,亦非淺知如我者所能道。此乃幾近“賴賬”之主因也。璐也,爾愧乎?疚耶?曰:愧矣!疚哉! 善乎,《漢字沿革之研究》!上及甲、金,下探現(xiàn)世,置今之漢字于無限長河中,于是得以冷靜、客觀研究之。不止此也,杜君于漢字,非但以理、法析之,復有情在:其于漢字之酷愛、于傳承之執(zhí)著,于措辭之率真,讀之,可感其心之誠而增讀之者理性,稍減無謂之偏執(zhí),逾越斤斤于“正體”、“簡體”之爭拗矣。杜君之言曰:“漢字由物象形體的線條描繪向著形符與聲符的點畫符號演化之過程,由篆而隸,由隸而草,由隸而楷而行,其形體遞嬗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簡化的歷程。”所論是矣。其又評大陸規(guī)范字中之已簡化者曰:“問題還在于‘簡化’程度之‘度’。”此論亦是;其所枚舉簡化或有欠當之例,于我心多有戚戚焉,如“鳳”簡為“鳳”之類(竊以為他如“僅”簡為“僅”、“設”簡為“設”,手寫則易混,亦難謂為成功之例)。 人類語言文字因使用而流傳,緣流傳而生變,其間趨繁與向簡二勢相并而行,此亦猶太炎先生所謂轉(zhuǎn)注與假借相向以進,為區(qū)別而增點畫、生孳乳,為簡易而興多義、假借,理一而已矣。即如簡化之禮、氣、電、蟲、云、與諸字,實為古形,尤顯造字之初意;而繁體/正體之禮、氣、電、蟲、雲(yún)、與,反為后起而非“正”,此趨繁之例也。然人之于語言文字,慣依“經(jīng)濟法則”,能減則減,得省即省,乃為便于習、易于用、促流傳也,故自古漢字以趨簡為主。此亦二位蔣公退居寶島先后曾欲在臺實施漢字簡化之由歟? 時至今日,吁兩岸“同文”已為有識者之共鳴;簡也,正也,美論紛紜,逾三十載,繁簡之優(yōu)劣長短尚難衷于一是,此亦情理中事,行進中所時有耳。“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文字歷久恐難不變,孰知今之“繁”、“正”,后世不為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原則”及造字理據(jù)之愈隱而生變?后世技術(shù)、觀念影響之巨,今世“遺澤”之所被,恐非生于現(xiàn)時之我輩所可料。嗚呼,文字之事,得不慎乎? 依愚見,當今兩岸文字之急務首在“正”、“簡”相通,以便民用,余之附驥于編纂《兩岸通用詞典》一事,意即在此。次之,學者之往還議論,宜續(xù)而不可斷;除見諸文字辯詰,宜多促膝面議,莫急毋躁,既論歧異,亦促反思,設身處地,“同文”為的。復次,協(xié)力于漢字之多項應用創(chuàng)意開發(fā)。廿五年前,余嘗倡兩岸、四地(含港、澳)、六方(含日、新)學者聚會,研討“繁”、“簡”,連續(xù)數(shù)載,俱有所獲。后六方學者暫停研討,轉(zhuǎn)而合力建設ISO全漢字庫(嗣后ISO所頒布者即是)。逮余卸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之職,研討、合作之事漸寑。今杜君大作啟引,憶及往事,兩岸可否舊題新議?蓋世事遽變,世界情態(tài)已非彼時可比,學者認知當有新境,杜君之論即其證也,豈不當實時懇談、兼聽耶?當?shù)勒呷缫詾槭,則事易行矣。杜君以為然否? 漢語漢字,我族之標記,亦中華文化巨木之要枝。不措意于此者與日用而不知者,皆未覺斯事之大,影響之巨也。近歲,倡導文化多樣性及不同文化對話之風席卷全球,習漢語漢字者近億矣,凡我中華兒女,得此千年未遇之良機,能不欣悅乎?杜君大作一刷再刷,蓋亦有感于此,企盼漢字漸成世界通行文字,欲有所奉獻乎?余知之矣。 微恙甫祛,遂援筆而書此,姑忝稱之曰“序”。 丙申春分后一日匆就于日讀一卷書屋





上一本:博丹論主權(quán) 下一本:啟示與更新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漢字沿革與文化重建的作者是杜忠誥,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