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輕松讀懂的國學入門讀本,艱澀難懂的經(jīng)典不再遙不可及;“映雪堂國學講讀叢書”是一套講解國學經(jīng)典的普及性讀本。本冊《國學經(jīng)典跟我讀:諸子百家》是叢書的第二本,對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九流十家做了深入淺出的解讀。作者侯會是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他在書中除了介紹各家學派的思想精華、代表人物等,還選取各個流派的精華內(nèi)容、核心段落,用輕松通俗的語調(diào)邊讀邊講。意在為讀者朋友搭起一座通往傳統(tǒng)文化的橋梁。 侯會老教授為你帶來的不是那些碎片化的國學常識,而是以“經(jīng)部”“子部”“史部”一步步系統(tǒng)地為你介紹國學經(jīng)典。當你讀完《國學經(jīng)典跟我讀:儒家十三經(jīng)》《國學經(jīng)典跟我讀:諸子百家》《國學經(jīng)典跟我讀:歷史典籍》這3本書之后,你將對國學中的精華內(nèi)容有全面而系統(tǒng)的了解 作者簡介: 侯會,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文學五千年》系列及《講給孩子的文學經(jīng)典》系列,此外尚有《水滸源流新證》《水滸西游探源》《食貨金瓶梅》《紅樓夢貴族生活揭秘》《四書語錄》等。“百家講壇”、“超星名師講壇”都曾留下他的身影。 其中《中華文學五千年》曾榮獲“全國優(yōu)-秀圖書獎”,被選入“希望書庫”,并列入教育部“中華文史知識課程內(nèi)容與教學指導書目”。在臺灣,也有不止一所中學把它定為國文(即語文)搭配教材。 目錄: 。 所謂“七略”,是把圖書歸為六類,分別為“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shù)術略”和“方技略”;連同帶有總括性質的“輯略”,統(tǒng)稱“七略”。——可惜《別錄》《七略》都沒能保存下來。 幸而東漢班固著《漢書》時,把《七略》的內(nèi)容抄進《藝文志》,保存了該書的精華。我們注意到,《七略》中的“諸子略”,便是對諸子著作的大檢閱,涵括十家,依次為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和小說家。——不過班固認為小說家不入流,因而便有“九流十家”的說法。 每家又有若干代表作品,總共一百八十九部(“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多篇?上н@些書大部分已經(jīng)佚失無存。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漢書·藝文志》的“抄襲”,我們對漢以前中國圖書浩如煙海的盛況,可能一無所知。我們不能不感謝班固有意無意當了一回“文抄公”! 三 本書在寫作上,仍然遵循幾條自擬的原則。 一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如《老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都是重要的諸子經(jīng)典,在本書中各用一輯的篇幅介紹。而《莊子》一書無論思想、藝術,都達到先秦著作的巔峰,是諸子中的奇書,故在書中獨占兩輯的篇幅。至于余下各家——陰陽、名、縱橫、雜、農(nóng)、小說等,則總為一輯、點到為止。連同不在諸子范疇的兵家,也捎帶在本輯中說上兩句。 每輯又分為一二十節(jié),各節(jié)獨立成文又相互連貫,以避免長篇閱讀帶來的疲勞。 二是內(nèi)容取舍,兼顧理、趣。諸子之作屬哲學范疇,理論闡釋多,一些玄而又玄的論述、似是而非的術語,充斥其間。本書在介紹這類內(nèi)容時,盡量取精擇要、刪繁就簡,以能申明諸子觀點為度,避免連篇累牘的枯燥引述。凡有征引,必有注釋解說,務求平實明了。 此外,諸子說理又有具體生動的一面,多以歷史故事、寓言傳說相佐證。本書對此每有引述,以增閱讀之趣。 三是在敘述語言上,仍保持前書的特點,追求平易、多用口語,力避“學術腔”;努力營造圍爐夜話的親切氛圍。——當然這一切只是理想狀態(tài),本書還做得很不夠。 舊時北京天橋撂地攤、耍把式的有句開場白:“光練不說傻把式,光說不練假把式!”——多說無益,就請各位打開書本,跟我們一起讀經(jīng)典!第一輯《老子》:言盡五千,道法自然 老子姓什么 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的那個“老子”,是人稱“老聃”的這位先生。 一般認為,老子姓李名耳,“聃(dān)”是謚號,也就是名人顯貴死后被授予的名號。“聃”字的本義是耳朵又長又大,聰明的畫師替老子畫像,肯定會注意到這一點。 至于那個“老”字,大多數(shù)人認為是尊稱。不過也有人說,老子姓“老”不姓“李”,春秋時李姓還沒誕生呢,姓“老”的倒能找出幾位。有一位老萊子,是個大孝子,七十歲了,還穿著彩衣在父母跟前跳跳蹦蹦。此外,還有人說老子跟太史儋(dān)是同一個人,不過都是猜測罷了。 老子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大約生于公元前571年,比孔子年長二十來歲。相傳他在周王室的圖書館做典守官(“周守藏室之史也”),有條件讀盡天下典籍,因而他的學識修養(yǎng)無人能比。要不怎么孔子也去向他請教呢! 后來周室衰頹、內(nèi)亂不斷,圖書典籍也散失了不少。老子深感失職,索性辭官不做,騎了青牛出函谷關,準備西游。把守函谷關的令尹名叫喜,早就聞知老子的大名,此刻攔住他說:您就要退隱了,干嗎不寫點東西留下來呢? 老子也早想把自己對世事和人生的思考記錄下來,“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這五千字的大作,就是我們見到的這部《老子》,又叫《道德經(jīng)》。 若在今天,五千字的文章都不好意思拿出手?衫献訉懴碌倪@五千字,被后輩學者研究了兩千多年,也還沒有鉆研透!這下你該明白人們?yōu)槭裁醋鸪缋献,連孔子也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關于孔子見老子的消息,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講的?鬃拥铰逡“問禮于老子”,老子回答:你問的這些東西有點過時啊,那些講求“禮”的圣人,連骨頭都爛沒了,只留下些言詞罷了。君子趕上好時機呢,就乘高車、做大官,趕不上機會呢,就像蓬草一樣,被風吹到哪兒就落到哪兒算了。我聽說,高明的商人把寶貨藏起來,總像一無所有的樣子;高尚的君子修養(yǎng)深厚,外貌卻大智若愚。您啊,要去掉傲氣和欲念,收起躊躇滿志和想若非非,這些都無益于人的身心。這就是我要告訴您的。 老子把孔子送出門,又找補說:我聽說富人送人錢財,仁人送人善言。我不富有,但還算個仁人,就送您兩句善言吧:喜歡議論別人的,無疑是耳聰目明、明察秋毫,可離死就不遠了。愛揭人短兒的,能言善辯、無所不知,可就快陷入危險了。您的生命不是自己的,是爹娘給的;您的生死也不由自己決定,因為還有君王呢。您好自為之吧! 老子說話坦率,顯然沒把孔子當“外人”。那么孔子對老子又怎么看呢?離開老子后,孔子對弟子說:我知道鳥是能飛的,魚是能游的,野獸是能跑的。能跑的可以拿網(wǎng)兜住,能游的可以用線釣起,能飛的可以使箭射下。至于龍這種神物,我卻搞不清它是怎么乘著風云飛上天的。今天見到老子才明白:他就是龍。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儒家的獨尊地位剛剛確立。在此之前,西漢統(tǒng)治者更重視“黃老(黃帝和老子)之術”——我們看司馬遷的記述,還帶著明顯的“揚道抑儒”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受社會思潮影響的結果吧。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一書最早不分章,我們見到的漢代帛書《老子》,就是連片抄寫,一氣呵成的。 不知從何時起,五千言被分成八十一章。各章長短不一:長的一兩百字,短的只有二十幾字。全書又以第三十七、三十八章為界,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稱“道經(jīng)”,下篇稱“德經(jīng)”。不過早期帛書的抄寫順序卻是“德經(jīng)”在前,“道經(jīng)”在后。不知那時的《道德經(jīng)》,是不是叫“德道經(jīng)”呢? 上篇稱“道經(jīng)”,自然要從“道”談起。——“道”的本義是道路,也常指某種思想主張或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主張和規(guī)律也是道路,只是眼看不見、腳踩不到罷了。 不過在老子這里,“道”有著更豐富的含義:它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又是萬物發(fā)展的動力和規(guī)律,其中也包括人類行為的準則?傊斓厝f物都由“道”創(chuàng)造并支配著,它潛力無邊、動力無限,無所不在又玄妙無比! 且看第一章的前半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一) ◎道:這里有名詞(道理)和動詞(講說)的不同用法。◎名:這里有名詞(名稱,名號)和動詞(命名、描述)的不同用法。 這開頭六個字里,出現(xiàn)了三個“道”字。第一個和第三個,是名詞的“道”;中間一個則是動詞,有“言講”之意,也就是“說三道四”的“道”。這兩句翻成白話便是:可以用言詞來講說的“道”,都不是“常道”——“常道”是指永恒不滅的“道”,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難以捉摸的“道”。 以下“名可名,非常名”,句式與前句相同,意思是:事物的名稱若可用語言來描述,便不是永恒的名稱。——這個“常名”的內(nèi)涵,也仍是指玄妙的“道”,區(qū)別在于“名”是表,“道”是里。 “道”無法解說、無以命名,然而,它卻孕育了天地萬物。天地萬物都是有“名”的,孕育了它們的“道”卻無以名狀。因而老子又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源泉,它孕育了有名的萬物,因而成為萬物之母。 也有人把這兩句理解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為“無”是用來稱呼天地的本始,“有”是用來稱呼萬物的總源。——這應當就是咱們常說的“無中生有”吧? 這第一章的下半段是: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一) ◎徼(jiǎo):邊際!蛐盒钌願W。 這里仍是圍繞“無”和“有”來談,說要常常把握“無”,用以觀照“道”的幽深玄妙;又要常常把握“有”,以觀照“道”的范圍和邊際。“無”和“有”是同一個源頭(都源于“道”),只是名稱不同罷了。兩者同樣可以用“玄”來描述,玄而又玄,天下一切變化之妙,都從“道”這扇門中誕生出來!——這話可真夠“玄之又玄”的! “道法自然”怎么講 老子是位好老師,他知道“道”這事不容易搞明白,因此又掰開揉碎反復申說。例如說“道”這種東西“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憑視覺、聽覺、觸覺,都無法窮究,簡直就是渾淪一塊!這渾淪一塊的“道”,上頭說不上光亮,下頭說不上暗昧;既綿綿不絕,又無可名狀,最終則歸于空虛無物! 這種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就叫它“恍惚”好了。迎在前面,不見它的頭;隨在后面,又不見它的尾——然而“道”的作用又廣大無比:把握這最古老的“道”,便能駕馭今天的一切;并能由此推知宇宙的初始,這才是掌握了“道”的要領。 在另一章中,老子又專門描摹“恍惚”是何種狀態(tài):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老子》二一) ◎惟恍惟惚:即恍惚,若有若無!蛳螅河跋!蛭铮簩嵨铩!蝰嘿廒べ猓厚,微不可見。冥,深不可測。精:最微小的原質,一切生命的精華!蛐牛盒膨灒艑!虮姼Γ喝f物之始。甫,始。 “恍惚”這個字眼兒,今天還在用,是指一種影影綽綽、似有還無、閃爍不定的狀態(tài)。“道”這個東西,就是那么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似乎有影像、似乎有實物;深遠暗昧之中又像是有精質——那是一些微小的生命原質、是一切生命的本源,真實存在(“甚真”)、可以驗證(“有信”)。 從今天倒推到遠古,“道”是永恒的、不會消失的。正是依據(jù)它,讓我們認識了萬物的由來本始。你問我是怎么知道萬物的由來本始?就是根據(jù)這個“道”! 道的產(chǎn)生,古老到何時呢?據(jù)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二五) ◎周行:循環(huán)運行。殆:通怠,懈怠,止息。 原來,這個“混成”之“道”竟是要多老有多老!我們常用“天長地久”來形容時間的漫長,可這個“道”竟是“先天地生”,比天地還要老!不錯,它是“有名萬物之母”嘛,天地也包含在萬物之中,全都是這位母親的兒女! 當天地萬物尚未出生時,世界上是多么寂寥啊——“寂”是沒有聲音,“寥”是沒有形體。那時只有“道”,那么兀然獨立地堅守著,無所改易;那么循環(huán)往復地運行著,永不停息!它因此成了天地萬物的根源。我不知怎么稱呼它,只好勉強稱它為“道”,勉強為它取名為“大”了! 不過老子的話還沒說完,他說: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五) ◎域中:宇宙間!蚍ǎ盒Хǎ……為榜樣。 “道”能生養(yǎng)天地萬物,當然配得上一個“大”字。我們理解,這個“大”除了形容體量、年紀,更強調(diào)其精神吧?——那就是“偉大”! 跟“道”一道被稱為“大”的,還有“天”“地”“人”。人是一切生物的靈長,當然也配得上一個“大”字。不過同是“大”,四者又不能等同,需要排排隊。“人”呢,要取法于“地”,“地”則取法于“天”,“天”又取法于“道”。——“道”又怎么樣?難道還有“道”可以效法的事物嗎?老子說:“道法自然。” 學者們解析說,“道法自然”的“法”,在這里并沒有效法之意,這只是說“道”的本性便是純?nèi)巫匀、自然無為;換句話說,“道”即“自然”,“道”的法則便是它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