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可以肯定的說,川派《百瓶齋琴譜》自清咸豐六年丙辰(1856年)起,至公元1960年,歷一百多個春秋,經(jīng)西蜀華陽時代、湘江長沙時代、秦晉太原時代、松遼沈陽時代等四個時代、四個地域的流播,三代一脈拱擘承傳。慢長的歲月中,“南熏”、“元音”琴人數(shù)謀梨棗受阻不落,反又遇日寇炸長沙起大火,琴譜“亦同罹劫”。留存今日之面貌的《百瓶齋琴譜》,顧梅羹先生說:“解放后,余應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特約,赴北京與舊社友修水查阜西同編修琴史,乃得專一心志,重理舊業(yè)。幸童年趨庭受學,督責藄嚴,原譜各曲,咸已卒業(yè),且未敢有一音一拍之訛,四十年來,謹守不忘,因于揮弦之后,逐操繹寫,更承舊社友招學庵、周吉蓀、沈伯重、查阜西諸君,將曩年曾從先大父原本所鈔存者,先后寄示,俾與繹寫之本,詳為校讎,于是復成完壁,頓還舊觀!边@是一代后人對前人家世事業(yè)的忠孝心語,年時、地域、歷史、人物一一具明。所以《百瓶齋琴譜》遞傳顧梅羹自是歷史的必然,也是顧家琴藝正逢梅羹承接,集大成于《琴學備要》中,續(xù)寫出中國古琴文獻寶庫之重要一頁。 本書簡介: 甲午夏日,予得顧梅羹校錄的《百瓶齋琴譜》資料,這是一部頗具川派琴學、琴藝奠基意義之琴譜,讀后欣喜度外。然感本譜歷經(jīng)160年,經(jīng)巴蜀、湘湖、秦晉、松遼四域傳承,但梨棗命運維維,不可一言。隨后聯(lián)系多年致力于琴學出版工作的陳逸墨先生,并致告中國書店出版社于華剛社長,為集匯、保護、傳承、弘揚琴學遺產(chǎn),懇請由中國書店首次刊印是譜,施于世人。經(jīng)諸友共同努力,經(jīng)數(shù)月籌備,琴譜終得順利出版。話說認知《百瓶齋琴譜》,是我步入音樂學府之始,成繼后走近川派古琴,追溯川派曲譜琴緣,獨未見《百瓶齋琴譜》,故成心結(jié)。轉(zhuǎn)眼已過去幾十年了,長久難覓之譜,終在本世紀初得見懇讀兩個譜本,一為硬筆書寫本,一為毛筆全寫本,均為顧梅羹書寫。所見是譜,存留著三代人約一百六十余年的琴心血脈傳承,是一部琴亦心,心成譜,琴心浩然,清音流淌,樹清代川派早期古琴琴譜之標志的珍貴資料,此前川中琴譜中沒有可與之比肩的。川中古琴譜歷史上的文史記載,自明代起有過幾次,如《四川通志》載明會理女琴家高久,家藏琴譜二卷;同時還有,明羅廷唯撰《琴音古選》;《琴書存目》記井研人胡世安撰《操縵錄十卷》;酉陽人楊正經(jīng)字汝和,是崇禎帝的古琴老師之一!肚偈防m(xù)》載楊自制二曲,一曰“西方思”思君子一君也;一曰“風木悲”思親也。清咸豐三年歐陽書唐《荻灰館琴譜》等及《百瓶齋琴譜》,和遲來20年后刻刊的《天聞閣琴譜》,成為了清代四川川派琴譜今存見之輯抄最早、傳有源宗、曲譜數(shù)量較多、抄寫編輯完整的再傳琴譜!栋倨魁S琴譜》有清“同治三年甲子秋八月松如弟江宗瀚拜題”序,有琴譜 目錄: 、指法譜字詳釋、卷上琴曲10操,下卷琴曲11操,卷外琴曲三操。這里需先就《百瓶齋琴譜·序》中“同治三年甲子秋八月松如弟江宗瀚拜題”作一點先期研讀!扒僮V輯于清咸豐六年丙辰”(見本譜顧梅羹“跋”),這是《百瓶齋琴譜》成書的有效時間,是1856年,即清咸豐六年。江宗瀚序?qū)懹谕稳,?865年,序比書成晚了9年,其原因現(xiàn)不知。但此時該譜應還是顧玉成執(zhí)掌時期,因為有清光緒己亥(1875年)老先生在湖南昭潭官廨與湖湘琴家彭筱香先生交換琴曲“憶故人”事可證。寫序人是西蜀錦里人還是湖湘人,還不得知。今考在敦煌縣作過縣令的有江宗瀚之名,時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光緒年間,時已很晚,是否這個江宗瀚還待考。琴譜中的江宗瀚,從時間看多半不是“同治三年”作序的那個江宗瀚。不過可以肯定作序之江宗瀚,在蜀、湘當時,皆與顧玉成同為官場人而親善,當是清咸豐、同治時代,顧玉成先生之同齡友人無疑。琴曲卷上開葉,首見文字即:“百瓶齋琴譜,青城張合修孔山傳授,華陽顧玉成少庚輯訂,男儁哲卿、犖卓群,孫燾梅羹校錄”,并一枚“華陽顧燾”方印。接下是琴曲《高山》及曲終后載同為張孔山弟子的歐陽書唐關(guān)于高山的跋文一篇。這篇跋文我們參考琴曲《流水》曲后顧玉成、歐陽書唐之跋寫作時代,是寫于“咸豐丙辰”年間。因為《流水》《高山》入《百瓶齋琴譜》是同時代,顧玉成的“流水跋文”記寫于“咸豐丙辰秋八月”的時間,故此時間是歐陽書唐寫《高山》跋文的時代。即《百瓶齋琴譜》成書時代,1856年。這兩曲跋文還附一篇對《高山》《流水》的考證及演奏記文,系顧梅羹先生所撰。后譜中的《孔子讀易》《梅花三弄》等操均有梅羹先生對該譜各操的考證分析文筆。文后多蓋有“顧燾之印”“梅羹”“琴禪居士”“琴禪”等印鑒!读魉钒虾竺鞔_落款為“公元一九五九年已亥冬月,梅羹識于沈陽時年六十”;《平沙落雁》終曲后落“公元一九六一年長夏,雨后風涼,梅羹識于上海音樂學院池畔琴室之南窗”。并拎“顧燾之印”和“琴禪”方印各一方。這已清楚看出,本譜歷經(jīng)三代而成。卷外三曲之由來,顧梅羹先生撰寫于“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年庚子冬月”之《百瓶齋琴譜·跋》前說:“先大父百瓶老人手訂琴譜,緝于清咸豐六年丙辰,精楷親書,計指法一卷,曲操二卷,曲目二十有一,嗣又增益《憶故人》一操,每欲付諸梨棗,不果。遺傳于先父哲卿公、先叔卓群公,復收錄《漁歌》《陽關(guān)》兩曲”。顧哲卿也在丙辰(即1916年)春分后五日,在“漁歌”曲終后說:“昨年時百回湘,與余兄弟過從甚頻,時百于余之《瀟湘》,余于時百之《漁歌》,輒彼此傾服不置,因交相授受,互留譜焉。”在《陽關(guān)曲》曲終說:“此本乃浦城祝桐君家藏秘譜,由張靜薌刻之《琴學入門》,遂傳于世。”說明此兩曲得來于寧遠楊百時、浦城祝桐君!皯浌嗜恕币徊俚脑鲆妫瑧穷櫽癯稍1875年在湘官任時與湘地琴家彭筱香太守司權(quán)是邑相遇,共事一城,共度琴事,顧以《普庵》一操與彭早年授承于蜀僧之《憶故人》互換,續(xù)有“嗣又增益《憶故人》”。顧玉成在清光緒己亥對此譜有一段文記述:“此譜乃廬陵彭筱香家驥,受傳于蜀僧竹禪之鈔本,與舊譜刊傳者迥異,盛行于巴蜀荊襄間,竹禪特其最善者耳。今年予出宰湘潭,筱香亦司權(quán)是邑,治理之暇,相與撫弄絲桐,筱香以此曲易予普庵,彼此互授,相期各守原本原拍,不改一字一音也。光緒己亥清和少庚識于昭譚官廨。”在本曲后還另收錄有湘地盧陵琴家彭慶壽落款于甲戍(1934年)長夏作的《憶故人》琴曲述記說:“先清太守筱香公,最精此操,晚年他曲屏不復彈,而此獨不去手,人比之為范履霜。余髫年趨庭,得受指法,童而習之,三十年來,未敢或忘”。就此我們完全可以明確認定“嗣又增益”的人,就是顧玉成本人。我們明白了卷外三首琴曲添加的由來。至此,從“清咸豐六年丙辰”(即1856年),顧玉成“精楷親書”的,并“嗣又增益《憶故人》”一操,至1916年,經(jīng)二代多人的積奮,收曲二十四操的《百瓶齋琴譜》形成完譜。時至2014年,這部經(jīng)風雨滋潤了近一百六十年,慢慢長長的琴韻歷程,終還可存,并展示在我們面前,幸矣。 作者簡介: 顧玉成(公元1837-公元1906年)號少庚,四川華陽人,清末泛川派琴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