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長江文明之旅》叢書分為《長江流域的名山奇峽》《長江流域的樓臺亭榭》《長江流域的歲時節(jié)慶》《長江流域的飲食生活》《長江流域的名城古鎮(zhèn)》等32冊,著力把握長江流域經(jīng)濟(jì)社會發(fā)展新特征,深入挖掘長江文化底蘊(yùn)和特質(zhì),以求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長江文明。全套書包括500多萬字和上千幅圖片,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讀性于一爐,雅俗共賞,適合全民閱讀。走進(jìn)長江文明館,閱讀“長江文明之旅叢書”,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慢慢打開,一條浩浩大江的光陰故事鮮活呈現(xiàn)!柳燕、溫顯貴編寫的《長江流域的寓言典故》為其中一冊,介紹了長江流域的寓言典故。 目錄: 前言 同飲一水人杰地靈 奄有四海天下為君 高人雅士俊逸不凡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 一江襟帶脈脈溫情 忠貞愛國彰顯性情 孝親戀鄉(xiāng)凸現(xiàn)本真 仁厚慈惠傳遞愛心 前塵影事警世鑒人 江山代謝興亡有因 軍事外交風(fēng)云變幻 是非善惡自有公論 取譬成喻啟迪人生 自況身世言而有寄前言 同飲一水人杰地靈 奄有四海天下為君 高人雅士俊逸不凡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 一江襟帶脈脈溫情 忠貞愛國彰顯性情 孝親戀鄉(xiāng)凸現(xiàn)本真 仁厚慈惠傳遞愛心 前塵影事警世鑒人 江山代謝興亡有因 軍事外交風(fēng)云變幻 是非善惡自有公論 取譬成喻啟迪人生 自況身世言而有寄 借此喻彼意藏其中 剖析人性入木三分 后記流經(jīng)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延伸至貴州、甘肅、陜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qū)的部分地區(qū)。流域面積達(dá)180萬km2,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 長江干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在這個廣大區(qū)域內(nèi),長江恰如一劣多情的紐帶,把流域內(nèi)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風(fēng)俗習(xí)慣、不同文化統(tǒng)、不同文化心理的地方連結(jié)起來,使得不同地方的人們?nèi)跁涣,他同飲一江水、彼此無限情。 寓言典故很多都取材于歷史故事,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統(tǒng)治中,國君自形象無疑是歷史故事中的重頭戲。有些賢明君主虛懷若谷,善于采納臣的正確建議,以保證國家安寧,避免不必要的戰(zhàn)爭;有些君主厚積薄發(fā),勵精圖治,一嗚驚人,建立千秋偉業(yè),留名史冊;有些君王殺雞儆猴,意規(guī)勸不識大體的臣子;有的君主公正無私,嚴(yán)格遵守國家法令,不徇枉法,樹立了守法楷模的光輝形象。與此相反,歷史上也有不少千古遺的昏庸君主,楚王好細(xì)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無疑是歷史文化寶庫中精心打磨的璀璨寶石,深入其中會獲益匪淺。 商代中期,聚居在湖北荊一帶的楚族,成為殷商王朝的國,但仍然沒有擺脫受中原部歧視的命運(yùn),商王朝不斷向其攻掠奪。到了商紂王時期,他奢淫逸,并對各諸侯、方國橫暴斂,以至于朝綱不振,民不生。居住在西岐山的西方諸侯長姬昌(周文王)積極訪聘高賢,招納勇士,準(zhǔn)備討伐紂王,拯救蒼生。各路諸侯聞訊,紛紛歸附。 楚國國君鬻熊,精通文韜武略,有治國安邦之才。他雖已年高九十,仍然雄心勃勃,對特意來荊山拜訪他的姬昌慷慨陳詞,讓文王刮目相看,被聘用為謀臣,尊為師長。后來他立了許多功勞,成為周王朝的開國功臣,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楚國的聲譽(yù)。 周成王時,周王室為賞賜開國功臣的后代而分封諸侯。當(dāng)時分封的諸侯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號,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封為第四等爵號,稱為楚子。 分封諸侯以后,周成王在岐陽(今陜西岐山縣東北)盟會諸侯,楚子熊繹興致勃勃地如期赴會。在舉行盟會儀式之前,各諸侯被逐一請入席位。熊繹不見點到自己,心中著急起來。正在這時,有一個大臣過來對他說:“請速同東夷鮮牟國君到會場上安放蓍草(濾酒祭神用的香草)、木牌(用以標(biāo)明天子和諸侯席次),然后再去看守大庭前的火炬。”熊繹一聽,以為是大臣找錯了人,連忙解釋。大臣沒等他講完就笑著說:“今日侯伯以上方可入席,你小小楚子,又是蠻夷之族,何以入席?這是天子之命,不得違抗!”熊繹的肺都要氣炸了,但在當(dāng)時的場合,不敢發(fā)作,只得忍氣吞聲地服從。 楚國一班文武,算定熊繹的歸期,一面組織隊伍迎接,一面準(zhǔn)備酒禮,準(zhǔn)備為熊繹接風(fēng),并高興地慶賀熱鬧一番,以揚(yáng)國威。誰知熊繹回來后卻垂頭喪氣,一言不發(fā)。過了半晌,才長嘆一聲,向文武大臣們講述了周王室欺負(fù)他國小位卑,不給席位的情況。眾人越聽越氣憤。熊繹見此情景,鄭重地對文武大臣們講了一番同心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qiáng)的道理,說得眾人連連稱是。于是,他帶領(lǐng)楚人在自然條件很差的荊山開荒墾地。 《左傳》中說楚人們是“篳路藍(lán)縷,以啟山林”,意思是說就地取材制成車子,穿著破舊衣服,去開發(fā)荒山野林,艱苦創(chuàng)業(yè)。之后幾代君王繼承了這種精神,奮力開拓,終使“楚地千里”、“楚兵百萬”,成就了“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霸業(yè)。楚國能躋身“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靠的就是這種“篳路藍(lán)縷”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