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王中江、陳鼓應*的《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會角色》對儒家人文傳統(tǒng)、精神史和公共觀念進行了研究,認為,儒家孔子及其信徒們始終是以個人自我的完善和公共領域的淑世為志業(yè)的,在可能的情況下,他們總是試圖在公共事務中實踐自己的哲學和信念;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情況下,一個真正的儒者寧愿從公共領域中退出也不會放棄自己的信念,他們以在野的身份在民間持守精神生活的創(chuàng)造、反思和修煉,以此造就了儒學悠久、博大的人文精神傳統(tǒng),并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和價值觀。 目錄: 上編 孔子思想新詮 孟子的“天賦權利”思想——以“天爵”、“良貴”和“民意”為中心的考察 “心”的自我轉化和精神修煉——荀子的“心術觀” 學術知識的統(tǒng)一理想及人格和王道理想——荀子儒學的重新定位 章學誠“六經皆史”的經典觀 化解“義利”的緊張:嚴復的經濟倫理 從超驗領域到道德革新及其古典教化——嚴復的“宗教觀”、“孔教觀”和“新民德” 儒家道德理想主義視野下的救世論、文明觀和信仰——辜鴻銘的“良民宗教論”和“孔教觀” 下編 從《詩經》看儒家倫理與周部族文化的關系 從儒家“六經”的形成看經典的條件 中國人文傳統(tǒng)與解釋意識 “原意”、“先見”及解釋的“客觀性”——在“方法論解釋學”與“哲學解釋學”之間 儒家“圣人”理想的早期形態(tài)及其變異上編 孔子思想新詮 孟子的“天賦權利”思想——以“天爵”、“良貴”和“民意”為中心的考察 “心”的自我轉化和精神修煉——荀子的“心術觀” 學術知識的統(tǒng)一理想及人格和王道理想——荀子儒學的重新定位 章學誠“六經皆史”的經典觀 化解“義利”的緊張:嚴復的經濟倫理 從超驗領域到道德革新及其古典教化——嚴復的“宗教觀”、“孔教觀”和“新民德” 儒家道德理想主義視野下的救世論、文明觀和信仰——辜鴻銘的“良民宗教論”和“孔教觀” 下編 從《詩經》看儒家倫理與周部族文化的關系 從儒家“六經”的形成看經典的條件 中國人文傳統(tǒng)與解釋意識 “原意”、“先見”及解釋的“客觀性”——在“方法論解釋學”與“哲學解釋學”之間 儒家“圣人”理想的早期形態(tài)及其變異 儒家的“社會角色”意識 “天人之際”與“仁愛” “適度”思想及適用范圍的擴大——從人間倫理到生態(tài)倫理 “和”的原理和價值 公私之辨 漢代“人性不平等論”的成立 明清之際“私”觀念的興起及其社會史關聯 現代新儒學的視域限制 20世紀末“中國”的“儒學觀”——類型、范式和方法 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