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話說中庸


作者:南懷瑾     整理日期:2015-11-04 14:52:12

南懷瑾先生在講述《中庸》時,先“依文解義”,即先消化文句表層的意義,然后再做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中庸》涵蓋了許多重要概念,再由這些概念進行闡發(fā),觸類旁通,廣征博引,列舉中外歷史故事,結(jié)合自身的閱歷和感受,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深刻剖析。他采用一貫主張的“以經(jīng)注經(jīng)”、“以史證經(jīng)”的方式,將《中庸》與《大學》、《易經(jīng)》、《論語》等儒家經(jīng)典相結(jié)合,尤其著重闡發(fā)了《中庸》與《大學》的密切關(guān)系。本書簡介:
  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原為《禮記》之一篇,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因不滿意宋儒對《中庸》的解釋,南懷瑾先生親自撰寫了《話說中庸》一書,澄清了人們對“中庸”的誤解,指出《中庸》是發(fā)揮圣學的宏文,子思旨在闡明孔子之所以為圣人的學養(yǎng)和造詣,既為傳統(tǒng)的儒學辯護,又表達自己親受孔子的教誨而別傳圣學心印的精義;《中庸》的要點在于指出學問修養(yǎng)必須先至“中和”的境界,才能明白天人之際心性相關(guān)的道體和作用。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出身于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jīng)史子集,對國學鉆研精深,體認深刻,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yī)學養(yǎng)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目錄:
  云:“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但到了南宋初期,宋儒朱熹自作《大學》、《中庸》的章句,《中庸》被分割編為三十三章,而且加冠圣境,根據(jù)韓愈一篇《原道》論文,認為《中庸》是傳“上古圣神,繼天立極”的道統(tǒng),從堯、舜的傳心法要而來。那就是堯傳位給舜的時候,說了一句“允執(zhí)厥中”的話。舜再從他一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更加深入地悟到人性的精微,就加了三句而傳給禹,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這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道統(tǒng)。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傳承相續(xù)。但從孟子以后,便失傳了,這便是韓愈《原道》的意思。因此朱熹就認為,現(xiàn)在總算由宋儒程顥、程頤兄弟重新悟出來了,再傳到朱熹等人,又把道統(tǒng)接上去了。朱熹和宋儒們卻絕口不提這種道統(tǒng)說法,是根據(jù)韓愈的《原道》思想而來,未免太過小器了。同時又說:“其曰天命率性,則道心之謂也。其曰:擇善固執(zhí),則精一之謂也。其曰:君子時中,則執(zhí)中之謂也!边@也都是朱熹對《中庸》確有心得的另一見解。至于在朱注《中庸》章句開頭,特別標榜程頤(伊川)解說《中庸》的書題,稍等再說。
  有趣的是,到了清初乾隆時代,有名的詩人才子袁枚(子才),他最討厭宋儒理學,也最不喜歡佛、道兩教。他對于《中庸》,認為是西漢儒家的作品。因為他認為孔子、孟子都是山東人,動不動就提到泰山。而《中庸》唯獨稱華岳。他斷定子思沒有到過秦地,哪得見過華山或嵩山。袁子才素來就有文思辯才,但對于這些論點,始終免不了名士氣的狂放?鬃、子思祖孫,都遭逢亂世,周游行蹤所及,豈可認為他們絕對不知華岳!不能單憑一句書本上的文字來作論據(jù),就斷定子思未見過華岳。袁枚善于談詩選色,精煮隨園豆腐。至于義理之學,并未深入,而且也是性所不近,習之所遠,不足論也。但后人也有認為《中庸》“載華岳而不重”的“華”字,本是山岳的“山”字,乃漢代傳刻之誤,較為有理。
  





上一本:論語譯注 下一本:優(yōu)秀青少年一定要學的18堂幸福課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話說中庸的作者是南懷瑾,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