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悲劇》通過克萊德“美國夢”的產生和幻滅,他利己主義人生觀和享樂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他的苦悶、掙扎、墮落和毀滅,對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強烈而沉痛的控訴。這部悲劇與其說是人格與人性的悲劇,不如說是一個以利己主義為基礎的時代和國家的悲劇。 作者簡介: 德萊塞(1871—1945),美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一位以探索充滿磨難的現(xiàn)實生活著稱的美國自然主義作家。他的作品貼近廣大人民的生活,誠實、大膽、充滿了生活的激情。其代表作品有《嘉莉妹妹》《美國的悲劇》《天才》等。 他(德萊塞)沒有別的什么,有的只是天才。 ——〔美國〕亨利·L.門肯 第一章 一個夏夜的黃昏。 一排排高墻聳立在美國一個四十來萬人口的商業(yè)中心,這類高墻,到將來只會給后代當作閑話當年的資料罷了。 就在這時,比較沉寂的寬闊的大街上出現(xiàn)了一個六人組成的小隊伍。一個五十上下的男子,矮矮胖胖,亂蓬蓬的頭發(fā)從一頂圓形黑氈帽下面露出來。他相貌非常平庸,隨身攜帶一架沿街布道或是賣唱的人常用的那種手提小風琴。跟他一起,有個比他大約小五歲的女人,身個比他略高,腰圍沒有他那么粗,可是體格結實,精神飽滿,面貌和衣著都很平常,不過也不太丑。她一牽一個七歲的男孩,一手拿一本《圣經》和幾本《贊美詩》。一個十五歲的女孩、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和另一個九歲的女孩,各自走在這三人后邊,他們全都乖乖地跟著,不過樣子不很起勁。 天氣很熱,到處彌漫著甜美的倦意。 和他們所走的那條大街成直角交叉的是另一條峽谷似的馬路,街上的人群和車輛來往穿梭,另外還有各路電車當啷當啷地響著鈴,在熙來攘往的行人和車輛的急流中向前奔馳。不過這一小隊人仿佛什么事都不在意,只是一心想從身邊那些爭先恐后的車輛和行人當中鉆過去。 他們來到下一個交叉路口的拐角,這里的一條所謂大街,實際上只是兩排高樓中間的一條巷子,這時已經很冷清了。那個男人把風琴放下,女的馬上把它打開,支起樂譜架,放了一本薄薄的、大開本的《贊美詩》。接著,她把一本《圣經》遞給那個男的,退后一步,跟他并排站著。那個十二歲的男孩把一只小三腳凳放在風琴前面。那個男人是孩子們的父親,他睜大眼睛,仿佛很有信心似的朝四周望了一下,也不管有沒有聽眾,便說: “我們先來唱一首《贊美詩》,凡是愿意信奉上帝的,就請跟我們一起唱吧。還是請你來彈琴,好嗎,赫絲特?” 年齡最大的女孩一直裝作毫不在意、自自然然的樣子,一聽這話,便把她那相當苗條,但尚未完全發(fā)育的身子坐到三腳凳上,翻了翻《贊美詩》,彈奏起來。她母親說: “我看今晚上最好是唱第二十七首,《耶穌之愛,無比芬芳》。”
|